农气规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8378673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7.42KB
农气规范试题.docx
《农气规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气规范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气规范试题
农气规范试题
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作物观测是农业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物的观测,鉴定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产发育和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为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以及作物的气候主人等提供依据,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
观测的基本要求:
1、必须遵循平行观测的原则。
2、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
3、xx观测工作的规章制度。
4、农业气象观测应由专人负责,并相对稳定。
观测地段选择的原则和要求:
1、观测地段必须具有代表性。
2、观测地段面积一般为1公顷,不小于0.1公顷。
3、地段距林缘、建筑物、通路(公路和铁路)、水塘等应在20米以上,应远离河流、水库等大型水体,尽量减少气候的影响。
4、作物大田生育状况调查地点,要选择能反映全县观测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水平的不同类型的田块,也要与农业部门苗情调查点相结合。
5、选择观测地段应与土地使用单位或个人取得联系,明确要求。
观测地段分区:
将观测地段按其田块形状分成相等的4个区,作为4个重复,按顺序编号,各项观测在4个区内进行,为便于观测工作的进行要绘制观测地段分区和各类观测点的分布图。
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示意图内容有:
)
1、所有观测地段的位置、编号。
2、气象站的位置。
3、观测场和观测地段的环境条件。
4、其它建筑物和障碍物。
观测地段说明:
1、地段编号。
2、地段土地使用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
3、地段所在地的地形、地势及面积(公顷)
4、地段距气候观测场的直线距离、方位和海拔高度差。
5、地段环境条件:
如房屋、树林、水体、道路等方位和距离。
6、地段的种植制度及前茬作物,包括熟制、轮作作物和前茬名称。
7、地段灌溉条件,包括有无灌溉条件,保证程度及水源和灌溉设施。
8、地段地下水位尝试,记“大于2米”或“小于2米”。
9、地段土壤状况(砂土、壤土、粘土、砂壤土等),土壤酸碱度(酸、中、碱)和肥国(上、中、下)情况。
10、地段的产量水平,分上、中上、中、中下、下五段记载。
约高于当地近几年平均产量的20%为上,高于平均产量10-20%为中上,相当于平均产量为中,低于平均产量10-20%为中下,低于平均产量20%为下。
观测作物和品种:
1、观测作物要能代表当地主要种植制度的作物组合。
2、观测作物的品种应是当地普遍推广或即将推广的优良的品种,品种更新换代,观测作物的品种也更换。
3、观测作物应在当地适宜或普遍播种、移栽的时期播种、移栽。
5、观测地段应记载作物的品种类型和大田栽培方式等。
观测次数和时间:
1、发育期一般两天观测一次,隔日或双日进行,但旬末应进行巡视观测。
2、禾本科作物抽穗、开花期每日观测。
3、规定观测的相邻两个发育期间隔时间很长,在不漏测发育期的前提下,可逢5和旬末巡视观测,临近发育期即恢复隔日观测。
4、观测时间一般定为下午,有的作物开花时间中上午,开花期则应在上午观测。
观测地点的选定:
1、测点位置:
在观测地段4个区内各选有代表性的一个点,作上标记,并按区顺序编号,发育期观测在此进行,测点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为增强代表性,各区测点位置交错排列,使之纵横都不在同一个行上,测点距田地边缘的最近距离不能小于2米,面积大的地段,应更远些,以避免边际影响。
2、观测地点的选定时间:
一般在作物出苗后,下一发育期出现前进行,育苗移栽的作物可在大田植株成活(返青)期进行。
观测地点面积:
1、条播密植作物宽为2-3行,长为1-2米。
2、穴播或稀植作物宽为2-3行,每行长可包括5-20。
3、撒播作物为1平方米秧田、苗床为0.25平方米。
4、间套种作物可酌情加大。
观测植株选择:
分蘖作物分蘖前以株为单位观测,分蘖后以茎为单位观测。
1、稀植作物定苗前植株不固定,定苗后,固定植株观测,每个测点连续选取10株。
2、撒播作物,观测植株不固定,每次观测各点取25株(茎)。
发育期的确定:
当观测植株上或茎上出现某一发育期特征时,即为该个体进入了某一发育期,地段作物群体进入发育期,是以观测的总株(茎)数中进入发育期的株(茎)数所占的百分率确定的,第一次大于或等于10%为发育始期大于或等于50%为发育普遍期,大于或等于80%为末期。
发育期百分率计算:
首先,统计观测总株数,再观测其中进入发育期的株(茎)数,求出百分率,记载时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穴播作物每一发育期第一次观测时先要统计各区观测穴内的总株(茎)数。
发育期百分率%=进入发育期株(茎)数/观测总株(茎)数X100%
分蘖百分率%=(观测总茎数-观测总株数)/观测总株数X100%
观测的发育期:
稻类:
播种出苗三叶移栽返青分蘖拔节孕穗抽穗乳熟成熟玉米:
播种出苗三叶七叶拔节抽雄开花吐丝乳熟成熟
稻类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
从芽鞘中生出第一片不xx。
三叶期:
从第二片完全叶的叶鞘中出现了全部展开的第三片完全叶。
移栽期:
移栽的日期。
返青期:
移栽后叶色转青,心叶重新展开或出现新叶,用手将植株轻轻上提,有阻力,说明根已扎入泥中。
分蘖期:
叶鞘中露出新生分蘖的叶尖,叶尖露出长约0.5-1.0厘米。
分蘖期达到普遍期后进行分蘖动态观测,每5天加测一次,确定分蘖盛(观测增长数最多的一次),和有效分蘖终止期(单位面积总茎数达到预计成穗数)
拔节期:
茎基数茎节开始伸长,形成有显著茎杆的茎节为拔节。
孕穗期:
剑叶全部露出叶鞘。
抽穗期:
穗子顶端从剑叶叶鞘中露出。
乳熟期:
穗子顶部的子粒达到正常谷粒大小颖壳充满乳浆状内含物,子粒呈绿色。
成熟期:
粳稻有90%以上的谷粒呈现该品种固有的颜色。
xx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
从芽鞘中露出第一片xx,xx3.0厘米。
三叶期:
从第二叶叶鞘中露出第三叶,长约2.0厘米。
七叶期:
从第六叶叶鞘中露出第七叶,长约2.0厘米。
拔节期:
玉米基部节间由扁平变圆,近地面用手可摸到圆而硬的茎节,节间长度约为3.0厘米。
抽雄期:
雄穗的顶部xx从叶鞘中露出。
开花期:
雄穗中上部花药露出,散出花粉。
xx期:
植株雌穗苞叶中露出花丝。
乳熟期:
雌穗的花丝变成暗棕色或褐色,外层苞叶颜色变浅仍呈绿色,子粒形状已达正常大小,果穗中下部的籽粒充满较浓的白色乳汁
成熟期:
80%以上植株外层苞叶变黄,花丝干枯,子粒硬化,呈现该品种固有的颜色,不易被指甲切开。
生长状况测定的时期及项目
稻类
移栽(前3天内)高度株数
返青高度茎数
拔节高度茎数
抽穗有效茎数,一次枝梗数
乳熟高度总茎数,结实粒数,有效茎数
xx
七叶(定苗)
拔节
抽雄
乳熟高度
高度株数
茎粗
总株数,有效株数,茎粗,果穗长,果穗粗,
双穗率
生长高度的测定
植株选择:
1、每测点取10株,4个测点共40株。
2、条播密植、稀植和撒播作物,植株不固定,连续取样测量。
3、穴(丛)播作物,植株不固定,连续取5穴(丛),第穴(丛)任取2株(茎)。
生长高度测量方法:
1、禾本科作物稻类、麦类、玉米、高粱、谷子、甘蔗拔节(蔗茎伸长)期及其以前,从土壤表面量至所测植株叶子伸直后的最高叶尖,拔节(蔗茎伸长)期以后。
量至最上部一片展开叶子的基部叶枕,抽穗后量至穗顶(不包括芒长)。
2、作物培土后植株高度测量从培土高度的一半量起。
3、高度测量以厘米为单位,小数四舍五入,取整数记载。
密度测定地点:
第一次密度测定时在每个发育期测点附近,选有代表性的1个测点,做上标志,每次密度测定都在此进行。
为提高产量结构分析的精确性,稻类、麦类乳熟期密度测定时每个区增加一个点共8个点。
稻类、麦类、谷子每茎正常子粒≥5粒为有效茎。
玉米、高粱每株正常子粒≥10粒为有效株。
密度测定方法:
稀植或穴播(裁)作物:
1米内行数:
平作地段每个测点出10个行距(1-11行)的宽度,但畦作或垄作地段应量出2个或以上畦或沟的宽度,以米为单位,取二位小数9(即厘米),然后数出行距数4个测点总行距数除以所量总宽度,即为平均1米内行数。
1米内株(茎)数:
稀植作物每个测点连续量出20个株距,各测点的株距数之和除以所量总长度,即为平均1米内株数,穴播(裁)作物每个测点连续量出10个穴距的长度,数出其中的株(茎)数,各测点株(茎)数之和除以所量的总长度即为1米内株(茎)数。
1平方米株(茎)数=平均1米内行数X平均1米内株(茎)数。
撒播作物:
1玉米株(茎)数:
每个测点取0.25平方米(0.5X0.5米),数其中株(茎)数,4个测点之和即为1平方米内株(茎)数。
水稻秧田如果密度很大,每测点取0.04平方米,(0.2X0.2米)数其中株数,4个测点总株数除以测定总面积,即为1平方米株数。
密度订正:
撒播作物,畦(垄)沟或畦背占有一定的面积,密度测定结果需进行订正。
第一次密度测定时,在地段观测点附近各量出2畦(垄)以上的长度和宽度,求出总面积及相应的实播面积(不包括畦沟、背),4个点的平均计算订正系数,取一位小数,测定记录记入密度测定记录页内。
订正系数=实播面积/包括畦沟、背的总面积。
订正后1平方米的株(茎)数=订正系数X1平方米株(茎)数。
生长状况评定时间:
各种作物每个发育普遍期进行。
评定方法:
以整个观测地段全部作物为对象,与全县范围对比和历年与当年对比,综合评定作物生长状况的各要素,采用划分苗类的方法进行评定,前后两次评定结果有改变时,要注明原因。
生长状况评定标准:
一类:
植株生长状况优良,植株健壮,密度均匀,高度整齐,叶色正常,花序发育良好,穗大粒多,结实饱满,没有或仅有轻微的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对生长影响极小,预计可达到丰产年景的水平。
二类:
作物生长状况较好或中等,植株密度不太均匀,有少量缺苗断垅现象,生长高度欠整齐,穗子、果实稍小,植株遭受病虫害或气象灾害较轻,预计可达到平均产量年景的水平。
三类:
作物生长状况不好或较差,植株密度不均匀,植株矮小,高度不整齐,缺苗断垄严重,穗小粒少,杂草很多,病虫害或气象灾害对作物有明显的抑制或产生严重危害,预计产量很低,是减产年景。
主要作物有关产量因素测定:
1、水稻一次枝梗数,结实粒数,每测点选有代表性的5穴,每穴任取2个有效茎。
2、平方米茎粗、果穗长、果穗粗:
在发育期观测植株上进行,双穗株取大穗测量。
双穗率:
每个点连续取有代表性的10株。
水稻产量因素测定:
1、一次枝梗数(个):
数出由穗轴的穗节上长出的一次枝梗的数量,求出单穗平均。
2、结实粒数(粒):
数出每穗上正常灌浆子粒数,求出单穗平均。
3、一次枝梗数,结实粒数平均值取一位小数。
玉米产量因素测定:
1、茎粗(毫米):
采用游标卡尺,测量从地面起第三节间中部最宽部分的直径(在叶鞘外测量)求出平均。
2、果穗长(厘米):
自苞叶外量取自果穗下部(不含穗柄)切线至穗轴顶端的直线长度,求出平均。
3、果穗粗(厘米):
自苞叶外测定果穗下部三分之一处直径,可采用游标卡尺或通过测量穗周长计算。
(直径=周长/3.14),求出平均。
4、双穗率(%),统计样本植株中两个或以上果穗株数,求出百分率。
5、茎粗、果穗长、果穗粗测量值取整数,平均值茎粗取整数,果穗长、果穗粗和双穗率均取一位小数。
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
观测调查地点:
在县境范围内作物高、中、低产量水平的地区选择三类有代表性的地块,(以观测地段代表一种产量水平,另选两种产量水平地块),可结合农业部门苗情调查或分片设点进行。
观测调查时间和项目:
在观测地段作物进入某发育普遍期后3天内进行。
见表:
播种期、收获期、产量等项可直接向土地经营单位和个人调查补记。
产量结构分析:
产量结构分析时间:
观测作物均需进行产量结构分析。
在作物成熟后收获前,在观测地段4个区取样,先进行数量和长度测定,然后晾晒,脱粒,及时进行重量分析,在一个月内完成。
作物产量结构分析项目:
稻类:
穗粒数、穗结实粒数、空壳率、秕谷率、千粒重、理论产量、株成穗数、成穗率、茎杆重、子粒与茎杆比。
玉米:
果穗长、果穗粗、秃尖比、株小粒重、百粒重、理论产量、茎杆重、子粒与茎杆比。
理论产量与实产:
理论产量为分析计算产量,以1平方米产量表示。
水稻产量结构分析:
取样:
1、在8个密度测定点上每点连续取5穴共40穴,沿茎基部剪下取回。
3、样本总茎数,再将有效穗连同穗柄剪下,数其总穗数,按穗的长度,分3-5组(如整齐度差可多分几组),分别数其数量,从各组中按比例共取50个穗,供穗粒数、穗结实粒数、空壳率、秕谷率分析用。
4、40穴其余样本脱粒,将子粒(含已抽出的50穗)茎杆(含脱粒穗轴)晒干,用于千粒重,茎杆重,子粒与茎杆比分析。
分析步骤和方法:
1、穗粒数(粒),穗结实粒数(粒),空壳率(%),秕谷率(%),数出结实粒数,空壳粒(子房未膨大或膨大呈透明薄膜状而无淀粉者),秕谷粒(有淀粉但充实程度不到正常子粒的三分之二)数,三者之和为穗粒数求出平均穗粒数,穗结实粒数,空壳率、秕谷率,在数粒时先通过落粒痕迹数出脱落粒数(统计结实粒)再全部脱粒,分别数出空壳粒、秕谷粒和结实粒数。
穗粒数=样本穗粒数之和/样本穗数
穗结实粒数=结实粒初数/样本穗数
空壳率=空壳粒数/穗粒数X100%
秕谷率=秕谷粒数/穗粒数X100%
2、千粒重(克):
样本子粒晾晒达到通常的干谷标准后,除去空、秕粒,于其中不加选择的取二组各1000粒,分别称重,二组重量相关不大于平均值的3%(如平均值为30克,则两组相关不大于0.9克)时,平均重即为千粒重,如差值超过3%,再取1000粒称重,用最为接近的两组重量平均作为千粒重。
2、论产量(克/平方米)
理论产量=(穗结实粒数X千粒重X1平方米有效茎数)/1000
3、株成穗数(个),成穗率(%):
采用乳熟期测定的有效茎数和返青期测定茎数(作为基本苗)求出单株成穗数:
有效茎数和拔节期测定的总茎数(作为最高茎数),求算成穗率:
株成穗数=有效茎数/基本苗数
成穗率=有效茎数/最高茎数X100%。
4、茎杆重(克/平方米)
茎杆重=样本总茎杆重/样本总茎数X1平方米总茎数(乳熟期测定值)
5、子粒与茎杆比:
子粒与茎杆比=样本总子粒重/样本总茎杆干重
玉米产量结构分析
取样:
在每个区连续取10株,共40株(含双穗和空杆株),齐地面剪下,带回室内,数出有效株数,将果穗摘下(双穗结在一起),茎干晒干。
分析步骤和方法:
1、果穗长(厘米)、果穗粗(厘米)和秃尖比:
果穗去掉苞叶逐个量出果穗长和果穗粗及秃尖长度(双穗量最大穗),除有效株数求出平均,秃尖长度为果穗尖不结实部分的长度,当秃尖不整齐时取中间长度测量。
秃尖比=秃尖长度之和/果穗长度之和
2、株子粒重(克):
样本全部晒干脱粒,称取子粒重,除有效株数求出平均。
3、百粒重(克):
将晾晒干的子粒充分混合后,任意数出二组,每组100粒,分别称重,两组数值相差不大于平均值的3%时,平均重即为百粒重,如差值超过3%,再取100粒称重,用最为接近的两组数值平均为百粒重。
4、理论产量(克/平方米):
理论产量=株子粒重X1平方米有效株数
5、茎杆重:
茎杆重应包括除去子粒重以外的干物质重。
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的观测和调查
观测的时间和地点:
在灾害发生后及时进行观测,从作物受害开始至后害征状不再加重为止,在作物生育状况观测地段上进行重大的灾害,还要做好全县范围内的调查。
观测和记载项目:
1、农业气象灾害名称、受害期。
2、天气气候情况。
3、受害征状,受害程度。
4、灾前灾后采取的主要措施,预计对产量的影响,地段代表灾情类别。
5、地段所在区、乡受害面积和比例。
受害程度:
植株受害程度:
反映作物受害的数量。
统计其受害百分率,其方法是在受害程度有代表性的4个地方,分别数出一定数量(每区不少于25)的株(茎)数,统计其中受害(不论受害轻重),死亡株(茎)数,分别求出百分率,大范围旱、涝灾害,植株受害程度一致则不需统计植株受害百分率,记载“全田受害”。
主要病虫害观测
观测时间:
结合作物生育状况观测进行,如有病虫害发生应当即进行观测记载,直至病虫害不再蔓延或加重为止。
观测地点:
在作物观测地段上进行,同时记载地段周围情况,遇有病虫害大发生时,应在全县范围内进行调查。
观测项目和记载方法:
1、病虫害名称:
记载中名,不得记各地的俗名。
2、受害期:
当发现作物受病虫为害时,记为发生期,病虫发生率高,记为猖獗期,病虫害不再发展时记为停止期。
3、受害征状:
记载受害部位和受害器官的受害特征。
4、植株受害程度:
植株受害死亡百分率=(受害死亡株(茎)数/总株(茎)数)X100%
受害不均匀的情况分别估计受害死亡面积占整个地段面积的百分率。
5、器官受害程度:
采用目测估计器官受害的严重程度。
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
调查项目:
1、调查点受灾情况:
灾害名称、受害期,代表灾情类型、受害征状、受害程度、成灾面积和比例、灾前灾后采取的主要措施、预计对产量的影响、成灾的其它原因、减产趋势估计、调查地块实产等。
2、县内受灾情况:
县内不同类型灾情、受灾主要区乡、成灾面积和比例以及并发的主要灾害,造成的其它损失,县内资料来源。
3、调查点及调查作物的基本情况:
调查日期、地点、位于气象站的方向和距离,地形、地势、前茬作物,作物名称,品种类型,栽培方式,播栽期,所处发育期,生产水平等。
主要田间工作记载:
增减百分率=[(当年产量-上年产量)/上年产量]X100%
土壤水分测定:
观测地段种类:
1、固定观测地段。
2、作物观测地段。
3、辅助观测地段。
测定时间:
1、固定观测地段:
每旬第三天和第八天采用中子仪各进行一次测定,包括土壤冻结期间。
作物观测地段,作物从播种到成熟,多年生植物(如牧草和果树),从第一个发育期到最后一个发育期的时段内,每旬第八天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湿度,固定观测地段在下午测定,作物观测地段土壤湿度测定在上午进行。
测定深度:
作物观测地段:
测定深度一般50厘米,分0-
10、10-
20、40-50厘米等5个层次。
测定重复:
固定观测地段和作物观测地段各层均取4个重复。
计算项目:
土壤重量含水率、土壤相对湿度、土壤水份总贮存量和有效水分贮存量。
几种特殊情况处理的规定:
降水或灌溉影响取土时,可顺延至降水或灌溉停止可以取土时补测,当顺延日期超过下旬第三天时,则不再补测。
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湿度
烘干称重法是用土钻从观测地段取回各个要求深度,所有重复的土样称重后送入一定湿度的烘箱中烘干再称重,两次重量之差即为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与干土重的百分比即为土壤重量含水率。
工具:
土钻、土盒、刮土刀提箱、托盘天平、烘箱、高温表。
测定程序:
1、下钻地点的测定:
把观测地段分成4个小区,并作上樗,每次取土各小区取一个重复,取土下钻地点应距前次测点1-2米,且在两行作物中间,垄作、沟作地段应分别在垄背、垄沟取土,采用地膜覆盖的作物地段有,在每次破膜测定、取土完毕后,应作上标记。
土壤相对湿度(%):
即以重量含水率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表示。
土壤水分贮存量:
1、土壤水分总贮存量:
土壤水分总贮存量指一定深度(厚度)的土壤中总的含水量,以水层深度毫米表示,取整数记载。
计算公式:
(没打公式)
2、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
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是批封中含有的大于凋萎湿度的水分贮存量。
(没打公式)
地下水位深度测定:
测定地点:
除地下水位深度常年大于2米的台站外均应进行地下水位深度的测定。
一般可在作物观测地段附近选定能代表当地地下水位的供灌溉或饮水使用的水井进行测定,当冬季作物观测地段不进行土壤湿度测定时有固定地段土壤湿度观测任务的台站,每旬仍应进行地下水位深度的测定。
测定时间:
在土壤湿度测定日的上午进行,为测定准确一般在早晨进行,当水井水位因灌溉或饮用等人为因素发生变化时,应在水井水位恢复到正常时进行补测。
测定方法:
用绳、杆、皮尺进行测量(绳、皮尺下端应第一重物),以米为单位,取一位小数。
干土层厚度测定:
干土层的深浅是干旱程度的标志,每次测定土壤湿度时都做干土层的测定,当干土层厚度≥3厘米时进行记载。
1、测定地点:
在作物观测地段上进行。
2、测定时间:
与土壤湿度测定同时进行。
3、测定方法:
在地段有代表性处用铁铲切一土壤垂直剖面,以干湿土交界处为界限,用直尺量出干土层厚度,以厘米为单位,取整数记载,如降水渗透后湿土下有干土层,仍应观测记载干土层厚度,并在备注栏注明。
降水渗透深度测定:
1、测定地点:
在作物观测地段上进行。
2、测定时间:
在土壤干土层(包括湿土下的干土层)厚度≥3厘米,日降水量≥5毫米或过程降水量≥10毫米,降水后根据降水量的大小,待雨水下渗后及时测定。
土壤容重的测定:
土壤容重是在没有遭到破坏的自然土壤结构条件下,采取体积一定的土样称重,取样烘干,计算单位体积内的干土重,以克/立方厘米表示,是计算封水分总贮存量及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的换算常数。
自然物候观测
观测点的选择必须符合下列两项原则:
1、观测点要考虑地形、土壤、植被的代表性,不宜选在房前屋后,避免小气候影响。
2、观测点要稳定,可进行多年连续观测,不轻易改动。
物候是批自然环境中植物、动物生命活动的季节现象和在一年中特定时间出现的某些气象、水文现象。
物候观测:
对物候现象按统一规则进行观察和记载。
物候观测对象的选定:
1、当地常见、分布广指示性强,对季节变化反映明显,露地栽培或野生者。
2、物候观测对象分共同观测植物和地方观测植物,共同观测植物由省局定。
3、木本应是开花结实三年以上的中龄树,在同一观测点上每种宜选3-5株,草本应在多数植株中选定若干株做观测对象。
4、观测对象要经过物种鉴定。
观测的物候期:
木本植物:
芽膨大、芽开放、展叶、花蕾或花序出现开花、第二次开花、果实或种子成熟、果实或种子脱落、叶变色、落叶。
草本:
萌芽、展叶、开花、果实或种子成熟、果实脱落或种子散布、黄枯。
植物物候观测时间:
最好在下午,因为上午未出现的现象,当条件具备后往往在下午出现,但有些植物的开花在早晨和上午,下午就隐而不见,因此须在上午观测。
植物物候期观测:
木本植物观测对象为1株时只要有1个枝条出现某物候现象,即作为进入某一物候期,在同一观测点选择同一植株若干株时,则记载目测超过一半以上的植株出现某一物候现象的日期。
动物物候期的观测:
观测记录其始见、始鸣、绝见、终鸣的日期。
主要田间工作记载:
观测时间:
与发育期观测同时。
观测内容:
栽培管理项目:
起止日期、方法和工具数量、质量和效果等分为四大项:
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
原则要求:
1、同一项目多次进行的要记明时间、次数。
3、计量单位一律以法定计量单位。
4、保护地栽培记明类型、规程等。
5、质量和效果评定:
质量评定按优良、中等、较差三等评定记载。
土壤水分测定:
作物观测地段:
每年2.28-11.28日逢8逢3观测。
深度0-50厘米,4个重复,遇降水可顺延到停止时补测,顺延日期过下旬第3天的不补测。
土壤水文物理特性测定:
作物地段5个层次,4个重复。
容重:
工具:
铅筒、固定器和推进器、铁铲、削土刀、木锤、盛土盒、提袋、天平两台(载量1-2千克,100-200克,感应量0.1克和0.01克)、烘箱、高温表。
测定过程:
1、称铅筒重,算铅筒容积(单位立方厘米,取二位小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规范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