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段考二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8371328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152.21KB
山东省泰安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段考二试题.docx
《山东省泰安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段考二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段考二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泰安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段考二试题
山东省泰安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联考(段考二)试题
说明:
1.请考生使用黑色签字笔认真书写并填涂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并规范答题的格式与序号!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最佳选择题(40个,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
1.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2.1027年,宋仁宗下诏:
“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这表明宋仁宗时期( )
A.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B.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
C.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D.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
3.下表为“唐前后期长江下游地区水利工程数量比较表”。
它反映了唐代 ( )
地区
时间
淮南区
浙西区
浙东区
宣歙区
总计
唐前期
8
12
9
0
29
唐后期
17
33
26
7
83
A.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农业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D.江南地区开始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4.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织作在城东,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估计有织机12000台。
据此可知,当时苏州民间丝织业( )
A.超过官营手工业 B.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C.专业化特征明显 D.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
5.《考工记》中提到:
“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
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
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
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
”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
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6.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
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
然而诏令犹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这一现象说明( )
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7.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管子认为:
人君应“视国羡(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
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
”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
“灾沴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
他们共同强调( )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政府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8.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由此可见( )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9.许多欧洲观察家认为,“(近代)世界贸易不仅扩大
了财富,在新旧大陆之间交换了作物和新发明,而且还给许多‘不信神的民族’传去了耶稣基督的福音”。
站在这些观察家的理解角度,世界贸易( )
A.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信仰B.传播了欧洲先进的制度
C.是连接新旧社会的桥梁D.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10.下图是荷兰五大城市人口在16到18世纪的变化曲线图。
导致1700年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五大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荷兰( )
A.开始进行工业革命B.海外殖民地的增加
C.丧失了海上殖民霸权的地位D.海外贸易快速发展
11.
如图所示,19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
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市民生活变得富有B.工厂制的广泛推行
C.制造钟表的成本更低D.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
12.下图为英、德、美、中四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示意图,导致美、德两个国家的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A.殖民霸权的建立B.垄断程度较高
C.封建因素的铲除D.欧亚移民涌入
13.从西方工业近代化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
一是从银行融资,二是设立股份
制公司吸引民间资本。
而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
这一现象说明( )
A.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资金支持B.财政危机影响近代化发展
C.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D.西方发展经验不具借鉴性
14.下列对表格中数据(单位:
万元)的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工业总产值
手工业产值
占比(%)
机器工业产值
占比(%)
1920
550345.6
462058.6
83.96
88287
16.04
1933
653961.3
435343.7
66.57
218617.6
33.43
A.机器生产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有主要的地位
B.手工业生产是近代中国工业品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C.近代中国工业产值的增长主要归功于手工业的发展
D.近代中
国社会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业生产方式
15.1933年广州的报纸报道:
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该材料说明了(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16.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1929年更趋严重。
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
A.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B.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
C.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D.加剧了国家政权颠覆
17.下面柱状图显示了苏联经济增长率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比较,其中两次出现负增长,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破坏B.经济体制改革的负效应
C.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D.苏联经济模式固化的影响
18.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罗斯福新政( )
1930年
1940年
拖拉机
92万台
156.67万台
谷物联合收割机
6.1万台
19万台
玉米摘收机
5万台
11万台
A.推行“以工代赈”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D.调整农业政策
19.1945年英国工党以其标榜为“社会主义”的竞选纲领(包括国有化,增加就业,推行社会保障等)赢得大选。
对这一纲领认识正确的是( )
A.外部有助于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本质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改良方案
C.结果上解决了社会贫富分化问题D.手段上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0.下表是1951~1957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单位:
亿元人民币),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年份
国家财政总支出
国防费支出
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
1951
122.49
52.64
42.97
1953
220.12
75.38
34.24
1955
269.29
65.00
24.14
1957
304.21
55.11
18.12
A.国民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B.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
C.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化建设进展缓慢D.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
21.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舞台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22.右图为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图,推动这一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结构调整
B.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的推动
C.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D.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短缺
23.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主要由卖方市场主导;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进入21世纪,大量产品销往国外。
这反映了( )
A.供求关系决定了我国工业生产的产量B.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
C.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际市场的需求D.我国总体上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24.当今世界贸易分成几类:
一类为美国出口金融产品、印钞票和“生产”股票、债券……美国生产100美元的成本是5美元,利润
为95美元……对美国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
各国拿着美元但不到美国买东西,美元永远在美国境外流通。
材料反映了( )
A.美元是当今世界唯一的国际货币
B.美国利用美元优势掠夺世界财富
C.美国利用世界经济霸主操纵世界经济
D.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25.据统计,若以国民生产总值为100,下列国家或区域集团组织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60年后的变化如下表。
据表可以推知,20世纪60~80年代初( )
欧洲共同体国家
美国
经互会国家
亚太地区国家
1960
20
53
11
13
1982
52
40
13
23
A.世界经济格局明显向多极化发展B.东西方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加强
C.亚太地区尚未吸收科技革命成果D.新兴工业国兴起缩小了南北差距
26.《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的作者谭智元认为,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
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
作者旨在说明( )
A.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B.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货币地位
C.美国利用黄金实现经济独裁D.美国依靠经济优势垄断国际贸易
27.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第三天就签署了退出亚太多边自由贸易协定TPP行政命令,被解读为贸易保护主义。
此前泰国、韩
国和加拿大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这反映的是( )
A.区域化合作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B.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财富分配
C.区域化合作是一把双刃剑D.发达国家失信于发展中国家
28.西方学者认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
它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
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材料表明( )
A.苏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体系崩溃B.两极格局瓦解推动经济的“全球化”
C.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D.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区域集团化趋势
29.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10000次。
进入21世纪后,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
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地使用。
上述词语的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
A.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B.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差距
C.全球化日益加深,人们对世界认识趋于理性
D.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
30.分析下图,对该图主题概况最准确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过程
B.经济全球化呈现出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C.工业文明兴起及向世界传播的过程
D.经济组织形式由手中工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31.龙和凤是我国古代的两大图腾,北方(中原地区)尊龙;南方(尤其是楚地)崇凤。
据统计,在屈原的辞赋中龙和凤各出现了24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所谓的龙舟也是凤站在龙头上充当舵手,驾驭着龙舟行驶。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南北地方文化的巨大差异B.传统的分封制遭到破坏
C.战国时政治中心已移至南方D.周朝的礼乐制已分崩离析
3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33.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
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
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
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34.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
“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
”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
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35.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
这反映出( )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36.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
“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
”这段话意在说明( )
A.当时的雅典不具备建立民主政体的条件
B.广大雅典公民有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
C.雅典民主政治体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
D.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
37.有古罗马法学家认为:
“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
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
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
”该主张( )
A.强调法律至上,肯定天赋人权B.追求公平正义,保障了奴隶利益
C.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罗马统治D.蕴含人文精神,为后世提供借鉴
38.在英语里,“民族”与“国家”是同一个词(nation),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美国很少使用nation这个词来指称不同民族的人,而更多地是使用“种族”(race)和“族群(族裔)”(ethnic)的概念。
比如在人口普查时并不问及“民族”,也不要求选择民族血统。
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
A.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B.回避民族问题,缓和民族矛盾
C.模糊民族概念,消磨民族意志D.宣扬种族思想,实行种族歧视
39.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 )
A.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B.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
C.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D.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
40.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
“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
”这表明( )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第Ⅱ卷
(材料题3个,共40分。
由于分值较小,1分/个要点)
4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
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
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
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
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
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
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10分)
4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同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因此,英国总财富和人均财富增长很快。
虽然贫富差距可能在拉大,但史家形成了一个共识,18世纪上半期下层社会的收入比此前和此后都高。
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形成,。
中等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超越了生存需要。
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社会现象,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
很多人认为,奢侈消费“无尽地丰富了社会的活力,给乡村和城市生活带来数不清的改善和变化,他们大胆地重新规划下层社会的教育、管理和福利来适应这一社会”。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引发了一场关于奢侈消费的大讨论。
随着当时世界市场的形成,这场讨论已不仅仅局限于英国。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明中期以后,各地消费行为都有所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再以俭朴、淳厚为尚,转而追求生活的富足华奢。
天启《赣州府志》记载赣州的情况:
“乃今凿朴为碉,易俭为侈,服饰器用燕饮之浮淫,转相幕效。
而又不分贵贱,不论贤愚,戴方巾,披花绣,蹑朱履,盖装银顶,乐用铜鼓,犯上亡等,法制谓何?
”所谓“凿朴为蜩,易俭为侈”,已不仅仅是大户富贵之家之所为,而是“不分贵贱,不论贤愚”的社会共同的行为。
人们的消费也不仅仅是为了仅供衣食之用,也带有更多的消闲色彩。
嘉靖时期的姑苏、云间诸地甚至出现了“产相十而用相百”的超前消费现象。
——摘编自张立新《明清商业、消费观念与商人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英国奢侈消费的原因,并分析英国奢侈消费带来的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消费观念的新变化及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6分)
4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
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
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2017级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二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40个,40分)
1.【解析】选A。
由材料可知出土的铁制农具分类较多,适用不同的耕作需求,说明秦汉时期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
2.【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政府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这反映出北宋由于“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租佃关系盛行,地主与佃户关系紧张,故A项正确;在租佃制度下,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材料中“更不取主人凭由,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可知佃户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并非隶属于地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问题,故C项错误;据材料“客户(佃户)起移”“主人凭由”可知主要围绕租佃关系展开,未涉及到土地兼并问题,故D项错误。
3.【解析】选B。
材料中反映的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数量的增多,体现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兴建水利工程,说明农业并未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未说明江南地区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4.【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清朝时苏州民间丝织业规模较大,说明苏州丝织业实现了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
材料仅提供苏州民间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未提供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的结论无从得出,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清朝时苏州民间丝织业规模较大,未体现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供丝织业的海外贸易情况,故D项错误。
5.【解析】选D。
材料中制车有着严格的尺寸,采用标准化生产,“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当时制车过程中的行业内部分工,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制车与市场需求、冶铁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故B、C项错误。
6.【解析】选B。
从材料“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中可以看出,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也就是商业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B项正确。
“草市”“墟市”都是在乡村的,故A项排除;C项中的“欠缺和疏漏”一词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豪强地主,D项排除。
7.【解析】选C。
材料大意为管仲认为君主应该视国家财富储备情况储备财物,谷物便宜
就用货币交换粮食、布帛便宜用钱币交换布帛。
刘宴认为在粮食匮乏的区域,政府应该从粮食产区运来粮食,散发到农村。
他们共同强调国家应该注重调整市场供给,由此看出ABD三项材料都不能体现。
故选C。
8.【解析】选C。
据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可知,在“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继续推行,反映了海禁政策出现了上下相背离现象,故C项正确。
“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A项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反映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泰安 一中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联考 段考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