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最新研究理论.docx
- 文档编号:28364710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5.35KB
总部经济最新研究理论.docx
《总部经济最新研究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部经济最新研究理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部经济最新研究理论
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用“三赢”模型来解释解释总部经济产生的内在机理,企业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由此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实现两个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不但能够使企业资源配置综合成本降低,而且使得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释放,同时使得加工基地所在的欠发达地区密集的制造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因此,总部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增进的经济形态,赵弘研究员把这一总部经济模型又称为“三赢模型”。
总部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基于以下三个条件“假设”:
一是信息经济较充分发展。
网络及通讯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组织成本大大降低,企业有条件实现内部不同组织的空间分离。
二是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地位上升。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市场竞争加剧,对于战略资源(信息、高级人才、科研成果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三是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不同区域之间,两类资源的禀赋存在差异。
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战略资源密集,其获取的成本较低;在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密集,其获取的成本较低。
总部经济理论两手托着两种需求:
一种需求是在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满足解决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人才瓶颈的需求;另一种需求是满足中心城市在规模不断扩张过程中,制造业向外迁移而出现“空心化”条件下城市产业接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上述两种需求在总部经济理论框架下得到了很好的满足:
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将总部迁移到中心城市,可以利用中心城市的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优势寻求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心城市通过留下总部、吸引总部聚集带动服务业发展实现城市结构升级、产业转换和功能提升。
总部经济具有特点五个特点:
一是知识性。
企业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属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
二是集约性。
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取得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形成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
三是层次性。
总部经济模式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其产业、功能、规模都各不相同,具有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国内总部以及行政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多种层次,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四是延展性。
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不但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
五是辐射性和共赢性。
在总部经济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信息、技术、人才等区域资源向欠发达的区域辐射,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
同时,总部经济模式改变了区域之间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彼”的简单争夺,实现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通过功能链不同区段的再分工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对纽约、新加坡、香港等城市研究之后总结出一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
对一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一般性条件进行如下概括:
第一个条件是区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性价值活动的创造。
提高城市的人力素质,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该城市创业发展,是该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
比如,在过去4年里,香港特区政府用在教育方面的开支比1997年时增加46%,良好的人力资本是香港成为外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首选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国际化人才和开放式的知识创新氛围。
丰富的人力资本和教育资源,可以满足公司总部知识密集型价值创造活动的特定需要。
纽约、香港、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等这些城市良好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吸引大批集团公司总部所需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入驻,这是其发展总部经济具有的优厚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
比如纽约、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公司总部在这些城市聚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城市天然的区位条件。
这些城市天然的港口,为总部物流提供了便利。
另外,便利的交通运输,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也是决定总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便利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公司总部与公司内其他分部、子公司、加工基地之间的各种联系,这能够使公司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条件是区域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地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能够同附近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
便捷的信息、网络可以大大节约公司总部与制造加工基地分离导致的空间成本,进而有力地吸引银行、集团公司总部的落户。
如三个全球性城市,即纽约、香港、新加坡集中了数量极多的大跨国公司的总部,这与其便利的信息获取和沟通渠道是密不可分的。
与此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方面,比如土地、普遍劳动工人等,该区域与其周边地区应形成较大的落差。
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利用区域之间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进行获利,从而促使总部经济在该区域的形成。
第四个条件是区域必须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
发展总部经济,除了城市建设等硬件要达到较高标准,更重要的是在城市管理、文化氛围等软件方面具备良好的素质。
发展总部经济要具备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制度。
城市决策层要努力营造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使城市的综合营运成本最佳,并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法律法规要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为投资商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同时,城市的社会服务体系、市场秩序、通关秩序、诚信体系、社会治安状况、城市文明程度等等也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同时发展总部经济要使城市成为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熔炉。
宽容的多元文化、多元梦想的城市性格正是一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必备条件。
宽容多元的人文环境可以降低企业空间成本,而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或相近,有助于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第五个条件是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
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应覆盖金融、保险、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公关、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
事实上,国际化程度高、对公司总部吸引力强的城市,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比如香港,它的服务业比重已达到了82%。
高度发达的服务业、连贯性的鼓励竞争制度、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与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
中心城市总部经济的形成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发展总部经济符合中心城市资源禀赋特点,是中心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具体来说,总部经济能够为中心城市带来五种效应:
一是“税收贡献效应”,总部对于中心城市的税收贡献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企业的税收贡献,企业无论采取那种组织方式,总部如果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都要向总部所在地方上缴一定的税收;另一方面是企业总部员工的个人税收贡献,在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其丰厚的个人收入,必然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形式为总部所在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二是“产业乘数效应”。
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必然带动相关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为企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包括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等等。
实证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总部向一个区域迁移,会带动几个、甚至是十几个与其有紧密业务关联的知识型服务公司随之迁移。
与此同时,总部经济所带动的商务写字楼、房地产等城市投资对中心城市的增长贡献也是很大的。
通过总部经济这种“乘数效应”可以扩大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结构水平和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是“消费带动效应”。
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消费带动也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各种配套消费;第二方面是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购物等等,这种消费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劳动就业效应”。
总部经济发展会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智力人才资源,带来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
同时,通过产业乘数效应,带动第三产业,包括知识型服务和一般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是“社会资本效应”。
一个区域聚集了大批的企业总部,说明这个区域的商务环境、综合环境比较优越,无形之中提升了这个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地位,促使这个区域的地产升值。
同时,总部经济加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聚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加快这个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基于上述分析,总部经济是我国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品位提升的动力引擎,也是政府推进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根据总部经济理论,欠发达地区如能跻身总部经济价值链的制造基地环节,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产品制造功能可直接带来欠发达地区产业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同时,制造基地的形成还能为欠发达地区带来产业聚集效应和产业乘数效应,从而继续放大区域产业总量。
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制造基地的落户,可使所在地的各种经济资源得以迅速激活,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
二是对就业的影响。
一般而言,制造基地所需的普通劳动力要实现本土化,即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这将进一步扩大区域的就业总量。
制造基地通过学习培训、技术推广等方式,培育熟练的生产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制造基地生产技术的溢出效应及竞争机制,还将推动生产基地人才素质的提升和外地人才向该区域涌入,促使欠发达地区就业结构趋向高级化。
三是对税收的影响。
制造基地的企业大部分属于加工制造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的加工制造企业,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资料流动量大、市场交易量大等共性,这类企业创造的利润和税收数额不菲。
此外,制造基地一经落户,固定资产的天然弱流动性决定了此类税源大户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四是对消费的带动。
制造基地可从4个方面来影响区域消费总量:
企业职工的个人生活消费总量,企业集体新增的消费总量,制造基地形成或入驻而新增的社会公共消费总量,制造基地的关联产业及其就业人数的增加带来的区域消费量的提升。
欠发达地区如果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结构升级的机遇,承接其制造基地转移,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增强加工配套能力,是区域经济从欠发达走向发达成熟的重要路径。
通过发展总部经济,把总部放在中心城市,而把生产基地放在欠发达地区,可以为企业带来至少雾中收益:
一是低成本获取战略资源,像高素质人才,雄厚资本等;二是提升品牌价值,“区域”品牌价值为企业所用,像宝洁总部大楼,国贸大楼等;三是便捷生产者服务;四是产生总部聚集创新效应,包括观念、管理和技术;五是再配置效益。
赵弘研究员认为,总部经济理论的提出至少有五点意义:
第一是总部经济理论丰富了区域经济学理论。
在新科技浪潮和信息化革命的背景下,资源配置方式及企业组织结构都正发生着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对企业运营和区域发展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何认识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及其影响都呼唤着新的理论,总部经济这一概念正是基于这种背景而提出的。
总部经济理论关注了新技术条件下企业和区域发展所出现的一些新经济现象,有效融合了企业组织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最新进展,并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深化和延伸。
因此,一定意义上说,总部经济理论的提出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填补了理论空白,推动了区域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是总部经济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中,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等一系列的矛盾。
因此,如何寻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战略课题。
总部经济理论正是基于区域不均衡发展基础上,利用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寻求区域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实现区域之间合理的产业和功能分工,从务实的角度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战略思路。
在总部经济模式下,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周边形成制造加工集群,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变水平的恶性竞争为垂直价值链不同区段上的友好合作,实现区域资源要素的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发挥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各自的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是总部经济有利于大城市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转型。
总部经济实现了对于大城市经济产业选择上的思维模式从过去主要考虑产业选择,即哪些产业符合大城市经济发展要求,扩展到“产业不同功能选择”,即将原来认为不符合大城市经济的产业的部分“功能区段”作为经济发展的选择范围,使城市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本地的资源,而是跳出本地,通过与周边区域其他城市的合作,构建总部经济链条关系来实现协调、互动式的发展。
同时,在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总部的大量聚集将带动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向光知识型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大城市的消费和就业,提升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可见,总部经济为大城市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思路,有利于大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转型,有利于实现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是总部经济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突破资源瓶颈,迅速提升经济实力。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趋势的加快,人才、信息等战略资源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加强,尤其是向中心城市聚集趋势明显,这使得欠发达地区难以吸引外埠优秀人才,同时面临本地区人才流失。
这一现实背景要求欠发达地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应改变吸引企业总部和制造基地并重的思路。
欠发达地区在资金、技术、信息、高素质人才等方面与大城市相比处于劣势,同时往往具有成本较低的自然资源、土地和劳动力,比中心城市竞争优势更明显,对企业制造基地的吸引力较大。
根据总部经济理论,欠发达地区如能跻身总部经济价值链的制造基地环节,将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如:
增加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带动消费和就业等。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若干中心城市已经进入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阶段,城区范围内发展制造业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制造基地的外迁成为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现象,这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
欠发达地区如果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结构升级的机遇,在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承接中心城市制造基地转移,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增强加工配套能力,是欠发达地区快速提升经济实力,实现区域经济从欠发达走向发达成熟的重要路径。
第五是总部经济丰富首都经济内涵,是对首都经济内容的进一步补充。
总部经济从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出发,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对企业组织结构影响入手,把企业微观经济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了首都经济发展的思路和产业选择的空间范围,是对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化和拓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总部经济实现了首都经济与具体产业的结合。
首都经济充分考虑了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资源特点,其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但是首都经济概念比较抽象,而总部经济理论的提出使得首都经济更加具体化,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总部经济大大扩展了首都经济的产业选择范围。
总部经济创新了首都经济产业选择的思维模式——从过去主要考虑“产业选择”,即有哪些产业符合首都经济要求,扩展到“产业选择”+“产业功能选择”,即除了继续发展原来已经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产业以外,还可以发展原来认为在北京不能发展的某些产业的部分“功能区段”。
如丰台总部基地吸引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集团——建龙集团总部入驻,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三是总部经济创新了北京制造业的组织模式。
“发展现代制造业”战略的提出,以及由此引发的北京能否发展制造业、如何发展制造业的争论,对深化首都经济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部经济模式实现了北京制造业的组织创新,有助于北京制造业延长避短,同时也为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完善制造业配套体系,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1)对“总部经济”认识存在某些误区
“总部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对其概念还存在某些认识误区。
一方面,泛化了总部经济的概念,单纯地将“总部经济”理解为“总部地产经济”,认为建设总部大楼就是发展总部经济了,借总部经济炒作房地产项目成为部分企业家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
另一方面,对总部经济理解过于简单化,有些城市在不具备发展总部经济条件的情况下,也提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总部经济是一种占据产业链高端的智力型经济形态,其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和科教资源、便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体系、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等相配套。
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吸引企业总部入驻,不单纯是总部大楼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吸引总部入驻的软硬环境建设。
(2)政府对总部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空间规划有待加强
全国各地对总部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竞相提出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种对总部资源的争夺是市场条件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正常竞争,限制在一定程度内是有益的,但是从政府全局来看,对总部经济发展缺乏统一的空间规划,将导致过分的竞争,不利于形成城市合力,甚至容易造成一定的浪费。
因此,政府对总部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空间规划还有待加强,要从整体上进行统一规划,处理好总部集群布局与分散布局的关系。
(3)总部经济发展存在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趋同现象
目前我国总部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各种总部基地的建设上。
各大城市在建设总部基地的过程中,对总部基地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存在雷同现象。
发展总部经济的产业定位应该从区域本身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环境来进行合理的定位。
如美国的底特律集中汽车零部件企业总部;纽约集中金融、保险、公关服务等企业总部;洛杉矶集中影视文化企业总部;硅谷集中电子信息企业总部等等。
我国目前总部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行业总部集聚的格局,对行业总部定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引导。
在功能定位上各地区都集中在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并没有结合区域的比较优势从总部的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等不同功能入手进行合理的定位。
(4)企业迁移总部面临着“退出”和“进入”两大障碍
总部经济作为符合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布局的一种内在要求,必然存在总部聚集的过程,但是在这种过程中,企业将面临着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企业在退出原地时面临着如何协调企业与原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问题。
有能力“迁移总部”的企业一般都是当地的纳税大户,这样一个“财政支柱”的迁址绝对不是简单的企业行为,它的去留关乎当地民生的兴衰。
企业迁移总部后,必将使原有产值、利税分流到新的企业总部所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原来地方的经济实力。
而且,我国各地方把“GDP、税收”等经济指标作为政府官员业绩考核的重要标准,这就使得地方领导必将采取种种措施来阻挠企业迁移总部。
第二,企业总部进入也面临着一些障碍。
企业“迁移总部”一般是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居高不下的安家费让许多有“迁移总部”意向的企业望而却步。
同时,企业“迁移总部”后,商务开发成本的相对提高是不可避免的,在短期内将导致企业利润空间缩减,有可能产生投资失败的局面。
此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企业迁移必然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总部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
市场机制是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市场在公共服务、外部性等领域会出现失灵,这需要政府发挥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
因此,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政府应该对自身的职能进行准确定位,政府发挥的作用只能是引导而非主导,政府要做的是作好企业竞技的“裁判员”,而非“运动员”,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市场经济正常运行需要政府为企业自由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充分的制度保证,使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中自由竞争,因此,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对于总部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2、完善GDP统计、税收上缴政策,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政策支持
在我国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企业总部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很容易引起区域之间的争夺。
不可否认,这种争夺是市场条件下不同利益主体的正常表现,限定在一定程度内是有益的;但是,从发展总部经济的全局来看,过分的争夺容易造成稀缺经济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利益的流失。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影响,国家应进一步完善GDP统计、税收上缴等制度,避免区域对总部资源的争夺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总部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3、以总部经济理论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实现区域产业和功能的合理分工
按照总部经济的发展思路,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将实现总部所在区域、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共赢”的局面。
在总部经济模式下,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而形成产业链,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周边形成制造加工集群,进而将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把各自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实现双赢,变水平恶性竞争为垂直价值链不同区段上的友好合作。
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层面来看,总部经济的思路有助于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应走出争夺完整项目和企业的误区,根据区域资源优势,主动做产业的制造配套和生产加工,“心甘情愿”地让企业将总部功能布局在东部地区,使企业取得东部与西部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然后经过较长期持续的积累和发展,逐步完善发展环境,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从对总部资源的争夺看,不同城市应该根据各自的产业比较优势,吸引不同产业类型或者不同功能(管理功能、营运功能、研发功能等)的企业总部入驻,实现由过去单一的产业分工向产业分工和职能分工并重转变。
4、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环境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各国企业之间竞争规则和平台的一致性。
我国发展总部经济就必须站在全球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高度,为各跨国公司总部实施其全球竞争与发展战略提供一个统一公平的法律环境,这与WTO规则对我国的要求是一致的。
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与国际企业的对接,提供良好的环境。
因此,要尽可能在政策、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对违背WTO规则或与国际惯例存在较大冲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
例如逐步取消关税贸易壁垒、取消对外资准入领域的限制,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地含量、出口比例、外汇平衡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强制性要求等。
5、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硬环境建设
发展总部经济,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城市环境、浓厚的商业文化、开放的市场体系、发达的现代化服务业等等。
在这些要素中,政府一般对硬环境建设都很重视,却容易忽视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环境建设,结果还是很难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因此,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软、硬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形成完善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和信息交流通道;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人才、科研资源的培育和法律制度的建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总部 经济 最新 研究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