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最有优势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最有优势呢讲解.docx
- 文档编号:28364255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3.59KB
以学生为主体最有优势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最有优势呢讲解.docx
《以学生为主体最有优势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最有优势呢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学生为主体最有优势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最有优势呢讲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学生为主体最有优势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最有优势呢讲解
以学生为主体最有优势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最有优势呢?
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以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只有发挥了人的主体性,才能使人的素质得到真正的发展。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学习”,即学习英语是靠学生自身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其实也就是强调了学习英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贯彻学生主体原则,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但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这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
知识水平正处在发展阶段,不可能对所学的知识有较全面的认识,所以他们的学习必须有赖于教师的指导。
学生主体存在于英语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
从制定教学目标,到选用教材,运用教学技巧和开展课外活动都应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
其中教师指导的中心内容应是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动力。
下文将从三个方面浅析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教学目标,变“教的目标”为“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以前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只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所有学生一个样。
可事实上即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统一的教学目标会使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
这样做严重影响了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更要考虑因人而已。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大纲的制订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方法。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
教师要给予恰当地指导,确保学生为自己制定的目标即不脱离实际又便于操作。
这样学生就会非常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对于自己设定的目标,学生不仅可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而且还有可能超越目标。
当他们一次次地完成和超越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
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法指导。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只重视教法研究忽视了学法研究;只研究教的过程,忽视了学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决定学”。
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作为英语教师要“以教定学”变为“以学定教”;要由“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变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发动学生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担当好如下角色:
1、学生活动的设计者(Designerofstudents’activities)。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计划、步骤、活动情景和活动重点、难点等,保证教学以最优化的方案进行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使学生对活动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从而也提高了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活动的组者(Organizerofstudents’activities)。
在课堂教学的复习、引入、呈现、操练、实践、巩固等阶段,各种活动长短不一,重点、难点各异。
因此需要教师按设计的方案有序地组织学生的单人、双人、或小组活动。
活动时,教师可先指定学习好的、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让学生轮流组织,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离开了教师的正确组织,学生活动就会变成无序的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学生学法指导者(Directorofstudents’activities)。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基础教育阶段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学法。
学法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作为教师我们应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以实现教的最终目的。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中更应如此。
在英语教学大纲中,教师要能做到导听、导说、导读、导写和导思等。
例如在导读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完成有关测试练习,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政治、经济等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学,学生要获得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法和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评价,结合自我评价,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
以前的教学评价往往只进行单一的终结性评价。
这样既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容易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没有学生的参与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一些发达国家,教学评价多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方法。
这种方法即看学生学习结果又看学生学习过程。
这也应是我们中学英语教学应采用的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出勤情况、课堂活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参与课外英语活动的程度和表现等。
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或小组互评来完成。
这些活动应由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
其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应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
终结性评价应注意对学生听力、口语、等综合能力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既重视对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评价又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的评价。
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自评。
其中教师的评价要多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进步,并有对性提出学生的不足。
激励的语言容易对学生产生良性的刺激,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
人类进入新世纪后,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就需要受教育主体的积极参与。
人们普遍认识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
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知识的内化到自主发展的结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能是学生发展的外因。
只有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指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1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意义
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独立的、能动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并能作出有效自我评价的学习行为。
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获取信息,而且能够对信息进行交流、分析、检索和评估。
信息技术教育的结果将大大促进学习者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使之迁移,从而使得学生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更加突出。
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实践领域。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主体性作用,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其本身的主体性得到不断的发展。
教师在其中起的是主导作用,但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带领学生学习,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同时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进行自主、能动和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笔者上课时,每次上完一个知识点,就引导学生思索如何改进,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以自信、自控、自我开发、自我评判为前提,而不是依靠外在强制。
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全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
这样,笔者将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绝对的权威,将更多地承担引导者、支持者和信息提供者的角色。
学生也由接受知识的被动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他们自己探究的过程。
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操控权越来越大,“人灌”发生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小,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可以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我教育的主体。
相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角色也随学生的转变而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认识中走出来。
在教学中开展主体性学习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2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方法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主体性。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通常课本首先出现的都是些理论性很强的内容、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如果第一节课就讲这些枯燥的知识,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大多数学生见过计算机,却没有亲自操作过的状况,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顺序,第一节就安排学生上机,介绍注意事项、计算机的外观组成,引导学生开机,利用游戏练习鼠标的使用方法,下节课再安排在教室进行理论课的学习。
通过这样的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现代主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追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
在教学中,笔者多采用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
每一个新知识点都先引导学生创设一个任务,使学生从实际出发,了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和掌握技能。
这样,学生接受的任务是开放性的,彻底摒弃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传递——接受”模式,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这步应该怎么做,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从而完全恢复学生自由思考的权利。
无论任务的复杂程度如何,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选择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
这为学生留下巨大的自我创造的空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同时,因为每个学生的解决方法不同,所以任务完成的途径不是惟一的。
在教学中笔者大力提倡,给每位学生以表扬,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索,促进思维的发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独立性非常重要。
独立操作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
在上机操作时,笔者总是提出问题,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操作,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开始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笔者故意不理他们,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好自己摸索。
如指导学生运用Word设计板报时,笔者对照实例精讲内容,说明设计的原则,然后让学生动手设计一张节日贺卡或生日贺卡。
在给出要求后,把时间留给学生,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创造的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志,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
2.3确定教师位置
发挥学生主体性关键是教师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
要想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主体性,教师就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来实现。
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但不是说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
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不深,就容易误导学生甚至限制学生的思维,这就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正常发挥。
要在教学实施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这一情况不单单指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了解学生对不同难度的知识学习所适合采用的方式,了解学生可能接受该知识的程度,在了解了之后,所设计的学习目标才易达成。
而这都是主体性学习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而必不可少的环节。
2.4确定学习目标
任务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任务的含义和完成方式不一样。
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完成教师预定的任务。
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易,则造成时间浪费。
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有些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完成的任务,这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操作中,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如创建文件夹、保存和打开文件等;另一些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别完成难易程度不一的任务,如学生学完指法后,熟练指法的正确率、速度要求就有所不同。
2.5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成长
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很重要的内容,学生应该知道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去交流自己的观点和采取合适的行动。
在开学初,笔者就将学生划分成一个个课题小组。
在划分时,笔者做到:
1)小组采用自由组合为主、教师调整为辅的策略,但每一个课题小组内部要有合理的差异性,而全班的小组间要形成大体的均衡;2)建立小组成员相互依存的机制,任务、责任分明,角色分工合理,成果共享;3)注意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例如在学习制作统计图时,它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相对来说不易掌握。
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兴趣自己组织小组,分工制作图表。
学生在小组协作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书籍、调查等来收集数据,更多的是通过计算机查找网络上的有关信息,使得综合性的知识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不断重组,最后完成这一制作。
当学生看到自己小组制作的图文并茂的统计图时都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采取这样的方式上课不仅可以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形成你帮我、我帮你的学习气氛。
这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生间恰当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到知识的成功掌握,关系到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合作习惯的养成。
而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激发起各个小组间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从而都顺利又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3结束语
总之,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思维得到训练,在平等、安全的学习环境中个性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它超越了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信息技术学科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促使全体学生素质、个性全面健康发展。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而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倾听者的教育,要放飞课堂,要给学生一个初试羽翼的天空,而不是囚禁心灵的场所。
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绝,反而是沉默是金。
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
一、“还”的认识
众所周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现在人们说的最多的话题。
问题的关键不是提出一个口号,大家喊喊就行,关键是弄清楚:
还什么,——时间、空间、主动权;为什么还,不需多言;怎样还,这才是关系到课堂生命力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因素。
还,意思为“回、归、归还”。
本来属于谁的,归还与谁。
课堂属于学生的,就要归还与学生。
归还是什么都毫无保留的给予吗?
当然不是,学生是跟随老师来学习的,老师还须有必要的“传道、授惑、解业”。
当我们需要和想还的时候,老师自身的认识,一种认为老师需要有充足的储备,十分的把握,以避免出现还给学生之后,老师收不回来的“尴尬”,觉得收不回,是有失老师“身份”的。
其实,我认为这恰恰是“不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原因。
孔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并且坦然地在小孩子面前承认:
关于什么时候,我们离太阳远还是近的问题说不知道。
可是,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学生们一致认为老师的见识是高过学生,学生肯定不如老师知道得多,所以,当学生问的问题老师不知道的时候,就认为“不正常”。
那么,在课堂中就可能出现两种现象:
第一,学生的问题逃不出老师的手掌心,老师是万能的,无所不知的(往往不真实);其二:
学生的问题超出老师的预料,老师感到无所适从,早早的将学生的问题“帕斯”。
这样,就无法真实地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所以,“还”的意识应该有,更应该有一种平等、宽容的认识。
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
要有去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是充满灵性,每天有新风景的课堂。
二、怎样“还”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需要理念上的认识和准备,还需要具体真实的实践操作。
1、教师备课,要有“预谋”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备课中要有“预谋”,也就是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可能说出那些答案。
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老师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想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斗志的老师做充分的备课。
而且在这样充分开放的环节中老师还要做好如果招架不住的准备,怎么准备,准备什么,都需要老师去捉摸。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走过这样的几轮,体会一下其中的滋味,必然会在遇到此类问题就有了“免疫力”,就会豁达了。
2、课堂准备:
蹲下来,天地将更宽广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在教师适时、适量的引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生成客观知识,再反作用于客体。
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大可蹲下来,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
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设计有针对性地学法训练;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主动(自主)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形成学习方法——掌握运用——强化迁移的链式结构。
教师要以自己的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既激情洋溢的的场所,又是一个有着无穷新的奥秘的的天地,吸引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渴望学习,渴望拥有知识。
3、课堂引导:
在自由的天地,学会飞翔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
在这个目标下,首要的是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
只有先有了一定的规矩,方圆也就画成了一半。
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预先指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基本的训练和初步的实践,进而再通过自己的新的认知时间来循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教师点评:
不要简单的肯定和否定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有自己教学语言,可是有一种语言,很多人善说:
“对”或者“不对”,总是急于肯定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学生的答案正是教师预想中的答案的时候。
老师要学会稳住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作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作定性的评价。
学会说:
好,还有别的想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隐藏在心里的所有的想法。
数学名师华应龙在执教乘法的交换律的时候,当学生通过解答一道题目之后,老师问: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显然是老师需要的答案,但华老师没有做肯定,说:
你看老师说交换3和4的位置,积不变,和第一位同学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你有什么想法?
显然,通过这样的比较,更激发学生全面辩证的看待问题,以至于学生到最后说出:
不要通过一个或者几个简单的例子就来证明问题是不科学的的想法就不足为奇了。
不做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需要教师学会稳住,学会让学生在辩证、比较、观察、选择中分析问题,能对问题有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5、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提问的机会。
无论学生提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的同学学习,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质量高,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
学生若有疑问,鼓励他们不仅可在授新课前问,可在课后练习前问,甚至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可以问,以培养学生问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问,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
教师决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也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学生的创新。
教师需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需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止于自己。
通过让学生问,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
三、“还”了什么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学生什么?
我想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认真为之比对的。
还给学生的话语权——课堂上学生说话的权利,老师肯定都想给。
而且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可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看到的有时候相反,学生总不能有见地的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大部分学生似乎总是无话可说。
可是下课的时候,一个个说的滔滔不绝。
课堂上缺什么呢?
导致学生就不想说,不能说,久而久之就不会说了。
我想这是一个老师的功力。
从目标的把握、问题的设置、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值得我们研究的。
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学生独立解决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也是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给了学生。
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在于能力的培养。
怎样培养能力,不仅要解放学生的“口、眼、嘴”,让学生在操作、动手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老师有意为之作专项训练的。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设计中善于做“茅盾的始作俑者”,故意制作知识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争论。
在争论中,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得到极好的练习。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24时计时法》时,在黑板上板书“9点到青岛”的信息,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候?
学生在争论中认为可能是上午9点,也可能是晚上9点,因为一天中有两个9点。
这样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基础,对学习新知埋下很好的伏笔。
总之,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不断的追究教学艺术的新境界。
在享受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时候,重要的是享受和收获学生充满喜悦、充满活力、充满成长味道的课堂。
学生和教师都是学校的主人
1997年,“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人们普遍认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思想。
就在这时,李烈却提出了“双主体育人”的理念,并自信和执着地坚持了下来。
经过几年的成功实践,“双主体育人”这一理念现在已经成功地在实验二小开花结果了,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今天,我很荣幸,听了李烈校长深入、细致且生动形象的报告会,让我对她的理论精髓“双主体育人”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都有所了解,也有所感悟及收获。
首先,什么是“双主体育人”,李烈校长为什么会提出不同于他人的理论“双主体”?
李烈校长是这样说的“它”的基本内涵就是: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两个主体在不同的层面通过自育、互育,协调互动共同成长”。
对于“学生主体”,大家现在都比较认同了。
但是,对于“双主体育人”强调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很多人并不理解。
传统的主体性教育,更多地认为学生是学校各项活动的主体,而从理性主义角度将“教师”定位于“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技术性工具”。
这是对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本质的否认。
其实,只有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承认教师是有思想、有感情、独立的、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不是冷冰冰地把老师看作是完成某项工作的技术性工具,才能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也是主体,而且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在学校工作中,教师的发展应占首要地位。
其次,在当时大力倡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育形式下,李烈校长的理论好象有矛盾冲突,但是经过她不断、艰辛的努力实践改革让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依据。
她的精彩报告及报告中所述的所有个例都是很好的、强有力的证明。
李烈校长曾这样说过:
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生 主体 优势 还是 教师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