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课时过关训练1.docx
- 文档编号:28363963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66.99KB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课时过关训练1.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课时过关训练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课时过关训练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课时过关训练1
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
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汉书》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研究论文D.秦简的记载
2、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
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
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
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
A.宣扬以德治国B.辩护政治法统C.推动经济交流D.加强民族融合
3、“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A.王位世袭制度B.皇帝制度
C.“推恩令”制度D.郡县制度
4、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B.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
5、《史记》中记载了“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王绾、李斯廷议郡县与分封的故事。
下列有关该年的说法准确的是( )
①“二十六年”距今将近两千年
②该年应理解为“(秦)始皇元年”
③此时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初创期
④柏拉图《理想国》问世逾百年。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 )
A.秦国经济较其它诸侯落后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7、钱穆说:
“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初实行了( )
A.察举制B.郡县制C.分封制D.推恩令
8、历史学家钱穆认为:
“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9、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等郡。
任嚣任南海郡尉(因南海郡下属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10、《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ks5u定量],不中呈ks5u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
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1、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反映了秦朝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实行皇帝制度②秦朝在地方设郡
③秦朝推行郡国并行制④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贾谊说: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郡,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二、非选择题:
(本大題共3小题。
第13小题22分,第14小题14分,第15小题16分,共计52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22分)“郡县制,则天下安”,自秦设县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县治。
古代县治的实践与思考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
“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
”……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
“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
——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
材料二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
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
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
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
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
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
而下无与分其职者。
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明隆庆元年,吏部按皇帝命令,“将天下府州县大小繁简冲僻难易细加重访,逐一品第”,而后按品第的结果重划三等,“量才授任各官,考语奖荐同在优列者,先尽上等府州县升擢行取,次及中等,次及下等。
”到了清雍正年间,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
——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原因。
(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赞同的地方基层治理举措,分析其政治意图。
(6分)
(3)政区的分等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一个重要侧面。
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古代政区分等标准的变化趋势。
据材料三,简述政区分等的重要作用。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地方县域治理的历史借鉴价值。
(4分)
14、(14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
……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
……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
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
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1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劫,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宋之于唐,只好说像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故,有形势推迁,而制度建立。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
……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引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和唐朝政治制皮“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钱穆所说,在政治制度上,宋之于唐基本没有变动,有变动的也是迫于时代,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请以具体史实来说明材料二的现点。
材料三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对一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
又何偿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序》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来抹杀”而是“利泽长久”。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D
【解析】《汉书》是东汉班固的著作,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的历史,A项不符合题意。
民间的传说带有很多假想虚幻的成分,不能作为详实的史料,B项不符合题意。
史学家的论文引用的都是前人的资料,同时带有自己的认识在内,也不是第一手资料,C项也不符合题意。
秦简是秦朝当时的官方文献,是第一手资料,最可信。
故答案为D项。
2、【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虽然涉及到了水德,但是和以德治国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
”可知其采用终始五德说是为了辩护政治法统,故B项正确;采用终始五德说和经济交流无关,故C项错误;采用终始五德说和加强民族融合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的目的
3、【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夏朝时就出现王位世袭制度,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A。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都不符合国家结构,排除BC。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地方上开始出现郡县制的雏形,秦汉时期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大一统国家形成和巩固,符合题干中“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皇权独尊是古代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像皇权这样的极权不可能独立存在,需要其它的权力来维持它的存在和帮助它的发挥.皇帝不可能直接管理各项事务,需要借助他人来实现统治,比如外朝官员、内朝官员、外戚等.但是如果皇帝没有处理好各种权利之间的平衡,就会导致一方权利过大,威胁皇权.一旦这种失衡形成,并不断发展,皇帝就很难再收回权利.三纲五常受到挑战是材料中皇帝权利受到欺凌的表现,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下,权利的高度集中,一旦君主孱弱,会导致大权旁落,这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宗法观念在现在依然有体现,宗法观念丧失殆尽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皇权的暂时旁落是对材料的现象的表述,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西方人文精神.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前246~前210年在位)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国家.
根据题干中“二十六年”是指公元前221年,可以排除①项;雅典民主制度的奠基时期是在公元前594年,排除③项;②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为秦始皇元年;④项《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正确.C项符合题意.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
材料中秦国并没有和其他诸侯国对比经济实力,所以无法看出是先进还是落后,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可知当时秦国聚敛资源能力较强,即中央集权趋势加强,故B项正确;“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并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农业发展的现象,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此题以钱穆先生对汉初政治制度的评价为切入点,考查了对汉初政治制度的掌握,并考查了学生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汉朝初年,实行的是郡县、封国并存的制度;
A、察举制度是汉朝汉武帝时期创立的选拨人才的制度,故排除;
B、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故排除;
C、分封制指的是封国的含义,与材料中的思想之复活,意思一致,故正确;
D、推恩令是汉武帝颁布的,是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故错误;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材料强调郡县制在维护中国统一方面的作用,之所以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由于在这一制度下中央控制了官吏的任免权,故C项正确;A项的“消除”夸大了其作用,中国多次出现过地方割据局面,故A项错误;B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D项是监察制度的作用,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相关信息,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
秦朝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郡的长官不再拥有封地,不能世袭,D的说法错误。
任嚣是郡尉,由皇帝直接任免,排除A;因“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说明其事实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排除B;县级的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排除C。
。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从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可以了解到,百姓对秦始皇独断专行十分不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ks5u定量],不中呈ks5u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可反映秦始皇较为勤政;“未可为求仙药”可反映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
第④项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
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联系各选项,结合教材相关所学,可以判断出①②④项说法正确,第③项与史实不符,秦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本题选C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准确的提取材料信息,“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说明秦要求地方统一把赋税运往中央,运费巨大.
材料中“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表明秦统一后,要求地方把赋税运往中央,运费巨大,故B符合;材料中主旨指秦朝统一后的赋税运输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指秦的运输费用大而不是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故C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汉初郡国问题,故D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
(1)职责:
教化百姓;扶弱济贫;执掌司法。
原因:
统治者的高标准要求;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2)举措:
建立完备的乡官制度;乡官参与县政。
意图:
提倡地方分权。
(3)趋势:
从户口多少到以冲繁疲难为依据。
作用:
有利于中央选贤任能,进行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
(4)价值:
提高地方官员的执政素质;重视县下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依据县情科学治理。
14、【答案】
(1)主要内容:
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2)制度:
郡国并行制。
理由:
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
(3)原因:
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4)认识: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主要内容由“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
第一小问由“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可归纳得出答案;第二小问需要结合第一小问及“但直属中央”等信息分析归纳出答案。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知识迁移的能力,把材料三及已学相关史实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归纳即可,如“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等信息均是解题的关键。
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所给史料主要阐述的是我国古代地方制度的不断变革,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等,据此分析即可。
15、【答案】
(1)秦汉: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2)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4)明淸君主专制的强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
(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大变动”指的是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朝所沿用;唐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第
(2)问,根据材料信息“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可知,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第(4)问,由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来抹杀”而是“利泽长久”可知该问考查考生对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积极作用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央集权制度对政治、经济和国家统一等方面的作用来回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历史上 学期 课时 过关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