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10.docx
- 文档编号:28361803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540.16KB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10.docx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10.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10
种群和群落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
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标记数/
只
初捕
50
28
22
50
重捕
50
32
18
10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B.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C.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D.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A错误;由于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错误;由种群密度N=M×n÷m可知由于被捕捉一次之后,若田鼠更难捕捉,则m减少(因为不容易被捕),因此N增大,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C错误;在两次捕获中,雌性个体数量是(28+32)=60,雄性个体数量是(22+18)=40,即雌性:
雄性的比例为3:
2,D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A.总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
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增长
【答案】C
【解析】根据坐标中种群年龄组成的直方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数较少、老年个体数较多,属于衰退型种群,由此可预测该种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
3.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
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没有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果园中果树虽然生长整齐,但也存在杂草、灌木等,这些植物构成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A项正确;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项正确;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项正确;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发生了改变,对果树的产量会有一定影响,D项错误。
考点: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
4.下图是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
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
A.a>bB.a
C.a=bD.a≈b
【答案】B
【解析】由A、B两图可以看出,A地区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B地区的年轻个体所占的比例非常多,年老的个体所占比例很少,属于增长型。
故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大于A地区。
5.某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左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右图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的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的计数室。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在最适状态的情况下,关闭出入口流速控制阀,则装罝中酵母菌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B.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醉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C.对酵母菌样液稀释时,如果加入的无菌水过多,会使酵母菌细胞膨胀破裂
D.计数室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为A个,且稀释倍数为B,则l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4AB
106个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即使在最适状态下,由于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也是S型增长,A正确;B项符合实验规范,正确;酵母菌有细胞壁的保护,不会因为吸水过多而涨破;C错误。
图中计数板为25×16型,计算公式为:
酵母细胞数/ml=8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400×104×稀释倍数,有题干可知,A=8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B=稀释倍数;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酵母菌数目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6.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
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解析】出生率是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率,由题意可知出生率应为20%,故A错误。
如果雌雄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在性别比例接近1:
1时出生率最高,故B正确。
推迟性成熟出生率会降低,故C错误。
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中应是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
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7.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率
【答案】B
【解析】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水平上呈镶嵌分布,A正确; 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知识点,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8.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恢复力稳定性强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D.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草本阶段物种丰富度低于灌木阶段,其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而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较弱,A正确,B错。
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提供动物栖息空间较大,群落空间结构较复杂,C错。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物种丰富度较低,森林较高,D错。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9.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群落中的植物由于对阳光的需求不同而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群落中的动物由于食物和栖息环境的需求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C正确;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导致地面不同区域的阳光分布不同,影响了草木层的水平结构,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0.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B.使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光趋湿的特性
C.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答案】B
【解析】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使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利用了昆虫趋光性的特点,取样器取样法利用了土壤小动物的避光、趋湿等特性,B错误;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密度的调查
【名师点睛】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
1)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3)黑光灯诱捕法;4)取样器取样法;5)显微计数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调查时应根据不同调查对象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2.取样器取样法既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也可以调查某种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8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04‰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人老龄化阶段”属于“年龄组成”的描述,A不符合题意;B.“2008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04‰”属于“出生率”的描述,B不符合题意;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是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的描述,C符合题意;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死亡率”的描述,D正确。
考点:
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2.鸡嗉子榕仅仅依赖于鸡嗉子榕小蜂为其传粉,而这种榕小蜂也只依靠该榕树为其提供繁殖后代的场所和食物。
某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发现,鸡嗉子榕之所以能吸引榕小蜂是因为鸡嗉子榕的瘾头花序能分泌4-甲基苯甲醚。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鸡嗉子榕小蜂与鸡嗉子榕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B.鸡嗉子榕依靠化学信息吸引鸡嗉子榕小蜂
C.榕树开花季节,鸡嗉子榕小蜂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鸡嗉子榕与鸡嗉子榕小蜂之间的进化互不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依题意可知:
鸡嗉子榕小蜂与鸡嗉子榕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A项错误;鸡嗉子榕之所以能吸引榕小蜂是因为鸡嗉子榕的瘾头花序能分泌4-甲基苯甲醚,这说明鸡嗉子榕依靠化学信息吸引鸡嗉子榕小蜂,B项正确;因自然资源和生存空间有限,榕树开花季节,鸡嗉子榕小蜂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项错误;鸡嗉子榕与鸡嗉子榕小蜂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种群数量的变化、共同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3.如图为生活在定量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2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
B.t2之后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C.t3~t4段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D.t4~t5段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A项错误;环境阻力在t2之前就存在,B项错误;t3~t4段种群的增长速率约为零,说明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C项正确;t3~t4段种群的增长速率约为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某地区曾做了一项试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
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试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种群密度
B.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C.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
D.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
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
·0.03t只
【答案】C
【解析】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项错误;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
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所以甲图模型应属于数学模型,B项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C项正确;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03)t只,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
15.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
A.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如图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A
【解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图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表示的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综上分析:
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为寄生,A项错误;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属于竞争,B项正确;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项正确;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因消失了一种,导致X的种内斗争加剧,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种间关系
16.下图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和时间的关系。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5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B.当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内斗争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强
C.该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决定λ值的大小
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4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A错误;当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λ大于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变化趋势逐渐增强,B正确;定入值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等,C错误;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D错误。
考点: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名师点睛】据图分析,0~40年间,λ均大于1,说明这4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第40年及之后,λ均等于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17.在一固定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肺炎双球菌并测定其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见图.其中在a点向培养基中添加了一定量青霉素.下面对该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c~d段菌体数量不再增加,这与使用青霉素有关
B.a~b段种群中抗青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最大
C.d点开始出现的变化说明d时一定是再次加入了青霉素
D.曲线从b点到d点主要体现了青霉素对肺炎双球菌的选择过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cd段形成原因是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PH的变化等,A错。
ab段加入青霉素后,淘汰不抗青霉素的个体增多,余下的个体中含抗青霉素基因的个体比例增大,因此抗青霉素基因频率变化最大,B对。
d点变化原因是:
营养物质大量减少,有害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PH的极度不适,细菌进入衰亡期,C错。
从a点到b点主要体现了青霉素对细菌的选择过程,D错。
考点:
考查微生物的生长、自然选择等相关生物进化的知识。
意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要点对数学曲线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18.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窄,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保证调查结果准确,C正确。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错。
考点:
本题考查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9.“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如图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乙两曲线分别代表大豆和狗尾草两种群
B.t1﹣t5时间内乙种群呈“S”型增长
C.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D.该农田中,物种丰富度将逐渐增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分析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属于竞争力悬殊较大的竞争,从结果看,乙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增长率为正值,则种群数量增加;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对应
.
解:
A、“草盛豆苗稀”说明草在竞争中获胜,即曲线图中乙,A正确;
B、甲在t1~t3呈现“S”型增长曲线,而乙种群在t1~t5呈现“S”型增长曲线,B正确;
C、甲在t2~t3种群增长率减少,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则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在t2~t3种群增长率为正值,使得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
D、该农田中,疏于管理出现杂草,则物种丰富度增加,D正确.
故选:
C.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种间关系.
20.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改变培养液的pH值会改变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A错误;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采用抽样检测法,B错误;应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计算,则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不对,C错误;养分、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
考点: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
【名师点睛】学生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实验原理理解不清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二、综合题
21.请根据题如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符合马缨丹初期疯狂蔓延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的特性.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点后进行.
(3)若环境条件不受破坏,自然界一定空间中的种群数量能维持在图中f点对应的最大数量,称为,又称K值.
(4)若图中曲线I、Ⅱ表示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含义是:
.
【答案】
(1)I过度繁殖
(2)Ⅱe
(3)环境容纳量
(4)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环境阻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曲线图分析,曲线Ⅰ表示J型曲线,曲线Ⅱ表示S型曲线.
2、马缨丹引种到夏威夷后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来生威胁,说明是J型增长,图中曲线Ⅰ符合;自然环境下,人口的增长为S型曲线,图中曲线Ⅱ符合,cd段表示种群的数量下降,即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解:
(1)根据曲线可知,Ⅰ表示“J”型曲线,Ⅱ表示“S”型曲线;外来物种入侵,短时间内出现J型增长,即曲线Ⅰ,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过度繁殖.
(2)自然环境下,人口的增长为S型曲线,与图中曲线Ⅱ符合;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在e点即
后进行,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其数量容易恢复.
(3)若环境条件不受破坏,自然界一定空间中的种群数量能维持在图中f点对应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4)若图中曲线I、Ⅱ表示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含义是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故答案为:
(1)I过度繁殖
(2)Ⅱe
(3)环境容纳量
(4)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环境阻力)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22.Ⅰ(10分)下图表示温度、光照对铜绿微囊藻和玫瑰拟衣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两种藻的净光合速率,可分析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及竞争优势。
请分析回答。
(1)运用同位素标记法可证明:
暗反应中碳的转移途径是_(用文字和箭头回答)。
(2)由图1可知,玫瑰拟衣藻和铜绿微囊藻两者在20℃时混合培养时,具有竞争优势的是_。
(3)图2为30℃时获得的实验结果,则:
①光照强度为630μmol∙m-2∙s-1时,限制玫瑰拟衣藻净光合速率上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②预测35℃时两种藻类净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并在答题纸相应图中绘制相关曲线。
Ⅱ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严寒天气,主要保护丹霞地层、地貌和珍稀动植物资源。
研究人员建构相应的保护区实验模型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模拟实验。
(1)图1表示在未受干扰、受到干扰和遭到破坏三种情况下,保护区实验模型中黄腹锦鸡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A区表示保护区实验模型在一般情况下或受到一定的情况下,黄腹锦鸡数量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如果对该区的黄腹锦鸡进行保护,应该采取措施。
(2)对保护区实验模型中甲、乙、丙、丁四个种群能量相对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种群之间的关系判断,b—c段甲种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10 种群 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