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造林及配套设施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8361427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43.16KB
人工造林及配套设施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人工造林及配套设施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造林及配套设施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工造林及配套设施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人工造林及配套设施新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人工造林及配套设施(一期)工程项目
项目主管部门:
某项目县人民政府
项目建设地点:
某项目县安乐乡
项目建设单位:
某项目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
项目法人代表:
项目性质:
新建
项目建设期:
1年(即2017年),管护期3年(即2017年~2019年)。
项目建设目标:
某项目(一期)的实施,可新增人工造林面积2782亩,快速增加干旱河谷区域的森林覆盖率,有效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减轻区域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1.2设计概要
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人工造林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实施造林总面积2782亩,配套设施建设包括简易蓄水池10口、碑牌1座,及围栏500米。
1.2.2项目建设布局
本项目共计14个小班,分别位于安乐乡的大寨村和中田山村。
1.2.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2.3.1劳动定额
表1-1各造林模式劳动定额表单位:
工日/亩
项目
造林模式1
造林模式2
清林、整地
2.5
2.5
栽植
1.5
1.5
补植
0.9
0.9
未成林抚育(3次)
1.5
1.5
管护(元/亩)
25.88
25.88
灌溉(6次)
3
3
1.2.3.2经济指标
(1)人工工资:
120元/工日。
(2)苗木单价:
岷江柏(营养袋苗)2.80元/株,黄连木2.60元/株,三颗针0.80元/株。
(3)碑牌15000.00元/座。
(4)简易蓄水池5225.00元/座。
(5)围栏50.00元/米
1.2.3.3投资预算
某项目县某项目(一期)总投资540.00万元。
其中,直接工程费462.88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51.40万元,预备费25.71万元。
直接工程费用成分:
种苗购置费116.08万元,劳务费213.66万元,灌溉费100.15万元,管护费7.20万元,配套工程25.80万元。
1.2.3.4资金来源
本项目资金来源全部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九财[2015]488号)。
1.3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森林防火条例》;
(7)《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2004修正版);
(8)《四川省林木种苗生产、经营管理办法》。
(1)《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2)《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03);
(3)《造林经营环境保护规程》(DB51/T380-2003);
(4)《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85);
(5)《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2003年4月);
(6)《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
(7)《四川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DB51/T705-2007);
(8)《四川省编结网围栏及安装技术规范》(JB/T7138.1-7138.3-1993)
(9)《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98-2000)
1.3.3相关文件规定
(1)《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
(2)《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发[2015]61号;
(3)《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环发[2007]165号;
(4)《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办法》环发[2011]18号;
(5)《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财政[2011]428号);
(6)环境保护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环办[2009]89号);
(7)财政部关于印发《基础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建[2002]394号);
(8)《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林造发[2002]92号);
(9)《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川财预[2011]151号);
(10)《四川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川财预[2012]81号);
(11)《四川省造林绿化工程种苗采购管理办法》(川林发[2010]45号);
(12)《某地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阿府办发[2013]49号)。
1.4项目文件
(1)《州财政局关于下达2015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第二批)的通知》(阿州财预[2015]35号)
(2)某项目财政局关于下达2015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九财[2015]488号)
(3)《某项目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某项目县永安地区与汤珠河流域植被恢复项目(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九发行批[2016]2号)
1.4运用的基础资料
(1)某项目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2);
(2)外业调查使用的1:
5万地形图(放大至1:
2.5万);
(3)本次作业设计外业调查和收集的相关资料。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
某项目县位于四川省某地区东北部(东经′,北纬′)、东北与某交界、南与某接壤,西与某毗邻,东西长93km、南北宽89.83km,总面积5286.29km2。
项目区所在的永安地区和汤珠河包括永乐镇、永丰乡、安乐乡、保华乡、双河乡、罗依乡、马家乡、勿角乡8个乡。
本项目具体建设地点位于安乐乡中田山村和大寨村,距县城2公里,实施总面积2782亩。
2.1.2地形地貌
某项目县地处岷山山脉北段的复背斜上。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兼有部分山原和零碎平坝。
海拔多在2400m~4000m之间。
境内最低海拔1160m,最高海拔4764m。
由于长期地质构造和河流侵蚀作用影响,境内大部分地区形成深切高山峡谷地貌,切割河谷深达800m~1200m。
山腹坡度一般为30以上。
谷底分布有小面积的冲积扇形台地,土层较深厚。
项目所在区安乐乡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兼有部分山原和零散河谷,属高山深谷类型西部地槽区,坡顶平缓、河谷深切。
项目实施区最低海拔为1500m,最高海拔为2300m。
2.1.3气侯
某项目县属于川西北高原气候中的暖温带气候带。
其特点是,温和偏冷,夏短冬长,垂直差异大。
县城的多年平均气温12.7℃,活动积温3882.2℃。
年降水量仅500mm左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干湿季明显,干季(11月~4月)气温低、雨量少、晴日多、昼夜温差大;湿季(5月~10月)水气相对增多、雨量多、阴天多、昼夜温差小。
最热出现在七月,平均气温22.2℃,极端高温35.2℃,夏秋之交常出现伏旱、冰雹、泥石流。
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逐渐降低,而降水量逐渐增加。
安乐乡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河谷地带热量条件较好。
坡地寒冷湿润且冬干春旱,伏旱洪涝和冰雹早霜的交替发生,对植物生长较为不利。
2.1.4植被及森林资源
某项目县植被存在明显的垂直带谱,具体分布规律为:
海拔1200m~1800m为河谷地带,分布少量绣线菊、苔草等草本,植被盖度低。
海拔1800m~2800m,分布少量锦鸡儿、野蔷薇、绣线菊、苔草等植物,植被盖度低。
海拔2800m~3400m,分布云杉、黄果冷杉、柏木、桦木。
海拔3400m~3800m,有紫果云杉、岷江冷杉、落叶松、高山柏等树种。
海拔3800m~4200m,有高山柳、金露梅组成的高山灌丛,或以禾草、蒿草、苔草组成的高山草甸。
本项目所在区为干旱河谷地区,植被稀少,为宜林地。
2.1.5土壤
某项目县共有冲积土、山地褐色土、山地棕壤土、暗棕壤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石灰(岩)土、高山寒漠土、水稻土等十一类,26个土种。
其分布特点由于境内地势起伏巨大,地貌类型复杂,生物、气候的垂直分布明显,水热状况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凡是山脉与河流呈南北走向的,土壤的纬向性分布明显,凡是山脉与河流呈东西走向的,则土壤的经向性分布明显。
受地形、气候、母质、植被和人为活动五大成土因素影响,某项目县土壤垂直带谱规律是:
海拔2200m以下为山地燥褐土;
海拔2200m~2800m之间为山地褐土
海拔3700m~4000m之间为亚高山草甸土;
海拔4000m~4300m之间的平缓山坡和山原,为高山草甸土;
海拔4300m以上零星分布着寒漠土和流石滩。
但是,坡向的不同导致土壤分布差异较大,其中阳坡或半阳坡褐土分布更宽,山地棕壤和暗棕壤分布显著减少。
本项目所在区土壤类型为山地燥褐土和山地褐土。
2.1.6水文
某项目县河流属白水江系白龙江上游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岷山山脉东麓,属嘉陵江水系。
县境内河道全长189km,上源分为黑河、白河,下源有汤珠河,境内溪流众多。
安乐乡邻近白水江,有上双河、下双河等支流。
水资源较为丰沛。
2.1.7林业发展现状
某项目县森林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山坡上部,干旱河谷地带及高原地区植被较差。
通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工程等,森林质量逐步提高,植被得到较大的恢复。
截至2014年末,全县林业用地39.35万hm2,占国土总面积74.44%,其中:
有林地27.60万hm2,灌木林地11.22万hm2,未成造林地1244.10hm2,苗圃地32hm2,其他林地4055.00hm2。
全县活立木蓄积6973万m3,森林覆盖率53.94%,森林植被覆盖率73.44%。
2014年末,安乐乡有耕地面积156.33hm2,退耕还林面积466.55hm2,退牧还草面积2000.00hm2。
2.2社会经济情况
2.2.1行政区划与人口
某项目县辖2镇15乡,全县有120个行政村,177个村民小组。
2012年全县户籍人口为22867户、67039人,其中农业人口46816人,少数民族人口25578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9.75%,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23%,主要民族有汉族、藏族、回族、羌族等。
2014年安乐乡共834户,总人口3332人,辖11个村。
本项目所在区位于安乐乡所辖的大寨村和中田山村。
2.2.2经济状况
2014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179511万元,比上年增加14.9%,经济总量位列全州第三。
2014年全县林业产值3815万元,同比增长12.8%。
安乐乡2014年粮食总产量699.6万元吨,经济总收入1387.61万元,人均纯收入3929元,低于全县的平均水平。
2.2.3交通状况
某项目县2014年境内公路总里程870km,其中等级公路834km。
有4条主干公路,其中“九环”公路贯穿某项目县,全长170km;若九公路反修桥-喇嘛岭105km,双青公路(双河至青龙桥)17km;上寺寨至神仙池旅游公路全长45km。
某项目县17个乡镇已全部通公路。
安乐乡交通便利,项目所在区域紧邻301国道,为项目实施提供极大的便利。
2.3某项目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概况
某项目县属于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某项目地貌复杂多变,境内植被分布不均,尤其干旱河谷地带植被稀少,土壤贫瘠,植被盖度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区域植被恢复成为了政府行为,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纳入了议事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近年来,政府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投入大量资金。
2010年,由某项目县林业局实施安装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内容为视频监控系统与视频控制中心设备采购及安装工程,建设六点一中心,总投资120万元。
2012年~2014年,由某项目县林业局负责实施某项目县漳扎镇河谷植被恢复项目。
建设内容为土方回填,绿地清理,乔、灌、草栽(种)植,恢复总面积198亩,立项总投资2986.15万元。
2.4项目建设技术条件
某项目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是某项目县行政范围内负责林业行业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全局现有在岗职工236人。
下设综合办公室、绿化造林股、资源林政股、野生动物保护股、林业技术服务中心(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种苗站、植物检疫站、科技推广站、4个片区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天保办、退耕还林办,属地管理勿角、白河两个自然保护区,归口管理森林公安局。
某项目县林业局有完善的林业组织管理体系和较强的施工技术力量,县林业局下属综合林场于2014年2月获得“造林绿化施工丙级资质”(阿林造资字006),是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的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监督部门,对工程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工程建设区域内群众造林积极性高,劳力充足,并且拥有1支高素质的造林队伍,有利于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为出发点,以维护并改善区域重要生态功能为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与安乐乡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结合起来,选择适宜地段实施人工造林进行植被恢复。
积极开展某项目建设,采取人工植树造林,有效增加林地植被盖度,实现某项目县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3.2设计原则
——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有序有效开展区域植被恢复工作。
广泛宣传,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参与造林绿化事业中。
形成党政重视,部门联动,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加快推进区域植被恢复工作进程。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以项目区现有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为基础,坚持乡土、适生、高效原则,尽可能不引进外来物种,根据造林荒山的立地条件,在充分考虑造林所选用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适生的海拔范围等因素的前提下合理确定。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集体林地生态林建设均应以生态重建为重点,但在植物选择上应根据项目区现状和区域长远发展的需要,科学选择树种,合理配置,以实现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结合。
——优化配置原则
从生态防护需求的实际出发,利用最新科研成果和当地成熟种植技术的融合应用,优化树种结构和空间配置结构,建设适林种结构、适功能、满足生态防护需求的防护林结构配置模式,达到尽早郁闭成林,提早发挥生态功能的目的。
——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综合分析受损地块特点,结合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和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规划成果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章区划与调查
4.1林地区划
本次调查林地区划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26424-2010)和《四川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为依据,并且与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林地区划系统保持一致,即按县-乡-村-小班四级区划。
4.2小班划分
按照划分小班的技术标准,采用1∶5万地形图(1∶2.5万地形图放大),按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26424-2010)等技术规程规范,根据现地人工植苗造林地块立地特征差异划分小班。
4.3小班调查设计
采用小班实测与GPS定位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小班边界,深入小班调查立地条件、植被、树种、草种、攀缘植物等情况。
4.3.1立地条件
立地特征调查采用实地踏查方法,海拔调查采用GPS实测,坡度现地实测,土壤厚度现地钢围尺现地量取,其它立地因子在现地结合地形图确定,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地类、地貌、海拔、土壤、坡度、坡位、坡向等。
4.3.2植被调查
植被因子调查采用小样方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树种、高度、灌木(草本)盖度,幼苗、幼树名称、高度、每公顷株数、分布情况等。
4.4小班面积求算
用1∶5万地形图(放大至1:
2.5万)现地核实小班界限,室内用计算机相关软件(ArcGIS,AUTOCAD)求算小班面积。
4.5调查结果
4.5.1面积、权属情况
通过外业调查,共涉及安乐乡2个行政村,即大寨村和中田山村,人工造林有效面积2782.0亩,土地权属为集体所有。
共划分小班14个,小班划分最大面积292.8亩,最小面积56.5亩,平均面积198.7亩。
各小班现状详见附表1,项目区位置及拐点坐标详见附表2及附图4。
4.5.2立地条件
项目区为宜林荒山,属干旱河谷地带,海拔为1500m~2300m。
项目区分山地褐土和山地燥褐土两种土壤类型,其中:
大寨村1~9号小班土壤类型为山地褐土,中田山村所有小班及大寨村10、11号小班为山地燥褐土,土壤厚度为15cm~30cm。
4.5.3植被
项目区主要植被为小檗、锦鸡儿、野蔷薇等灌木,以及绣线菊、黄茅、苔草等草本植物,灌草总盖度为10%~30%。
4.5.4水源
本项目区水源包括沿山谷的三条集水沟(流量为0.1~0.2m3/s)及附近村寨的自来水,均可作为灌溉水源。
第五章建设规模与布局
5.1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人工植苗造林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植被恢复总面积2782.0亩,配套设施建设包括简易蓄水池10口、碑牌1座,以及围栏500米。
5.2总体布局
本项目植被恢复的措施为人工植苗造林,总面积共2782.0亩,其中大寨村实施面积为2241.7亩,中田山村实施面积为540.3亩。
共分为14个小班,其中:
表5-1植被恢复工程量统计表
村
小班号
海拔(m)
土壤类型
造林模式
小班面积(亩)
大寨村
1
2020-2300
山地褐土
1
265.1
2
1920-2220
山地褐土
1
241.2
3
1880-2160
山地褐土
1
182.4
4
1900-2240
山地褐土
1
196.8
5
1910-2380
山地褐土
1
292.8
6
1760-2050
山地褐土
1
109.6
7
1720-2000
山地褐土
1
163.4
8
1680-2000
山地褐土
1
274.4
9
1570-2050
山地褐土
1
209.4
10
1530-1810
山地燥褐土
2
56.5
11
1500-1810
山地燥褐土
2
250.1
合计
2241.7
中田山村
1
1520-1840
山地燥褐土
2
157.9
2
1600-1800
山地燥褐土
2
157.0
3
1500-1850
山地燥褐土
2
225.4
合计
540.3
海拔1500m~1800m土壤类型为山地褐土,共计9个小班,采用岷江柏+黄连木混交(造林模式1)。
海拔1600m~2000m土壤类型为山地燥褐土,共计5个小班,采用岷江柏+三颗针混交(造林模式2)。
建设内容与规模统计详见表5-1及附表7。
第六章植被恢复技术设计
6.1立地类型的划分
根据项目区的地貌类型、地形条件、土壤种类、土层厚度、海拔、坡度、原生植被等因子划分立地类型,根据海拔、石砾含量、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等因子划分林地的立地类型。
本项目区立地类型划分为2个,各立地类型划分标准及面积情况见表6-1和附表3。
表6-1植被恢复面积按一般林地立地类型统计表
立地类型小区
立地
类型组
立地类型
立地
类型号
面积(亩)
干旱河谷立地类型小区
山地燥褐土立地类型组
缓斜陡坡立地类型
2
1935.1
山地褐土立地类型组
缓斜陡坡立地类型
1
846.9
合计
2782.0
6.2造林模式设计
以立地类型为基础,根据各小班的具体的位置、地形、土壤等因子,结合树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社会经济状况等设计相应的造林模式,共设计人工造林模式2个,即:
岷江柏+黄连木混交,岷江柏+三颗针混交(其中岷江柏可用侧柏做备选树种,黄连木可用刺槐做备选树种,三颗针可用小糪或四川扁桃做备选树种)。
各人工造林模式及面积见表6-2、附表4。
表6-2造林模式面积统计表
造林模式
混交方式
造林模式号
小班数(个)
小班面积(亩)
岷江柏+黄连木
不规则株间混交
1
9
1935.1
岷江柏+三颗针
不规则株间混交
2
5
846.9
合计
14
2782.0
6.3造林技术设计
本项目人工造林面积2782.0亩,造林方式为人工植苗造林,造林小班14个,其中:
岷江柏+黄连木混交林1935.1亩,9个小班;
岷江柏+三颗针混交林846.9亩,5个小班。
人工造林面积见表6-3。
表6-3人工造林面积统计表
人工造林
小班数(个)
面积(亩)
合计
14
2782.0
按造林模式分
岷江柏+黄连木混交林
9
1935.1
岷江柏+三颗针混交林
5
846.9
按村分
大寨村
11
2241.7
中田山村
3
540.3
6.3.1林种设计
人工造林小班全部在安乐乡大寨村和中田山村,林种设计为防护林。
6.3.2造林树种设计
根据适地适树适种的原则,本项目涉及的造林树种有岷江柏(Cupressuschengiana)、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Bunge)、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三颗针(Berberisdiaphana)、小檗(Berberisthunbergii)、四川扁桃(Amygdaluscommunis)。
各树种特性见表6-4。
表6-4人工植苗造林树种特性简介
树种类型
树种
生态特性
设计树种
岷江柏
常绿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
分布于四川岷江流域的茂汶、汶川、理县,大渡河流域的马尔康、金川、小金、丹巴及甘肃白龙江流域的舟曲、武都、文县及四川南坪等地。
生于海拔980-2900米的峡谷两侧或干旱河谷地带。
喜光耐旱,对坡向选择不严,多生于立地条件极差的悬崖陡壁。
一般生长缓慢,花期4至5月,球果翌年夏季成熟。
为中国特有,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也是高山峡谷地区中山干旱河谷地带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
黄连木
中国黄河流域至华南、西南地区均有分布。
喜光,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微酸性、中性和微碱性的沙质、粘质土均能适应;深根性,主根发达,抗风力强;萌芽力强。
生长较慢,寿命可长达300年以上。
对二氧化硫、氯化氢和煤烟的抗性较强。
枝密叶繁,秋叶变为橙黄或鲜红色;雌花序紫红色,能一直保持到深秋,也甚美观;宜作庭荫树及山地风景树种。
三颗针
中国的特有植物。
落叶小灌木,小枝多红褐色,有沟槽,具短小针刺,刺不分叉。
生于山地灌丛中、山坡、路边及山脚。
喜光也耐荫,喜温凉湿润的气候环境,耐寒性强,也较耐干旱瘠薄,忌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生长最好,萌芽力强,耐修剪。
备选树种
侧柏
中国特产,除青海、新疆外,全国均有分布。
侧柏喜光,幼时稍耐荫,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中性、石灰性和轻盐碱土壤中均可生长。
侧柏耐旱,常为阳坡造林树种,也是常见的庭园绿化树种。
木材淡黄褐色,富树脂,材质细密,纹理斜行,耐腐力强,比重0.58,坚实耐用。
可供建筑、器具、家具、农具及文具等用材。
刺槐
刺槐为豆科刺槐属落叶乔木,高10m~25m。
窄冠型,其树干形率可达到0.78;树干通直向上,树冠紧凑圆满;树皮灰褐色至黑褐色,浅裂至深纵裂,稀光滑。
刺槐木材坚硬,耐腐蚀,燃烧缓慢,热值高。
刺槐花可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工 造林 配套 设施 新建 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