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docx
- 文档编号:28360776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47.81KB
教育学课件.docx
《教育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课件.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课件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教育要与人的发展相适应。
体现了教育规律的基本内容。
(二)何谓教育学
1、教育学的学科归属:
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决定了教育学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双重性。
按我国学科分类——教育学属社会科学。
2、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宏观——教育科学;中观——单独学科;
微观——课程
3、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框架
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教育学”的概念及产生和发展过程;教育、人、社会的关系等。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
学校范围内的教育和教学问题: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与教育艺术;教育目的;教育改革;教学;德育;课程及课程改革;教师;班主任工作等。
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规范,以便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所指导。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古代:
1、孔子,著作《论语》。
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引导、举一反三、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学思习行结合;立志守道、自省自克、以友辅仁等具体的教学、德育原则和方法一直为后人所乐道。
孔子之后有孟子、韩愈等都有过关于教育的论述,但都未能超过孔子教育思想的全面和深刻。
2、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弟子撰写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比西方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全书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3、我国封建社会,还有不少优秀的教育著作,如韩愈的《师说》、朱熹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荀子的《劝学篇》。
西方古代社会教育思想的发展:
古希腊“三杰”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柏拉图(Platon)及他的著作《理想国》。
1、柏拉图强调国家和社会本位的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秩序,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哲学王”。
与传统的“智者”强调教育的个人本位主义相对立。
2、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本质上与柏拉图一致,但在教育与个人和国家、社会的关系方面,他有所调和。
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公民,同时应该使人得到和谐的发展。
“他强调教育必须顺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学说开创了后代资产阶级的“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
”他强化柏拉图的“主智主义”的教育观,他的“文雅教育”思想把教育区分为两类:
有用的——服务于事实与实用;文雅的——高尚的、人性的,服务于闲暇。
这种思想(教育的工具功能与价值功能)主导以欧美教育达二千多年。
3、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雄辩术原理》(或《论演说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同时代的教育家还有奥古斯丁。
(二)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学科教育学的形成和独立
1、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写成,1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也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2、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18世纪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其代表作是《爱弥儿》。
3、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
至此,教育学作为相对独立学科的地位确定了,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创始人杜威,
代表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学校与社会》(1899年)、《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明日之学校》等。
十九世纪大教育家斯宾塞曾指出:
“为我们的完美生活作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
忽视了儿童受教育本身就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把儿童应有的生活与成人化生活等量齐观,忽视了儿童生活的特殊性。
家庭所关心的是“他们的孩子应该在尽可能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进入社会生活的护照”。
杜威曾明确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教
育即生活”。
杜威很深刻地看到了教育对儿童的适应,把教育化为社会生活的形式,让儿童自然地接受教育,但对教育的特殊认识不够,忽略了儿童也应走进教育,意谓着儿童要生活在教育生活之中,教育生活对于儿童来讲,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
其特殊性源于儿童的特殊性和教育的特殊性。
2、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A·Kanpoba,1893—1978):
于1939年主编出版了《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3、中国现代的教育家杨贤江(1895—1931)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这一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还有:
■陶行知—“六大解放”“晓庄师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蔡元培—“北大”第一任校长,“学术治校”“兼容并蓄,学术自由”
■陈鹤琴—幼儿教育家,创办第一所农村“幼儿师范学校”
■
(四)现代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其他相关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的发展,学科综合化趋势的加强,现代科学方法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产生和发展,引发了教育学理论及方法论的深化和发展。
■1、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目标分类学”,制定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层次、由低到高排列成阶梯。
为人们确定教育过程、分析教育活动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了一个框架。
■2、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1915—)发表了她的《教育过程》著作,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Learningbydiscovery).对于编选教材、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3、1975年前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1901—1977)的《教学与发展》一书。
该书全面阐述了她的实验教学论题。
借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吸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普遍性规律。
4、1927年,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的系列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出版。
她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究,是对教学论进一步科学化的新探索。
如何界定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
如何看待教育的价值?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只要它能正确的反映当时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能用以指导教育实践来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相对于其他不能发挥作用的教育思想,它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意义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相对意义。
第一章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一)何谓教育
1、教育是什么?
你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2、教育概念的一般定义:
多义性——“日常定义”;“描述性定义”;“应然状态”取代“实然状态”。
3、教育概念的科学界定:
教育这一概念的“质”的规定性——以育人为第一目的性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分类:
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二)不同时代的教育家对教育的理解
■1、(古希腊)柏拉图: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
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变”,不只是知识的掌握。
■2、(捷克)夸美纽斯(17C):
“…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3、(法)卢梭(18C)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
■4、(英)斯宾塞(19C中叶):
“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5、(瑞士)裴斯泰洛齐:
“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6、(美)杜威(20C初):
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7、(德)斯普朗格:
“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8、梁启超: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9、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10、孙喜亭:
“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11、《中庸》:
“天命之谓行,率性之谓到,修道之谓教”。
教育的含义基本上等同于道德教育。
■1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13、《中国教育百科全书》(1989年版):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增强人们的体质的活动”。
■14、《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1998年):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通常认为:
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15、《美利坚百科全书》:
“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现实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
但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一)教育者——学生成长中的具有影响作用的重要他人
家庭、社会、学校中的教育者分别是谁?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教育者的角色有什么变化?
(二)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教育的对象
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中的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何变化?
拥有什么样的“教育对象观”,则会直接影响你的教育观。
(三)教育的措施
教育措施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如何选择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丰富性和多元性、适应性、情境性、地方性、人文性等。
教育内容的体现:
各科教科书、参考书、其他信息载体、教师的隐性知识、教育环境创设等。
2、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既包括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如教具、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等。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改革?
知识的呈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角色及素养的变化。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措施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活动复杂关系中的最基本的关系,如何正确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和教育目的的实现。
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
1、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
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2、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必要性)
3、教育产生的条件——劳动(经验及传承的需要);语言(媒介)
4、原始社会教育:
非形式化的自然形态的教育。
具有无阶级性、非独立性、原始性等特点。
(二)古代学校教育的出现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西方古代学校教育形态
■奴隶社会:
■1、西方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两河流域的国家,亚述和古巴比伦,也有记载为“古埃及”。
■2、欧洲奴隶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前者重视体操和军事训练,后者重视古典人文学科的学习。
学习内容基本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教育具有阶级性,主要是培养统治者和官员。
■4、个别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
■封建社会:
■1、欧洲封建社会,宗教成了社会的主流文化,出现两种类型的教育:
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2、主要内容: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七技”:
骑、游、投抢、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3、具有鲜明阶级性、等级性。
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管制是为主,古代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形态
■奴隶社会:
■1、中国古代最早学校产生于夏、商时期,名叫“庠”“序”“校”。
西周时期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大学和子学;乡学分:
塾、庠、序、校四种。
■2、主要教学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学而优则仕”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者和官员,具有阶级性。
■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等级性。
以唐朝为例:
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由六学二馆;地方设制的学校有州学、府学和县学。
入学条件、名额、学费都拒劳动人民子女于校门外。
■2、教学内容:
儒家学派的“四书”“五经”。
■3、教学方式死记硬背,个别教学为主,隋唐实行“科举制”。
(三)现代学校教育形态→教育的普及走向终身教育
■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前半叶,西方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现代学校教育的产生,使学校教育有了新的形态。
现代教育形态的主要特点:
■
(1)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相联。
教育内容走向实用。
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大增加。
■
(2)教育的任务具有双重性。
培养政治上的人才,也培训生产劳动者。
■(3)教育走向大众化,逐步实现教育的普及化,国家实行强迫的义务教育。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5)学校由限制和封闭逐步走向多元和开放(民主性、终身性)。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
其矛盾性是指人的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与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之间的差异性。
其统一性是指人的发展既决定于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而教育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转化的中介,是实现转化的最基本、最普通和最有效的途径。
教育的两个最基本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中,内含着教育的两个最基本的规律:
一是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是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所以说,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是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通过培养人来解决人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教育的发生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也有的称:
个体的先天素质、社会环境(含教育)和个体活动。
1、遗传(个体的先天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们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其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2、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与先天因素相比,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更具决定性的意义。
3、个体活动——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特殊作用)
理解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要明确其作用
的主导性、相对性、条件性和有限性。
1、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必然性。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
决定了它的主导作用。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有限性)
要避免教育万能论,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教育在人的发展
中的作用。
不能把儿童成长(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原都归
咎于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1)从学校内部看:
目标、教学、教师、校园文化
(2)从学校教育外部看:
家庭、社会的影响
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是指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
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三个基本方面展开。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卡尔·马克思
※劳动力后备军(普通教育)—专业劳动者(专业、职业教育)—成熟劳动者
(职后继续教育和劳动实践)
※[美]舒尔茨(T.Schultz)1960年12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如何理性看
待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产业化”,培养“经济人”等。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提出,表明教育可以说是科技发展的工作
母机和重要推动力。
教育是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最简捷和最有效的途径;教育(高
等学校)可以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产、学、研相结合)。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P54-55)
在现代社会,教育作为传播文化、训练思想、培养情感和养成社会行为习惯的活动,能以直接和间接的、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促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
还可以培养出各种专门的政治人才或者为这种人才的成长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教育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及通过教育自身的民主化培养年轻一代的民主意识和正确的民主观念来推动国家政治的民主化。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学校是新思想和新思潮的策源地。
高校师生的政治思想状况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政治形势的“晴雨表”。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传播、继承和活化
※传播、继承:
口耳相传—文字—教育和多种高科技手段
※活化(P58):
把储存形态的文化转化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为人所掌握。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选择和整理
※选择的标准:
社会价值标准;知识价值标准。
注重文化中的基本要素,以克服文化的无限性与教育实践的有限性的矛盾。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整理,既给文化以导向,又对文化体系作某种程度的改造。
3、教育能够创新文化:
创造和更新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
人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创造新的文化。
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就是创新文化的一部分。
三、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即教育本身变化和发展要与社会的变
化和发展为条件。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制约着人才培养
的规格;制约着教育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功利主义(官本位)、重共性轻个性(教育的模式化)、重服从轻自主(“好孩子”教育)、重认同轻创新(中庸、枪打出头鸟)等。
(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循序渐进、“超前教育”、“过度教育”
2、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三岁;青春期;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关键期”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扬长避短”
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
全面和谐的发展、
“全人教育”
6、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对教育的制约:
因材施教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有独立性、批判性、选择性,要防止教育的政治化或经济化
1、教育对社会作用具有能动性:
能动性
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永恒性
3、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育人性
4、教育具有继承性:
传承性
5、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先行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涵义: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内容:
培养什么样的人——社会价值
所培养的人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个人价值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根本问题,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1、教育目的:
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
2、教育方针:
是党和国家依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实现目的途径和方法、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
3、培养目标:
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4、教学目标:
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途径。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1、个人本位主义:
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是这一理论的全盛时期。
代表人物有:
卢梭(极端)、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爱伦·凯等人。
2、社会本位主义: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和出发点,强调以社会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19世纪下半叶是这一理论的全盛时期。
代表人物有:
涂尔干(社会学派)、凯兴斯泰纳(极端,国家主义)、那托尔普等。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就是不同教育思想家为解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以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冲突而给教育开出的不同“处方”。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A、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B、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C、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D、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E、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F、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智能、体能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活动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是人的实际能力;道德品质是人的社会关系方面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品质;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P141)
(一)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
■1、1957年2月,毛泽东:
“我们的教育方针……”。
■2、1982年,新宪法规定:
“国家培养……”。
■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四有人才……”
■4、1986年《义务教育法》……
■5、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6、1995年《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过度的应试倾向,造成为了少数学生的
发展,“陪读”制度,违背了教育的平等原则和人道原则。
2、人的片面发展,所带来的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四、全面发展教育
(一)德育
(二)智育
(三)体育
(四)美育
(五)劳动技术教育
五、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提出
2、素质教育的理解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2)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3)素质教育是模式还是理念
(4)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全体性、基础性、整体性、发展性
3、何谓减负
(1)减负是不是不要“负担”,压力与动力的关系
(2)中小学生是原有负担,减去什么负担
(3)实现“减负”的基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