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835826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99.05KB
学年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第四期5学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
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
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叫“畅神”。
“畅神”虽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但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实现寓教于乐。
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
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
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
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
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
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
传统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表现高尚人格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
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的,是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
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以发扬的超前价值。
在这一方面,两岸三地的画家,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1.下列关于传统中国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画不是一种技能,不是视觉盛宴,而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
B.传统中国画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可使“畅神”与“载道”统一,实现寓教于乐。
C.传统中国画使用的敏感的宣纸、水墨和毛笔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
D.传统中国画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绘画是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一是“教化人伦”以促进社会和谐,即“载道”;二是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以达到“畅神”。
B.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不脱离客观又与客观拉开距离的思维方式,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的。
C.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其终极关怀是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
D.筑基于中国哲学的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对文化性的重视要高于对绘画性的讲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文人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从而实现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怡悦情性”。
B.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当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C.季羡林以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这就是说,人类必须与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
D.两岸三地的画家,只有吸取西方文化的因素,重视文脉传承,才能以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济西方思想之穷,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答案】1.A2.B3.B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类题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比较表达上的差异、逻辑上是否符合原文。
A项张冠李戴,扩大范围。
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的途径是“立德”。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
此类题确定相关信息的所在段落,抓住文章表达的正确含义。
B项“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是中国画“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而非“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
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
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
——一天得上下多少次。
哪个集会没有她?
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
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
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
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
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
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
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
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
”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闻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
”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
别磨磨蹭蹭的!
”
“方先生要见女士。
”
“哪个方先生?
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老师方先生。
”
“他又怎样了?
~
“他太太死了!
”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
”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
“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
”
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
“叫博爱放好洗澡水。
”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又想起来:
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
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
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教育的。
“博爱,开饭!
”她赌气似地大喊。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
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
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
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
“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
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
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
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
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
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
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了一点多钟了。
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
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
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
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
“哎!
今儿个有什么事?
说吧!
”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
“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
“五个会呢!
”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
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像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
她决定晚去一会儿,正赶上照像才好。
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
她想起方先生来:
“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
”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
“方先生真可怜!
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
“哎!
也许!
”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
”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
“要不我先好歹的教着他?
我可是不很行呀!
”
“你怎么不行!
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
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
我可该走了,哎!
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关于穆女士上下汽车的细节描写,寥寥数语却极富画面感,一位丰腴的太太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为救世而不辞辛苦的形象跃然纸上。
B.穆女士因能一气睡到九点而稍稍消解了对“自由”贸然进来回话的怨气,她这种为社会而心疼自己的做法,意在告诉人们为了奉献社会,需要且一定要保证长时间的睡眠。
C.穆女士虽然很关心二少爷的学业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废几天,却由衷同情方先生的不幸遭遇,资助他钱,给他送鸡蛋,并在向冯女士谈起他的不幸时湿了眼圈。
由此说明穆女士是真正关心同情方先生的。
D.这篇小说主要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对话和细致深入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用穆女士自己的言行心理给“善人”这一称号做了最好的注解。
5.“冯女士”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小说极具讽刺意味,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讽刺效果的。
【答案】4.D5.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冯女士在小说中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说借秘书冯女士之口说出穆女士一天的日程安排,照应“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有多忙”;并通过二人对话自然引出让冯女士取代方先生任家庭教师等情节。
②从人物塑造看,冯女士侧面烘托了穆女士这一人物形象。
通过冯女士与穆女士的对话刻画穆女士的心理,揭示出一个处处标榜为“救世者”的“善人”沽名钓誉、自私自利的伪善嘴脸。
③从主题看,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冯女士的描写,折射出一些人对富人察言观色,迎合拍马,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势利和自私,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深化了小说主题。
6.示例一:
巧用对比映衬,借穆女士自身言与行的种种矛盾达到讽刺效果。
她一方面想以“穆女士”的称谓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学年 四川省 眉山市 第一 中学 下学 月考 语文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