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8350022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632.19KB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一.何谓染料以及构成染料的条件是什么?
试述染料与颜料的异同点。
答:
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
成为染料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
(2)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
染料与颜料的相同点:
都可以用于纤维或基质的着色。
不同点:
染料主要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它们大多可溶于水,有的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
染料可直接或通过某些媒介物质与纤维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结合而染着在纤维上。
染料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各种纺织纤维的着色,同时也广泛地应用于塑料、橡胶、油墨、皮革、食品、造纸等工业。
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
它们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的着色,也可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及印花。
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是通过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粘着在纤维的表面或部。
二.试述染料和颜料的分类方法;写出各类纺织纤维染色适用的染料(按应用分类)。
答:
染料分类:
1.按化学结构分类分为:
偶氮染料、蒽醌染料、芳甲烷染料、靛族染料、硫化染料、酞菁染料、硝基和亚硝基染料,此外还有其他结构类型的染料,如甲川和多甲川类染料、二苯乙烯类染料以及各种杂环类染料等。
2.按应用性能分为:
直接染料、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荧光增白剂,此外,还有用于纺织品的氧化染料(如苯胺黑)、溶剂染料、丙纶染料以及用于食品的食用色素等。
纺织纤维按其来源可以分为3类,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合成纤维;对于植物纤维,如棉,麻可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进行染色。
对于动物纤维,如羊毛,蚕丝可以用酸性染料,中性染料,媒染染料,活性染料进行着色。
合成纤维,常见的有涤纶,锦纶,腈纶,涤纶可以用分散染料染色,锦纶可以用酸性染料染色,腈纶可以用阳离子染料染色。
三、按染料应用分类,列表说明各类染料的结构和性质特点、染色对象、方法。
答:
如下表所示,
染料名称
结构性质特点
染色对象及方法
直接染料
直接染料是一类水溶性阴离子染料。
染料分子多含有磺酸基,有的则具有羧基,染料分子与纤维素分子之间以德华力和氢键相结合。
直接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也可用于蚕丝、纸、皮革的染色。
染色时染料在染液中直接上染纤维,通过德华力和氢键等吸附于纤维上。
酸性染料
酸性染料是一类水溶性阴离子染料。
染料分子中含磺酸基、羧基等酸性基团,通常以钠盐的形式存在,在酸性染浴中可以与蛋白质纤维分子中的氨基以离子键结合,故称为酸性染料。
常用于蚕丝、羊毛和聚酰胺纤维以及皮革染色。
酸性染料,通过自身亲和力上染纤维,并以离子键与纤维结合;酸性媒染染料,其染色条件和酸性染料相似,但需要通过某些金属盐的作用,在纤维上形成螯合物才能获得良好的耐洗性能;酸性含媒染料,有一些酸性染料的分子中具有螯合金属离子,水解倾向小,染色牢度好。
阳离子染料
阳离子染料可溶于水,呈阳离子状态,早期的染料分子中具有氨基等碱性基团,常以酸盐形式存在。
主要用于聚丙烯腈纤维的染色,染色时能与蚕丝等蛋白质纤维分子中的羧基负离子以盐键形式相结合。
活性染料
活性染料又称为反应性染料。
这类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活性基团,染色时能够与纤维分子中的羟基、氨基发生共价结合而牢固地染着在纤维上。
活性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也能用于羊毛和锦纶纤维的染色。
染料通过自身亲和力上染纤维,之后在碱剂的作用下通过共价键与纤维牢固结合。
不溶性偶氮染料
这类染料在染色过程中,由重氮组分(色基)和偶合组分(色酚)直接在纤维上反应,生成不溶性色淀而染着,这种染料称为不溶性偶氮染料。
这类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和印花。
色基先重氮化,然后通过亲和力上染到用色酚打底的纤维织物,然后偶合形成不溶性色淀而牢固存在织物上。
分散染料
分散染料是一类结构简单,水溶性极低,在染浴中主要以微小颗粒的分散体存在的非离子染料。
分散染料的化学结构以偶氮和蒽醌类为主,也有杂环类分散染料。
分散染料主要用于聚酯纤维的染色和印花,同时也可用于醋酯纤维以及聚酰胺纤维的染色。
染色时必须借助分散剂将染料均匀地分散在染液中,然后对各类合成纤维进行染色。
还原染料
还原染料大都属于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不含有磺酸基,羧酸基等水溶性基团。
它们的基本特征是在分子的共轭双键系统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羰基(),因此可以在保险粉的作用下,使羰基还原成羟基,并在碱性水溶液中成为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
还原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
染色时,它们在含有还原剂(如Na2S2O4,连二亚硫酸钠,俗称保险粉)的碱性溶液中被还原成水溶性的隐色体钠盐后上染纤维,再经氧化后重新成为不溶性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
硫化染料
硫化染料是一类水不溶性染料,一般是由芳胺类或酚类化合物与硫磺或多硫化钠混合加热制得,这个过程叫做硫化
硫化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
染色时,它们在硫化碱溶液中被还原为可溶状态,上染纤维后,经过氧化又成不溶状态固着在纤维上。
缩聚染料
缩聚染料是一类在上染过程中或上染以后,染料本身分子间或与纤维以外的化合物能够发生共价键结合,从而增大分子的染料。
缩聚染料分子中含有硫代硫酸基(—SSO3Na),它们在硫化钠、多硫化钠等作用下,能将亚硫酸根从硫代硫酸基上脱落下来,并在染料分子间形成—S—S—键,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料分子结合成不溶状态而固着在纤维上。
缩聚染料可溶于水,它们在纤维上能脱去水溶性基团而发生分子间的缩聚反应,成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不溶性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
目前,此类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和印花,也可用于维纶的染色。
六.何谓染色牢度,主要有哪些指标来评价染料的染色牢度?
答:
习惯上,将纺织物上的染料在服用或加工处理过程中经受各种因素的作用而在不同程度上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性能叫做染色牢度。
染料在纺织物上所受外界因素作用的性质不同,就有各种相应的染色牢度,例如日晒、皂洗、气候、氯漂、摩擦、汗渍、耐光、熨烫牢度以及毛织物上的耐缩绒和分散染料的升华牢度等。
七.何谓功能染料?
试述功能染料在功能纺织品和生物医疗中的应用。
答:
功能性染料是一类具有特殊功能或应用性能的染料,这种特殊功能指的是染料用于着色用途以外的性能,通常都与近代高、新技术领域关联的光、电、热、化学、生化等性质相关。
8第二章
一、何谓染料中料?
有哪些常用的中料,它们主要通过哪几类反应来合成的?
试写出下列中料的合成途径(从芳烃开始)
1.2.
3.
4.5.6.
7.8.
9.
答:
由苯、甲苯、二甲苯、萘和蒽醌等基本原料开始,要先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把它们制成各种芳烃衍生物,然后再进一步制成染料。
习惯上,将这些还不具有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间体”或“中料”。
合成染料主要是由为数不多的几种芳烃(苯、甲苯、二甲苯、萘和蒽醌等)作为基本原料而制得的。
常用的中间体有,苯胺,硝基苯,卤代苯,烷基苯,苯酚,萘酚,苯磺酸,萘磺酸等。
合成染料中料的反应主要可归纳为三类反应,其一是通过亲电取代使芳环上的氢原子被-NO2、-Br、-Cl、-SO3Na、-R等基团取代的反应;其二是芳环上已有取代基转变成另一种取代基的反应,如氨化、羟基化等;其三是形成杂环或新的碳环的反应,即成环缩合。
(1)
(2)
(3)
(4)
(5)
(6)
(7)
(8)
(9)
二.以氨基萘磺酸的合成为例说明萘的反应特点以及在萘环上引入羟基、氨基的常用方法。
答:
萘的磺化随磺化条件,特别是随温度的不同得到不同的磺化产物。
低温(<60℃)磺化时,由于α位上的反应速率比β位高,主要产物为α取代物。
随着温度的提高(165℃)和时间的推移,α位上的磺酸基会发生转位生成β-萘磺酸。
(一)萘环上引入羟基的方法有
(1)酸基碱熔反应:
萘磺酸在高温下(300℃)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共熔时磺酸基转变成羟基
。
(2)羟基置换卤素反应:
(3)羟基置换氨基反应:
(二)在萘环上引入氨基的反应,主要是硝基还原和氨解反应,
(1)硝基的还原,如
。
(2)氨解反应如
三.以蒽醌中料的合成为例说明在蒽醌上引入羟基、氨基的常用方法。
答:
蒽醌上引入羟基的常用的方法是酸基碱熔法,如
蒽醌上引入氨基最常用的方法是氨解法:
如β-氨基蒽醌
四.试述芳胺的重氮化反应机理及其影响反应的因素,阐述各类芳胺的重氮化方法及反应条件。
答:
1.重氮化反应机理:
色基和盐酸与亚硝酸钠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对于重氮化反应本身来说,溶液中具有一定的质子浓度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反应中,首先是盐酸与亚硝酸钠作用生成亚硝酸,在酸性介质中亚硝酸与酸反应生成亚硝化试剂,反应如下:
2.重氮化反应影响因素:
(1)酸的用量和浓度:
要使反应顺利进行,酸必须过量。
酸的用量取决于芳伯胺的碱性,碱性越弱,过量越多。
酸的浓度影响下列反应:
一般说,无机酸浓度低时,后一影响是主要的,浓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加;随着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前一影响逐渐成为主要因素,浓度越高反应速率反而降低。
(2)亚硝酸的用量:
重氮化反应进行时,自始至终必须保持亚硝酸稍过量,否则也会引起自我偶合反应。
(3)反应温度:
重氮化反应一般在0~5℃进行,较高温度会加速重氮盐和亚硝酸的分解。
(4)芳胺的碱性:
当酸的浓度很低时,芳胺的碱性对N-亚硝化的影响是主要的,这时芳胺的碱性越强反应速率越快。
在酸的浓度较高时,铵盐的水解难易(游离胺的浓度)是主要影响因素,这时碱性较弱的芳伯胺的重氮化速率快。
3.各类芳胺的重氮化方法及反应条件:
根据芳胺不同性质,可以确定它们的重氮化条件,如重氮化试剂(即选用的无机酸),反应温度,酸的浓度和用量以及反应时的加料顺序。
(1)碱性较强的一元胺与二元胺
如苯胺、甲苯胺、甲氧基苯胺、二甲苯胺及α-萘胺、联甲氧基苯胺等,这些芳胺的特征是碱性较强,分子中不含有吸电子基,容易和无机酸生成稳定的铵盐,铵盐较难水解,重氮化时,酸量不宜过量过多,否则溶液中游离芳胺存在量太少,影响反应速率。
重氮化时,一般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的条件下,加入亚硝酸钠溶液(即顺法)。
(2)碱性较弱的芳胺
如硝基甲苯胺,硝基苯胺,多氯苯胺等,这些芳胺分子中含有吸电子取代基,碱性较弱,难以和稀酸成盐,生成铵盐。
在水中也很容易水解生成游离芳胺。
因此它们的重氮化反应速率比碱性较强的芳胺快,所以必须用较浓的酸加热使芳胺溶解,然后冷却析出芳胺沉淀,并且要迅速加入亚硝酸溶液以保持亚硝酸在反应中过量,否则,偶合活泼性很高的对硝基苯胺重氮液容易和溶液中游离的对硝基苯胺自偶合生成黄色的重氮胺基化合物沉淀。
(3)弱碱性芳胺
若芳胺的碱性降低到即使用很浓的酸也不能溶解时,它们的重氮化就要用亚硝酸钠和浓硫酸为重氮化试剂。
在浓硫酸或冰醋酸中这些芳胺的铵盐很不稳定,并且很容易水解,在浓硫酸中仍有游离胺存在,故可重氮化。
对铵盐溶解度极小的芳胺(形成钠盐),也可采用反式重氮化,即等分子量的芳胺和亚硝酸钠混合后,加入到盐酸(硫酸)和冰的混合物中,进行重氮化。
(4)氨基偶氮化合物
氨基偶氮化合物如:
在酸性介质中迅速达成如下平衡:
生成的醌腙体难溶于水,不能进行重氮化反应。
为了防止醌腙体的盐生成,当偶氮染料生成后,加碱溶解,然后盐析,使之全部成为偶氮体的钠盐,析出沉淀过滤。
加入亚硝酸钠溶液,迅速倒入盐酸和冰水的混合物中,可使重氮反应进行到底。
(5)邻-氨基苯酚类
在常规的条件下重氮化时,很容易被亚硝酸所氧化,因此它的重氮化是在醋酸中进行的,醋酸是弱酸,与亚硝酸钠作用缓慢放出亚硝酸,并立即与此类化合物作用,可避免发生氧化作用。
五.试述重氮盐的偶合反应机理及其影响反应的因素,阐述各类偶合组分的偶合反应条件。
答:
偶合反应条件对反应过程影响的各种研究结果表明,偶合反应是一个芳环亲电取代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第一步是重氮盐阳离子和偶合组分结合形成一个中间产物;第二步是这个中间产物释放质子给质子接受体,生成偶氮化合物。
影响偶合反应的因素:
(1)重氮盐
偶合是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
重氮盐芳核上有吸电子取代基存在时,加强了重氮盐的亲电子性,偶合活泼性高;反之,芳核上有给电子取代基存在时,减弱了重氮盐的亲电子性,偶合活泼性低。
(2)偶合组分的性质
偶合组分芳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对偶合活泼性具有显著的影响。
在芳环上引入供电子取代基,增加芳环上的电子云密度,可使偶合反应容易进行,如酚、芳胺上的羟基、氨基是给电子取代基。
重氮盐常向电子密度较高的取代基的邻对位碳原子上进攻,当酚及芳环上有吸电子取代基-Cl、-COOH和-SO3H等存在时,偶合反应不易进行,一般需用偶合活泼性较强的重氮盐进行偶合。
(3)偶合介质的pH值
对酚类偶合组分,随着介质pH值增加,
有利于生成偶合组分的活泼形式酚负氧离子,偶合速率迅速增大,pH增加至9左右时,偶合速率达到最大值。
当pH值大于10后,继续增加pH值,重氮盐会转变成无偶合能力的反式重氮酸钠盐。
由此,降低了偶合反应速率。
因此,重氮盐与酚类的偶合反应通常在弱碱性介质中(pH=9~10)进行。
芳胺在强酸性介质中,氨基变成正离子,降低了芳环上的电子云密度而不利于重氮盐的进攻。
随着介质pH值的升高,增加了游离胺浓度,偶合速率增大。
当pH=5左右时,介质中已有足够的游离胺浓度与重氮盐进行偶合,这时偶合速率和pH值关系不大,出现一平坦区域;待pH=9以上,偶合速率降低,是由于活泼的重氮盐转变为不活泼的反式重氮酸盐的缘故。
所以芳胺的偶合在弱酸性介质(pH=4~7)中进行。
(4)偶合反应温度
在进行偶合反应的同时,也发生重氮盐分解等副反应,且反应温度提高对分解速率的影响比偶合速率要大的多。
为了减少和防止重氮盐的分解,生成焦油状物质,偶合反应一般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
另外,当pH值大于9时,温度升高,也有利于生成反式重氮酸盐,而不利于偶合反应。
(5)盐效应
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间的反应速率常数可以通过加盐,增加溶液离子强度、减少反应离子间的斥力、增加碰撞而获得提高。
反之,电荷符号相反对离子间的反应速率常数会由于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中性分子则没有这种影响。
(6)催化剂存在的影响
对某些有空间阻碍的偶合反应,加入催化剂(如吡啶)能加速脱氢,提高偶合反应速率。
六.试从重氮化,偶合反应机理出发比较说明:
1.凡拉明蓝B色基
;大红色基G
;红B色基
的重氮化反应的快慢,重氮化方法和酸用量的比例。
2.分别写出它们的重氮盐和色酚AS偶合的反应式,比较偶合反应的快慢,以及偶合时的pH。
答:
1.重氮化反应由快到慢顺序依次是凡拉明蓝B>红B色基>大红色基G,凡拉明蓝B色基进行重氮化时,酸量不宜过量过多,否则溶液中游离芳胺存在量太少,影响反应速率。
重氮化时,一般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的条件下,加入亚硝酸钠溶液(即顺法).红B色基,大红色基G用较浓的酸加热使芳胺溶解,然后冷却析出芳胺沉淀,并且要迅速加入亚硝酸溶液以保持亚硝酸在反应中过量,否则,偶合活泼性很高的对硝基苯胺重氮液容易和溶液中游离的对硝基苯胺生成黄色的重氮胺基化合物沉淀。
2.
偶合反应速率:
大红色基G>红B色基>凡拉明蓝B色基
偶合时的pH为:
9~10.
第三章.染料的颜色和结构
一、名词解释
1.互补色;2.单色光;3.深色效应;4.浓色效应;5.浅色效应;6.淡色效应;9.积分吸收强度;10.吸收选律;11.Beer-吸收定律。
答:
1.互补色:
将两束光线相加可成白光的颜色关系称为补色关系。
2.单色光:
单色光是波长间隔很小的光,严格地说是由单一波长的光波组成的光。
3.深色效应:
人们把增加吸收波长的效应叫做深色效应。
4.浓色效应:
增加吸收强度的效应称为浓色效应。
5.浅色效应:
降低吸收波长的效应叫做浅色效应。
6.淡色效应:
降低吸收强度的效应叫做淡色效应。
9.积分吸收强度:
吸收带的面积称为积分吸收强度,它表示整个谱带的吸收强度。
10.吸收选律:
有机化合物中,电子要发生具有一定跃迁距的所谓“允许”的跃迁,要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称为选律。
11.Beer-吸收定律:
将波长为λ的单色光平行投射于浓度为c的稀溶液,温度恒定,入射光强度为I0λ,散射忽略不计,通过厚度为l的液层后,由于吸收,光强减弱为Iλ,Iλ与I0λ之间的关系为:
一、试以法兰克一康登原理说明双原子分子对光的吸收强度的分布。
三、试用量子概念,分子激化理论解释染料对光选择吸收的原因,阐述染料分子结构和外界条件对染料颜色的影响。
比较下列各组染料颜色深浅,并说明原因。
1.a.
,b.
c.
2.
a.
b.
c.
d.
3.
x=CHλmax=610nm
x=Nλmax=710nm
x=N-NH2λmax=420nm
4
a.
b.
答:
分子吸收光能是量子化的。
分子里的电子有一定的运动状态,原子核之间有一定的相对振动状态,整个分子则有一定的转动状态。
这些运动状态各有其报应的能量,即电子能量、振动能量和转动能量。
它们的变化也都是量子化的,是阶梯式而不是连续的。
这种能量的高低叫做能级。
能级之间的间隔就是它们之间的能量差。
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能级也随之而发生变化。
这种运动状态的变化叫做跃迁。
电子运动状态的变化叫做电子跃迁,在一般条件下,分子总处于最低电子能级状态,称为电子基态,简称基态。
在光的作用下,当光子的能量和染料分子的能级间隔一致时,便可能发生吸收,即所谓的选择性吸收。
作为染料,它们的主要吸收波长应在380-780nm波段围。
染料激化态和基态之间的能级间隔∆E必须与此相适应。
这个能级间隔的大小主要是由价电子激化所需的能量决定的。
就有机化合物而言,对可见光吸收的能级间隔是由它们分子中π电子运动状态所决定的。
影响染料颜色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共轭双键系统
(2)供电子基和吸电子基(3)分子的吸收各向异性和空间阻碍。
1.
>
>共轭系统越长则
其深色效应越显著。
2.
>
>
>
供吸电子的协同效应越强,深色效应越显著,分子的共面性越好,深色效应越显著。
3.
>
>
X=x=N,λmax=710nmx=CH,λmax=610nmx=N-NH2,λmax=420nm
共轭系统越长则其深色效应越显著。
4.
>
引入取代基氨基造成了空间阻碍引起深色效应。
第五章.直接染料
一.按结构直接染料分为哪几类?
试各举一例,并写出具体的合成路线。
答:
直接染料可分为:
直接染料可分为直接染料、直接耐晒染料、直接铜盐染料和直接重氮染料。
直接染料主要包括:
联苯胺偶氮染料,二苯乙烯型染料
直接耐晒染料包括:
二芳基脲偶氮染料,三聚氰胺偶氮染料,二噁嗪染料,酞菁系直接染料。
直接重氮染料包括:
在偶氮基对位上具有氨基的染料,在染料分子末端具有间二氨基苯或间氨基萘酚结构的染料
二.简述直接染料对纤维素纤维具有直接性的原因,试从染料结构考虑提高染料直接性的可能途径。
答:
直接染料之所以具有直接性是因为:
直接染料的分子是直线型的大分子,且分子的共面性较好,而纤维素分子也是线性大分子。
另外,直接染料分子中含有磺酸基等水溶性基团可直接溶解于水中,在无机盐(常用食盐与元明粉)和温度的作用下在纤维部,染料与纤维以分子间力(氢键,德华力)进行结合。
染料分子的线性,共面性越好,分子量越大,与纤维的直接性越好。
三.比较各类直接染料的染色性能。
答:
根据直接染料对温度、上染率及盐效应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A类:
这类染料的分子结构比较简单,在染液中聚集倾向较小,对纤维的亲和力低,在纤维的扩散速率较高,移染性好,容易染得均匀的色泽。
食盐的促染作用不很显著,在常规的染色时间,它们的平衡上染百分率往往随着染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因此染色温度不宜太高,一般在70~80℃染色即可。
这类染料的湿处理牢度较低,一般仅适宜于染浅色。
A类染料习惯上也称为匀染性染料。
B类:
这类染料的分子结构比较复杂,对纤维的亲和力高,分子中有较多水溶性基团,染料在纤维的扩散速率低,移染性能较差,如果上染不匀,难以通过移染加以纠正。
而食盐等中性电解质对这类染料的促染效果显著,故必须注意控制促染剂的用量和加入时间以获得匀染和提高上染百分率。
如使用不当,则因初染率太高,容易造成染花。
这类染料的湿处理牢度较高。
B类染料又称为盐效应染料。
C类:
这类染料的分子结构也比较复杂,对纤维的亲和力高,扩散速率低,移染及匀染性较差。
染料分子中含有水溶性基团较少,在含有少量的中性电解质染浴里上染也能达到较高的上染百分率。
染色时要用较高的温度,以提高染料在纤维的扩散速率,提高移染性和匀染性。
在实际的染色条件下,上染百分率一般随着染色温度的提高而增加,但始染温度不能太高,升温不能太快,要很好地控制升温速率,否则容易造成染色不匀。
C类染料又称为温度效应染料,色时,要注意选用性能相近的同类染料为宜。
四.试比较下列各组染料的水洗牢度,并从结构上的差异来说明原因。
1.
2.
3.
4.
答:
水洗牢度顺序:
4>3>2>1,可从共面性角度考虑。
2比1更具有直线性,对纤维直接性高,而4和3比1和2具有更长的共轭系统,且4最长,即共平面性最好,所以对纤维直接性最高,水洗牢度更好。
第6章.不溶性偶氮染料
1.答:
色酚分子中酰胺键与两边芳环间构成的共轭系统影响色酚对纤维素纤维的直接性。
色酚钠盐存在下式所示的酰胺-异酰胺的互变异构现象,异酰胺式分子中有一个较长的共平面的共轭系统,增加了对纤维的直接性。
主要的结构类型有:
2-羟基萘-3-甲酰芳胺及其衍生物、乙酰乙酰芳胺(β-酮基酰胺)衍生物、其他邻羟基芳甲酰芳胺类等。
二、何谓色盐?
阐述色盐的性能要求和主要结构形式。
答:
色盐是色基重氮盐的稳定形式。
性能要求有:
(1)能够耐受50~60℃;
(2)能够保存一定时间;(3)在运动和撞击时不会发生爆炸;(4)使用时容易转化成偶合的活泼形式。
色盐的主要结构形式有:
(1)稳定的重氮硫酸盐或盐酸盐,如:
(2)稳定的重氮复盐,如:
(3)稳定的重氮芳磺酸盐,如:
(4)稳定的重氮氟硼酸盐,如:
第7章.还原染料。
试述还原染料的结构特征,写出以下还原染料在染色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方程式,描述染料在纤维中的状态和染色坚牢度。
(1)
(2)
(3)
答:
还原染料大都属于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不含有磺酸基,羧酸基等水溶性基团。
它们的基本特征是在分子的共轭双键系统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羰基(),因此可以在保险粉的作用下,使羰基还原成羟基,并在碱性水溶液中成为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
还原染料的隐色体对纤维具有亲和力,能上染纤维。
染色后吸附在纤维上的还原染料隐色体,经空气或其他氧化剂氧化,又转变为原来不溶性的还原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
(1)
(2)
(3)
还原染料与纤维以氢键,德华力结合,在纤维上以主要以分子状态存在.
还原染料品种数目繁多,有全面的坚牢度,耐晒和耐洗坚牢度尤为突出。
二、还原染料分为哪几类?
它们的色泽牢度如何?
答:
按照化学结构和性质,还原染料原本分成蒽醌、靛族和稠环三类,加上后来出现的硫酸酯衍生物的可溶性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染料 化学 课后 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