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化学中考真题最新修正版.docx
- 文档编号:28345340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46.79KB
山东省泰安市化学中考真题最新修正版.docx
《山东省泰安市化学中考真题最新修正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化学中考真题最新修正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泰安市化学中考真题最新修正版
2019年泰安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化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请把最后结果填在题后括号内)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
下列做法不符合”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A.为维持好碳、氧循环,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B.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将废旧塑科袋焚烧处理
D.为保护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要处理后排放
2.下列物质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
A.铜B.氧气C.水D.氯化钾
3.某农技站货架上待售的化肥有NH4NO3、NH4H2PO4、CO(NH2)2,其中缺少的肥料品种是()
A.氮肥B.磷肥C.钾肥D.复合肥料
4.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下图是物质X溶于水发生解离后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能说明X是一种酸的是()
6.材料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A.铝锂合金B.玻璃纤维C.玻璃钢D.PP聚丙烯塑料
7.“天官二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已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购Ni元素的化合价为()
A.+1B.+2C.+3D.+4
8.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
9.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①氢气用作燃料②氧气用于气焊③干冰用作制冷剂④一氧化碳用于炼铁工业⑤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或异味物质⑥氦气用作保护气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③⑤D.①④⑤⑥
10.下到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绕,其目的是越长煤燃绕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都向下时更容易燃饶,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圈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化碳灭火
11.对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含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H②2NH3③SO2④
⑤Mg2+⑥2OH-⑦H2O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B.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C.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12.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村底高光效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简称LED)技术,已广泛用于照明,显像等名个领域,氮和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镓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属于金属元素
B.镓原子核内有31个中子
C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D.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
13.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C15H22O5)是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下列有关青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宏观上看:
青蒿素分子由碳、氮、氧三种元素组成
B.从微观上看:
青蒿素中含有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
C.从变化上看:
青蒿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D.从质量上看:
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
4
14.下列图示是化学概念之间关系的形象表示,不正确的是()
15.右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观察铁制品锈蚀的实验装置。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段时间后,铁丝会由下向上出现锈蚀现象
②一段时间后,水面处铁丝锈蚀严重
③一段时间后,塑料瓶会变膨胀,因为铁生锈要放热
④一段时间后,塑料瓶要变瘪,因为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16.下表中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17. 控制变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18.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B.将接近饱和的c物质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加溶质、降温等方法
C.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
D.将15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可析出30ga物质
19.某化学兴趣小组对A、B、C、D四种未知溶液的成分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见下表。
其中检验结果不正确的是()
20.A~G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E组成元素相同,B、C常温下为气体。
图中“—”表示能相互反应,“→”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E→F是一个放热反应
B.D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C.若G为一种盐,则A不可能与G发生反应
D.B→E和C→E的反应类型可能不相同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请把最后结果填在题中横线上.
21.《2015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下列是我国能源结构变化的调整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化石燃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但不可再生且燃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2)从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变化看,所占比例增加最多的是;
(3)在新能源开发中,化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通过下图示意的Ⅰ、Ⅱ、Ⅲ三个环节,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汽油(图中c、d是最终制得的汽油中所含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
①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强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环节I除生成CO外,还生成了一种化合物,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观察图中c和d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发现c和d的分子组成完全相同,但其分子结构不同,化学上将其称为同分异构体。
你认为c和d的化学性质(填“是”或“否”)完全相同。
22.化学是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的科学。
从海水中提取镁、制“碱”,都体现了人类改造物质的智慧。
结合下列流程图(其中部分操作和条件已略去),请回答相关问题:
(1)提纯物质常用转化的方法,就是将杂质转化为沉淀或气体而除去。
粗盐中含有氯化镁、硫酸钠、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通过步骤Ⅰ,再利用过滤操作进行除杂。
步骤Ⅰ加入下列三种溶液的先后顺序为(填字母序号);
a.稍过量的Na2CO3溶液b.稍过量的BaCl2溶液c.稍过量的NaOH溶液
(2)母液中有MgCl2,却经历了步骤Ⅳ、Ⅴ的转化过程,其目的是;
(3)步骤Ⅱ中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这样做的目的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的重要途径。
上述流程图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23.某兴趣小组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实验结果有图1、图2两种情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①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为(填离子符号);
②写出一个产生滤渣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图2是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
①滤渣中一定含有(填化学式,下同);
②滤液中可能含有。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12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24.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装置。
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图中仪器Ⅰ的名称;
(2)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填装置字母序号);
(3)实验室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B发生装置,装置中使用分液漏斗的优点是
;
(4)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是(填导管接口的字母序号);
(5)实验室制取CO2一般有六个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漏斗中注入酸液;④向仪器Ⅰ中放入小块的大理石;⑤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验满;⑥收集气体。
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数字序号)。
25.在整理实验室时,同学发现7瓶不同的无色溶液(见下图所示),其中2、3、7号试剂瓶标签完全破损,4、5号试剂瓶标签部分破损。
查阅药品记录单可知,2、3、4、5、7号溶液分别是10%NaOH溶液、饱和石灰水、10%Na2CO3溶液、10%CaCl2溶液、10%稀盐酸中的一种。
化学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①给试剂瓶贴上正确的标签;②探究部分溶液混合发生的反应。
【查阅资料】①CaCl2溶液呈中性,能与Na2CO3发生复分解反应;
②Ca(OH)2+NaHCO3=CaCO3↓+NaOH+H2ONaOH+NaHCO3=Na2CO3+H2O
【实验探究】
(1)分别取2、3、4、5、7号溶液于5支试管中,向其中分别滴加1号溶液,发现3、4、5号溶液变红色,说明这3种溶液呈(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由该实验可确定的溶液为(写出试剂瓶编号及相应的溶液名称);
(2)分别取2号5.55g和7号3.65g溶液,混合均匀后,逐滴加入5号溶液。
首先观察到有气泡冒出,然后有沉淀析出。
加入5号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加入5号溶液的质量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
根据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①7号溶液是(填名称);
②图1中b点数据为g;
③图2中h→k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取3号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6号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浑浊,过滤,则滤液中含有的溶质可能为①NaOH;②Na2CO3;③NaOH、Na2CO3;④NaOH、Ca(OH)2;⑤。
【实验反思】分析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5号试剂可能是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
B.该实验无法确定各种试剂,没有完成实验目的①
C.图1中b→c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h→k段表示
D.碳酸氢钠既能与碱反应,又能与酸反应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26.纯净物A是打火机的常用燃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58。
在一定条件下,将一定质量的A与10.4gB按下图所示充分反应,当B消耗完时,可生成8.8gC和4.5gD物质。
A物质的化学式为。
27.长期使用的热水锅炉会产生水垢。
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水垢中CaCO3的含量,将6g水垢粉碎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40g某浓度的稀盐酸,使之充分反应(水垢中除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外都不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试计算:
(1)表中有一数据是不合理的,该数据的测得时间是第min;
(2)水垢中CaCO3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至0.1%)。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请把最后结果填在题后括号内)
1.C
【解析】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维持碳氧平衡,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维持碳氧平衡,所以A符合题意。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所以B符合题意。
C.将废旧塑科袋焚烧处理,会造成空气污染,也不能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所以C不符合题意。
D.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后排放,是防止水体污染的一项措施,可以保护水资源。
所以D符合题意。
2.D
【解析】A.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所以A错误;B.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所以B错误;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C错误;D.氯化钾是由氯离子和钾离子构成的,所以D正确。
3.C
【解析】含氮元素的化肥是氮肥,所以硝酸铵、尿素都是氮肥;含磷元素的化肥是磷肥,含氮、磷、钾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是复合肥,磷酸二氢铵是复合肥;含钾元素的化肥是钾肥,这三种化肥都不含钾元素,所以没有钾肥。
4.A
【解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
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A.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A正确;B.爆竹爆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B错误;C.高温煅烧石灰石中有氧化钙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所以C错误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D错误。
5.C
【解析】A.在水中解离出来的阳离子有两种,分别是氢离子和钠离子,所以不属于酸,属于盐,所以A错误;
B.溶于水解离出来的阳离子只有钡离子,没有氢离子,不属于酸,解离出来的阴离子只有一种是氢氧根离子,它属于碱,所以B错误;C.溶于水解离出来的阳离子只有一种是氢离子,所以属于酸,所以C正确;D.解离出来的阳离子没有氢离子,不属于酸,所以D错误。
6.C
【解析】A.铝锂合金属于合金,是金属材料,所以A错误;B.玻璃纤维是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所以B错误;C.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是复合材料,玻璃钢是由玻璃和钢两种材料组成的,属于复合材料,所以C正确;D.PP聚丙烯塑料是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所以D错误。
7.B
【解析】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0。
已知氧元素是-2价,铁元素是+3价,设Ni元素的化合价为x,x+(+3)×2+(-2)×4=0,x=+2。
8.A
【解析】A.测定溶液PH值时,把PH试纸放到点滴板上,用滴管吸取溶液滴加到PH试纸上,测定方法正确,所以A正确;B.不能在量筒里配制溶液,万一溶解时放热或是发生反应,会破坏量筒,操作错误,所以B错误;C.托盘天平的精确度到0.1克,就是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不可能称量出12.25克,所以C错误;D.浓硫酸时,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以免造成酸液飞溅,发生危险,所以D错误。
9.B
【解析】通过化学变化展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常见的化学性质有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没有通过化学变化就展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密度,升华,吸附性等。
①氢气用作燃料,利用的是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②氧气用于气焊,利用的是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③干冰用作制冷剂,利用的是干冰升华带走大量的热,属于物理性质;④一氧化碳用于炼铁工业利用的是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⑤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或异味物质,利用的是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⑥氦气用作保护气,利用的是氦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所以①②④⑥都属于化学性质。
10.D
【解析】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绕,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其目的是使煤充分燃烧,所以错误;
B.图b中当火柴头向下时,火焰沿着火柴梗燃烧,给火柴梗提高了温度,更容易燃烧。
着火点不能降低。
所以错误;C.图c中金属丝圈吸收了热量,是温度降低到了着火点以下,所以错误。
D.金属镁在二氧化碳中可以燃烧,所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化碳灭火,所以正确。
11.B
【解析】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数字表示原子个数,①2H表示两个氢原子;在化学式前面填上数字代表分子个数,②2NH3两个氨气分子;化学式里的数字代表每个分子含有几个原子③SO2每个二氧化硫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⑦H2O每个水分子含有两个氢原子;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代表化合价,④((O氧化铜中,铜的化合价为正二价;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代表离子所带的电荷数,⑤Mg2+每个镁离子带两个正电荷;离子符号前面添双数字代表离子个数,⑥2OH-两个氢氧根离子,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知B正确。
12.D
【解析】A.周期数等于原子的电子层数,所以镓元素位于第4周期,属于金属元素,所以A错误;B.中子数等于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镓原子核内的中子数是70-31=39,所以B错误;C.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克,所以C错误;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氮原子易得三个电子变成带三个负电荷的氮离子,化合价为-3,镓原子易失三个电子变成带三个正电荷的镓离子,化合价为+3,氮化镓的化学式正确,所以D正确。
13.D
【解析】A.从宏观上看:
青蒿素由碳、氮、氧三种元素组成,所以A错误;B.从微观上看:
每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所以B错误;C.从变化上看:
青蒿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C错误;D.从质量上看:
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12×15:
16×5=9:
4,所以D正确。
14.A
【解析】A.混合物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化合物是由两种元素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纯净物包含化合物,不是并列,所以A错误;B.化合物是由两种元素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含氧化合物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个元素是氧的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包含含氧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包含氧化物,所以B正确;C.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二者是并列关系,所以C正确;D.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二者是交叉关系,所以D正确。
15.B
【解析】铁生锈是铁和氧气和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在水面处,铁最先生锈,所以铁丝不会由下向上出现锈蚀现象,铁生锈消耗氧气,所以塑料瓶会变瘪,所以本题正确的是B。
16.A
【解析】A.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葡萄糖可以为病人补充能量,所以A正确;B.焚烧秸秆会污染空气,应该粉碎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所以B错误;C.皮肤沾上浓烧碱溶液,应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档案材料失火,应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所以C错误;D.缺少维生素C会得坏血症,所以D错误。
17.A
【解析】A.探究铁镁金属活动性的强弱,除了金属种类不同,其余条件要相同,不能选用不同种类的酸,所以A错误;B.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遇二氧化碳不变色,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遇二氧化碳变红,可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所以B正确;C.碘单质不溶于水,溶于酒精,可以证明不同溶剂中物质溶解性的大小,所以C正确;D.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扩散的快,可以证明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是有影响的,所以D正确。
18.D
【解析】A.t1℃时,a、c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g÷120g×100%=16.7%,所以A错误;B.从溶解度曲线可知,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降低,可采用加溶质、升温等方法,所以B错误;C.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降低温度,a、b物质会析出晶体,c物质不会,c物质应该按照t2℃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将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所以C错误;D.t3℃,150ga物质的饱和溶液里有50g溶质,降温到t1℃时,可惜出30ga物质,所以D正确。
19.D
【解析】A.这4种离子两两结合,没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所以不发生反应,可以共存,所以A正确;B.这4种离子两两结合,没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所以不发生反应,可以共存,所以B正确;C.这4种离子两两结合,没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所以不发生反应,可以共存,所以C正确;
D.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者不能共存,所以D错误。
20.C
【解析】A.E→F,水和生石灰反应生成熟石灰是一个放热反应,所以A正确;B.D是过氧化氢,可用于实验室制氧气,所以B正确;C.熟石灰可以和盐反应,比如碳酸钠,所以C错误;D.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是置换反应,氧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水是化合反应,所以反应类型可以不同,所以D正确。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请把最后结果填在题中横线上.
21.
(1)天然气
(2)其他可再生能源(3)①H2+CO2
CO+H2O②否
【解析】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2)从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变化看,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由3%增加到了16%,所占比例增加最多的是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
(3)①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强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化学方程式为H2+CO2
CO+H2O;
②同分异构体,虽然化学式相同,但分子的结构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22.
(1)cba(或bca或bac)
(2)富集、提纯MgCl2
(3)促进碳酸氢钠的生成与析出NaCl+H2O+CO2+NH3=NH4Cl+NaHCO3(4)置换反应
【解析】
(1)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可除去氯化镁;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可除去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气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可除去氯化钙和多余的氯化钡。
所以b一定在a前面,c可以随意调整顺序。
步骤Ⅰ加入下列三种溶液的先后顺序为cba(或bca或bac);
(2)母液中有MgCl2,经历了步骤Ⅳ、Ⅴ的转化过程,氯化镁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其目的是富集、提纯MgCl2;
(3)步骤Ⅱ中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碳酸氢钠的生成与析出;化学方程式为:
NaCl+H2O+CO2+NH3=NH4Cl+NaHCO3;
(4)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钠等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分解反应;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化合反应,没有用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23.
(1)①Ag+、Cu2+、Fe2+、Zn2+②Zn+2AgNO3=Zn(NO3)2+2Ag或Fe+2AgNO3=Fe(NO3)2+2Ag
(2)①Ag、Cu、Fe②Fe(NO3)2
【解析】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锌>铁>铜>银,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然后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如果锌不足,铁会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再和硝酸铜反应。
(1)图1是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推出白色沉淀是氯化银,说明反应物中硝酸银过量,锌铁的量都不足,硝酸铜没有参加反应。
①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为Ag+、Cu2+、Fe2+、Zn2+;②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铁会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化学方程式为Zn+2AgNO3=Zn(NO3)2+2Ag或Fe+2AgNO3=Fe(NO3)2+2Ag;
(2)图2是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
锌或铁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滤渣中可能含有锌或铁。
如果锌过量,那么硝酸银和硝酸铜都和锌反应完了,铁没有参加反应,滤液中有硝酸锌,则滤渣是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泰安市 化学 中考 最新 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