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二.docx
- 文档编号:28341576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1.02K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二.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二)
(总分:
5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50,分数:
50.00)
1.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其主要形式是
A.银行券B.支票C.期票D.汇票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2.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是基于货币
A.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用想象的货币
B.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瞬间充当买卖媒介
C.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可能暂时不用现金购买
D.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可以随时退出流通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3.某资本家企业预付资本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
1,剩余价值率为100%,其中可变资本每年周转2.5次,其年利润率为
A.10%B.20%C.15%D.25%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4.某资本主义国家纺织部门原预付资本共计100亿美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
1,工人平均月工资为2000美元,由于生产技术进步,纺织部门预付资本更新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19:
1。
这时,在不追加预付资本的情况下,纺织部门排挤出的失业工人为
A.50万B.30万C.25万D.20万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5.金融资本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它在经济上实现统治的形式是
A.混合联合公司B.个人联合
C.跨国公司D.参与制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标志是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其微观基础是
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B.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D.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7.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A.前者是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后者是剩余价值
B.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发生价值增殖
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
D.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8.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是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其现实基础是
A.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B.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C.产业资本国际化D.国际分工的水平化发展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9.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A.社会分工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D.货币的产生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10.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是
A.实行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的结合
B.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C.实现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
D.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11.在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经济杠杆中,最有效的经济杠杆是
A.汇率B.利率C.信贷D.价格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1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
A.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生产领域,又离不开生产领域
B.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C.剩余价值产生于流通领域.但要以生产领域为条件
D.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通过流通领域而增殖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1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生产资料私有制B.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A.
C.纸币代替金属货币D.劳动力成为商品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14.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15.如果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为3500亿元,赊售商品价格总额240亿元.到期支付价格总额为30亿元,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为9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为8次,当年实际发行货币为500亿。
那么,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和1元货币贬值为分别是
A.400亿元和0.2元B.400亿元和0.8元
C.100亿元和1.25元D.300亿元和0.75元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16.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
A.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B.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C.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D.可以用纸币替代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17.马克思指出:
“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关系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的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这句活表明
.经济规律必然产生破坏性B.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客观的A.
C.经济规律就是自然规律D.经济规律和人的经济活动没有联系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18.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A.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B.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
C.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D.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别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又一次局部调整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金融资本的形成
D.金融寡头在经济上进行统治的结果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20.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股票控制额)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是
A.股份有限公司B.混合联合公司
C.参与制D.股份合作制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2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制的核心是
A.政企分开B.权责明确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D.管理科学C.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22.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提高经济效益B.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C.国有企业的改革D.调整生产力的布局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2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
A.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B.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
C.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D.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主权国家对发达国家金融的依附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24.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并决定其性质的是
A.生产和消费的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
C.分配和交换的关系D.生产力的性质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25.按劳分配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平等又促进效率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存在范围是
A.各种所有制经济范围内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
C.各种合作经济范围内D.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范围内
)1.00(分数:
A.
B.√
C.
D.
解析:
26.企业按固定资本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资本价值,叫做
A.固定资本更新B.折旧费
C.折旧率D.资本价值周转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27.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是借助于
A.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B.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具体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殖D.抽象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殖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2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表明
A.商品生产者进行生产必然亏损
B.生产过剩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永恒现象
C.商品生产者要按照市场需求生产
D.私人劳动完全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29.在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等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的情况下
A.绝对地租消失了
B.绝对地租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
C.绝对地租仍然存在
D.绝对地租仍然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30.某一土地每年的地租总量为200,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率为5%,土地价格为
A.200B.4000C.1000D.2000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31.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这是因为
A.剩余价值率提高了B.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C.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了D.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增加了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32.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分配制度,因为它
A.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B.肯定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C.承认社会成员之间富裕程度的差别
D.贯彻了商品交换过程中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33.我国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基本前提是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坚持共同富裕的方面
C.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D.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34.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之和。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
A.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的B.年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的
C.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的D.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的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35.和普通商品相比,把金或银等贵金属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表现其它商品的价值,这是由于
A.金或银等贵金属是商品,具有价值
B.金或银等贵金属比较稀缺
C.人们偏好拥有金或银等贵金属
D.金或银等贵金属的自然特性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36.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最突出的是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基础上
A.经济走向全球化B.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C.科技成果加速国际化传播D.世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37.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
A.社会的经济基础B.社会的生产方式
C.社会的经济体制D.社会的经济规律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38.在不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而是提高原有生产要素的效能条件下进行的再生产是
.扩大再生产B.简单再生产A.
C.内涵的扩大再生产D.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39.劳动力商品买卖所遵循的商品交换规律
A.没有为工作日确定一个标准长度B.把工作日规定为8小时
C.把工作日规定为12小时D.把工作日规定为等于必要劳动时间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40.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一般以
A.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B.扩大再生产为前提
C.简单再生产为前提D.资本周转速度加快为前提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41.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错综复杂的既斗争又联合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A.价值观领域B.人权领域
C.军事领域D.经济领域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42.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是
A.生产资料私有制B.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C.资本主义经济基础D.机器大工业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43.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购买生产要素时多采取
A.市场价格B.生产价格C.垄断低价D.垄断高价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44.在产业资本循环的几种职能形式中,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是
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流动资本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4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同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已经消失B.国家成为直接的生产者
C.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运行D.混合经济迅速发展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46.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
A.生产资料的财产存在形式B.生产资料归谁占有
C.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D.产品的分配方式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47.信用货币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的,它体现着
A.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B.人们之间按要素分配的关系
.人们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D.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C.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48.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这是因为
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D.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4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
A.否定了计划对经济调节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B.仅仅强调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实现了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能够同时发挥这两个调节手段之长
D.使市场与计划共同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50.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
A.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的点B.转移劳动力价值的过程的点
C.创造使用价值过程的点D.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