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调研考试题7.docx
- 文档编号:2833994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6.36KB
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调研考试题7.docx
《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调研考试题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调研考试题7.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调研考试题7
安溪梧桐中学2011届高中毕业班12月份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时间:
2010.12.4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
(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6分)
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久在樊笼里,。
(《归园田居》)
(2),访风景于崇阿。
(《滕王阁序》)
(3)州司临门,。
(《陈情表》)
(4)一觞一咏,。
(《兰亭集序》)
(5)住近湓江地低湿,。
(《琵琶行》)
(6)西当太白有鸟道,。
(《蜀道难》)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周节妇传(宋濂)
周节妇,姓赵氏,名淑。
父孟德,有文学,生二女。
节妇长且贤。
尤爱之,授《论语》、《孝经》、《列女传》,皆能通其义。
年十八,求宜婿者,得同邑周本恭,归焉。
始归而姑卒,既而,舅及兄公、姒氏亦相继死。
兄公子宗显尚幼,节妇相夫饬丧,治葬咸尽礼,育宗显如子。
归十一年,生三男:
宗善、宗祚、宗政。
宗政始生时,天下大乱,夫婴疾甚,恐不起,顾节妇曰:
“今兵革四兴,嗣子单弱如此,我死尔能自保乎?
”节妇啮指流血,泣曰:
“天在斯,吾有不能保孤儿者,天实诛之!
”夫卒,节妇年二十九,号泣,泣间,含食哺诸儿,不暂出户限。
明年,国朝与伪吴分邑拒战,两兵交焚掠,家资无纤毫存,节妇抱儿及宗显从一媵出,走匿。
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间,饥饿颠踣,削木肤、采藜藿以食。
或劝之曰:
“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
”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厉色峻辞,使人莫敢近。
兵完而归,富民侵主其田殆尽,节妇持田籍与辩,卒赖以完。
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
节妇力辞不愿,乃复其家。
节妇感泣,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
市诗书,教诸子,夜焚松脂于室,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
或怠睡首俯,辄笞咄不少恕。
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
节妇以兄公早殁,惟宗显存,为之婚娶,先于己子,羞服与诸子同,人不知辨。
诸子逊悌,皆有士行。
宗祚入为太学生,以文行称,人咸谓节妇善教所致云。
(选自《宋濂散文选》,有删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同邑周本恭,归焉归:
女子出嫁。
B.节妇相夫饬丧相:
辅助。
C.市诗书,教诸子市:
街市。
D.或怠睡首俯睡:
打瞌睡。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节妇善待兄公之子和困苦不改其节的一组是(3分)
A.①育宗显如子②不暂出户限
B.①含食哺诸儿②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
C.①为之婚娶,先于己子②剪鬓发示之
D.①及长,遣从名师游②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节妇符合礼法的品行是从公婆和丈夫的哥哥嫂子去世后,在办理丧事及养育宗显等事情中逐步显现出来的。
B.周节妇的丈夫在病重时担心孩子孤弱,生活难以维持,恐怕妻子改嫁,而节妇咬指出血,发誓一定要保全孩子。
C.战乱中,节妇和孩子们到处逃走躲避,尽管忍饥挨饿,吃树皮野菜,也带着自家田地簿册,足见节妇虑事周全。
D.在对待个人声誉上,节妇对知州的好意极力推辞;在教诲孩子读书上,是稍有懈怠就打板子呵斥,毫不宽恕。
5.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6分)
(1)或劝之曰:
“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
”(3分)
(2)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
(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6分)
悟道诗 (宋)某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1)宋人诗多重理趣,这首诗诗人悟出的道理是:
。
(3分)
(2)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分别写寻春之事,“尽日”言历时久,“踏遍”言行程广。
B.“陇头云”属于用典,借指梅花。
南朝陆凯有《赠范晔诗》: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
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现了诗人的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
D.末句写“春已十分”,既是写梅花之烂漫春色之浓烈,也表现诗人对于凡尘的思恋。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根据名著内容填空(5分)
(1)《三国演义》中“啖睛猛将虽能战,中箭先锋难久持。
”的啖睛是①(人名)。
第96回中挥泪斩马谡的是孔明,断发赚曹休的是②(人名)
(2)红楼梦第89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中“人亡物在”的“人”和“物’分别指③,④
(3)雷鸣上战场前,来到吴府,亲自把他和林佩瑶的初恋信物交给林佩瑶,这信物是一本破旧的⑤《》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
8.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张太太对琴要求上学堂学习的态度变化。
(《家》)
(2)简述堂吉诃德主仆在“驴鸣镇”的遭遇。
(《堂吉诃德》)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司马牛忧曰: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①曰:
“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注:
①子夏:
名商。
“孔门十哲”之一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牛耻其兄弟之行径,认为有失于礼。
遂道其没有兄弟。
B.子夏劝慰司马牛只要做一个君子,就不用发愁没有兄弟。
C.在子夏眼里,君子是做事严肃认真,没有过失,待人接物恭敬有礼的人。
D.子夏说:
一个人的生与死是由命运决定的,一个人的富与贵是由老天爷安排的。
(2)请概述子夏的观点,此观点对于“志在四方”的你有何启示?
(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
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
“清饮”可分四个层次:
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
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
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老子说: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说: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0.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11.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
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
”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
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语文 上册 月考 调研 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