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微生物肥厂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8332840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51
- 大小:90.02KB
复合微生物肥厂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复合微生物肥厂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合微生物肥厂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合微生物肥厂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复合微生物肥厂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项目概况
金融危机后,发展低碳经济几乎成为全球共识。
发达国家如美欧日等都已出台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政策和措施。
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就中国的情况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应以循环经济为重点。
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最佳体现与首选途径。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尽快形成绿色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条,形成一个大的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我们结合实际,研究编制了《复合微生物肥厂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现将项目报告内容概述如下:
1.1项目名称、依托单位
1.1.1项目名称:
复合微生物肥厂建设工程
1.1.2项目依托单位:
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1.1.3项目实施单位:
河北宇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1.2项目提出背景
在我国农业的漫长历史生产中,农民使用有机肥料有悠久的和优良的传统,一直靠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生产粮食。
由于化肥工业的兴起,有机肥逐渐被人们淡忘和冷落。
近几十年来,家庭承包制后的广大农户为追求短期利益,严重忽视地力的保护和培育,大量施用化肥,农家肥的施用越来越少,造成了土壤板结、理化性质变坏、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有益微生物含量急剧下降,致使肥料利用率不高,土壤肥力下降。
化肥的一些分解物还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土壤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多,致使农产品质量下降。
由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弱,致使土地单产效率相当低,作物的产量一直徘徊不前,补充土壤中有机质、改善微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近年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社会对“绿色农业”、“绿色农产品”的追求越来越高,以有机肥的施用代替部分甚至是全部化肥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有机肥重新得到重视,并逐渐作为产业悄然兴起,传统的有机肥被注入了新的生机。
近年来,世界上有机农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各国都相继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多数国家规定只有通过有机认证的农产品才允许进口。
在国内,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和食品的生产都在悄悄的改变,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更多的人们更为重视食品的安全、口感、健康和环保。
大家知道,直接关系食品安全和健康环保的因素就是农产品种植所必须的肥料和农药等生产资料,因此,在食品安全革命的背后是一场肥料、农药等农资和种植技术的革命。
2002年4月,农业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随后又出台了相关标准。
当年7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纲领性文件,对食品生产所采用的肥料、农药、土质等作了全新的规定,并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个全新的有着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和新型项目——有机农业所必备的生产资料——高效生物活性有机肥的时代来临了。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大部分的省份取消了农业税并加大了农业补贴的力度,同时,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大幅上扬,农民收入增加了,生产积极性高涨。
但长期施用化肥、农药使土地板结,肥力下降,污染环境和土壤、影响农业的可持续生产,加上近年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急需寻找一种能部分或全部替代化肥、改良土壤、优质高效、价格实惠的肥料,这就给高效复合微生物肥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机会。
综上所述,复合微生物肥是将来农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庞大产业,是一项收益率极高的朝阳产业。
1.3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促进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
然而养殖业所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却给环境卫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长期堆制的畜禽粪便滋生大量的苍蝇蚊虫,带着各种病菌到处传播,给养殖业安全及从业人员健康均带来严重的威胁。
而另一方面,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虽然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带来诸如农产品品质下降、土壤板结、污染水源等问题,而这些都是由于土壤长期缺乏有机质和化肥过量使用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
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应对国际竞争的需求,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给有机肥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农民绝大多数使用有机肥还是传统的堆制方法,堆置时间长、肥效低、污染环境、使用不方便、而且不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还是作物土传病害的主要传染源,使用不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还经常造成烧根烧苗。
而我们的绿色生态复合微生物肥是以畜禽粪便(以鸡粪为主)和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经国际先进的HEM有效菌群进行发酵而成的,养分全面,配制合理,药肥兼备,且不烧根,不烧苗,并结合台湾生产的“农保赞”牌氨基酸有机质液肥经过长期大量田间试验成功总结出了“绿色果蔬优质安全施肥技术”用此方法可完全不施用化肥,该技术在河北省多个地区试用期间,得到了农民普遍认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体现。
而且本项目技术先进,使用可靠,项目承担单位在绿色生态复合微生物肥生产方面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同时该项目能够切实地为农民增收节支、为地方增加税收,项目建设可行。
1.4项目提要
1.4.1项目建设的性质:
新建
1.4.2项目建设单位:
河北宇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1.4.3编制依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中国电力出版社;
(4)相关化工、农业、环保等规范标准。
1.4.4项目申请报告编制范围
(1)市场预测;
(2)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3)工艺技术及设备方案;
(4)原材料及燃料动力、供应
(5)场址选择;
(6)工程技术方案;
(7)节能节水;
(8)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及消防;
(9)组织机构及岗位定员;
(10)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11)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
(13)结论与建议。
1.5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与资金筹措
1.5.1项目总投资
复合微生物肥厂建设工程总投资5990.53万元
1.5.2投资构成
投资由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组成,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300.03万元;流动资金1690.5万元。
1.5.3资金筹措
资金筹措共分两部分,申请上级专项扶持资金4801.23万元;企业自筹1189.3万元。
1.6项目申报理由
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生产资料。
然而,我国多数地区因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已使土壤生态环境、土壤理化性状以及土壤微生物区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过多施用单质化学肥料,已使土壤中营养元素比例严重失调,肥力供给能力下降,土壤板结加剧,根部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群大量减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产品品质造成了污染,使产品难以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
有国家领导人曾指出:
应当十分重视生物肥料的开发与应用。
此项内容在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国家环保局《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以及国家计委、科技部《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等相关文件中,均有重点阐述。
而复合微生物肥则是顺应肥料这一发展方向的代表性产品之一。
几十年来,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施用,大大地提高了农业产量,并养活着地球上的几十亿人口,可谓功不可没。
但因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和逐年递增其施用量,其负面作用已让世人惊叹,它不仅造成了土壤板结、土质改变、土壤的再生能力已十分低下,农产品品质品味的下降,还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最为典型的是对饮用水的污染。
据资料表明,受其污染的饮用水,其硝酸盐含量已高达300mg/L,大大地超过了最大允许值6倍,可见水质已被严重污染。
硝酸盐除了渗入水中外,还可以经植物的根系吸收后汇集在茎叶上,并可输送到籽粒果实中去,而后进入人畜的食物链中被人畜所吸收,硝酸盐在人体内转化成强致癌物质--亚硝酸基化合物。
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类才发现自身发明生产的化学肥料多少年来一直在危害自身的健康。
当然,生产和使用化学肥料来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是一种文明的无奈而已,但实际表明,这种文明的无耐显然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否则人类最终将被自身发明的东西毁灭。
基于上述存在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发展全球生态农业问题,于1998年5月2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临时成员国会议,会议明确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显然,采用生态无公害的方式来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收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选择。
可见,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已经形成风雨欲来的大气候,生态肥料、无公害农药必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而化学肥料只是作为辅助肥料罢了。
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亦将是本世纪一场科学与文明的绿色革命。
此项技术是经过多年的精心探索和连续实验,研制出的集防霉、除臭、腐解、灭菌、增产、增效为一体的最新高科技成果。
该项目所生产的复合微生物肥具有以下特点:
(1)改善作物品质,降低硝酸盐及重金属含量。
本产品施用于长年使用化肥的农田,对消除土壤板结,恢复地力等效果尤佳。
经多年田间肥效对比试验证明,与同基质化肥相比,粮谷作物、果树等增产幅度10%-15%,平均为12%;蔬菜增产幅度15%-26%,平均为20%。
施用此肥,可明显改善农产品品质,各种水果可提高含糖量2-5度,提高果实着色指数,果皮薄、口感好,对蔬菜品质也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并明显降低硝酸盐及重金属含量。
生菜实验硝酸盐含量,复合微生物肥处理的为342﹒6mg/kg,比化肥降低80mg/kg。
施用复合微生物肥还可提高蔬菜体内Vc、还原糖含量,降低重金属的含量。
(2)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长期施用化肥,使化肥的利用率仅有30%,大量的肥料随雨水淋溶而进入地下水或流入江河湖泊,造成环境污染。
生物肥料不仅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而且进入土壤的少量化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处于稳定状态,有利于作物的吸收利用,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3)改良土壤结构,有利于中低产田改造。
复合微生物肥中富含的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团粒结构,从而使土壤疏松,减少土壤板结,有利于保水、保肥、通气和促进根系发育,为农作物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
(4)抗旱保水。
复合微生物肥富含有机质和腐殖质,可调节作物气孔的开放度,这些物质与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酶)协同作用,能够提高作物的综合抗御能力,从而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土壤团粒结构的增强,促使毛细管的通透性,保证了土壤水分的运转,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率。
(5)本产品适用于一切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草、果树、林木、烟草、温室、大棚等。
2项目建设背景及发展前景
2.1项目建设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促进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
然而养殖业所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却给环境卫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1.1养殖业污染的表现
(1)氮和磷的污染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和磷的化合物,这些氮和磷进入土壤后,会转化为硝酸盐和磷酸盐,含量过高会使土壤失去生产价值,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使水中硝态氮、硬度和细菌总数超标。
(2)恶臭对环境的污染
畜牧业生产中的恶臭主要来自粪便、饲料发酵和家畜呼吸等,臭气的主要化合物有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甲烷、吲哚、粪臭素(甲基吲哚)以及脂肪族的醛类、硫醇、胺类等。
臭气中的氨气、硫化氢和甲烷等,浓度低时可降低畜禽的生产性能,浓度高时可使幼畜中毒死亡,使养殖工作人员健康受损,易患呼吸道疾病。
如果粪便排出后不能及时处理会使臭味增加,危害人畜的健康。
(3)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畜禽粪尿是畜产废弃物中数量最多、危害最严重的污染源。
畜禽每天排出的粪尿量相当于体重的5%—8%。
据测定:
一个10万只鸡场,年产鸡粪可达36600吨,鸡粪中BOD5总量为人粪尿的0.7倍;一个5000头的猪场每天排出的粪尿约10吨,一头猪的排泄量相当于2个人的排泄量,猪粪尿中BOD5总量为人粪尿的13倍。
长期堆制的畜禽粪便滋生大量的苍蝇蚊虫,带着各种病菌到处传播,给养殖业安全及从业人员健康均带来严重的威胁。
畜禽粪尿不仅数量大,其所含的污染物数量和种类也非常多,主要包括:
粪尿本身及其分解物所含的恶臭成分,粪尿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的大量硫化氢、氨、醇类、酚类、酰胺类、胺类和吲哚等有机物,大量的病原菌和微生物以及重金属和兽药等。
这些物质可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环境,产生恶臭,刺激人畜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疾病及导致畜禽生产力下降;污染饮用水、土壤和农作物,传播人畜共患病及畜禽传染病
(4)抗生素、药物残留对环境的污染
抗生素类药物在畜产品中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某些药物对人体具有“三致”、毒性作用和过敏反应。
抗生素的安全性和耐药性也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
抗生素被动物吸收后,可以分布全身,但肝、肾、脾等组织分布较多,也可通过泌乳和产蛋过程而残留在乳、蛋中,从而广泛地在畜产品中残留。
抗生素的残留不仅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和风味,也将认为是动物菌耐药性向人类传递的重要途径。
目前,在实际生产中不按规定剂量、范围、配伍和停药期使用抗生素的现象仍然存在。
(5)种植业对环境的污染
现代农业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这就使得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近年来,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也出现了土壤结构破坏、有机质含量下降等现象,并在部分地区出现了诸如江河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农产品质量下降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使有益生物特别是鸟类、鱼类等遭受灭顶之灾。
近几十年来出现的全球范围的生物多样性退化也与农药的使用有很大关系。
土壤被誉为万物之母,它是多种生物栖息的场所。
研究表明,现代农业土壤中的生物活性只及传统农业土壤的1/10。
土壤有机物的耗竭,使其保水、保肥能力大大下降,这就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食物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影响不仅表现为直接的毒害,间接危害也很严重。
有报道说,农药在降解过程中将形成各种各样的中间体,其中某些中间体的分子结构与动物体内的雌性激素十分相似,这可能是导致整体生物界(包含人类)雄性退化的主要原因。
在日本,儿童皮肤过敏症非常普遍,这与食物中的农药残留有关。
将农业生产从常规方式转向绿色、有机方式,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1.2本项目对减少养殖业污染起到如下作用
(1)干式法养殖解决了畜禽粪便和水污染问题
小规模的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实施干湿分离,对粪便集中收集,污水处理推广以沼气为主的模式,从源头及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水排放。
对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采用干式法养殖,在栏内铺上辅料(为秸秆粉),将畜禽的粪尿吸附混合,生物处理后进行一次发酵,并经工艺处理合成复合微生物肥,达到无臭味、病菌少、无污水排放的“零污染”效应。
同时减少疾病发生,加快生长速度,增加饲养效益。
干式法养殖不但解决了规模化养殖场粪污难以彻底处理、污水处理设施成本昂贵等问题,而且能将排泄物转化为“绿色生态复合微生物肥”,为养殖业解决污染问题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
(2)生物菌腐熟工艺,有效控制空气、生物污染
本项目使用的有机物料快速腐熟剂是一种能将畜禽粪便、作物秸秆、污泥和农副产品加工有机废弃物等快速腐熟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快速腐熟有机固体堆料,适用多种不同堆肥底物和不同有机肥翻堆设备;
有效活菌含量≥10亿/g,添加量少成本低;
起温快,环境温度在0℃-5℃时,48-72小时内堆肥温度可升到55℃-70℃;
堆肥周期短,可节省大量场地和生产费用;
可快速有效消除物料中的异味;
养分损失少,总氮损失率<1%,可有效保持堆肥有效养分,肥料施用后能起到增加微生物菌群数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PH值等作用,肥效显著;
堆肥高温持久,能杀死堆肥原料中的病菌、虫卵,短时间内使堆肥达到无害化标准,成为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高效商品有机肥。
2.1.3复合微生物肥的推广,为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打下基础
70年代以后,因化肥具有便于贮运、施用简单、见效快的优点,加上畜禽养殖特点的演变和务农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畜禽粪含水量大、恶臭、带来处理、运输、施用的不方便,更加剧了畜禽粪直接还田的难度,致使在广大农村肥料施用由畜禽肥为主转变为化肥占主导地位,这不仅使土壤板结,土质逐年下降,而且也使畜禽粪由宝变为废弃物,失去了应用的出路,使其从利变成了害,发生了质的变化。
同时,化肥和农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大量使用也对水质、环境等带来了潜在威胁。
农产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有毒残留成分越来越高,农产品品质逐步下降,市场竞争力也随之减弱,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后,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形成尖锐的矛盾。
《保定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支持的重点领域中农业部分第二条土壤资源保护明确指出“针对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下降、污染加剧、养分失调和次生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为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减少农业化肥、水和农药等的投入,实现土壤的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
事实证明,单纯使用氮肥,由于挥发、淋失、径流等原因,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0%—50%,且造成地下水的污染,而采用复合微生物肥的办法,可大大提高氮肥的利用率;而且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减少肥料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尤其对于果树类作物和园林、花卉及特种经济作物更有着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增加收益、增强后劲的显著效果。
因此,大量发展复合微生物肥的工业化生产,不仅能有效地变废为宝,同时治理和避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更为重要的是满足了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和“两高一优”的需要。
复合微生物肥的工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对于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而另一方面,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虽然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带来诸如农产品品质下降、土壤板结、污染水源等问题,而这些都是由于土壤长期缺乏有机质和化肥过量使用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
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应对国际竞争的需求,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给有机肥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农民绝大多数使用有机肥还是传统的堆制方法,堆制时间长、肥效低、污染环境、使用不方便、而且不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还是作物土传病害的主要传染源,使用不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还经常造成烧根烧苗.此复合微生物肥技术是利用养殖厂的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不仅解决了养殖厂污染及养殖安全问题,极大的改善了广大从业者的生活及工作环境,也成为养殖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民直接使用生物菌剂改变自己的传统堆肥,充分利用自己家庭养殖所产的畜禽粪便及农作物秸杆等其它有机废料,通过少量的投入不仅提高了肥效、节约了时间、也给使用及生产都带来了诸多益处,相当把肥厂搬到了自己地头,确保了用肥的质量。
2.2项目发展前景
2.2.1肥料市场的发展动态及发展趋势
施肥是农业生产中保证作物高产、稳产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也出现了土壤结构破坏、有机质含量下降等现象,并在部分地区出现了诸如江河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农产品质量下降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关系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否持续发展,复合微生物肥料也正是在这种严峻势态下推出来的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新型肥料种类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在“突出十项重点工作推广十大实用技术”的会议中大力提倡发展复合微生物肥的生产与应用,改善环境确保食品的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世界上有机农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各国都相继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多数国家规定只有通过有机认证的农产品才允许进口。
在国内,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和食品的生产都在悄悄的改变,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更多的人们更为重视食品的安全、口感、健康和环保。
大家知道,直接关系食品安全和健康环保的因素就是农产品种植所必须的肥料和农药等生产资料,因此,在食品安全革命的背后是一场肥料、农药等农资和种植技术的革命。
2002年4月,农业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随后又出台了相关标准;当年7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纲领性文件,对食品生产所采用的肥料、农药、土质等作了全新的规定,并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个全新的有着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和新型项目——有机农业所必备的生产资料——高效生物活性有机肥的时代来临了。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大部分的省份取消了农业税并加大了农业补贴的力度,同时,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大幅上扬,农民收入增加了,生产积极性高涨。
但长期施用化肥、农药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污染环境和土壤,影响农业的可持续生产,加上近年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急需寻找一种能部分或全部替代化肥、改良土壤、优质高效、价格实惠的肥料,这就给高效复合微生物肥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机会。
复合微生物肥是将来农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庞大产业,是一项收益率极高的朝阳产业。
2.2.2复合微生物肥的未来市场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2004公报,2004年国内的化肥生产量为4519.79万吨(不含各种进口化肥数量),化肥销售总额为3700多亿元,复合微生物肥占总额的2﹪,即74亿元。
由于复合微生物肥的诸多优势逐步被人们认可加上国家政策的倾斜,专家估计:
未来市场复合微生物肥将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那么在2010年复合微生物肥的销售总值将达到900亿元、到2015年将超过1500亿元(平均每个省达到50亿元)。
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提出,专家们呼吁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多使用有机肥来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广大农民也迫切需要有机肥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有机肥料用量已占到肥料总量的近50%。
在我国,若有机肥料的用量能占到化肥使用量的10%,其市场容量需求将达到1400万吨。
因此,国内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需求和耕地质量培育的要求将会限制化肥的使用量,而有机肥的使用量将会有增无减。
2.2.3复合微生物肥的推广
有机肥料是国家重点新产品,产品具有肥药双效,全面而营养,绿色环保的突出特点,集以菌治菌的药效性,无机肥料的速效性、微量元素和植物生理特性物质的增效性,四位一体,适用面广,增产效果显著,特别是产品肥药双效的奇特功效,填补国内空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走高效绿色农业之路的最优肥料。
2.2.4该项目产品的优点及技术指标
有机肥料含有植物需要的大量营养成分和多种微量元素,对植物的养分供给比较平缓持久,有很长的后效。
施用有机肥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物质,虽然它的含量只占耕层土壤总量的千分之几至百分之几,但它是土壤肥力的主要物质基础,对土壤的结构、土壤中的养分、能量、酶、水分、通气和微生物活性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有机物质在降解过程中所释放的大量能量,使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活动有了能源,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吸收性能、缓冲性能和抗逆性能;施用有机肥料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胶体,把土壤颗粒胶结起来,变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和透气性能,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有机肥在土壤中分解,转化形成各种腐殖酸物质,促进植物体内的酶活性、物质的合成、运输和积累,腐殖酸又是一种高分子物质,阳离子代换量高,具有很好的络合吸附性能,对重金属离子有很好的络合吸附作用,能有效地减轻重金属离子对作物的毒害,并阻止其进入植株中,这对生产无污染的安全、卫生的绿色食品十分有利。
本项目产品为复合微生物肥,具有肥药双效,全面营养,绿色环保的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合 微生物 建设 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