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8331415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5.68KB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附参考答案解析
考点四: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散文考点四: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常见问法:
1探究“⋯⋯”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
2请你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
3本文以“⋯⋯”为题,有何好处?
4请问本文标题能否改为“⋯⋯”?
技巧点拨:
1、理解标题含义。
理解标题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标题与主题的关系入手。
如,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2善抓点题句。
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分析标题修辞。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4分析标题字词。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2、分析标题作用。
分析标题的作用,要按标题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标题一般有以下作用:
①概括文章内容;
2是行文线索,全文是围绕这条线索展开的,也使得文章结构严谨;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④运用某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标题新颖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⑤一语双关,暗示文章主题;
⑥直接揭示文章主旨。
考点四: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家徽
(江苏省连云港市,17分)
余华
1国有国徽,校又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
我家竟有家徽。
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
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2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着温饱。
3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
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
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
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
等他们兄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
“你不用躲了,出来吧。
”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4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
“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得残废不可。
”贼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得米袋子交给他说:
“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
”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
“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得勾当了。
”
5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6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
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他醒悟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7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
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
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
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
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
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
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8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
9它,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有删改)
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
(4分)
2.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
(4分)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3.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6分)
★4.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
(3分)
参考答案:
1、
(1)第2段“民国初年,战乱频繁”交代了时代背景(社会环境);
(2)父亲兄弟四人个个身高马大,有足够的力量制服甚至打残贼人,为下文贼人被发现时的恐惧作铺垫;
(3)父亲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侧面看出贼人是迫于生活不得已才去偷米,为下文祖父对贼人的宽恕作铺垫;
(4)正因为兄弟几人下死力才勉强维持温饱,所以兄弟几人对贼人偷米才那么愤怒。
(4分,答出其中两点并能作分析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作用的把握。
完成时,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由于语句出现在文章开头,所以,结构可以考虑“开篇点题”“首尾照应”。
内容可以从写出了什么,抒发
了什么情感,为下文什么情节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角度考虑。
2、
(1)"浑身颤抖,面无人色”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贼人被发现时的害怕与紧张;
(2)通过“攘”这个动词表现出贼人虽然被发现,但迫于生计不愿放弃米袋的心理;
(3)"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贼人对祖父宽恕他的感动;
(4)由前一句的“攥”着米袋到这里的“提”着米袋,以及“低着头”这些动作的变化表现出贼人由害怕到羞愧的心理变化过程。
(4分,答出两种心理并略作分析即可)解析:
此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把握。
完成时,既要写出运用了什么方法,也要写出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更要写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
(1)祖父是一个经验老道、细心睿智的当家人:
父亲兄弟四人搜遍了厨房都没有发现贼,而祖父很轻易地就发现了贼;
(2)祖父是一个宽容的人:
祖父没有为难贼反而放走了贼;
(3)祖父是一个善良、慈悲、有生活智慧的人:
祖父不仅放走了贼,还给了贼一袋米和铜钱;
(4)祖父是一个淳朴、厚道的人:
祖父知道送鱼是贼的报恩方式,但担心吃垮了人家,所以用在门板上刻鱼代替送鱼;
(5)祖父是一个体谅别人又善于教育子孙的人:
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
完成时一定要抓住文中的语句进行分析,而且由于分值是
6分,所以答案至少写出三点。
4、
(1)家徽折射出困难时期人性的善良和宽容;
(2)家徽象征着对别人遭遇困难的体谅;
(3)家微表达了美德传家的教育理念;
(4)家徽彰显了知恩图报的美德。
(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
此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把握。
一般情况下,此类题目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而此题根据题干中的“丰富意蕴”,可知深层含义又有着好几个方面的意蕴。
考点四: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8】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江苏省镇江市,16分)
施尔吉·原野
1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
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2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
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
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
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
它几乎什么都不是。
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
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3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
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
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
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
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
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
是谁的尸体?
是河的尸体吗?
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4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
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
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床,带来鱼虾和泥沙。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5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
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
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6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
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
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
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7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
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
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
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
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8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
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
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
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
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
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
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9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
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
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
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选自2015年5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释】河床:
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1.请根据文意填空。
(3分)
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
开始,作者是与;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和;最后作者是和。
2.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
3.根据要求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3分)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从表达情感的角度:
4.体会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4分)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3分)
★5.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
(
参考答案:
1、
“惊讶”“不安”(1分,只要答对其中一种即可)“痛苦”“悲哀”(1分,只要答对其中一种即可)“愤怒”“无奈或歉疚”(1分,必须要答出“愤怒”方可得分)解析:
此题考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解答时要联系全文,根据文意,结合题干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在丰水期见到千涸的河床让人不安”,“乍见”就是“开始”,此时作者的感情是“惊讶”和“不安”;“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丟了钱更痛苦”“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前者是借大自然之口说出的,后者是借河床说出的,这一阶段的感情是“痛苦”和“悲哀”;最后作者说“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愤怒”和“歉疚”之情。
2、承上启下;(1分,答“过渡”亦可)既具体概括了境内河床千涸现象的严重,(1分,意
思对即可)又以“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一句引发对人类(或“人们”)行为的反思。
(1
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此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若答“对比”亦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往昔河水的湍急(或
汹涌)、喧闹,充满着生机活力。
(1分,意思对即可)
(2)强烈表现了河床对往昔河流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
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一般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赏析。
从文中“站稳脚跟”“歇”“挤”等词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
①对于河流的陨灭,我们人类负有主要责任,应该有表达歉意的行为(意思对即可);②在无奈之下,期待人们的良心发现(关键词是“期待”或“希望”,意思对即可);③呼吁人们行动起来,珍惜河流,保护河流(关键词为“呼吁”,意思对即可);
④警示人们,如果继续麻木不仁,执迷不悟,必将后悔莫及(关键词为“警示”,意思对即可)。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解析:
此题考查对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
解答时,要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作为文章的结束句,要从揭示文章主旨的角度去理解。
5、
①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河床、河流以生命,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情趣;②形象概括了河水断流的现象,揭示引发作者思绪的本源;③“开始回忆”表明河流已无回归的可能,河床不再期待,暗示人类尚未觉醒,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担忧之情。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赏析。
首先,从文字本身“河床开始回忆河流'进行分析,运用了拟人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了河水断流的现象;最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分析。
考点四: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9】素颜如雪
(山东省聊城市,24分)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
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
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
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
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
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3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簌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
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
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4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
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
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
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
味。
5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
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
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
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
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6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
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
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
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
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7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
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
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
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8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
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
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
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
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
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
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
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
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9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
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10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
1.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分)
2.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分)
3.如何理解第④⑤段的“好文字”?
(4分)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4分)
★5.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
(4分)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颜如雪”。
(4分)
参考答案:
1、栀子花开的素洁清香;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清澄素洁。
(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选文具体描述“素颜如雪”的内容为第②~⑨段,其中第②段的写作对象为“栀子花开”,其“素洁清香”;第③④⑤段的写作对象为“张岱、季羡林文字”其“索雅自然";第⑥⑦段的写作对象是“林风眠、吴冠中画作”,其“纯洁静美”;第⑧段
的写作对象为“钱钟书、杨绛的葬年爱情”,其“素净如雪”;第⑨段的写作对象为“唐诗宋词中的意境”,其“清澄素洁”。
2、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4分)
解析:
此题考查首段的作用。
首段一般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本段用凤凰古城中的一家银饰店铺点出文题,开篇点题。
3、“好文字”是素雅纯粹、清新自然的文字。
(4分)
解析:
题干明确了“第④⑤段”,也是对答案的一种暗示,可以在文中找到原句或答案的相
出答案。
4.示例: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
分)把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
(1
分)生动形象地写
出季老先生简净、纯粹的人生境界,
(1分)表达了对季老的赞美之情。
(1
分)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赏析。
题干中
“从修辞的角度”明确了赏析的角度。
画线句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暮年的季羡林”,喻体是“一树清寒的梅”。
完成时,可用“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抒拨了⋯⋯情感”的句式回答。
5、表达作者对“素颜”的赞美,(1分)点明文章的主旨;1分)是全文的线索;(1分)以形象的比喻和诗意的语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作用的把握。
结合标题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6.示例一:
一个女同学,扎着马尾辫,穿着干净的校服,坐在教室里安静地读书,即“素颜如雪”。
(2分)
示例二:
一束绽放的芦苇,插在青花瓷的酒瓶,微风中摇曳,素净淡然,即“素颜如雪”。
(2
分)
解析: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题干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述“素颜如雪”的例子。
要能把握文章主旨,描写要有意境。
“素颜”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素颜纯洁则是其共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现代文 阅读 散文 考点 标题 含义 作用 参考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