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载频技术.docx
- 文档编号:28305453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46KB
马铃薯载频技术.docx
《马铃薯载频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铃薯载频技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铃薯载频技术
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作者:
佚名文章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点击数:
138更新时间:
2011-12-2815:
32:
32
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一、轮作换茬
马铃薯应实行3年以上轮作。
应与谷类作物轮作,忌与茄科作物、块根、块茎类作物轮作。
二、整地与施肥
马铃薯喜砂壤或壤土,实行秋深翻、晒垡、耙耱保墒或起垄等作业。
南方雨水多,整地时做成高畦,畦面宽2~3m,两畦间沟距和沟深为25~30Cm。
华北平原常遇春旱,播前需浇水造墒,再浅耕耙平。
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基肥应以腐熟堆肥为主,每公顷施用量按纯厩肥计为15~30t。
基肥用量少时,集中施入播种沟内。
播种时沟施化肥作种肥,每公顷用尿素75~150kg,过磷酸钙450~600kg,草木灰375~750kg,或硫酸钾375~450kg。
施用基肥时应拌施防治地下害虫的农药,可每公顷施入2%甲胺磷粉22.5~37.5kg。
三、选用优良品种和脱毒种薯
选用优良品种首先要以当地无霜期长短、栽培方式、栽培目的为依据。
北方一作区应选用能充分利用生长季节的中、晚熟品种;为了早熟上市,或在二季作地区种植,应选早熟或极早熟品种;作淀粉加工原料的应选择高淀粉品种;作炸薯条或薯片的应选择薯形整齐、芽眼少而浅、白肉、还原糖含量低的食品加工专用型品种。
其次应根据当地生产水平选用耐旱、耐瘠或喜水肥、抗倒伏的品种。
第三应根据当地主要病害发生情况选用抗病性强、稳产性好的品种。
上述各类品种在生产中均应选用优质脱毒种薯。
四、播种
(一)播前种薯准备
1.种薯出窖与挑选
种薯出窖的时间,应根据当时种薯贮藏情况,预定的种薯处理方法以及播种期等三方面结合考虑。
种薯出窖后,必须精选种薯。
选择具有品种特征、表皮光滑、柔嫩、皮色鲜艳、无病虫、无冻伤的块茎作种。
凡薯皮龟裂、畸形、尖头、皮色暗淡、芽眼凸出、有病斑、受冻、老化等块茎,均应淘汰。
出窖时块茎已萌芽则应选择芽粗而短壮的块茎,淘汰幼芽纤细或丛生纤细幼芽的块茎。
2.催芽
催芽可促进种薯解除休眠,缩短出苗时间,促进生育进程,汰除病薯。
催芽的常用方法:
①出窖时种薯已萌芽至lcm左右时,将种薯取出窖外,平铺于光亮室内,使之均匀见光,当白芽变成绿芽,即可切块播种。
②种薯与湿砂或湿锯屑等物互相层积于温床、火炕或木箱中。
先铺砂3~6cm,上放一层种薯,再盏砂没过种薯,如此3~4层后,表面盖5cm左右的砂,并适当浇水至湿润状况。
以后保持10~15℃和一定的湿度,促使幼芽萌发。
也可以选室外向阳背风地方挖坑作床,进行催芽。
当芽长1~3cm,并出现根系,即可切块播种。
③将种薯置于明亮室内或室外背风向阳处,平铺2~3层,并经常翻动,使之均匀见光,经过40~45d,幼芽长达1~1.5cm时,即可切块播种。
3.种薯切块
切块种植能节约种薯并有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出苗的作用。
但采用不当,极易造成病害蔓延。
切块大小以20~30g为宜。
切块时应采取自薯顶至脐部纵切法,使每一切块都尽可能带有顶部芽眼。
若种薯过大,切块时应从脐部开始,按芽眼排列顺序螺旋形向顶部斜切,最后再把顶部一分为二。
切到病薯时应用75%酒精反复擦洗切刀或用沸水加少许盐浸泡切刀8~10min进行消毒。
切好的薯块应用草木灰拌种。
若种薯小,可采用整薯播种,避免切刀传病,减轻青枯病、疮痂病、环腐病等发病率,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种薯的顶端优势和保存种薯中的养分、水分,抗旱能力强,出苗整齐、健壮,生长旺盛,增产幅度可达17%~30%。
此外,还可节省切块用工和便于机械播种。
整薯的大小,一般以20~50g健壮小整薯为宜。
(二)播种期
春播时,在10cm土层地温稳定在6~7℃时即可播种。
北方一作区,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中原二作区,春薯一般在2月中旬至3月下旬。
秋薯的播种适期较为严格,通常以当地日平均气温下降至25℃以下为播种适期。
南方二作区,秋薯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冬薯于12月下旬至1月中旬播种。
(三)播种方法
马铃薯适于垄作形式。
在高寒阴湿、土壤黏重、地势低洼、生育期间降水较多的地区,大多采用垄作。
如我国东北、宁夏南部、新疆的天山以北各地均采用垄作。
在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多采用双行播种机播种、施肥、覆土、起垄同时进行。
行距65cm。
垄作一般覆土7~8cm厚,若春旱严重,可酌情增加厚度并结合镇压。
在我国华北、西北大部地区,生育期间气温较高、雨量少、蒸发量大,又缺乏灌溉条件,多采用平作形式。
在秋耕耙糖的基础上,播种时,先开10~15cm深的播种沟,点种施肥后覆土。
一般行距50cm左右,播后糖平保墒。
五、合理密植
密度是构成产量的基本因素。
增加种植密度,可使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茎数增加,结薯数增加,因而在密度偏低的情况下,增加密度可有效的提高产量,但在密度过大时,单株性状过度被削弱,产量和商品薯率反而会降低。
合理密植在于既能发挥个体植株的生产潜力,又能形成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从而获得单位面积上的最高产量。
合理密植应依品种、气候、土壤及栽培方式等条件而定。
晚熟或单株结薯数多的品种、整薯或切大块作种。
土壤肥沃或施肥水平高、高温高湿地区等,种植密度宜稍稀;反之,就适当加大密度,靠群体来提高产量。
在目前生产水平下,北方一作区以每公顷5.7万~7.0万株为宜;二季作地区,每公顷6.5万~7.5万株。
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采用宽窄行、大垄双行和放宽行距、适当增加每穴种薯数的方式较好,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提高光合强度,使群体和个体协调发展,从而获得较高产量。
六、田间管理
(一)苗前管理
北方一作区,马铃薯从播种到幼苗出土约30d。
这期间气温逐渐上升,春风大,上壤水分蒸发快,并容易板结,田间杂草大量滋生,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东北垄作地区,由于播种时覆土厚,土温升高较慢,在幼苗尚未出土时,进行苗前耢地,以减薄覆土,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促使出苗迅速整齐,兼有除草作用。
在西北、内蒙古西部等地有“闷锄”习惯,作用与上相同。
耢地和闷锄均应掌握适时和深度,切勿碰断芽尖。
出苗前,若土壤异常干旱,有条件的地区应进行苗前灌水。
(二)查苗补苗
田间缺苗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甚大。
因此,当幼苗基本出齐后,即应进行查苗补苗。
检查缺苗时,应找出缺苗原因,采取相应对策补苗,保证补苗成活。
如薯块已经腐烂,应把烂块连同周围的土壤全部挖除,以免感染新补栽的苗子。
补苗的方法是在缺苗附近的垄上找出一穴多茎的植株,将其中1个茎苗带土挖出移栽。
干旱时可浇水移栽。
(三)中耕除草和培土
中耕松土,使结薯层土壤疏松通气,利于根系生长、匍匐茎伸长和块茎膨大。
齐苗后及早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cm,并结合除草。
10~15d后进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浅。
现蕾开花初,进行第三次中耕,宜较第二次更浅。
后两次中耕结合培土进行。
第一次培土宜浅,第二次稍厚,并培成“宽肩垄”,总厚度不超过15cm,以增厚结薯层,避免薯块外露而降低品质。
目前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等垄作地区多采用65cm行距的中耕培土器进行中耕培土。
(四)追肥
一般在旱区,只要施足底肥,生长期间可以不追肥。
如需追肥时,应于块茎形成期结合培土迫施一次结薯肥。
氮、磷配合施用,追肥量视植株长势长相而定。
开花以后一般不再追肥。
若后期表现脱肥早衰现象,可用磷、钾或结合微量元素进行叶面喷施,亦有增产效果。
(五)灌溉和排水
马铃薯苗期耗水不多,但若干旱时仍需灌水。
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需水量最多,如土层干燥,应及时灌溉。
生育后期,需水量逐渐减少,但若过度干旱,也需适当轻灌。
收获前10~15d应停止灌水,促使薯皮老化,有利于收获和贮藏。
各生育阶段,如雨水过多,都要清沟排水,防止涝害。
(六)防治病虫害
马铃薯的病害较多,常见的有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疮痂病等。
晚疫病多在雨水较多时节和植株开花期大量发生,喷洒瑞毒霉锰锌、甲霜灵锰锌、代森锰锌等,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青枯病除选用抗病品种外,可采用合理轮作、小整薯作种或从无病地区调种等措施,减轻为害。
环腐病主要通过切刀消毒或小整薯作种等措施来减轻发病。
疮痂病可用0.1%升汞水浸种1.5h或用0.2%福尔马林浸种1~2h进行防治。
也可通过施用酸性肥料,保持土壤湿润来减轻该病发生。
马铃薯常见的虫害有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一般采用药剂防治。
七、收获与贮藏
(一)收获
当植株大部分茎叶枯黄,块茎易与匍匐茎分离,周皮变厚,块茎干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为食用和加工用块茎的最适收获期。
种用块茎应提前5~7d收获,以避免低温霜冻危害,提高种性。
收获应选晴朗干燥天气进行。
收前1~2d割掉茎叶和清除田间残留的枝叶,以免病菌侵染块茎。
收获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并要避免块茎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而降低种用和食用品质。
(二)贮藏
收获的块茎,应根据用途不同,采用相应方法进行贮藏管理,以防止块茎腐烂、发芽、受冻和病害蔓延,尽量降低贮藏期间的自然损耗,保证马铃薯的食用、加工用和种用品质。
1.决茎在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
刚收获的块茎,呼吸作用旺盛,在5~15℃下所产生的热量可达30~50kj/t•h。
如果温度增高或块茎受伤感病等情况发生,呼吸强度更高。
在贮藏期间由于块茎水分散失,块茎约损失重量6.5%~11%。
新收获的块茎,糖分含量很低,休眠结束时显著增高,萌发时由于自身消耗,糖分含量又下降。
块茎内淀粉含量在10~15℃下较稳定,10℃以下淀粉含量开始下降,糖分含量逐渐增加,如在0℃下长期贮藏,会引起糖分大量积累,使块茎变甜,降低食用和加工用品质。
2.贮藏的基本条件和方法
贮藏地点和贮藏窖要具有通风、防水湿、防冻和防病虫传播的条件。
贮藏前将块茎分级摊晾7~15d,进行“预贮”,使伤口愈合。
伤口愈合的适宜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为90%左右。
预贮后,剔除愈合不良的伤薯、病薯、畸形薯等,再行贮藏。
贮藏的适宜温度因用途而不同。
种薯贮藏以2~4℃为宜;食用薯以1~4℃为宜;加工用商品薯短期贮藏以10℃左右为宜,长期贮藏时,先贮藏在7~8℃下,加工前2~3周转入16~20℃温度下进行回暖处理,并配合施行化学药剂抑芽。
贮藏的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
不能见光,以免积累龙葵素。
贮藏方法有两种:
冬贮法:
一季作地区,进行冬季贮藏,一般采用窖藏,有井窖、棚窖、窑洞窖、土沟窖等。
贮藏量不超过窖体的2/3。
当温度降到0℃时,应在薯堆上加覆盖物或熏烟增温。
夏贮法:
二季作地区,春薯收后于夏季贮藏,一般在阴凉通风地点用架藏方法,即搭成多层棚架.每层架上摆3~4层薯块。
这种贮藏方法块茎失水较多,应在中、后期适当进行覆盖。
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作者:
佚名文章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点击数:
430更新时间:
2011-12-2815:
33:
31
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马铃薯是茄科茄属的草本植物。
生产应用的品种都属于茄属结块茎的种(SolamumtuberosumL.)。
马铃薯植株按形态结构可分为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几部分。
(一)根
马铃薯由块茎繁殖发生的根系为须根系。
根据其发生的时期、部位、分布状况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初生芽的基部3~4节上发生的不定根,称为芽眼根或节根,这是发芽早期发生的根系,分枝能力强,分布宽度30cm左右,深度可达150~200cm,是马铃薯的主体根系;
另一类是在地下茎的下部各节上陆续发生的不定根,称为匍匐根,一般每节上发生3~6条,分枝能力较弱,长度10~20cm,分布在表土层。
马铃薯由种子繁殖的实生苗根系,屑于直根系。
(二)茎
马铃薯的茎包括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都是同源器官,但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1.地上茎
块茎芽眼萌发的幼芽发育形成的地上枝条称地上茎,简称茎。
栽培种大多直立,有些品种在生育后期略带蔓性或倾斜生长。
茎的横切面在节处为圆形,节间部分为三棱、四棱或多棱。
在茎上由于组织增生而形成突起的翼(或翅),沿棱作直线着生的,称为直翼,沿棱作波状起伏着生的,称为波状翼。
茎翼的形态是品种的重要特征之一。
茎多汁,成年植株的茎,节部坚实而节间中空,但有些品种和实生苗的茎部节间为髓所充满。
而只有下部多为中空的。
茎呈绿色,也有紫色或其他颜色的品种。
茎具有分枝的特性,分枝形成的早晚、多少、部位和形态因品种而异。
一般早熟品种茎秆较矮,分枝发生得晚;中晚熟品种茎秆粗壮,分枝发生早而多,并以基部分枝为主。
茎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一茎节都可发生不定根,每节的腋芽都能形成一棵新的植株。
在生产和科研实践中,利用茎再生能力强这一特点,采用单节切段、剪枝扦插、压蔓等措施来增加繁殖系数。
多数品种茎高为30~100cm。
茎节长度一般早熟品种较中晚熟品种为短,但在密度过大,肥水过多时,茎长的高而细弱,节间显著伸长。
2.地下茎
马铃薯的地下茎,即主茎的地下结薯部位。
其表皮为木栓化的周皮所代替,皮孔大而稀,无色素层。
由地表向下至母薯,由粗逐渐变细,长度因品种、播种深度和生育期培土高度而异,一般10cm左右。
节数多为8节,个别品种也有6或9节的。
每节的叶腋间,通常发生匍匐茎1~3个。
在发生匍匐茎前,每个节上已长出放射状匍匐根3~6条。
3.匍匐茎
是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发育而成,顶端膨大形成块茎,一般为白色,因品种不同也有呈紫红色的。
匍匐茎发生后,略呈水平方向生长,其顶端呈钥匙形的弯曲状,茎尖在弯曲的内侧,在匍匐茎伸长时,起保护作用。
匍匐茎停止生长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
匍匐茎数目的多少因品种而异。
一般每个地下茎节上发生4~8条,每株穴可形成20~30条,多者可达50条以上。
在正常情况下有50%~70%的匍匐茎形成块茎。
不形成块茎的匍匐茎,到生育后期便自行死亡。
匍匐茎具有向地性和背光性,入土不深,大部集中在地表0~10Cm土层内;匍匐茎长度一般为3~10cm,野生种可长达1~3m。
匍匐茎比地上茎细弱得多,但具有地上茎的一切特性,担负着输送营养和水分的功能;在其节上能形成纤细的不定根和2~3级匍匐茎。
在生育过程中,如遇高温多湿和氮肥过量,特别是气温超过29℃时,常造成茎叶徒长和大量匍匐茎穿出地面而形成地上茎。
4.块茎
马铃薯块茎是一缩短而肥大的变态茎,既是经济产品器官,又是繁殖器官。
匍匐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后,由于皮层、髓部及韧皮部的薄壁细胞的分生和扩大,并积累大量淀粉,从而使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
块茎具有地上茎的各种特征。
块茎生长初期,其表面各节上都有鳞片状退化小叶,呈黄白或白色。
块茎稍大后,鳞片状小叶凋萎脱落,残留的叶痕呈新月状,称为芽眉。
芽眉内侧表面向内凹陷成为芽眼。
芽眼的深浅,固品种和栽培条件而异,芽眼过深是一种不良性状。
每个芽眼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未伸长的芽,中央较突出的为主芽,其余的为侧芽(或副芽)。
发芽时主芽先萌发,侧芽一般呈休眠状态。
芽眼在块茎上呈螺旋状排列,顶部密,基部稀。
块茎最顶端的一个芽眼较大,内含芽较多,称为顶芽。
块茎萌芽时,顶芽最先萌发,而且幼芽生长快而壮,从顶芽向下的各芽眼依次萌发,其发芽势逐渐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块茎的顶端优势。
块茎顶端优势的强弱因品种、种薯生理年龄、种薯感病程度而异。
块茎与匍匐茎连接的一端称为脐部或基部。
块茎的大小依品种和生长条件而异。
一般每块重50~250g,大块可达1500g以上。
块茎的形状也因品种而异。
但栽培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块茎形状产生一定变异。
一般呈圆形、长筒形、椭圆形。
块茎皮色有白、黄、红、紫、淡红、深红、淡蓝等色。
块茎肉色有白、黄、红、紫、蓝及色素分布不均匀等,食用品种以黄肉和白肉者为多。
块茎表皮光滑、粗糙或有网纹,其上分布有皮孔(皮目)。
在湿度过大的情况下,由于细胞增生,使皮孔张开,表面形成突起的小疙瘩,既影响商品价值,又易引起病菌侵入,这种块茎不耐贮藏。
马铃薯块茎的解剖结构自外向里包括周皮、皮层、维管束环、外髓和内髓。
(三)叶
马铃薯无论用种子或块茎繁殖,最初发生的几片叶均为单叶,以后逐渐长出奇数羽状复叶。
每个复叶由顶生小叶和3~7对侧生小叶、侧生小叶之间的小裂叶、侧生小叶叶柄上的小细叶和复叶叶柄基部的托叶构成。
顶生小叶较侧生小叶略大,其形状和侧生小叶的对数是品种的特征。
复叶互生,呈螺旋型排列,叶序为2/5、3/8或5/13。
(四)花
马铃薯为自花授粉作物。
花序为聚伞花序。
花柄细长,着生在叶腋或叶枝上。
每个花序有2~5个分枝,每个分枝上有4~8朵花。
花柄的中、上部有一突起的离层环,称为花柄节。
花冠合瓣,基部合生成管状,顶端五裂,并有星形色轮,花冠有白、浅红、紫红及蓝色等,雄蕊5枚,抱合中央的雌蕊。
花药有淡绿、褐、灰黄及橙黄等色。
其中淡绿和灰黄的花药常不育。
雌蕊一枚,子房上位,由两个连生心皮构成,中轴胎座,胚珠多枚。
(五)果实与种子
马铃薯的果实为浆果,圆形或椭圆形。
果皮为绿色、褐色或紫绿色。
果实内含种子100~250粒。
种子很小,千粒重0.5~0.6g,呈扁平卵圆形,淡黄或暗灰色。
刚收获的种子,一般有6个月左右的休眠期。
当年采收的种子,发芽率一般为50%~60%,贮藏一年的种子发芽率较高,一般可达85%~90%以上。
通常在干燥低温下贮藏7~8年,仍具有发芽能力。
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马铃薯全生育过程划分为六个生育时期。
(一)芽条生长期
种薯播种后芽眼开始萌芽,至幼苗出土,为芽条生长期。
块茎萌发时,首先幼芽发生,其顶端着生一些鳞片状小叶,即“胚叶”,随后在幼芽基部的几节上发生幼根。
该时期是以根系形成和芽条生长为中心,是马铃薯发苗扎根、结薯和壮株的基础。
影响根系形成和芽条生长的关键因素是种薯本身,即种薯休眠解除的程度、种薯生理年龄的大小、种薯中营养成分及其含量和是否携带病毒。
外界因素主要是土壤温度和墒情。
该时期的长短差异较大,短者20~30d,长者可达数月之久。
关键措施是把种薯中的养分、水分及内源激素调动起来,促进早发芽、多发根、快出苗、出壮苗。
(二)幼苗期
幼苗出土到现蕾为幼苗期。
该期以茎叶生长和根系发育为主,同时伴随着匍匐茎的伸长以及花芽和侧枝茎叶的分化,是决定匍匐茎数量和根系发达程度的关键时期。
多数品种在出苗后7~l0d匍匐茎伸长,再经10~15d顶端开始膨大。
植株顶端第一花序开始孕育花蕾,侧枝开始发生,标志着幼苗期的结束。
一般经历15~20d。
各项农艺措施的主要目标,在于促根、壮苗,保证根系、茎叶和块茎的协调分化与生长。
(三)块茎形成期
现蕾至第花序开始开花为块茎形成期。
经历地上茎顶端封顶叶展开,第一花序开始开花,
全株匍匐茎顶端均开始膨大,直到最大块茎直径达3~4cm,地上部茎叶干物重和块茎干物重达到平衡。
该期的生长特点是由地上部茎叶生长为中心,转向地上部茎叶生长与地下部块茎形成并进阶段,是决定单株结薯数的关键时期。
该期经历30d左右。
关键措施以水肥促进茎叶生长,迅速建成同化体系,同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生长中心由茎叶迅速转向块茎。
(四)块茎增长期
盛花至茎叶衰老为块茎增长期。
该期茎叶和块茎生长都非常迅速,是一生中增长最快、生长量最大的时期。
地上部制造的养分不断向块茎输送,块茎体积和重量不断增长,是决定块茎体积大小的关键时期,也是一生中需水、肥最多的时期,经历15~25d。
(五)淀粉积累期
茎叶开始衰老到植棵基部2/3左右茎叶枯黄为淀粉积累期,经历20~30d。
该期茎叶停止生长,但同化产物不断向块茎中运转,块茎体积不再增大,但重量仍在增加,是淀粉积累的主要时期。
技术措施的任务是尽量延长根、茎、叶的寿命,减缓其衰亡,加速同化物向块茎转移和积累,使块茎充分成熟。
(六)成熟期
在生产实践中,马铃薯无绝对的成熟期。
收获期决定于生产目的和轮作中的要求,一般当植株地上部茎叶枯黄,块茎内淀粉积累达到最高值,即为成熟收获期。
三、马铃薯块茎的休眠
新收获的块茎,即使给以发芽的适宜条件,也不能很快发芽,必须经过一段时期才能发芽,这种现象叫做休眠。
休眠分自然(生理)休眠和被迫休眠两种。
前者是由内在生理原因支配的,后者则是由于外界条件不适宜块茎萌发造成的。
块茎体眠特性是马铃薯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于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块茎的休眠关系生产和消费。
因为休眠期的长短,影响块茎耐贮性及播种后能否及时出苗、出苗的整齐度以至产量的高低。
这在微型薯作种或二季作地区尤为突出。
休眠期的长短因品种和贮藏条件而不同。
高温、高湿条件下能缩短休眠期,低温干燥则延长休眠期。
如有些品种在1~4℃贮藏条件下,休眠期可达5个月以上,而在20℃左右条件下2个月就可发芽。
块茎休眠及其解除,除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外,主要受内在生理原因所支配。
块茎内存在着ß抑制剂等植物激素,同时还存在着赤霉素类物质,这两类物质比例的大小,就决定着块茎的休眠或解除。
刚收获的块茎抑制剂类物质含量最高,赤霉素类含量极微,因而块茎处于休眠状态。
在休眠过程中,赤霉素类物质逐渐增加,当其含量超过抑制剂类物质的时候,块茎便解除休眠,进入萌芽。
生产上人为打破休眠最常用的方法是0.5~1mg/kgGA3溶液浸泡10~15min或0.1%高锰酸钾浸泡10min等。
脱毒种薯生产中,用0.33ml/kg的兰地特气体熏蒸3h脱毒小薯,可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四、马铃薯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一)温度
马铃薯性喜冷凉,不耐高温,生育期间以平均气温17~21℃为适宜。
全生育期需有效积温1000~2500℃(以10cm土层5℃以上温度计算)。
多数品种为1500~2000℃。
块茎萌发的最低温度为4~5℃,芽条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3~18℃,温度超过36℃,块茎不萌芽并造成大量烂种。
新收获的块茎,芽条生长则要求25~27℃的高温,但芽条细弱,根数少。
茎叶生长的最低温度为7℃,最适温度为15~21℃,土温在29℃以上时,茎叶即停止生长。
对花器官的影响主要是夜温,12℃形成花芽,但不开花,18℃时大量开花。
块茎形成的最适温度是20℃,低温块茎形成较早,如在15℃出苗后7d形成,25℃出苗后21d形成。
27~32℃高温则引起块茎发生次生生长,形成畸形小薯。
块茎增长的最适温度15~18℃,20℃时块茎增长速度减缓,25℃时块茎生长趋于停止,30℃左右时,块茎完全停止生长。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块茎膨大,特别是较低的夜温,有利于茎叶同化产物向块茎运转。
马铃薯抵抗低温能力较差,当气温降到-1~-2℃时,地上部茎叫受冻害,-4℃时植株死亡,块茎亦受冻害。
(二)光照
马铃薯光饱和点为3万~4万1x。
光照强度大,叶片光合强度高,块茎产量和淀粉含量均高。
光周期对马铃薯植株生育和块茎形成及增长都有很大影响。
每天日照时数超过15h,茎叶生长繁茂,匍匐茎大量发生,但块茎延迟形成,产量下降;每天日照10h以下,块茎形成早,但茎叶生长不良,产量降低。
一般日照时数为11~13h时,植株发育正常,块茎形成早,同化产物向块茎运转快,块茎产量高。
早熟品种对日照反应不敏感,晚熟品种则必须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形成块茎。
日长、光强和温度三者有互作效应。
高温促进茎伸长,不利于叶片和块茎的发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铃薯 载频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