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8302575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41.25KB
八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
《八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第三单元教案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2012年月日
教学内容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共几课时
1
课
型
新
第几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3、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的特点。
教
学
重
难
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
学
资
源
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可以从所明文的有关知识入手来学习此文,着重掌握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的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探索的精神。
预
习
设
计
1.《自主学习单》“前思考题”
2.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戳()穿 海市蜃()楼 玄奘()
2.解释成语。
单枪匹马:
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光怪陆离:
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可望而不可即:
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3.指名朗读课文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1):
描述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现象。
第二部分(2—5):
科学地解释沙漠里奇怪可怕现象。
三、阅读第一部分。
5、思考:
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先写法显和玄奘两个人物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感受。
然后具体描述了他们文章中的可怕现象:
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么悲惨!
这些描述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发读者的兴趣。
四、阅读第二部分。
1、阅读第2、3两段,思考:
沙漠到底是不是像法显和玄奘说的那样恐怖吗?
为什么在他们看来沙漠是如此的恐怖呢?
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并加强情感体验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其实沙漠里并不像法显他们说的那样恐怖,我们的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好几次横穿沙漠,并没有什么鬼怪。
这说明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是可以正确解释的。
他们之所以感到如此恐怖,是因为他们当时的条件太差了。
他们是单枪匹马,一人独行,而现在的条件就优越得多,或是驼队,或是汽车飞机的支援。
2、阅读第4段:
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思考:
这一段中,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文章是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的?
文章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
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不可即。
对这一现象,作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孟奇的故事,让他来回答。
孟奇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
3、朗读第5段后思考:
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鸣沙”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本段开头表明“鸣沙”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
文章并未紧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说了具有“鸣沙”现象的宁夏鸣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据说”和自己的耳闻目睹,突出鸣沙的隆隆巨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才“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加以科学解释。
这样也就让读者形成了一个普遍认识,那就是:
一切怪异的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
五、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
从表达方式来看,兼有
说明、记叙、议论、描写等,还有一些故事,作者的亲身经历等,文章还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
结合课后练习二,说说加点词用得好的理由。
具体的分析见书本。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六、拓展延伸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撒哈拉大沙漠,竟是草原绿洲变成的!
“撒哈拉”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无所有”。
然而据考证,这里在很久以前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所有很多”。
考古学家在这片沙漠上发现一些大的河床,找到一些鱼的骨骼和生物的遗迹。
它告诉我们,在远古时候,整个非洲北部是一片海洋。
有的探险家预言,沙漠地下蕴藏着很多海洋生物的遗体,现在已经变成了石油。
果然,1936年,撒哈拉北部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田。
这说明,如果这里一直是沙漠,是不会有储量丰富的石油的。
撒哈拉东部有一个名叫“恩阿杰尔”的高原,在当地土语中,“恩阿杰尔”就是“河流很多的台地”。
地质学家在那里发现的栎树和雪松的化石证明,大约6500年以前,这些树在这里生长过。
然而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撒哈拉中部扎巴连山谷发现的壁画。
壁画有5000幅以上,有栩栩如生的长颈鹿,有急弛如飞的羚羊,有缓缓而行的黄牛,有大象和河马,有手持弓箭的猎人,有静坐沉思的少女,有戴面具的演员和奇特的神像,还有劳动和舞蹈的情景。
壁画最小的有几厘米见方,最高的有一二十米,大部分用锗红色勾线,然后涂上各种颜色,虽然经历了长久的日晒风吹,却颜色不腿。
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发达的文化艺术,而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水平,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它也说明,在6000多年以前,撒哈拉决不是干旱的沙漠,而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青青的沃土。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绿洲变成了沙漠呢?
七、小结。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真理。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作
业
设
计
完成《自主学习单》的“合作探究”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2012年月日
教学内容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共几课时
1
课
型
新
第几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求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教
学
重
难
点
学会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
学
资
源
教学过程中,将“读”贯穿始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领会本文讲故事的目的及作用。
其次,了解背景,搜集有关谈论知识学习的名言、故事等;搜集课文里涉及到的有关声学、天文学上的知识,了解伽利略在科学上的可贵的探索精神。
预
习
设
计
1、流利地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完成《自主学习单》相关预习作业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导入新课
由《斜塔上的实验》导入,请学生谈谈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在他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科学精神。
这样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说出了一句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震撼力的话——“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啁啾(zhōu jiū) 喈喈(jiē) 翌(yì) 日 彗 (huì)星
宽宥(yòu) 弥 (mí)补 臆 (yì)度 窒息(zhì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为什么“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四、细读课文,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
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
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面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
以“从前有一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
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五、重点赏析
1、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第二段是叙述和描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
2、分析事实论据
①本段中写了哪些乐音?
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
(鸟儿的叫声。
牧童的笛声。
小提琴演奏声。
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
指尖敲杯子的杯口。
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
靠气息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
检查预习效果
(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
)
理清文章思路
通过仔细入微的赏析,深入了解文章,
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会勇敢阐述自己的想法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②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③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④本文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六、拓展延伸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谜团等着我们去探索、寻找答案。
破译这些谜团,人类智慧将全面突破现有的极限。
让我们大家铭记伽利略的箴言: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让我们不断地学习,去寻找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请你写一篇随笔,谈谈你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七、课堂总结。
概括文章主旨: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
(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
(吹口哨、吹树叶。
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
(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
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提高表达水平
作
业
设
计
完成《自主学习单》的“合作探究”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2012年月日
教学内容
短文两篇活板
共几课时
1
课
型
新
第几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
2.了解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3.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
4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5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1、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
2.了解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3.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
难点:
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
学
资
源
预
习
设
计
1、熟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和字典的解释疏通课文。
2、完成《自主学习单》课前思考练习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三)解题:
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四)听师读书,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五)检查朗读。
(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六)疏通全文。
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七)注意下列词的落实:
第一段:
板印、盛为之、已后、皆为扳本
第二段:
布衣、又为活板、薄入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持就火炀之、则字平如砥、止印、未为简易、已字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重复者、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不以木为之者、文理又疏密、兼与药相粘、燔土、用讫、拂、殊不
(八)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
1.思考:
本文三个自然段各记述了什么情况?
简要交代活版发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具体时间和使用情况。
详细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以及有关的问题。
交代毕升所制字模的下落。
2.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
3.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
试问,雕版印刷的缺点是什么?
(死,不灵活。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和特点。
(九)分析第二段:
(重点段)
齐读,思考:
按照活板制作和使用的程序,本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
(1):
简介活板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
第二层(2—4):
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
第三层(5—9):
说明活版印刷的功效和提高印
要求快速阅读注释一和注释二。
合上书本比赛掌握情况。
(幻灯,填空)
教师补充。
提醒学生特别注意: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要求字字落实
在理解各段的基础上理清顺序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刷效率的方法。
第四层(10):
说明用胶泥刻字的原因忽然拆版的方法:
其印、为、
2.分析第二层。
①齐读。
②提问:
这一层共有三句话,每一句话记述了活版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求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制字——制版——排版)
排版部分又是怎样的一个程序?
(布字——火炀——按平)
这是根据什么顺序介绍的?
(活版制作的程序或以工艺流程。
也就是时间顺序)
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
(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显得科学、精确、条理。
不仅使读者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了解,而且使文章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
活版印刷的特点使什么?
(极为神速。
)
提高功效的措施使什么?
(一使“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二是“一字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
不用木头二用胶泥作字模的原因,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活版印刷地特点使什么?
(活)
介绍活版的功效、字印的贮存、用胶泥刻字的好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逻辑顺序。
)
思考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要举出实例。
打比方:
“薄如钱唇”、“则字平如砥”
作用:
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平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
作比较:
“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作用:
说明印刷的特点和胶泥刻字的优点。
举例子:
如“之、也”等字。
(十)总结: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版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找书中词语来概括
第二段是重点要求生多读,理解内容,了解制作过程。
作
业
设
计
1、完成《自主学习单》练习
2、完成自主检测。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2012年月日
教学内容
核舟记
共几课时
2
课
型
新
第几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
教
学
重
难
点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理解难懂字词。
教
学
资
源
1、认识微雕: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2、掌握“记”的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
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
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
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
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预
习
设
计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根据书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理解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含义
3、有不能理解的问题期待解决?
请写在本子上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导入
由介绍微雕、“记”、大苏游赤壁一事导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1、下列字你会读吗?
试着给它注音
洢 皿 罔 贻 奇 轩 箬糁 髯 褶 袒 属 诎 髻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3)可: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4)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4、翻译文中倒装句
(1)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
(2)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
三、读通读顺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齐读课文
4、质疑课文中的字词的翻译
5、师生答疑
6、开火车翻译课文
四、课堂巩固:
《自主学习单》有关题目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疏通了课文,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课文的内容。
师介绍,生听讲
生拿出作业本来作。
完成后集体评讲。
读错的地方集体纠正,注意读音和节奏
师补充:
作
业
设
计
1、完成自主练习第一课时剩下练习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2012年月日
教学内容
核舟记
共几课时
2
课
型
新
第几课时
2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1、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
学
资
源
预
习
设
计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2、核舟有何特点?
从哪些句子中你知道的?
画出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复习导入:
完成《自主学习单》第二课时课前思考1、2、3
二、二、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
”“核舟上有什么?
”“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
”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3、看看文章的开头、结尾、再浏览中间主体部分,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4、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5、思考:
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师校对讲评
生订正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小结:
课文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分说部分又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了船体和人物。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
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
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有感情地朗读下列语句,你认为哪句话或哪个词写得最好,好在何处?
⑴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⑵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⑶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⑷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学习小组内可自己演一演:
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发挥想像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可以适当加些语言。
四、课堂小结
课文细致地描述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吗?
(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作
业
设
计
1、完成《自主学习单》第二课时剩下练习
2、完成本课自主检测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2012年月日
教学内容
叫三声夸克
共几课时
1
课
型
新
第几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多层次的物质结构的分类。
2.通俗,形象的语言。
3.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通俗,形象的语言;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
多层次的物质结构的分类
教
学
资
源
预
习
设
计
1、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完成《自主学习单》课前思考练习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导语:
实物——盒子导入,由学生上台打开盒子(层层剥“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与这位同学打开一个又一个盒子有什么联系呢?
——答案就在课文内容中。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题目的含义。
三.初步了解物质结构。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原子,人的肉眼能看见原子吗?
给大家打个比方。
举例子,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原子,乃至夸克。
四.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画出来。
2.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
形象、生动。
生上台打开盒子
师巡视
要求生用浪线画出并写上赏析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五.思考问题:
通过比喻,使我们对夸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夸克可以说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
那么夸克的发现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
科学家实验往往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科学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检验→建立理论,不断完善→发现问题。
又产生新的疑问……
试以夸克的发现为例说明这样一个过程。
六.你认为物理学家最终发现夸克,靠的是什么?
(通过文中哪词语可以看出来)
七.开拓思维训练:
物理学家不断探索,发现新知,推动物理研究不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下第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