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上海繁华背后的隐忧.docx
- 文档编号:28301841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97.87KB
2大上海繁华背后的隐忧.docx
《2大上海繁华背后的隐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大上海繁华背后的隐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大上海繁华背后的隐忧
2、“大上海”:
繁华背后的隐忧
没想到,十年后,现实被我不幸言中。
现在的温州已经鸟枪换大炮,从“流氓”变成了“绅士”,从假冒伪劣的泥潭中走了出来。
它制造的产品把“日本鬼子”及许多洋品牌都挡回去了,如打火机、皮鞋,连我都不穿“老人头”,而改穿温州的皮鞋了。
但是,我们的潮汕却还在痛苦中挣扎,终日探讨的是如何确立诚信的问题。
这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为什么天时、地利相同,最终,却一个结出丰硕之果,一个结出苦瓜?
当然,我们绝不否认从潮汕出来的许多老板在整个中国纵横天下、叱咤风云,做得非常成功。
我们的困惑在于,为什么在潮汕本土没有产生像正泰、德力西、红蜻蜓这样的品牌?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认真地探索。
从这点来说,我基本是“大上海”的“歌德派”。
今年我去了十几次上海,但是去多了以后,回过头来,再结合广东进行比较,我才发现,我的观点开始改变了。
为什么呢?
1992年我与黄菊书记长谈的时候,他关于“大上海”的定位给我的震撼很大。
他说上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终于明白过来了,上海要做长江的龙头,要做中国经济的重要马达,要向世界级城市跨越。
因此,要把上海“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的结构。
所谓的“一、二、三”,就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次产业。
在计划经济时期,上海是国家的工业中心,第二产业独领风骚,要将它调整过来,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其次才是第二产业。
而所谓“第三产业”,就是五个“流”,即金融流、信息流、科技流、物流、人才流。
在当时,这个手笔非常大。
在这个政策背景下,上海“咬定青山不放松”,按照国际级都市标准进行规划、打造,基本上上海每年都是一千亿元以上的投入。
10年之后,在2001年的APEC会议上,“大上海”终于呈现在了全世界的聚光灯之下,为中国赢得了面子。
最近,我接触了国内外的很多客商,他们反馈给我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在西方,人们只知道中国的两个半城市:
香港、北京,还有半个上海,他们不知道广州,也不知道深圳。
这就涉及到城市的营销问题。
一个城市要想招商引资,要想具有魅力,其前提就是要为人所知。
但是我们的广州,国外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在哪里,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上海经过10年苦心孤诣的发展,的确实现了一个很大的跨越,基本实现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城市转型,重新树立了它在“长三角”的霸主地位。
江苏和浙江这些小兄弟一度曾看不起上海,现在也天下群星朝北斗,与上海这个老大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在此背景下,上海开始从独霸华东的角度来进行规划,如半小时生活圈、1小时经济圈(从上海的人民广场到上海的周边城市),基本涵盖江苏、浙江和安徽。
形势比人强,“长三角”内部的多边接触、联系愈加紧密,除了每两年一次的15城市市长峰会之外,上海、江苏与浙江三地在旅游、人才资源共享及农产品标准互认、城际交通方面已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另外,“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信息合作联席会议、经贸委主任联席会议等多边协调机制也相继建立。
从理论上说,台州、温州并不属于“长三角”,它们却也拼命地往里挤,最后,终于进去了。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大家都非常认可、看好“长三角”这个平台,都想与上海这个老大攀亲。
但就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上海的经济出现了三个有趣的现象。
其一,上海的房地产暴涨。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上海的地价及房价大幅度上升。
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插曲。
几个月前,在上海举行的一个世界性的论坛上,上海市某领导脱稿讲的一句话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说自己可以负责地告诉各位投资者,他们在上海投资房地产,肯定有高回报。
此话一出,我们就断定这位领导同志肯定会惹上麻烦,因为这跟我们对市场的判断完全不一样。
果然,这句话被新闻界和房地产商抓住了爆炒。
结果,以温州人为代表的千千万万“蝗虫”,拥进上海,爆炒上海,上海的房价便“哗哗”地往上走。
今天我看到一份报纸,该领导同志在前天的一个论坛上更正了自己的话,说针对现在的上海房地产市场,政府将会出台一系列控制措施。
其二,目前上海的商务成本大幅度攀升。
与此相关,很多“城市病”都出现了,如交通堵塞、地价上升等,“软件”方面则更可怕。
原来我曾经说过,在中国,广东的官员是拿多少钱做多少事,上海的官员是不拿钱也做事,北京的官员是光拿钱不做事。
但现在变了,我认识的很多在上海的老板,一年前还在赞赏上海官员的廉洁和高效,现在却怒气冲冲、牢骚满腹:
现在上海人不仅不办事,而且没规矩,以前只要是项目定下来以后,一般都可以顺利推进,而现在,大的原则定下来后,后面还有很多关节需要打通,连办事员都会利用手中的小权力向你索要三套、五套的炒楼指标,简直是雁过拔毛。
再说招投标,全是假的,全是内外勾结好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根本投不上标。
我问原因是什么,他们说,上海的房地产不是完全按价格运作的,即不是价高者得,中标与否,除了依据价格、策划方案等因素外,还要依据一项谁也说不清楚的企业实力评估,最后综合打分得出结果。
我认识的很多房地产老板在上海待了一年,居然一无所获!
他们说,在广东,10个亿的地皮拿一千万就可搞定了,上海却是一开口就先要一个亿,而且还要打到美国的银行账户。
上海这个地方非常不得了,它是同“欧美”连接到一起的,也许整个交易是在美国的曼哈顿完成的。
廉洁和高效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机制问题,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作为过去吸引外商投资重要原因的严谨、认真、廉洁和高效,仅短短几年,就弊端丛生了呢?
10年前,有社会学者搞过一个调查,他们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询问市民“最令人厌恶的行业和个人”,结果是公检法高居榜首,那时的民谣说“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而在“最令人尊敬的行业和个人”中,教书匠名列首位,那时的民谣说“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我当时开玩笑说教书匠们没有腐败的条件,自然不会被人厌恶。
但现在的大学教授也今非昔比了,成了腐败分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的情况就是这样。
过去上海嘲笑广东,说广东像一个大集市,乱糟糟的,广东人很土、很野、不规范。
这些话最初是对的,但经过二十多年市场经济冲击和洗礼的广东更像一所大学,基本上是无为而治的管理,大学里偷情、拍拖,甚至晚上爬窗户的事情都有,乱是乱,但他们已经年满十八岁,是成年人了,学校相信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管理自己。
这种乱,是一种市场经济的乱,是一种成熟的乱,是有规律的乱。
而上海在此之前的管理有序和不乱是幼儿园的有序和不乱,就像“小朋友排排坐,吃果果”一样,规矩是规矩,听话是听话,但毕竟年龄还小,层次还太低。
这种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初期是适用的,但是,一旦上海肩负着全中国、全世界的使命,全中国和全世界的财团都往上海涌的时候,如果我们的上层建筑、我们的管理方式还继续延续强势政府、弱势市场的那套办法的话,最后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这种管理方式,就像一个身高一米五、穿得漂漂亮亮的孩子,突然间长到了一米八,却还穿着过去的衣服,屁股露出来了,10个脚趾头也露出来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这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
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市场经济进程,是千年未遇之变局,肯定要有个痛苦的折腾过程,这个代价是必须付出的,是躲不掉的。
经过二十几年的折腾,“珠三角”终于走到了一个比较理性、比较正常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之中,广东强势市场、弱势政府的格局绝对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认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最可怕的就是强势政府、弱势市场。
今天,通过“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比较,通过广州和上海的比较,我的一些观点开始转变了。
我认为广东的由乱到治、是小蛇变为大蛇的阵痛,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换羽;而上海,却刚开始面临这个痛苦的问题。
在此之前,上海具有绝对的自信,一直是以老大哥的方式,教育周边浙江、江苏的小兄弟们,而且江苏和浙江的小兄弟们也认这个大哥。
今年,上海才发现不对:
这些江浙人非常之狡猾,在台上跟上海握手叫大哥,说大哥是国际大都市,自己是乡巴佬;但在台下他们却把上海好吃的东西全偷走了。
1989年之后,上海就将自己定位为国际大都市,所以,其招商引资、迎来送往的基本上是国际化的跨国公司,像用筛子选土豆一样,大的土豆留下来,小的土豆就扔掉。
苏南人非常聪明,提出“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的口号,你不要我要,纷纷把“嘴”伸到上海来,“金蛋”却下在苏南。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苏州、昆山的工业,已经不是小打小闹了。
去年,搞芯片的台积电,原以为非上海莫属,未曾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居然让苏州抢走了。
未来的经济,特别是高科技,最讲究聚集效应,只要有一个大的上游企业进驻,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就会蜂拥而至,形成产业链。
正因如此,此事对上海的震动非常大。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江苏几乎天天在跟上海玩游击战、抢市场,江苏的效益、地价、服务等一系列的硬件、软件似乎比上海更有优势。
上海看出不对头,于是今年做了两件事:
其一,将国际货运业务从虹桥机场转移到了浦东机场,虽然此举据说能大大地缓解虹桥机场沉重的压力,但客观上,却给苏州的IT制造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货运时间多了15小时,物流成本平均上升了20%。
江苏以此为由,一次申报了无锡、苏州、杭州等地的两三个机场。
江苏现在有很多钱!
人们就开始担心其机场的密度比广东还要高。
其二,“173计划”。
上海拿出原本和江苏连接在一起的173公里土地,包括松江、嘉定、青浦,实行完全不同于园区外的各项优惠政策,与周边的苏、锡、常比拼地价,争夺资源,对着干。
在这些明争暗斗的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上海人的理性反思——上海不能空心化。
在他们看来,香港市场之所以低迷多年,除了1997年的金融危机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太过于猛烈地向祖国大陆,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转移自己的传统制造业,从而导致大量的人群失业,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当然,上海之所以要与周边的小兄弟们没有风度地争食,除了要缓解上海巨大的就业压力之外(对进入上海就业设置高门槛也是这个原因),还有一层考虑就是希望通过补第二产业(工业化)这堂课来夯实自己的竞争基础,抵御未来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
对于“长三角”的这些冲突,我不便决断谁是谁非。
在这里,我只想说明一个问题:
上海包括“长三角”的整个经济形态和经济平台,的确比广东高得多。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如果说广州已经到了大学阶段,那么,上海则刚刚进入小学阶段。
这是我们企业家要深刻理解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许多到上海发展的企业家朋友跟我诉苦,说上海人很难用,他们已经开始向欧美看齐了,从来不加班;不要钱,要休闲;朝九晚五,准时上班,准时下班;多的事情不干,海派得很;每天西装革履;中途休息两次,每人一杯咖啡,十分讲究情调。
我的分析是,在上海这个地方,最好是广东人或者浙江人当老板,上海人做白领,这种组合是最好的。
广东人、浙江人天生就是当老板的料,抓大放小,属于经济动物,不太拘泥于细节;上海人,抓小放大,注意细节,不太在意大的东西。
我发现很多广东特别是深圳的老板,一边创业,一边担心自己周围的人篡权。
因为在广东,每一个打工仔都在做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梦:
什么时候自己能成为李嘉诚。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广东的经济既有活力,也处处潜伏着危机。
而上海人则恰恰相反,我就做个白领,没有什么野心;我很海派,日子过得舒服就行了。
大家都知道,上海男人和女人的分工十分清楚,上海男人在家里就是做饭、洗衣、伺候老婆。
正因如此,浙江人和广东人做老板,上海人做白领,才是梦幻组合。
一旦颠倒过来,就麻烦了。
很多广东人告诉过我,在上海老板手下做事很痛苦,犹如一个大男人被一个小媳妇管理一样,上海老板最重视的就是细节。
如果面试时,你的学历、从业经验甚至相貌、外表都完全符合老板的要求,但当你正准备离开时,上海老板豁然发现你漂亮的领带上有一滴酱油污迹,那你一定会前功尽弃。
上海很多大公司,都是天字第一号的。
直到今天,上海的主要资源,还都掌控在政府下面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手里,这些国企老板跟我讲过一句非常精彩的话:
“王老师,我们是组织部管的、正式下文的干部,属于正厅级。
”我听了觉得很奇怪,怎么市场经济下还有这种思维方式?
可见,重官贱商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但凡是这种巨型的国企,收纳的或是海归,或是同济、复旦的高才生,似乎这些非常优秀的人都愿意去这种企业。
我问过一些人其原因是什么,他们说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待遇高、工作闲、有保障。
原来他们全是“圈养动物”。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不管我们的企业怎么折腾,属于什么所有制,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方式,都无非是三种形态,我用三种动物来比喻:
第一种动物叫做“圈养动物”。
就像猪一样,喂得好,就膘肥体壮;喂得不好,就瘦骨嶙峋,决定权在主人手里,即国有经济、计划经济。
第二种动物叫做“放养动物”。
像《赢周刊》,就属于这一类。
在体制上,它属于国家,是党报延伸出来的一个媒体;但实际上,国家只给名号不给粮饷。
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出来“打野食”,只能按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也就是两手都要硬。
如此一来,这个“放养动物”不仅自己活得很滋润,而且给“家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争了光。
第三种动物,是我最欣赏的,叫做“野生动物”。
珠江三角洲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野生动物”。
但凡是“圈养动物”、“放养动物”,最后都得变成“野生动物”,否则必死无疑。
顺德的万家乐,过去是“放养动物”,死气沉沉,改制变成“野生动物”之后,活力一下子就出来了。
整个广东特别是“珠三角”,是“放养动物”、“野生动物”满世界跑的区域。
这种生存模式,使企业愈战愈勇。
它们的生死由天,吃得饱,成为亿万富翁,成为李嘉诚,别人管不着;吃不饱,饿死了,只能怪自己没本事。
一个企业是这样,它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是这样。
所以,这些企业的职工,个个龙精虎猛。
我在广东待的时间长,看惯了“野生动物”也就浑然不觉,到上海后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圈养动物”!
在上海,我曾与几个博士讲到一个寓言故事:
有个青蛙,被人放在一盆凉水里煮,水烧到30度,它说“好舒服”;40度,它说“像桑拿一样”;50度,它说“有点烫”;60度、70度……最后,青蛙死了,这就叫做“温水效应”。
在广东,水一泼过来就是60度,青蛙一下子就蹦起来了,它越蹦越厉害,才有可能逃生。
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走出去,他们的回答是,在这样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里,一是体面,二是有保障。
在这个背景下,企业的运营状况就很可怕了。
这也是我对上海经济最深层次的隐忧。
上海的一个掌握两百多个亿、思想还比较新锐的董事长,给我讲过一个笑话:
有一天,他们正在开会,集团党委书记走进来郑重地对他说,某某同志占用你几分钟时间。
当时大家都停下来,静静地聆听是否有什么重大消息发布,书记将这位老总叫到旁边后,对他说:
“经党委正式讨论决定,他的手机费每个月可以报销800元。
”这不是笑话,而是活生生的事实,是发生在一个掌握着两百多亿资产的国企老板身上活生生的事实。
所以,我们才说上海的隐忧、危机,现在才刚刚开始冒出来。
经济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广东在25年的改革开放中所遭遇的种种危机和冲突,上海也一定会一一经历,这是躲不开、逃不掉的。
目前上海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迅速地改变强势政府、弱势民间的格局。
上海人的学历都不低,智商也很高,但却没有经历过从“放养”、“圈养”到“野生”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
其三,随着粤港一体化的迅速推进,尤其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推出,上海已经感到危机了。
去年我去上海的时候,许多上海人跟我讲,上海取代香港成为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指日可待。
但就我对“珠三角”和香港多年的认识来说,我很清楚香港上百年的市场经济历程(而且没有因为政权的更替而中断)所形成的稳定和厚重,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他人所动摇。
专家们预言,即使是最乐观地看待上海的人均GDP,它也要到2010年才会突破1万美金,而香港在2001年就已经达到24万美金了。
难道真像一句俗语所说的那样,“上帝要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吗?
一个地方的优越感太强,很可怕。
但幸好上海的领导人头脑还比较清醒。
就在今年10月,上海的韩正市长与三位副市长,带领一个高级别的代表团访问了香港,韩正市长颇为感慨地说,香港像一个25岁的壮小伙子,而上海只是一个正在发育的15岁少年,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向香港学习。
这句话的背景和潜台词是什么呢?
就是现在上海人终于明白,上海要想取代香港成为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二三十年之内是绝不可能的。
这不像建设一个城市,只要上千亿、上万亿元的资金投进去进行旧城改造,一下子就可以“旧貌换新颜”了。
一个城市的硬件形态只要有钱可以很快地改变,但软件的改变就不那么简单了。
作为金融中心,香港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法律体系;有自己同世界金融系统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几十万忠于职守、业务娴熟的金融和财务人才;有非常浓郁的金融氛围。
哪怕是在喝早茶的时候,你都可以看到、听到例如国际基金、恒生指数这些很国际化的东西。
所有这些就构成了一个城市的魅力、一个城市的文化、一个城市的魂,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造就的。
上海现在终于明白这个道理了,它开始反思,但愿上海能真正地大彻大悟。
以上是关于上海的问题。
最近因为项目的关系,我到了江浙,江苏人说上海向来就不是江苏人的上海,而是浙江人的上海,因为现在上海的主要领导人全是浙江人!
但在我看来,占便宜最大的其实是江苏,特别是苏南,而不是浙江。
我刚从苏州回来。
据当地的领导说,今年苏州的GDP可能会超过广州,全国排名第三。
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否准确,如果是真的,那就太不可思议了,因为2002年苏州的GDP是2080亿元,而广州的是3001亿元,相差921亿元。
但苏南的工业化的确不得了!
打上海牌、唱苏南戏,使苏南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使“长三角”形成了独特的“前院后厂”关系——上海成了全中国、全世界进入“长三角”的“客厅”,欧美人、日本人、韩国人及东南亚人,到上海的“客厅”转一圈、停一停,最后却全都跑到了苏南的“卧房”睡觉去了。
在上海,号称有40万台湾老板,其实90%是在苏州。
苏南占了这么大的便宜,浙江不会善罢甘休的!
于是,浙江就有了两个大的动作。
第一,就是修建杭州湾大桥。
浙江的积极性比上海更高,一旦杭州湾大桥建成,整个浙江,基本上就会形成双轴城市——杭州与宁波的格局。
宁波到上海,只要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比现在减少了三个小时的路程。
如此一来,浙江就能充分利用上海作为世界级城市所吸引来的目光,获得人流、物流、财流,旺丁又旺财。
第二,浙江正在准备打造一个洋山港(属于舟山群岛的一个岛),使之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政府打算投资几千亿元,修一条连接大陆的高速公路。
这些举措都是大手笔的运作。
上海现在已经开始担心了,2002年上海的人均GDP为4500美金,广州则已经达到了5000美金。
上海为了当中国经济的龙头老大,想在2010年争取人均GDP突破1万美金。
5000到1万之间的跨越是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充满风险的一个阶段,就像一个小伙子从17岁到20岁,其生理与心理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这种青春期的骚动,充满了活力,却也桀骜不驯,这个问题确实值得上海人民深思。
总而言之,我并不是要否定上海。
相反,我相信,在未来的中国,上海肯定会大放光彩,它注定要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它一定要过许多坎,像唐僧取经一样,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要做很多功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繁华 背后 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