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中转型意义与挑战.docx
- 文档编号:28300992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65.26KB
中国的高中转型意义与挑战.docx
《中国的高中转型意义与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高中转型意义与挑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高中转型意义与挑战
中国的高中:
转型、意义与挑战
◇ 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等,往往都与高中教育的定位有关系,而所有这些都取决于我们对高中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高中教育定位的三个主要矛盾
◇ 在上个世纪,中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大众教育。
但是传统中等教育理念的不断反弹,导致它的角色和特征的不确定性。
法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论法国中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说法国中等教育已成为“一个理智上的迷途羔羊,一方面过去的中等教育正在死去,而未来的中等教育还没有形成,其结果是,中等教育曾经拥有的活力与生气差不多也丧失殆尽”。
◇ 结合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高中教育的内在矛盾及其定位的困难,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精英性与大众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终结性教育与预备性教育,并由此构成了高中教育定位及其转型的基本框架与参考系统,以及研究的基本范式。
第一,精英性与大众化之间的张力与矛盾
◇ 所谓精英型的高中教育,主要指的是只为同龄人中极小部分人服务的高中教育,它的主要特点包括,整个高中教育学生的同质性程度非常高,课程与教学内容主要是一种博雅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种精英型高中教育的毕业生主要以上大学为主,所以,这种精英型高中教育的理念、课程与大学时非常一致的,而且,在治理模式上也常常为大学及其学科专家所控制。
◇ 所谓大众化的高中教育,则是指能够为同龄人中绝大多数人参与和接受的高中教育,它的主要特点是,高中教育的学生的异质性程度非常高,在学生群体中呈现极大的差异性;所以,大众化的高中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页呈现出很大的多样性,体现为一种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教育阶段与特征,这种大众化的高中教育已经逐渐摆脱了大学控制并获得了自身的独特性与自主权,包括自身的教师培训等等。
◇ 一般而言,高中定位的这个矛盾在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具有不同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以及国家与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高中教育已经覆盖了越来越多的同龄人,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教育形态。
但是,高中教育培养层次创新人才的功能与为广大青少年成长服务的功能,如何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仍然是高中教育定位的一个矛盾。
正如“最关键的问题是高中如何将它精英的功能与作为一个整体的大众的需求相结合”
第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矛盾
◇ 显然,高中阶段的学生作为一个仍然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需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发展社会和个人需要的基本素质。
就这一要求而言,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具有同一性,它也是小学和初中的普通教育的延续与发展。
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与基础性的只是能力等等。
然而,与小学、初中阶段教育有所不同的是,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开始面临了就业的要求与挑战(过去部分地区的初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教育发展阶段,在不同形态的社会中,总是有或多或少的部分高中学生毕业后要暂时离开正规学校而走向社会。
所以,在高中教育阶段,不仅需要提供普通教育的课程,帮助学生学习一般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还需要提供置业教育的课程,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某些特定的职业技能提供支持和服务,进而满足不同类型和取向的学生发展的需要。
◇ 由此便形成了高中教育中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即高中教育中普通教育的理念、课程与管理如何与职业教育课程或者为走向职业的准备的取向相结合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这个问题曾经导致了高中教育的课程中应该包括哪些科目,以及教育教学方法和培养对象的非常尖锐的辩论,并且也引起了高中教育形态及多样化的广泛实践,包括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双轨制,以及综合高中与特色高中等等。
第三,终结性与预备性教育之间的张力与矛盾
这也是高中教育在精英与大众取向之间冲突的重要表现和重要矛盾,如果大多数学生将高中教育作为教育生涯最终目的地,高中是终结性教育;如果为以后再大学或者其他学校机构学习做好准备,高中则是预备性教育。
◇ 所谓终结性教育,指的是对于某些高中学生而言,高中教育史他们所接受的最后的正规教育。
学生毕业以后要离开学校而走向社会,由此,这种终结性的高中教育应该为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做准备,是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应对社会压力并且维持自己生存的能力;
◇ 所谓的预备性教育,则是指对于某些高中学生而言,他们毕业以后仍然需要接受进一步的更高阶段的教育,包括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或者职业高等教育等等。
所以,这种预备性的高中教育无疑应该为这些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准备,是他们能够较好的实现不同学习阶段的衔接,适应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要求。
◇ 必须说明的是,根据高中的教育理论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判别一个国家的高中教育究竟属于终结性教育,还是预备性教育,根本取决于高中教育阶段教育中学生的发展取向及其差异。
如果大多数学生,或者绝大多数学生,将高中教育作为他们教育生涯最终的目的地,他们在完成课程以后将暂时离开学校,并开始其职业生涯,则是终结性的高中教育;如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高中教育只是他们教育生涯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为其后在大学或者其他进一步学校机构中的学习做好准备,则是预备性的高中教育。
◇ 因此,高中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适当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或者说在课程和考试中满足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不同需要、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些矛盾和冲突构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内没有解决的高中问题”。
素质教育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
二、美国高中教育的两次转型
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的观点就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如果达到了15%这样的教育叫大众化高等教育。
也就是说它是以毛入学率的15%,从18岁到22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口的15%,都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
如果高等教育发展到了这个阶段,高等教育就从精英型的高等教育转化为大众性的高等教育,这个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型和理论中和规律中已经是公认的了。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学家马丁特罗1961年发表了《美国中等教育的第二次转型》。
马丁特罗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提出者,他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室和关于中等教育的研究结合在一起的。
他讲到,美国上市即60年代就开始了一场关于教育的讨论,讨论的根本问题是高中的定位。
他经过分析得出来的一个结论认为美国高中教育和美国中等教育的两次转型。
这种转型的节点在这里一次是1910年,一次是1940年。
1.第一次转型
◆从1870年到1970年,不管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都在15%之下,到了15%这个点以后就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到了1910年到1940年之间,延续要1950年历史的数据上看,高中教育、中等教育以一个非常大的斜率规模在极大的扩大。
一直扩大到70%,甚至70%多,接近到80%这个点上。
而高等教育在这个30年间,仍然是出于精英的阶段。
从百分之零,一直到1940年,它才达到了15%这样的毛入学率。
中等教育的学生及其中等教育的毕业生,包括高中教育的学生和高职的毕业生,远远大于高等教育的学生。
◆从1940年开始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类似于从1910年到1940年中等教育的发展相类似的斜率。
在这个1940年以后美国中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增长率,却渐渐的平缓下来。
这个时候高中高等教育的这种规模入学率和它的这种在校生和美国中等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学生的入学率在校生和毕业生,逐渐逐渐形成了一种非常大的交集。
◆在1870年,美国一共有8万的学生在各种高中注册,其中大多数都是学术性高中,公立高中一共500多所,而且主要集中在东北部。
高中的毛入学率只有2%。
870年以后是美国高中教育阶段第一次转型,从精英性的、预备性的教育转向大众化的终结性教育。
◆在1880年到1930年的50年中,公立高中学生的数量基本上每10年翻一倍,从11万人发展到接近450万人,而且学生群体具有了多元化特征,有许多来自于贫穷的家庭和移民的家庭,很多来自于贫穷的家庭和移民的家庭。
◆1920年到1940年之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和增长率只有0.3%,当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增长率是0.35%,毛入学率是0.8%。
到1940年达到了15%也根本满足不了高中生上大学的需要。
因此绝大部分的高中毕业生毕业以后,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和职场。
在1870年以前非常小的中等教育体系,它所提供的课程主要是维持一种学术的标准去获得大学的认可。
而在这以后,不断发展的大众化的中等教育体系,大多数是终结性的,为新的白领工人群体提供的一种实用的,而且发展为职业性的教育。
2.第二次转型
从1940年起,更加准确的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校生数量持续增加,而且达到了大众化的水平。
而中等教育,在这个时候它的数量几乎达到了相对饱和的程度,其中大部分高中毕业生毕业以后要上大学,这个时候美国的高中教育就发生了第二次转型。
即从总结性的中等教育体系向大众化预备性体系转变。
◆1910年到1930年之间的30年大学的学生生长速度是非常非常慢的,那么到1940年刚好大学生在学校里在学院里和大学里注册的学生达到了学生群体的15%。
◆到1954年,这个比例达到了30%,到1960年达到了37.5。
在美国当时在高中理念和结构,就是说为大多数美国青年提供终结性的教育。
这样的一种大众化的终结性教育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去工作去生活。
大学预科的学生,或者说预备型的这样一些学生具有大学取向的这些学生数量,在所有高中学生或者说青年比例中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群体。
在1928年,高中学生中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在肆业后准备上大学。
在1932年的高中学生中只有五分之二的学生打算上大学,这都是马丁.特罗在他的研究文章中所提过的数据。
在随后的数十年中,高中的终结性教育和预科学生的数量基本是均衡的。
但到1954年,三分之一的高中学生打算上大学。
1958年半数以上的学生打算上大学,在美国的其他的一些地方和个别的学校,这个比例还有高得多。
截止到1945年,美国已经实现中等教育的普及中学再也不是学校教育的终点站了。
三、中国的高中历史发展和现状
◆从1949年开始,到1966年、67年的时候,两者之间的重叠性,而且都处在15%,或者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都属于一种精英型的高中教育和精英型的大众教育。
◆从67年、68年开始,忽然一个峰值出现。
随着后来改革开放,随着我们教育结构的调整,我们整个教育的稳定慢慢恢复正常。
一直到98年、99年的时候这个时候,普通高中教育还是持续的往上升。
◆到03年的时候,高中教育招生的数量已经开始往下走。
而且在这里,到05年、06年比较平稳。
到09年的时候,高等教育已经达到68%、69%。
从1949年到1968年,中国的高中教育基本上是精英型的、预备型的教育,主要功能是为学生上大学做准备。
这个时候的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都非常低。
到了1968年前后,就是中国高中教育模式的第一次转型。
就从精英的预备型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终结型教育。
高中学生的素养、高中的招生规模呈现出非常大幅度的增长和扩大。
而在同一个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数量以及招生和在校生的数量增长,仍然保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上,两者就出现了非常大的差距。
这个时候高中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年轻人走向社会做准备,为大学输送生源只是一个很次要的功能,人数也很少比例也很小。
这样一种大众化的终结性的高中教育和精英性的高等教育,一直持续到1998年、99年,到2002年。
这个时候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开始,逐渐的接近并且达到15%,开始所谓的大众化进程。
从2002年起,中国的高中教育发生了第二次转型。
2002年,高中招生676万高校招生320万。
到2010年高中招生836.2万,高校招生661.7万。
高中在校生数量在2007年达到顶峰,但其招生数量从2005年开始缓慢的下滑。
当前生源的减少是刚性减少,是绝对人口的减少。
由此,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不断攀升在2012年达到70%。
参加高考的人数和录取的比例:
77年以前这一直非常非常平。
77年的时候,恢复高考,一个大坡度,然后慢慢慢慢地把十年积累的那些人消化完了,恢复到这个值有个非常大的反差和gap。
到这里07年、08年达到高峰,扩招也逐渐减少。
高中学生的学生群体和大学学生的学生群体两者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大。
从1977年到2010年高考录取率是以快速的增长率往上发展的,整个总量的发展逐渐地往上涨。
适龄人口的变化:
高中学生的数量,包括高考人数的数量开始缓慢的下滑。
1984到2002年适龄人口在减少到2002年还要往下走。
我们这些年,包括今年上半年国家的进程,我们高等教育将会放缓增长速度,但是每年仍然以一定的平稳的速度增长。
到2008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达到最高峰,09年以后,就往下降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再减少30%。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会自然增长会越来越高40%50%到2020年是40%。
一、中国的高中教育也正在发生着第二次转型,即从大众化的终结者性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预备性教育。
二、高中教育发展的规律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一些初步结论:
(一)高中教育发展存在自身的客观规律,到目前为止,高中教育的发展规律初步表现为三个阶段:
1、是精英型的预备性高中教育,满足社会中一小部分人的需要,本身并不具有独立性,并且以为高等教育输送生源为主要功能和目的。
2、是大众性的终结性教育,在高等教育仍然处在精英型阶段,发展较缓慢时,高中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独立性,以生活教育、工作教育,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为主要功能和目的。
3、是大众型的预备性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的过程中,高中教育稳定发展,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主要功能转变为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
(二)影响高中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两个主要变量:
1、毛入学率,即反映高中教育适龄人口接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根据马丁.特罗的观点,毛入学率为15%是一个节点。
2、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即反映高中毕业生群体中上大学的比例。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60%左右的升学率可能是一个节点。
(三)中国高中教育特点
1、对于中国而言,能够让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重要的背景之一。
2、高中学历毕业生在整个劳动力中的增长速度正在逐步下降,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逐步下降;而大学学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相反。
3、人类发展指数是反映和评价一个国家与地区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中,人均接受教育的年限就是一个基本方面。
4、高中教育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高中教育的功能更加集中和明确
(一)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延续和提升;
(二)高中教育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成为义务教育到职业生涯的过渡和衔接;
(三)高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预备或者准备阶段。
三、促进了高中教育的改革
(1)高中教育的任务与独特性更加明确清晰
(2)素质教育的任务更加明确清晰
(3)课程多样化的建设获得更加明确清晰的根据
(4)教师队伍建设的取向更加明确清晰
(5)进一步促进和明确了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相互衔接
所谓大学与高中整体的相互衔接,主要指的是:
第一、教育中的专业性与高中教育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相互衔接
第二、大学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与高中教育中素质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
第三、大学教育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高中教育中学生创新素养发展之间的相互衔接
第四、大学教育的自主性与高中教育中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之间的相互衔接
四、高中教育的新价值与功能
成为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或者说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中教育的模式、教学质量与课程体系,以及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发展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与大学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模式的基础,甚至成为了高等教育和大学改革与发展必须尊重的前提与根据。
从微观上讲,一个大学的生源质量和特点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这所大学的教育质量与办学模式: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和地区高中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也从基础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和地区高等的整体质量。
正如明智的大学都越来越重视招生一样,没有高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缺乏高质量的高中毕业生,建设所谓高等教育强国只能是一种无本无源的奢望。
五、带动了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
高中学生群体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大,使得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不得不“往下看”。
其实,我们说,高中教育是大学的预备或准备;反过来也可以说,大学是高中教育的延续与发展。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往下看”,指的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该切实尊重高中教育的现实与改革,根据高中教育的现实变化,特别是课程教学与学生发展的水平等,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发展。
这种“往下看”反映了教育的连续性,体现了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中等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离开了中等教育和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依托。
六、高中教育的地位的变化促进了高考改革
1.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与理论;
2.系统性的设计与问题;
七、第二次转型的挑战
马丁.特罗认为:
由于第一次转型所涉及的学校与规模的增加,第二次转型涉及的是学校与教育模式的转变,所以,第二次转型比第一次转型更困难。
因为,第一个转变涉及的是一种必要的机构的“增加”,而第二次则是要求一种巨大的现存复杂制度的“转型”。
显然,建立一种新机构和产生一种新功能,要比对现存的机构进行转型,进而满足新的功能要容易的多。
根据马丁的分析与中国的情况,主要矛盾和挑战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2.高中课程改革的挑战;
∙3.不能上大学的学生的教育问题;
∙4.高中与大学的新型关系。
1. 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一个问题:
究竟我们目前高中的教师队伍整体上能否适应高中教育的这种新定位及其要求呢?
应该充分肯定近年来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成绩,但也不能不看到,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差距。
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这种“见题不生”反映了某些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各种考试,并且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尽可能的多做各种习题与试卷,争取在复习中做到“不留死角。
不存盲区”,有些教师的确是废寝忘食,不惜余力地搜集各种试卷与习题给学生做,甚至是“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
显然,这样的职业精神与道德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且,这样的做法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考试分数,但这样的做法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考试分数,但这样做的“成本”不可谓不高,学生的负担亦不在话下。
问题是,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论教师和学生见识过多少试题,也无法企及命题人员的智慧与创新,由此便形成了一种复习与命题之间类似于“捉迷藏”的恶性循环,进而也自然地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与教师的负担。
进一步说,这种所谓“见题不生”的说法,实际上也从某些方面说明我们某些领导和教师对于在学生培养中究竟应该更加重视什么,是知识,还是能力这个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中更加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客观地说,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仍然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所不能不继续面对的重要问题。
限于篇幅,我不能详细介绍这个问题的历史沿革,但我的观点是,尽管知识与能力在人才培养中同等重要,而且,对于不能的学生和教育形态中,知识与能力也各有其独特的价值,但随着知识总量的海量扩充,以及发展更新的速度与频率越来越快,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发达的背景下,能力发展与培养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识。
如果仅仅将单纯知识的传授看成是人才培养中更加主要的任务,势必使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而且也势必影响教育的质量。
为此,如果可能,我建议将“见题不生”的复习观改为“见题不怵”的复习观。
之所以“不怵”,指的是,通过比较科学的训练,学生能够具有了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加系统与结构化的知识结构,由此获得和掌握了能够将自己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进行合理迁移的能力,以至于在碰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时,能够系统地应用自己的基础性能力,对各种试题进行逻辑的转换与还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命题人员的任何“创新”也都能够比较好的应对自如了。
同时,我相信,这种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调整,也一定能够有效地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2.高中课程改革的挑战
(1)选修课的建设问题;
(2)课程多样化的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选修课与多样化都不是新现象,高中课程体系中早已体现了多样化和选修课。
如果说,过去作为终结性高中的选修课与多样化的根据与取向是面向社会、生活与职场,由此形式的选修课与多样化;
现在由于绝大部分高中毕业生要上大学,因此,作为预备性高中的选修课与多样化将具有新的基础与根据,并且形成新的课程取向。
预备性高中的选修课与多样化至少应该具有三个特点:
3.不能上大学的学生的教育问题
即高中学生的分化问题:
高中学生群体中如果大部分是终结性教育的学生占绝大部分,预备性学生只是少数,比较容易;而如果预备性学生的数量成为大多数,而终结性学生只是少数时,则非常困难。
过去“不上大学”的选择,现在成为了一种“失败”的代名词,这种变化具有社会与心理的双重后果。
对于那些希望在学校中取得成功但未能成功的人来说,失败的影响将是一种失自尊,它也将进一步扭曲个人对群体的态度,以及社会要求的态度。
高中越是按照大学预科进行组织,它越是强调学术成就,就越是对缺乏成就者的惩罚。
4.高中与大学的新型关系的问题
第一、控制模式: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马丁.特罗的观点,在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是精英教育的时代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往下看”,与其说是一种衔接,不如说是一种“控制”,是一种高等教育对高中教育的主导,包括课程、教师,以及评价等等。
成为“一个从学院院长和教授控制的中等教育”。
第二、“选拔”模式,主要特点是:
由于大众化与精英型的差别,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主要表现为与高考的衔接主要表现为与高考的衔接;由此造成的另一个现象是,往往只有高中的部分课程与高等教育或大学教育形成非常有限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高中 转型 意义 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