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文人书法连载五.docx
- 文档编号:28299791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94KB
文人与文人书法连载五.docx
《文人与文人书法连载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人与文人书法连载五.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人与文人书法连载五
文人与文人书法(连载五)
编者按:
书法也好,绘画也好,其实都是表现文人学养的。
大概从北宋起,文人的、民间的与宫廷的这三种审美类型已经独立起来。
文人书画得以成立的特质在于文人学养,因而历来先贤都倡导文人要加强修养,认为书画是学养的反映,“凡古人书画,俱各写其本来面目,方入神妙”(钱泳)。
高人雅士,笔下必现纯洁;寒儒酸腐,纸上难免蹇迫。
细细说来:
修养身心,以高其情;读书万卷,以扩见闻;行路万里,以营丘壑;饱览名迹,以挹芳华。
一言以蔽之,前人总是把文人学养归结为“人品”两字。
文字虽然简洁了,却往往引发不少歧义。
到底什么才是人品?
黄山谷称赞舂陵周茂叔,说他“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说得多好!
“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可谓“人品”两字的真义切解,愿与读者诸君共勉。
当今书法创作的文人化倾向,正在越来越普遍地引起关注,本刊特辟专栏讨论“文人书画”。
欢迎参与,欢迎赐稿。
四、简穆雍容及书品十格
文人论书画,多以品格立说;今人论书画,多以个人风格立说。
个人风格有可贵乎?
《兰亭》之字必不能相同,一人之书必有一人之面目。
古贤论书,多究精微,今时品藻,多着皮相,事虽微而关系实大,不能不先为之略辨。
文人论书以“简穆雍容”为极则,简穆雍容也是传统书画艺术的最高审美理想。
中国地广,地广则国大,国大则气度大,席卷六合,气吞八荒,中国传统精神首重博大。
然博大必以安和出之,不急不躁,始能气象雍容,精魄弥空。
以之论书,则必以“简穆雍容”为极例,必以“博大安和”为指归。
虽古今未见成例,然此理不可不知,所追既高,所得必不低。
今仅就文人书法之上品,依仿前贤论书,创十格说,曰中正安和第一、曰古淡清雄第二、曰奇逸神骏第三、曰丰茂舒丽第四、曰平淡天真第五、曰孤寂冷峻第六、曰雄强奇崛第七、曰浑深古穆第八、曰清新隽逸第九、曰格平调正第十,中下二品暂不入吾曹议论焉。
试为之说。
中正安和第一
明代项穆著《书法雅言》有《中和》一篇:
“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
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
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本然之体也。
”其论本之儒家经典“允执其中”,立天地之中,真气弥荡,感天动地,主张不偏不,反对过分与不及。
譬之谢赫六法之气韵,中正者,如阳刚之正气,安和者,如悠远之余韵。
气而不韵失之于猛,和而不中失之于媚。
项穆又把书家分为中行、狂、狷三类,把书作分为中和、肥、瘦三类。
中和即不狂不狷,不肥不瘦。
中庸即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即文人书法上品第一格。
此品之中,右军可以当之。
项穆云:
“岂有舍仲尼而可以言正道、异逸少而可以为法书者哉?
”刘熙载云:
“右军书不言四时,而四时之气亦备,所谓中和诚可经也。
”项、刘之说可为表里。
在书法领域内,王右军最为完美地体现了魏晋风度,又未流于疏狂,合乎儒家文质彬彬的中和之美。
李嗣真曰:
“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廓宏敞,簪裾肃穆。
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难征也,则缥缈而已仙;其可觌也,则昭而在目。
可谓书之圣也。
”所论亦不仅仅计较于江左风流。
王?
M赞右军“将隆余堂构”,又岂斤斤于风流而已!
张怀论书以为最为风流者属于大令而非右军。
虽然,较文人书法之博大安和,不免稍逊博大。
前人论书谓晋人以韵胜,韵胜则骨气稍逊,故论右军者,时有姿媚之讥,偏激者甚至称其为俗书。
今日重审右军书,以《兰亭》最为姿媚,神气不清,格调不高,确属俗书之列。
此或摹拓之过,而其他传世诸作皆可当“中正安和”之评。
晋人士人,互相陶染。
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
晋人书法,不独右军为妙,江左风流,往往不拘于一时一地,以是书不入晋,徒成下品。
古淡清雄第二
以简帛章草、索靖《月仪帖》、陆机《平复帖》、王献之《舍内帖》、颜鲁公三稿(《祭侄季明稿》、《祭伯父稿》、《争座位稿》)等足以当之。
鲁公正楷往往见诟于文士,赞之者常以阔大、磅礴、雄伟称之,王澍则别有慧眼,以清雄论之,《虚舟题跋》以《东方朔画赞》“最为清雄”,《竹云题跋》则有“神明焕发而时出姿态,不失清远”之评。
以余所见,“最为清雄”之评当移用于鲁公三稿。
此三稿皆无意于书而书,无意于佳而佳,尤以《祭侄稿》为最。
想其书时,家悲国痛齐涌心头,激昂悲壮之情尽泻笔端,雄姿峻发,气贯天成。
起草无心,心手两忘,众妙毕呈,故为清;立朝正色,衣冠庄重,肃穆无私,故为雄。
唯古淡稍逊,视《月仪》、《舍内》二帖不言可知。
而唐人颠张醉素则不稍让。
董其昌论书以为张旭大草自有一种静穆古淡之气,初不甚之解,复观古今名迹,稍有心悟,叹服董宗伯名不虚得,试使他人作张公大草,必纵横鲁莽,满纸江湖习气,自不复入文人清鉴矣。
即高尚如黄山谷者,文人论书亦不免有微词。
张公之后,一千五百年之中,唯林散之足当古淡清雄之评。
故知此格亦为神鬼莫测矣。
奇逸神骏第三
此格合神采气势为一。
此格以王献之行草书最足称之。
张怀《书断》云:
“至于行草兴合,如孤峰四绝,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
尔其雄武神纵,灵姿秀出,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或大鹏搏风,长鲸喷浪,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察其所由,则意逸乎笔,未见其止,盖欲夺龙蛇之飞动,掩钟张之神气。
”《书估》又云:
“如小王书所贵合作者,若稿行之间,有兴合者,则逸气盖世,千古独绝,家尊才可以其弟子尔。
”张怀论书慧眼十分,只有稍过,右军草书是否确具女郎材,是否只可为大令弟子,皆存而不论可也。
至谓兴合之作,则为不刊之论。
大令行草唯兴合之作称奇逸神骏之评,其他则未必相称。
米芾书多取大令,有《中秋帖》曾入三希堂,又家藏大令《十二月帖》,为宝晋斋晋人法帖三绝品之一,神骏堪与大令并驱,而奇逸未免有稍,较之大令,犹隔一尘。
或米南宫意在八面出锋,刷笔纵横,不屑于大令之奇逸欤?
丰茂舒丽第四
笔墨相副曰丰,字外情多曰藏,意态雍容曰舒,体外有余曰丽。
杨凝式、苏东坡当居此格之首。
东坡评杨书曰:
“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绪,此真可谓之豪杰,不为世所汩没者也。
”豪杰之评,固不敢深信,观其《韭花帖》,可谓丰茂舒丽矣。
黄山谷评东坡书“笔圆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苏轼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为文汪洋恣肆,诗词清新畅健,书画自有一种意度,独立于千古。
平淡天真第五
倪云林论画要平淡天真,无纵横家习气。
其画如此,其书也如此。
平淡之论虽创自宋人而大成于明末董其昌。
董其昌论书以平淡天真为极则,不带一丝勉强,不着一点痕迹,如月光泻地,如透网之鳞,得大自在,得大逍遥。
平淡天真之格,更注重于一个“淡”字,董香光云: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
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
”特别欣赏松江画家张弼“诗句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之语。
又释淡曰:
“无门无径,质任自然,是谓之淡。
”平淡出于天真,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完全是内在精神的自然流露,于简淡中见真醇,不经意处见姿态。
香光晚年作字例皆如此。
平淡之说,孙过庭谓之“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
东坡论文曰:
“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渐老渐熟”之“平淡”,其实不是白开水,实是绚烂之极。
譬如江河,始则涓滴,继而波澜,复归大海,终归平淡。
香光与之同一鼻孔出气。
再读董其昌论张旭草书,居然从中看出一股平淡天真之气,所谓别具慧眼,是以知平淡天真不当以形迹求之。
平淡天真出于才情天资,可以力追,不可力求,沈周师云林终不能及,可以为证。
云林、香光以及高僧弘一,可当平淡天真之格。
孤寂冷峻第六
遗民书类多如此。
以明遗民八大山人为例。
八大本为朱明贵胄之后,明亡之后,家国黍离之悲,一寓于画,多画残山剩水,鸟兽鱼虫一例白眼朝天,哭之笑之,满心怆凉。
其书极简,以篆笔入书,无起承,无转合,绵里裹铁,削尽繁华,删除雕饰,孤寂冷峻之气跃然纸上,读者与之一齐悲凉。
弘仁、梅清山水画,气象萧疏,空寂孤冷,书家取以并观,可以稍解此格。
此格极难,既非常人所能得,亦非常人能愿得,然文人心印,或平或正,或清或简,或奇伟或浑穆,冷峻其一也,不可不存,亦不可废。
雄强奇崛第七
明末书坛一变帖学之衰弊,徐文长、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王觉斯诸人,人品文章,皆一时之选,又都能画。
以画法入书法,佐以负性、使气、任侠,抒情写意,各呈其能。
徐文长,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大草书,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其书蓬头垢服,狂放不羁,神采动人,气质出俗。
王觉斯草书线条连绵起伏,墨法多变,多巨幅长条。
其书多临《阁帖》,欲以温穆闲和之气消减雄放奔腾之势,自谓“吾书独宗羲献”,又谓“书不宗晋,终入野道”,又谓高闲、张旭、怀素为“野道”,其中自有一股静穆之气,此俗人不易道也。
时论多以野道少蕴藉指责之,又岂持平之论欤?
明末盛行心学,盛行狂禅,李贽有童心说,汤显祖有唯情说,公安派有性灵说,此数子极注抒情写意,独出心源,虽高出时辈远甚,终与诗文诸子同声出气,不越时代大势。
兴合之作,诚可与古贤并肩,然时有露骨嚣张之败笔。
谓之面目与古贤不同则可,谓之非文人书法则不可,唯不肖之徒师其迹不师其心,自溺于野狐禅,独开江湖一脉而不自悟,诚为可悲。
不学之过,可责之于明末数子欤?
浑深古穆第八
清人书学,乾嘉道咸之际,金石学兴起,一时蔚为大观。
其时书家多以秦篆、汉隶、北碑为法。
秦篆乃颂秦之功业,汉隶多为门生之撰作,北碑多谀词,皆古人事功之作,秦篆之外,碑版多出胥吏村夫之手,本非士夫清流所欲为。
然风吹雨蚀,古气斑斑,实非人力所能致,亦非古人之所愿,别有一种情趣寓其拓本之中。
这种情趣最能勾逗起文士的好古之心,因前无承绪,姑且名之曰“金石气”。
金石气,因文人而存在,实属文人情趣之一,试问,有不学村夫酷好金石,爱其古气否?
书卷气是神采妙韵,金石气亦是神采妙韵。
篆隶之盛,导源于小学,以篆隶名家者,以邓完白、赵之谦、伊秉绶、吴昌硕最得古穆浑深之气。
师北碑者,承馆阁生气奄奄之余,阮元首但中原古法,“所望顷线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庶几汉魏古法不为俗书所掩,不亦?
t欤?
”包世臣著《艺舟双楫》探究北碑之美,“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
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
”“欲见古人面目,断为可舍断碑而求汇帖”,膺服王虚舟“江南足拓不好河北断碑”之论。
康有为尊碑极富热情,以为无美不臻,无美不具,魏碑十美之论,至今脍炙人口。
吾师王澄先生创《碑体行书说》、《碑体草书说》,欲合碑帖之长于行草书,足以赓续古贤,可谓卓识。
浑深古穆一格,亦可由画道悟入,观黄宾虹之山水,庶几能悟。
资取北碑诸家,以赵之谦、何绍基、康有为等尤有心得,格调尤高。
近人于右任善大草,纯由北碑筑基,古意盎然,清雄简敛,由浑厚而渐趋古淡,则为碑派诸子所不及。
清新隽逸第九
东晋高僧支道林爱马,人问其故,曰:
老僧爱其神骏。
历代画家很喜欢这个故事,常常用来作画材,著名的有相传韩干所作的一卷古画。
东坡论画,“观士夫画,取其骏拔”。
王国维论词,以冯延巳、李?
Z、李煜等尽脱俳优之度数,清新俊逸,而一超直入士大夫境界。
古贤名迹,足当此品者不胜枚举,今仅以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为例,笔姿挺俊,笔势灵动,体态自然俊逸,绝不入唐人楷书格调,从遒整的楷式中呈现出散逸自然的风姿性态来,非才情天资皆妙者不能也。
董?
评:
“字法端劲,是书家之难。
偏旁自见,自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非善书者不能也。
”余则曰:
“非高韵之晋人不能也。
若唐人为之,不免有算子之讥。
宋元以来不论焉。
”
格平调正第十
于文人书法之上品,此格斯为之下矣。
所谓格调,诚不易解,然亦有可说之处,简而言之,曰避俗就雅。
雅者,人所共知,今略申俗病之害。
何谓俗?
格调卑庸,村气满纸,习气纵横,不入文人清赏之谓也。
使人昏睡,谓之格调不高;士夫侧目,小人得意,谓之恶俗。
俗与形质无关,有真书之清正,亦有真书之恶俗;有草书之清正,亦有草书之恶俗。
君子百事可为,唯独不能俗,百病可医,惟俗不可医。
不然,一介书吏耳,有何可贵。
赵寒山《寒山帚谈?
评鉴》有五俗笔,《书概》论书,以士气为上,且列十数种俗气,“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是此皆有害于士气也。
再举画论二例:
韩拙《山水纯全集》:
“作画之病者众矣,唯俗病最大。
出于浅陋循卑,昧乎格法之大,动作无规,乱推取逸,强务古淡而枯燥,苟从巧密而缠缚。
诈伪老笔,本非自然。
此谓论笔墨格法气韵之病。
”
《芥舟学画编》卷二:
“夫画俗约有五:
曰格俗、韵俗、气俗、笔俗、图俗。
其人既不喜临摹古人,又不能自出精意,平铺直叙,千篇一律者,谓之格俗;纯用水渲染,但见片白片黑,无从寻其笔墨之趣者,谓之韵俗;格局无异于人,而笔意窒滞,墨气昏暗,谓之气俗;狃于俗师指授,不识古人用笔之道,或燥笔如,或呆笔如刷,本自平庸无奇,而故欲出奇以骇俗,或妄生圭角故作狂态者,谓之笔俗;非古名贤事迹及风雅名目,而专取谀颂繁华,与一切不入诗料之事者,谓之图俗。
能去此五俗而后可几于雅参。
”
既能避俗就雅,自然格平调正,?
V?
V然已渐入上品之门径,其人虽不贵,其书虽不名,而必为世人所宝焉。
唯才情、天资、禀赋、资取,四者齐备,始能登堂入室,以其距大成之期尚有日程,故列其格殿于末尾。
既知此书品十格,其他可据以推求。
五、余论
复辨一谬。
或谓,文人书法即书卷气否?
此论似是而非。
文人岂斤斤书卷气一格哉?
今举司空图论诗一例以明之。
《诗品》有雄浑、冲淡、纤?
、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
再举萧衍论书一例复申其说,《草书状》谓:
“体有疏密,意有倜傥,或有飞走流注之势,惊竦峭绝之气,滔滔闲雅之容,卓荦调宕之志,百体千形,巧媚争呈,岂可一概而论哉?
”真士夫文人者,岂陋隘如贬夫走卒欤?
识者察之,思过半矣。
在书法创作和研究当中,避免不了现在与传统的纠葛。
我们认为,首要的问题在于真切地体悟传统的真义。
在我们看来,传统书法的精要在于文人参与创作和品藻,并以文人的审美情趣为中心形成的一整套体例完整的书法理想。
之所以说是“理想”,是因为从古到今一直有无数的书家在孜孜追求着,但谁也没说他们已经完全实践了书法的至高境界,也没有哪件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文人的审美情趣,即所谓的文人精神,以哲思、文思、情思为核心。
这是超越具体形质的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具体到书法领域内,如“神彩为上,形质次之”之说,不唯超越古今、超越书体之别,已成为书法本体意义上的思考的追求。
过去对书画理论中涉及的“文人”二字,常有这样或那样的误会,今予以澄清。
想必对理解古代书论和现在的书法创作有相当的价值。
文人把书法的品级界定为静穆雍容。
即使左右偏离,或得书卷气,或重山林气,或是庙堂气,或有金石气,但总是与静穆雍容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不会偏差太远。
即使狂放如张旭、怀素的,也因雍容而不致狂怪;朴质如秦砖汉瓦的,也因雍容而不致简陋。
文人参与书法大致起于汉末魏晋之际,既有作品系列可供取法,也有理论系列或资探赜。
从作品系列来说,举世莫不推崇《兰亭序》,且不说这件作品的真伪尚待辨别,即真,其中所呈现的甜媚气息恐怕也不符“右军本清真”的本义。
之所以推崇《兰亭序》,想必是能够较多地体现文人书理想的作品并不多见的缘故吧。
因此,“书法理想”一词,比起“书法传统”来,显得更为简约明白。
毋庸讳言,相对于文人精神和书法理想来说,古今的书法创作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距离。
文人书法不能被忽视,也不应当被遗忘。
或许,在将来,这也将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途径之一吧。
人们常说师古人之迹,不若师古人之心,但古人之心到底何在,至今仍然值得思考。
文人书法,非一人、一地、一时、一朝、一代之谓也,览古博今,无不有文人,无不有文人书法,亦有伪文人,亦有伪文人书法。
文人士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神骨自清,气象自高,其书不得不臻于无上之品,得文人之三昧。
以文人精神和书法理想为依凭,以此解读古贤高论,所能获得就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曾经发生过的,也不至于目迷五色,不知所从,更能真切地体悟古贤的微言大义,会通古今,为我所有。
这样,传统书论也就不再是一摞发黄的旧纸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人 书法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