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五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 文档编号:28296107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1.15KB
江西省宜春市五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江西省宜春市五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春市五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宜春市五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江西省宜春市五校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联考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此现象说明
A.手工业实现了器物标准化生产
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确保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分封制度下,随着土地和土地上奴隶受到分封外,青铜器等工艺品随之分封,体现出青铜文化的向外传播,故D正确;标准化生产不符合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故A错误;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诸侯有义务服务天子,故B错误;材料说明的分封制影响,故C错误。
2.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
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员,实现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由“‘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可知,贵族政治终将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而没有涉及皇权加强的信息,排除A。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而是强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B。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排除D。
3.汉武帝时,任用品级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奏章,参与内朝事务。
魏晋时期尚书职权不断扩大,尚书令日益尊贵,又新设立中书省、门下省。
隋唐时期,尚书省成为重要的行政机关。
这一变化体现出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尚书省长官拥有部分决策权
C.相权被君权侵夺与复位
D.尚书从位卑权重到位高权轻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了丞相的权力,魏晋隋唐时期尚书省的权力逐渐扩大,丞相权力扩大,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机构的调整,没有涉及地方问题,A不正确;古代中国最高决策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B不正确;材料表明隋唐时期尚书省权力较大,D“位高权轻”说法不正确。
4.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
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蛊,督大奸猾。
"这说明西汉时期
A.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B.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C.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
D.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监察制度既有定期监察又有突击督察,既有刺史监察又有司隶校尉监察,这说明当时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西汉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是说明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郡守的履职权限的扩大,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临时突击督察……派遣司隶校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监察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朝采用密封考试形式,这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
6.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
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
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
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A.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
B.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分领制体现了分权,圆议连署制体现了制约,因此,这种权力的运作方式体现了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决策方式的异变,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地方的行中书省,故B项错误;唐代三省运行机制是:
中书—门下—尚书,很显然材料和唐代三省运行机制是不同的,故C项错误。
7.“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
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
”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论述的是军机处职能,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正确;军机处并不是在六部之上,A错误;军机处是皇权加强表现,B错误;丞相此时已经不存在,C错误。
点睛:
一个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体现在决策方式上,中央集权体现在管理方式上。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三大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选官趋势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8.在古希腊,公民的自由是在城邦里分享社会权利,是以集体的方式直接行使完整主权的若干部分。
而公民的政治则是与城邦相关的一切事务,它几乎囊括了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这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
A.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妨碍
B.为现代个人自由提供了范式
C.确立了轮番而治的参政方式
D.帮助公民树立集体荣誉观念
【答案】A
【解析】
“公民的政治则是与城邦相关的一切事务”说明古代雅典对于民众实行“城邦利益至上”的原则,显然为了城邦政治,个人的自由受到一定限制,A正确;雅典民众自由受到限制,显然不是现代个人自由范式,B错误;轮番而治属于民主决策方式,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思想。
9.公元3世纪晚期的罗马法中有这样的规定:
假如你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一件价值较高的物品,那么你可以把钱退给买方并在法官的主持下收回该物品;或者在买方同意的情况下由买方再支付少收的价款部分。
这反映了古代罗马
A.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忽视私有财产保护
D.对法律正义价值的追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有权针对买卖中“有失公平”的交易进行处理,体现了法律对正义价值的追求。
D项正确。
材料强调古代罗马对法律正义价值的追求,没有涉及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的信息,排除A。
材料与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无关,而是强调古代罗马对法律正义价值的追求,排除B。
材料的规定体现了公平和正义,实质是保护了私有财产,排除C。
【点睛】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解决本题的首先正确理解“公元3世纪晚期的罗马法中有这样的规定”,然后抓住关键信息“那么你可以把钱退给买方并在法官的主持下收回该物品;或者在买方同意的情况下由买方再支付少收的价款部分”等,结合罗马法的精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0.学术界普遍认为,罗马法体现了“古希腊人的哲学思想”和罗马人的“务实精神”,“古希腊人的哲学思想”和罗马人的“务实精神”分别是指
A.人文主义、注重法律形式
B.民主制、强调程序正义
C.人文精神、服务世俗社会
D.自然法、扩大帝国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对古希腊和罗马的认识可知希腊的哲学思想是人文主义;罗马的务实精神是指法律是规范、调节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工具,即法律为世俗社会服务,故C项正确;罗马人的“务实精神”是指法律的作用,故A项排除;民主政治是古希腊的政治制度而非哲学思想即规范社会行为,故B项排除;自然法属于罗马法的一部分,故D项排除。
11.1908年,美国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评论说:
“两党犹如两个瓶子。
每个都贴着表明所盛液体的标签,但每个都是空的。
”作者旨在强调美国两党制
A.失去民心,徒有其表
B.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C.脱离国情,违背潮流
D.分歧缩小,利益趋同
【答案】D
【解析】
“每个都贴着表明所盛液体的标签,但每个都是空的”说明美国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分歧缩小,利益趋同,D正确;目前美国两党仍然没有失去人心,A、B、C错误。
12.“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惧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材料中描述的政治制度确立的文件是
A.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光荣革命后保留了国王、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而1689年《权利法案》是该政治制度确立的文件,材料根本就不涉及1787年《美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等选项,所以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3.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洪仁玕所著的《资政新篇》,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
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D.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答案】B
【解析】
无论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是洋务运动的开展,都体现出向西方学习的观点,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在“已经”和“全面”;C选项局限在“先进的知识分子”;D选项没有认清楚两个政权的本质。
14.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
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B.国民革命运动逐渐开展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抗战局面迎来根本好转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逐渐开展,故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故B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A项错误;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抗战局面迎来根本好转,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革命运动国共合作以及新三民主义的内容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5.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
“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
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动员全民抗日
B.全面抗战路线的确定
C.妥协退让的对日态度
D.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
材料“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说明了国民党同意全民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正确;抗战期间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B错误;C不符合材料“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排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D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易误选B,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走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16.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
【答案】C
【解析】
据所学可知道家老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没有主张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儒家、法家、墨家、杂家重视协调的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据材料“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可得出,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故C项正确;由材料可得出儒家主张礼,法家主张法,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故D项排除。
点晴:
解题的关键是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杂家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即可。
17.《韩非子·解老》:
“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
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由此可知
A.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C.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答案】D
【解析】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说明法家不主张过分变法,体现出为民的思想,D正确;材料中主张不过分变法,A错误;法家主张变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B和C错误。
18.三国时期,官学一撅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
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
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B.“贵儒”又“尊道”
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答案】B
【解析】
根据“遵儒者之教”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明两人都“贵儒”,根据“履道家之言”和“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说明两人都“尊道”,故答案选B。
三国时期,儒家思想虽遭到一定的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传统文化没有断裂,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佛教,排除D。
19.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
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
这主要反映出
A.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
B.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
D.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内容“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可知此时佛道在民间也广为传播,故选B。
而材料现象与政府无关,故D错误。
因为北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创立,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故C错误。
而A错在渗透到各方面。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背景
【名师点睛】儒学正统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动摇。
在此,学生要了解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对儒家所构建的社会伦理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道教和佛教盛行,巨大冲击和威胁。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进一步发展,世家大族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政治,“九品中正法”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已成为世胄高门子弟不问学业,仅靠门第“坐致公卿”的工具。
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对普通士子来说,儒学作为仕途的敲门砖已经不灵了。
魏晋时期,士子们或是出于对现实的失望,或是为避免直接卷入频繁的政治仇杀中,开始钻研“玄虚淡泊”的玄学。
而统治者认为这种“玄虚”之说可补儒学之不足,有利于维护其统治,便有意无意地加以默许或提倡。
20.“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丁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
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下列思想与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A.王阳明的知行合一B.朱熹的格物致知
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D.王夫之的唯物主义
【答案】C
【解析】
“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属于反对空谈,讲求实际的学风,符合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C正确;其他人的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1.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
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
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
这表明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被清末的革命者描绘为反清排满的象征,同时又被清政府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
这并不矛盾,也不是他的多面性,只是各方为了满足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为之的。
因此体现出对人物的历史评价受到现实政治的影响。
因此B项正确。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在这里不符合,因为传统思想不可能有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
所以A项错误。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C项也是错误的。
历史评价必须把人物放回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因此D项错误。
22.在晚清青年一代的阅读目录中,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是很常见的事。
胡适指出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先生“虽不曾明白提倡种族革命,却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种子”。
材料反映了当时青年
A.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不同
B.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
C.通过立宪宣传形成了革命思想
D.并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梁启超先生……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晚清青年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而是两者皆学,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晚清青年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晚清青年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故B项错误;立宪宣传与革命思想没有因果关系,故C项错误。
故选D。
23.在中共二大上,毛泽东说:
“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只不过得到了一些自由和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
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
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
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毛泽东对于新三民主义持赞成的态度
B.提出无产阶级应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
C.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呼吁加快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毛泽东指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没有涉及“对新三民主义持赞成态度”的论述,故A项排除;材料中是关于中国革命分几步走的问题,没有涉及对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故B项排除;依据“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等可知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正确;依据“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
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可得出第二步必须与国民党斗争,故D项排除。
24.恩格斯在论述法国启蒙运动时指出:
“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真理、正义、平等和人权所取代。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
”这表明
A.社会主义者完全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
B.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理想意识趋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
”可知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故C项正确。
A项“完全接受”表述错误,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而不是无产阶级的斗争,故B项错误。
D项“趋同”表述错误,排除。
【点睛】点睛:
排除错误选项时常用的方法有:
第一,绝对化错误,如本题的A项。
第二,选项是否与材料有关,如本题的C项。
第三,一般来说“趋同”类的表述都是错误的,如本题的D项。
25.这种艺术风格既不是粗糙,也不是前卫,更不是抽象,它是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中国高考艺术专业的色彩考试,也以这种色彩规律作为标准。
这种艺术风格是
A.印象主义
B.浪漫主义
C.古典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A
【解析】
印象主义绘画注重光与色的结合,“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说明是印象主义,A正确;B注重的是情感;C注重的是理性;D是反传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0分。
第26题、第27题为必考题,第28题、第29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
“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
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
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
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
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责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帝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
材料二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康乾盛世就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康乾之后,清代的中国江河日下,一日千里,逝者如斯。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简要评析内藤湖南对唐代三省制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中的观点。
【答案】
(1)说明:
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明代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至清代军机处的设置,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评析:
内藤湖南认为唐代三省制,是一种贵族政治,体现了君主与贵族的妥协,有利于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有利于缓和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但没有看到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宜春市 联考 学年 下学 历史 解析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