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筒镇中心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实施方案.docx
- 文档编号:28292936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48.28KB
八仙筒镇中心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实施方案.docx
《八仙筒镇中心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仙筒镇中心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实施方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仙筒镇中心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实施方案
八仙筒镇中心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实施方案
八仙筒镇中心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奈曼旗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实施方案,引导和鼓励广大小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现制定八仙筒镇中心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实施方案。
二、实施原则
1、全面发展的原则。
2、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原则。
3、坚持自主自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原则。
4、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原则。
5、坚持安全第一原则。
三、组织领导与实施分工
(一)组织领导
组长:
王守军
组员:
李智艳、包桂玲、包福、李树林、丁海园、周智广
(二)实施分工
校长室:
对全校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教导处:
负责计划制定、场地安排、教师考核;
体育组:
负责器材安排和活动指导;
班主任:
组织本班实施和学生档案管理;
其他教师:
根据实施标准制定具体计划,认真实施与考核,并积累和保管学生相关材料。
四、实施细则:
1、在大课间活动中,做完广播体操后,安排10分钟左右的小型体育活动,并以班级为单位有组织开展集体活动。
2、在下午第三节课结束后安排30分钟左右的课外活动,主要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
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我校特色,我校一至五年级开设以下项目:
一年级:
健身操、接力运动、象棋、跳绳、书法
二年级:
健身操、接力运动、象棋、跳绳、书法;
三年级:
声乐、健身操、象棋、田径、跳绳;
四年级:
器乐、健身操、跳绳、象棋、田径;
五年级:
书法、健身操、田径、象棋、跳绳、球类;
3、所有开设项目均要做到时间、场地、内容、学生、指导教师五落实。
4、各老师均要根据所开设项目制定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对照标准认真教学和组织考核。
5、班主任和全体教师是文体活动组织实施者,要将2+1项目作为班级的一项重要工作,注重学生档案资料的管理,为评价学生提供真实、完整的数据。
6、体育、艺术教师是2+1项目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正确指导老师教学和学生训练,合理安排训练器材,协助班主任搞好2+1项目的管理工作。
后附:
具体活动安排表
八仙筒镇中心小学教导处
2008年3月2日
时间与活动设置:
星期
作息时间
活动形式
活动要求
备注
一
3:
40-4:
20
体育活动
适宜室外活动时间以跳绳为主形式。
不宜室外活动时(如雨天\酷暑)则以棋类为主形式。
大力提倡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学校为统筹兼顾,所以规定了活动的主形式。
但我们希望老师们能结合实际,发挥教师智慧,大胆创新,开发并开展有特色的活动项目。
二
3:
40-4:
20
读书活动
全校以自主阅览为主形式。
结合开展相应读书活动:
诗歌朗颂、故事会、童话剧、课本剧……
三
3:
40-4:
20
体育活动
四
3:
40-4:
20
艺术活动
单周为合唱活动。
各班建立合唱队,并组建校鼓号队;校表演队。
双周为书法活动——本学期主题“规范写字”,
五
3:
40-4:
20
社团活动
打破自然教学班的校级和年级社团活动。
教师安排: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李彩凤
周智广
李玉红
王丽艳
王学丽
崔雅珍
刘占芬
姜丽媛
杨桂珍
胡海玲
杨艳华
谭昌英
薛桂杰
王艳梅
斯琴高娃
王凤霞
4.1
4.2
5.1
5.2
5.3
5.4
白图雅
李绍娟
王齐
杨秀云
李燕枝
杨洪霞
李智艳
陈悦新
张志华
刘凤琴
朱艳
包桂枝
注:
原则上由班主任与另一任课老师合作实施教学、活动和管理,以确保活动保质安全开展。
如有需要,允许各班协商调节——安全、有序、保质的前提下。
教师是新课程的直接承担者和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基本素质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面临怎样的抉择?
本文针对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拟从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基本素质要求的变化这一视角出发,以系统理论和教育理论为指导,论述如何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提高教师基本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一、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秉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课程结构改革是核心,增加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和研究型课程。
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发展理念,潜在地规定了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是教师要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这集中体现在综合课程的要求上。
二是教师要有全面的和更新的教学技能。
研究性课程、综合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冲破学科的限制,变得更全面。
比如,对于综合理科教师来说,原来分散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科教师身上的技能,他都应具备,且要有将它们统整起来的能力。
活动课程、研究型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恰当设计,故课程设计技能便也成为教师的一种必备技能。
三是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课程结构改革使教师面向一系列以前从未面临过的问题,如综合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设计和选修课程的安排等,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齐冲向教师,也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可借鉴。
这就要求教师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但目前我国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是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文理分割严重,知识的动态结构不良,知识结构体系内部的自我调节功能不强,且缺乏应有的变通能力,只能依样画葫芦,不能举一反三,知识运用能力差。
二是教学技能,特别是运用现代技术的技能较差。
三是研究意识不强,研究方法简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严重滞后。
四是教育教学中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创新能力较差。
导致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从课程设计来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课程目标中缺乏对教师基本素质的明确要求和具体规定。
课程体系受课程目标、教育目的的制约,课程目标、教育目的中有所规定,课程编制和实施中就会有所体现。
现行的课程目标忽略了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这不能不说是现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缺失。
二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就课程结构而言,课程设置主要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
原国家教委规定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理论课程应占总课时15%的标准,但实际操作中与这一标准相差甚远。
三是课程内容脱离基础教育,学生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要求。
马克思说得十分深刻,“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1]教师基本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生活、社会的实践基础,离不开到中小学去进行职业磨练。
综上所述,导致教师基本素质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和内容等方面的因素。
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系统的功能依存于系统的结构,由于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存在弊端,课程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织、排列和配合形成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因此,要想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得从优化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入手。
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
课程是教师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实现。
优化课程结构对于提高教师基本素质、促进教师素质和谐全面发展影响深远。
(一)课程结构优化的理论根据
结构是结构主义的核心概念,结构主义者一般都把结构看做“现象中各个部分或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组合,部分或要素只能在由这种关系的组合而构成的整体中获得它的意义。
”[2]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是指构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各部分之间的组织、排列和配合形成。
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结构决定着系统功能的性质和大小,也就是说结构决定功能,课程的功能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因此,课程结构与培养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课程结构的优劣,决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课程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所谓“课程结构的优化”,是在社会需要、培养目标、学生成长的整个大系统中检验课程设置,以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和现实条件下取得最佳效益。
具体说,课程结构的优化基本要求是:
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组合,实现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其次,符合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序列,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安排课程先后,注重课程的联系与协调,形成一个完整严谨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课程体系;再次,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内在规律,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愉悦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中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后,优化的课程结构既适应现时社会的需要,又能反映社会需要的变化,具有适当的超前意识。
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必须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在课程结构优化中,师生应授受科学的知识、技能、方法。
应重视课程内容的思想性,结合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德,防止两者的孤立与脱节。
●授受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
在课程结构优化中,要注意学科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以展。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
在课程结构优化过程,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的功能,加强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智力水平,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培养非智力因素落到实处,使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以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反馈与调节统一。
在课程结构优化中应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或强化课程设置,实现有效控制。
●全面与个性化相统一。
在课程结构优化中,课程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内容和形成要多样化,既满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普遍需要,又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的要求,既应适当加大活动课程的比例,也应注意通过各种创新能力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潜在课程,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具备一种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领。
(二)建构优化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模式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
”[2]教师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社会需要、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的发展作为基点,构建适应基础教育要求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结构上,要注重潜在课程的建设,加强基础核心学科课程,设置多类型的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活动课程和创新能力课程。
1.显性课程的优化
所谓“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的教学内容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训练与实践活动。
[3]长期以来,教师教育中的显性课程片面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在教师基本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忽视技能训练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创新能力课程在教师基本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显性课程应依据新课程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进行优化组合与设计。
第一层次──基础性课程。
目前,基础性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重复、负担重、效率低的弊端,没有体现基础性课程的基础性特点。
从而导致目前大学生普遍呈现单向、线型平面的低功能的知识结构。
为了克服基础性课程的设置的弊端,首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拓展思维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习。
其次是防止“偏科”,注重文、理、工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层次──技能性课程。
教师教育必须狠抓教师技能训练,以适应未来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首先,从一年级起,把教育学科当作必修课程开设3~4年,贯穿高等师范教育的始终。
其中包括教育史、教育思想史、教育哲学、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学校管理学、普通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健康教育、美育等,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期间,就对未来工作中可能涉及的教育知识有所了解,然后才有可能应用它们为教学实践服务,成为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
其次,增设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课,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内容可因年级而异。
如:
一年级开设演讲课。
演讲内容要有教师工作的特色。
可以选择一些主题班会、时事讲话、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各种课型的导入词等内容进行训练;可以模拟家访、批评犯错误的同学、劝解学生之间的纠纷等;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教师授课用语特点、探讨各种演讲艺术的综合运用等等。
同时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普通话即席发言的能力。
二年级开设书法课,写好“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书法课应成为高师学生的必修课程。
三年级开设现代教育技能训练课,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年级开设应用写作课,学习内容以学校工作常用的文体为主,包括有关公文、教学计划、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各类简报、书刊评介、教案、教学笔记、学术论文等。
第三层次──实践性课程。
学生的能力是在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参与实践。
通过实践能力课程实现理论向能力养成的有效过渡。
一是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提高教材研究能力。
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全国推广,面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挑战,只有加强新课标和新教材研究,才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得到通览中小学教材、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的机会。
这样,他们在走出学校大门之前,就对将要教授的中小学教材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了解重点、难点之所在,才能适应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是指导备课,写教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备课写教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训练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是从教能力训练的重点项目。
三是通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实现理论向实践能力养成的有效过渡。
教师教育中通过参加各种实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训练,对教师专业职业化进行进一步的固化、优化,使学生所形成的能力,是真正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用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教育、教学提供帮助,实现理论知识向能力养成的有效过渡。
第四层次──活动课程。
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和动力。
“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是人的生命以及作为个性的发展与形成的源泉。
”[4]活动课程应围绕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来组织。
例如,举办“假如我是中学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师)等类型的即席演讲,对如何管理学校、教育学生、管理班级及管理教学工作等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定期举办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启发学生自我锻炼从教能力的自觉性;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中小学调查研究,并举办这类优秀调查报告的征文、评奖活动。
总之,活动课程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及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从教能力,以适应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第五层次──创新能力课程。
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
“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
”[5]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互为反馈、相得益彰,如果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机械性教学思维,就会阻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而失去生命。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创新能力课程实现的,创新能力课程的开设应围绕以下四方面进行。
一是心理辅导课程。
创新型人才具备的心理品质可以通过培养加以提高,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质。
教师教育应把心理辅导课列入教学计划,并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是思维类训练课程。
人们通过实践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思维素质是人最基础的素质之一,思维能力是人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应开设思维训练方面的课程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课程,主要包括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西方哲学课程等。
通过这些课程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有目的地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和能力。
三是史类课程。
史类课程主要是指各专业的发展史。
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各专业的发展,整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教育的发展,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
向学生开设这类课程,一则可使学生对于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所学专业从宏观上很快有一个全貌的了解,对专业学习很有利;二则也是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充满了生活哲理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是方法类课程。
教师教育中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方法教育,方法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
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的无限膨胀与人生的短暂有限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外联助理总干事德·纳伊曼认为,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九十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育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作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事实能力上面。
因此,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就需作新的解释,那就是掌握知识的知识才更有力量。
2.潜在课程的开发
所谓“潜在课程”是指与“显性课程”相对的课程,是指教师教育中间接地起影响作用的那些潜在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因素,是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学内容。
它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如校园环境、课程学习气氛、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组织、学生组织、法令规章、评鉴制度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
潜在课程所负载的教育环境的信息渗透,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得到“文化心理层”某些内容的改变,从而使学生心理结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出现改变。
潜在课程虽然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6]因此,在教师教育中,潜在课程的开发对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在教师教育中重视显性课程的设计而忽视潜在课程的开发,强调掌握学科知识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个人需要和兴趣,课程设计中的“偏脑”现象,在学生身上留下了鲜明的特征,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我国学生在逻辑、记忆等方面较擅长,而在创意、感情、交往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显得薄弱。
所以,我们在优化显性课程结构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潜在课程的开发,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发展,使学生个体的智商和情商和谐发展,成为善于学习、善于合作和善于创造的人。
(三)课程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教师基本素质提高
教师教育课程,是一个由若干因素或若干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具有多种层次、多种要素和多种任务,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
要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不仅要充分发挥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功能,更要注意加强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发挥教师教育课程的整体功能,才能促进教师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
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多样化的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不同的学生在能力和志趣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多样化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教室内外扩大经验,并在扩大经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为教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基础。
在显性课程的优化组合和设计中,把基础性课程、技能性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和创新能力课程相互区别开来,分项训练,同时又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有利于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性课程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运用有关的基础理论和规律性认识指导技能的训练、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技能性课程以知识性课程为理论背景,并为实践性课程提供行为指导和技术方法依据,起着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实践性课程则在理论与技术操作程式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活动,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课程对于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有着重要作用;创新能力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有机结合,发挥“大课程”的整体功能,有利于促进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显性课程的优化,使课程结构更加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灵活、学生更容易接受,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更有针对性,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
其次,潜在课程的开发,确立教师教育的主体文化,使学校的环境、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社会学、文化学的因素为教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
最后,通过合理的结构,将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结合成一个整体,各自的优势和缺点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弥补,必然构成一个“大课程”的有机整体。
这种有机整体是合乎规律地组成的,是没有内耗的整体,因而能发挥最大的功能,促进教师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任职工作计划
田东县平马镇上法初中蓝冬梅
为了使自己在任职后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使自己的工作能有计划进行,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一名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教学经验,提高个人素质,必须从多方面进行。
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公平、公正对待学生。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新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1、读书——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
为了自己的教学教育水平尽快的提高,读书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途径,所以我要坚持读有关教育的书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便于在教育教学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2、同伴互助——提高自己的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积极向同伴学习,多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向同组教师学习,不耻下问。
并积极参加每周的教研,就当天发生的教学突发事件,教学感悟反思,学生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于同组教师交流学习。
把握组内开展的研究课、交流课、邀请课的机会向同组教师学习。
在平时,尽量积极准备研究课,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3、尝试课堂创新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对教材要认真分析,认真设计每一节课,探究出一种新的课型。
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认真分析课堂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反思记录,争取能有多篇较高质量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并将自己所写的论文、随笔、教学设计等资料及时投稿,争取能有文章发表。
4、参加教科研活动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带领我的学生从生活入手,自己探究科学知识,与学科教师共同探究课题。
二.德育教育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对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德育教育,尽快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逐步转变一些学生的不足之处,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对生活学习充满希望和信心的孩子。
1、情感交流——沟通能促进师生的情感,对班级管理有很大的帮助。
今后,我要坚持做不定期的亲情连线,可以写自己的读书心得,教学体会,摘录好的段落或词句,就班级生活中的事件写自己的感受,写给学生的心里话等各种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然后及时与学生交流,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仙 中心小学 课外 文体活动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