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之三竹石》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8281638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7.34KB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之三竹石》教学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之三竹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之三竹石》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之三竹石》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之三: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五四)(2018)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之三: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目标:
1. 读准“劲”的读音,读清楚古诗的韵脚“松”、“中”、“风”,理解“咬”、“磨”、“击”、“任”、“尔”的含义。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3. 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
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流程:
一、 话题导入,认识“竹”字(2分钟)
1.识“竹”字
师: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板书“竹”字)。
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竹”字的 )。
甲骨文的“竹”字很像两根细枝上垂下的六片叶子,这和竹叶的样子很像。
所有与竹相关的字,都采用“竹”作边旁。
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过竹子?
2.知竹画
师:
如果见到的是画在画上的竹子,那就是——竹子画。
3.揭诗题
师:
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又往往把竹子和石头(板书“石”字)画到一张画上,诗人又为这样的画题了一首诗,这首诗就叫——《竹石》。
【设计意图:
从“竹”字的字形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竹”的象形字很像竹叶,为《竹石》的绘画埋下伏笔。
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揭示诗题,学生会对《竹石》会产生亲近感。
】
二、吟诵古诗,感受“竹”韵(8分钟)
1.读古诗
师:
谁愿意试着朗读一下诗题?
师:
对,就这样读,要读得正式,读得庄重。
预备起——《竹石》。
师:
好诗在手,我们可要认认真真地朗读一番。
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
要注意“劲”字读作“jìng”,是“坚强有力”的意思。
2.吟古诗
师:
我们刚才读诗的方法是现代人的读法,那么我们古人运用平长仄短来吟古诗。
(出示平仄)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
认真听,老师是怎样吟诗的。
师:
谁愿意先来吟给大家听一听?
师:
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
该诗赞美竹子高尚的情感要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有所感受,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正式庄重的朗读符合该诗的基调。
再加以平长仄短的吟诗,使学生进一步从声音里感受该诗特有的韵律与情感。
】
三、 解读文本,揣摩“竹”意(15分钟)
1. 整体感知
师:
你知道《竹石》主要写的是什么吗?
2. 解题
师:
我们再结合资料(出示资料),你发现了什么?
师:
其实,《竹石》是一首——题画诗,写的是——画上的竹石。
3. 解诗
师:
默读古诗,你能说说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
(1) 扎根破岩: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板书:
扎根破岩)
师:
在哪句诗中发现的?
师:
这句诗中你喜欢哪些字?
说说为什么。
师:
“咬定”就是——用力地咬着不松口。
诗中“咬定”的是——青山。
是说竹子的——根——咬定青山。
也就是竹子的根生在——青山之中。
师:
“立根”就是——生根,根本来生长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师:
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师:
你能给竹子和破岩前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这个画面吗?
师:
这样的竹子,给你带来的感觉是——很坚强。
为什么这么说?
师:
诗人把它写成一句诗,叫——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师:
同学们朗读这两句诗时,“松”和“中”读得要比其他字长,这两个字是这首诗的——韵脚。
还有一个字也是韵脚——风。
我们看看,这三个字的韵母都是——ong。
我们来读一下,ong。
你发现读ong的时候,声音特别——厚重、有力、悠远,而这样厚重悠远的声音正和竹子坚强的品格结合在一起,一起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师:
你发现了诗中写到了竹子扎根破岩,继续找,你还发现了什么?
)
(2) 坚定强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板书:
坚定强劲)
师:
在哪句诗里?
这句诗中你喜欢哪些字?
师:
坚劲就是——坚定挺拔。
磨就是——折磨,你运用的是——组词法。
同样的解词方法还能解决哪些字——击,击就是——打击;任,任就是——任凭。
千磨万击是一千次折磨、一万次打击吗——不是,而是——无数次折磨和打击。
师:
还有一个字,尔就是——你。
那么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次的折磨和打击仍然坚定挺拔,任凭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师:
你能发挥想象,描述一下竹子受到怎么样的磨难还坚定挺拔吗?
师:
你能用四字词语说说这样的竹子带给你来的感受吗?
(不屈不挠)
师:
诗人把它写成一句诗,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
你发现了诗中写到了竹子坚定强劲,继续找,你还发现了什么?
)
4.描述
师:
你能结合板书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竹石》的画面吗?
师:
同学们,这就是简单的古诗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啊!
当我们学习了这些的时候再来吟诗,我们就要注意把松、中、风这样的字吟得厚重有力。
就再一次用我们吟诗的声音传达我们心中那不屈不挠的竹子吧。
5.唱诗
师:
你们听,老师的吟诵又有什么不一样?
(诗唱诗)你发现了吗?
师:
原来《竹石》是可以——唱出来的。
这首诗要表达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就应该用浑厚的曲调唱出来。
谁想模仿着唱一唱?
师:
很多人已经掌握了唱诗的方法,这种唱诗,只要把平声延长一点,把仄声唱准一点,就可以了。
来,我们一起来——
6.作者
师:
《竹石》是一幅清雅的画,更是一首坚定的诗,它带给我们如此的震撼。
那么,为画题此诗的诗人是——郑燮。
(出示郑燮简介)原来郑燮的诗、书、画世称“三绝”,尤其擅画兰和竹。
所以,他才能画出兀傲清劲、别具一格的竹子。
他有一句流芳百世的铭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郑燮晚年的这首题画《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所以,诗中写的是竹,而要表达的却是——自己的情感。
这样借助他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
从诗题入手,让学生了解《竹石》是首题画诗,再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
诗中写了竹石的哪些方面?
学生随机找出诗中所写竹子扎根破岩、坚定强劲。
在理解诗意的时候,采用了组词法和发音法,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逐句理解诗意,并想象描述古诗情景,在理解与描述中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诗意美和竹子不屈不挠的品质。
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把古诗唱出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最后,结合作者生平资料,理解古诗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
四、拓展艺术,了解“竹”情(7分钟)
1.咏竹诗画
师:
郑燮的笔下,有着这样不屈不挠的《竹石》,你都知道哪些有关竹子的诗呢?
师:
竹子是坚韧顽强的象征,更是中国古诗的永恒的主题。
我们看,(出示诗句)唐朝的王维有这样的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李商隐有诗云——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宋代的张咏有诗云——卷帘阴薄漏山色,欹枕韵疑寒雨声。
春晚不知桃李谢,岁寒非避雪霜深。
师:
(出示图片)而竹子更是人们进行绘画创作的重要主题。
2.“四君子”
师:
而竹又同梅、兰、菊合成“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
成为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出示图片),明代黄凤池有《梅竹兰菊四谱》。
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
师:
你看,人们对“竹”多么情有独钟!
学习至此,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竹、赞美竹吗?
师:
是啊,“竹”在汉语的世界里就成了一副清雅的画、一首坚韧的诗、一种不屈不挠的中国文化。
【设计意图:
从咏竹诗、竹画和“四君子”入手,拓展学生的认识领域,让学生了解竹子不屈不挠的品质是中国绘画和诗词的一个主题,是中国的一种文化。
】
五、回归生活,引发“竹”思(3分钟)
师:
当我们再一次观赏竹子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一个古老的字——竹,会想到一个刚直的诗人——郑燮,会想到一首厚重的古诗——竹石,我们会这样唱——
师:
就让我们在这样的曲子里,做一个不屈不挠的君子吧!
下课!
【设计意图:
把《竹石》带进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在生活中培养诗情的意识,完成了《竹石》从生活到艺术再到生活的学习思路。
】
板书设计:
竹石
扎根破岩 坚定强劲
二、选择题
2.
忽略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先芒,很美,很好看。
孩子跪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完全不放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绿嫩绿的小瓜苗。
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
“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有多好啊!
”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
“看什么呢?
”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
“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
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出小西瓜给我吃的。
”
母亲皱了皱眉,笑了笑:
“傻瓜,那些瓜苗过几天就会死掉,根本长不出西瓜。
”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眼睛:
“会的,小瓜苗一定会长出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是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校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盘。
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成地炫耀着。
却不见了青青的瓜苗。
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是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
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
“妈妈,小瓜苗怎么没有了?
”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好哭的。
那些小瓜苗长在花盒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
乖,别哭了。
”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总爱往花盒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有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盒,花盒里长着一棵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
“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
”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
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关道:
“不错啊,真厉害,得了满分啊。
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看。
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
1、文章开头与倒数经二段都描写了同样的景物,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2.文章中孩子关注的“主角”是小瓜苗,作者却为什么对紫罗兰进行多次描写
3.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满分?
母亲又是怎样看待孩子的满分的?
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4.说说你对文章标题“忽略”的理解。
1.①结构上互相照应。
②开头的景物描写,象征了孩子内心美好的憧憬。
③结尾的景物描写,反衬了孩子内心的失落。
2.用紫罗兰的美,反衬出小瓜苗的平凡渺小,为孩子与母亲不同的观点铺设了背景。
3.老师认为孩子画中的想法很好;母亲只是单纯看中满分的分数,并想给予他物质奖励。
区别在于:
老师理解了孩子的想法,而母亲只看中物质与现实,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憧憬和梦想。
4.①妈妈只看到紫罗兰而忽略了小瓜苗。
②妈妈忽略了孩子内心美好的梦想和憧憬。
3.
8分23秒的震撼
①那年,我在南非克普格国家公园拍摄风光片,意外地捕捉到了一段动人心弦的真实画面。
②那天傍晚,一群野牛正沿着河岸缓缓前行,而在前方不远处,六七只狮子,正藏在草丛里,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两头大野牛和一头小野牛不知道前方危机四伏,它们欢快地向前奔跑,距离队伍越来越远,却离狮口越来越近。
③没有任何征兆,埋伏的狮子们就纷纷跃起,三头野牛猝不及防,已与狮子获路相逢。
④野牛急忙掉头逃跑,但是,狮子的速度更快,一只狮子几个起落,就追上了落在最后面的小野牛,并将其狠命地扑进河里。
小野牛在河水里挣扎着,几只狮子一起咬住它,它们要把这个战利品拖上河岸来享用。
但就在小牛即将被拖上岸时,河水里突然一片翻腾,一条巨鳄从河中一跃而起,它张开血盆大口,牢牢地咬住了小牛的尾巴,向河里狠命地拖拽着小牛。
就这样,群狮与鳄鱼在河边展开了争夺小牛的拉锯战。
几番撕扯,胜负已见,最终小牛被拉上了岸。
⑤我看着镜头里那可怜的小牛,它即将成为狮子的美餐了,这也许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必然结局。
但我发现,镜头里突然有了新的内容。
⑥那刚刚逃走的两头野牛,竟带着近百头身强体壮的野牛狂奔而来。
原来,它们在生死关头,丢下小牛逃去,并非为了苟且偷生,而是去搬救兵。
⑦众野牛如风而至,把几只狮子团团围在中间,一头野牛开始狂追一只狮子,这画面让人毕生难忘:
在强悍的猛兽面前,这头食草动物的温顺软弱已经荡然无存,它吼声如雷,似威武的战将;而那狮子的威风,早已消失殆尽,它在这头野牛面前落荒逃跑。
但是,剩下的狮子依然咬住小牛不肯松口。
⑧野牛们终于发怒了。
它们站成战阵,逼近狮子。
一头野牛对着狮子疾冲上去,用牛角猛力一挑,一只狮子就飞到了空中,然后要猩猩摔到地上。
几个动作,在瞬间内一气呵成,让人忘记了这竟是一头野牛。
群牛怒吼,开始发动进攻,在雷霆万钧的气势下,剩下的几只狮子终于面露惶恐,它们无力地抵抗了几下,便松开口,四散逃窜了。
⑨如血的残阳中,野牛们如一个个勇猛的战士,它们用勇敢与力量,上演了一场悲壮的生命之歌,令人动容。
⑩我看了摄像机上时间,从小野牛落入群狮之口,到众野牛奋力救出小野牛奇迹逃生,这一过程只有短短的8分28秒。
8分23秒的牛狮之战,完全颠覆了我曾经对于强者和弱者的定义。
强者与弱者,原来并不取决于体魄的强壮或孱弱,也不在于其食肉还是今草。
强与弱,是一种精神与意志的较量。
有些个体,看似软弱,可它们一旦同仇敌忾、紧密团结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再强悍的对手都会被折服,被击败。
1.在不使用“猝不及防”和”狭路相逢“两个词语、又不改变原段意思的情况下,请重写第③自然段。
2.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第⑩自然段和第
自然段都提到“8分23秒”,有什么作用?
4.作者从牛狮之战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你是怎么看待他的观点的?
结合平时所见所闻谈谈。
4.
梦想背后的故事
王列
王老师没想到一向很听话的燕红,突然变得这么倔强。
进入高二,学校对学生进行分流。
所谓分流,就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文化课基础,把爱好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教学班,这样便于管理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发展。
燕红的文化课基础很好,老师希望燕红专心学习文化课,想不到燕红坚持学习美术。
实事求是地说,学美术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较差,文化课基础这样好的一个学生,学习了美术,王老师觉得非常可惜。
王老师做了很多工作,想不到燕红却毫不动摇,他异常生气。
他想跟燕红的父母交流一下情况,让她的父母劝说她,偏偏他们都在外地打工,通过电话联系上后,他们都表示孩子学什么由她自己决定。
既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她,干脆先让她学习一段时间,如果她觉得不合适,再让她回到普通班级学习也未尝不可,王老师有些无可奈何地想。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
期末考试,燕红的文化课考得很好。
让王老师想不到的是,她的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
王老师询问美术老师燕红今后发展潜力如何,老师赞扬燕红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
王老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些莫名的失望。
高三下学期,市电视台组织一次以“我的梦”为主题的中学生绘画大赛。
大赛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是初赛,学生自由创作。
第二个阶段是决赛,学生现场作画。
学校很多学生都参加了比赛,但是进入决赛阶段的只有燕红一个人。
这次比赛除了看学生的绘画基础,还委比学生的想象力。
不用说,凡是参加比赛的,绘画基础都不错,谁的想象力更强,谁肯定会胜出。
通过前几轮的比赛来看,燕红的想象力非常强;几乎每一张画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最后一次比赛的题目是《梦中的家乡》,只要胜出,燕红就会获得冠军,大家对燕红也非常期待。
然而那幅画燕红却画得非常普通甚至连一点想象的成分都没有:
弯曲的柏油马路、低矮的远山、清清的小溪、几块石板搭成的小桥,还有低低的石头房子……
当然,燕红与冠军失之交臂了,大家都为燕红感到惋惜。
“自从参加比赛以来,你的每一幅画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为什么最关键时候的这幅画却这么普通?
”主持人问她。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
燕红说这话时,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为什么不是更美好一些的呢?
”主持人感到奇怪。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
燕红再次强调说。
“作为这太比赛的亚军,电视台会帮你实现一个梦想,您的梦想是什么呢?
”主持人问。
“我想找到一个和我画上一模一样的地方,哪怕哪怕十几年前曾经这样也行。
”燕红说。
“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
”主持人问。
燕红说这是她的一个秘密,她非常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主持人只得答应想尽一切办法帮她寻找。
也视台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还是找到了那个地方。
那是几千里路外的一个小山村,而燕红的秘密也随之揭开,原来她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
被拐卖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根本不知道家乡是哪里,只是隐约记得自己家乡是这样的,而家乡的样子也曾一次次闯进她的梦乡,于是她发誓学习绘画,画出家乡的样子并找到家乡。
这个秘密,此前,她没告诉过任何人。
知道实情后,王老师感慨无限,他不禁暗暗告诚自己,今后一定要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
因为,有时,你不可能知道学生有怎样的梦想,也不知道这个梦想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
1.文题为“梦想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仔细品味文中画””句,王老师因为什么而高兴?
又为什么有些莫名的失望?
3.文章主要写了王老师和燕红两个人物。
请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4.文中画横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1.小时候被拐来的孩子燕红,为了找到家乡,毅然放弃基础很好的文化课坚持学习美术,并最终凭借一幅美术画,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家乡。
2.因为燕红文化课考得很好,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而且美术老师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所以王老师高兴。
而因为燕红在绘顺方面的发展潜力很好,所以分流后她不会专攻文化课了,所以王老师觉得可惜和失望。
3.王老师:
关爱学生,为学生的长远负责,尊重学生的选择;燕红:
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倔强,思念家乡。
4.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表达了燕红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已经极度汹涌,她非常渴望能够找到家乡。
刻画了燕红倔强执着的人物性格和对家乡的殷切思念。
5.结构上:
总结全文,服应题目。
内容上:
这一段写出了王老师不禁暗暗告诚自己的原因,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大家尊重学生的选择这一思想和理念,揭示了文章的题目,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5.
友情不应两败俱伤
余显斌
①十五岁时,正读初三,我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班长。
那种感觉,只有三个字:
爽歪歪。
②当上班长,得发表任职感言。
③我站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说,这一刻,我很幸福,我发誓,我会带着全班,夺得全校的文明班级称号。
我的话,赢得了一片掌声。
④可是,铁姐们儿朱芷却没鼓掌,假装睡着了。
⑤下课,张逸跑到我跟前白着眼道“班头,那样的狗屁死党,踹了。
”当时,张逸是副班长,所以,我们俩志同道合。
⑥张逸另一个对朱芷不满的原因,是朱芷拿了她的一支笔。
⑦那支笔很好看,是张逸书法竞赛时得的。
可是,不久就不见了。
也就这时,我发现,朱芷也有这样的一支笔。
⑧于是,我悄悄告诉了张逸。
⑨当时,我的心里暗喜,觉得自己班头在望了。
⑩是的,朱芷当时也想竞聘班长。
她曾私下里对我说:
“莫颜,让我们公平竞争吧。
”说着,指头一弹,“嗒”的一响。
那一刻,我心里一沉,知道自己一定会输,因为,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朱芷都比我突出。
我想当班头,特想当班头,那多出彩啊。
我想,我得盯紧了,赶紧找找朱芷的死角,给她致命一击。
朱芷落选后,每次见我,态度都冷冷的。
我当然不能,因为我是班长,是全班的领导,领导得大度。
一次,我赶上她,特意套近乎道:
“朱芷,我们一块走吧。
”朱芷轻轻一笑,没回答。
张逸后来说:
“忌妒。
”还说,我当选班长,全班53票,唯一少朱芷一人。
张逸从大局着想,喟然长叹:
“有这样一个爱拿别人东面的人,班头,我们想当文明班级,不可能的。
”说完,她悲天悯人地摇摇头。
本来,朱芷偷笔的事,张逸准备上报老班的,被我拦住了。
张选狠狠哼了一声,说饶了她一次。
事后,没在班上宣传,仅限于自己的一个小圈子里说说罢了。
即使这样,对朱芷仍然十分不利。
不利的表现,第一,她竟选班长失败。
第二,大家都冷着她,好像她身上有细菌一样。
她从大家旁边走过时,大家都纷纷让开。
她无法在班上呆下去,转到了另一个班。
她走时,大家没人理她,也没人去送。
外面,只有小雨在不停地下着。
张逸的笔,后来得知,是她小弟弟拿去了。
一次,她回家写作业,小弟弟看见那支笔漂亮,偷偷拿着跑了,到小区的小朋友们面前显摆。
显摆结束,不见了,怕张逸修理她,就咬着指头没敢告诉张逸。
当张逸把这些告诉我时,中考刚刚结束,天气炎热的火一样。
我气坏了,质问她:
“怎么不早说?
”
张逸白着眼睛,很丧气地说,自己也是刚刚知道的。
我们说完,都站在太阳光下不说话,只有树上的蝉儿在一声声地叫,知了,知了!
叫得人直想流泪。
老班也是此后听我说的,她一方长叹:
“那次学校奖励的笔,是一个制笔公司赞助的。
”老班接着解释说,公司老板就是朱芷的老爸。
一刹那间,我明白了,朱芷为什么有那样一支笔。
其实,她当时可以申明啊,为什么就忍了下去?
我发了信息给她,询问原因。
不一会儿,接到回信:
我们是朋友,如果我申明,大家一定会怀疑你是为了竞争班长,故意诬陷我,你怎么办呢?
言外之意,既然有一方要受到伤害,就让自己去承担吧。
那一刻,我泪水流出,第一次:
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友谊,就是一方受到伤害时,宁愿遍体鳞伤,也要让朋友全身而退。
这一切知道的还不算晚,因为,高中,我和朱芷仍可以在一起。
(《作文与表达》2014年10期)
1.请联系具体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说着,指头一弹,“嗒”的一响。
(2)只有树上的蝉儿在一声声地叫,知了,知了!
叫得人直想流泪。
2.本文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请从文中摘录一句话作答。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朱芷”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4.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那一刻,我泪水流出,第一次,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你认为“那一刻”,“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写一段不少于30字的内心独白。
1.
(1)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朱芷得意的神情,表明她对竞选班长成竹在胸。
(2)点明季节,渲染炎热烦闷的氛围,烘托出“我”和张逸心烦意乱、不知所措的心态。
2.友谊,就是一方受到伤害时,宁愿遍体端伤,也要让朋友全身而退。
3.朱芷宁可自己被误解也不愿意“我”受到伤害,说明她是一个重视友情,顾全大局的人。
4.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诗歌三首之三竹石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 下册 12 古代 诗歌 三竹石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