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合集2.docx
- 文档编号:28278550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40.60KB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合集2.docx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合集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合集2.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合集2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我们长大了
教学目标:
1.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2.学习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3.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4.从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5.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
教学难点:
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教学准备:
1.教具:
皮尺。
2.学具:
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这说明什么?
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
1.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2.小组进行测量,后讨论:
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
用什么测量?
怎样测量来获取关于我们身体现状的数据?
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
哪些项目可以独立完成?
数据如何记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好。
4.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开展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5.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
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
1.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
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
课前的预测哪些是正确的?
2.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3.鼓励学生置疑,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四、课后实践活动。
1.测量其它的人或物。
2.预测他人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2.升旗台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确使用方位词句准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4.能让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正确分辨出东,西等八个方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如何掌握好参照物。
教学准备:
1.教具:
学校方位的挂图。
2.学具:
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问:
升旗台在校园里的什么位置?
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平时你是怎么认识的就怎么说。
二、开展科学探究。
1.以自己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指导每一生都认识前,后,左,右。
2〉指派四位学生分别站在升旗台一侧附近不同的位置。
每一位同学描述的一样吗?
为什么?
3〉让四位同学分别站在升旗台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据自已站的位置,说一说升旗台的位置。
4〉告诉学生什么是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为什么要选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
上面两次活动中,各位同学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分别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2.任意选定参照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让学生以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试着描述一下升旗台在什么位置?
想想这种描述准确吗?
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2〉“东南西北”分别在我们的什么方向?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办法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指导学生正确指出早晨太阳升起的位置,从而判断分辨方向。
3〉让学生用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位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3.表达与交流。
1〉由学生任意选定一个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种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说法,记录在课本的P5。
2〉教师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一个参照物的某个方向上有远近不同的两个建筑物,让学生讨论如何描述其中一个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让听的人产生误会。
3〉请一位同学在校园选择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
4〉课外学习与实践。
①打听长辈,日常生活中他们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
②自编符号,绘制一张校园建筑方位图。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科学探究首先应提出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关于滑轮类别和作用的结果和科学结论作比较。
3.能根据简单器材研究方案,有步骤地进行关于滑轮作用的研究实验。
4.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5.关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滑轮产品及其作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能动手制作滑轮组。
教学准备:
1.教具:
装有滑轮的升旗台模拟装置,图片。
2.学具:
每个学习小组准备铁架台1个,细线1根,滑轮2个,测力计1个,装有滑轮的窗帘模拟装置。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想升国旗的情形,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
能不能找到可以探究的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旗杆上的滑轮装置)
二、认识滑轮的结构。
图片展示:
旗杆顶上的滑轮装置。
1.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装置,用语言描述一下:
这个装置是什么样的?
安装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归纳滑轮装置的构造:
滑轮是由一个周缘有槽的轮子固定在一个支架上组成的机械。
三、滑轮的分类。
1.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滑轮的构造,可是滑轮是怎样工作的呢?
(演示升旗和提重物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演示过程中观察滑轮的位置变化过程,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分类。
2.出示一些滑轮让学生区分谁是定滑轮,谁是动滑轮。
四、研究定滑轮的特点。
1.在旗杆上,定滑轮将向上的拉力改变成了向下的拉力,能不能将向上的拉力改成向左的拉力呢?
改成向右的拉力行不行?
一共有多少种改法?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P6砌墙图。
2.思考:
为什么这工人要在这里设置这个定滑轮?
这个定滑轮究竟有什么作用?
3.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4.请一位学生口述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后动手实验。
5.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工作更加便利。
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既然定滑轮有这么个特点,那我们何不利用这个特点来帮助我们呢:
1.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窗帘合上,又一拉将窗帘又拉开。
2.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舞台上的幕布就会同时往两边打开,再用绳子一拉,幕布又能合拢。
第2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
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动滑轮,看它又具有哪些特点?
它能不能改变方向?
能不能省力?
请同学们猜一猜。
2.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呢?
3.学生口述实验方案,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4.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5.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用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小华想把30千克大米提到二楼,可他的力气太小提不动,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帮助他一下?
(指名回答)
四、认识滑轮组。
1.大家的设计很好,小华终于将大米成功堤到3楼上。
不过他说用动滑轮虽然很省力,可是站在楼上往上拽不太好使劲,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吗?
2.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像这样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使用的装置,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
滑轮组。
五、探究滑轮组的特点。
1.我们知道滑轮组的装置,可它们组合后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能不能综合两种滑轮的优点?
2.学生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3.总结交流得出结论,滑轮组综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它既可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六、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继续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大吊车用了哪些滑轮。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4.旗杆的影子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好简单记录。
3.能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4.研究影子的变化规律,明白自然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教学难点:
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长皮尺,挂图,彩色粉笔,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提问:
大家注意过学位的旗杆和它的影子吗?
旗杆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影子?
2.出示图片P9,让生思考并回答:
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来说。
3.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旗杆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
用什么办法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
1.小组讨论并制订出研究计划,制定时尽量完善,有效观察,测量,记录。
2.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
三、观察记录。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第一次关于旗杆影长和方向的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
2.各小组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可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根据实际需要再修改方案。
3.观察记录小组将观察记录数据通报给全班,所有学生可以定时参加。
四、总结交流。
1.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分析并预测数据的变化趋势,数据记录完后,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根据自己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的多少涂亮智慧星。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都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对影长和气温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和分析。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对影子变化原因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直杆,米尺,直尺,手电筒,粉笔或铅笔头,挂图,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上一节课观察,研究的结果:
旗杆的影长和方向有什么规律?
把自己的发现结果真写在P10。
2.教师利用录像再现物体影长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3.教师利用挂图展示,“早,中,晚的直立物体和影子”,让学生辨出早,中,晚来,并说明理由。
4.学生思考并回答:
“影子的变化为什么会有一定规律呢?
”
二、推测与验证。
1.让学生带着思考题作出推测。
2.分小组讨论:
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推测。
学生若讨论不出,教师可做模拟实验来指导学生思考,实验,解释。
3.学生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情况在P12图中画出。
同学之间交流检查,如有意见不同可开展讨论,直到统一意见。
4.小组讨论交流:
旗杆影子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5.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小结。
三、观察记录。
1.师问:
“物体影长在变化过程中,气温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
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判断?
2.分小组讨论观察,研究“物体影长和气温变化关系”的观测方案。
3.小组汇报制订的研究计划和方案,相互交流和完善。
4.实际观测记录,填P12空格。
四、总结交流。
1.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提研究,分析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
2.课后继续进行观察记录。
五、课后实践活动。
每天正午影子最短时量出直立物体的影长,连续观测记录一年。
预测一下,可能会发现一些什么自然奥秘?
6.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里的动植物,能说出常见动物或植物的名称。
能用不同的标准给动植物简单分类。
2.知道分类必须有一个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的分类结果也不同。
3.能提出自己或者小组的探究思路,小组合作做出寻访动植物的书面计划。
4.经理按照计划寻访动植物的活动过程,并能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
5.小组合作,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从中体会到校园动植物的多样性。
6.在寻访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建议
本课的活动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进行。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新课。
谈话:
(播放校园环境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图片)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校园生机勃勃。
你知道吗?
还有好多动植物朋友和我们一起生活在校园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动植物朋友吧。
2.交流关于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已有经验。
(1)把自己知道的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名称写在书上,熟悉但不知道名称的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2)学生交流,分享已有知识。
(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学生如对自己熟悉的动植物说不出名称,可以让学生展示该植物或动物的简图,同学之间相互答疑,教师也可以作适当指导。
)
3.小组讨论,制定寻找、观察校园动植物的计划。
(1)小组讨论,做寻访计划,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指导学生完善计划。
(在短时间里写出书面的探究计划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难度的,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学生逐步完善计划。
)
①明确任务、确定路线图、确定观察工具和小组成员的分工等。
②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怎么办?
要不要记录?
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些资料上的准备,也可以跟学校里的园工商议,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主动积极地寻求帮助。
)
(3)师生讨论观察中的注意事项。
①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
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
②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的问题。
(包括关注和爱护动植物的问题,保护观察地的环境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观察者。
)
4.小组按计划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
(此项活动所需时间较长,提醒学生需要利用一些课外时间完成活动计划。
要求学生坚持做好观察记录)
第2课时
1.交流。
你们在校园里寻找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
(可采取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小组成果的形式。
)
2.给动植物分类。
(1)小组讨论:
怎样给观察记录下来的植物和动物分类,填写植物分类卡和动物分类卡。
(分类的方法不必拘泥于生物学上的科学分类方式,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给动植物分类。
)
(2)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统计全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3.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1)讨论:
怎样来表现校园里的动植物分布?
(怎样将校园动植物分布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现,对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给学生一些启发。
)
(2)学生观察:
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以直接画出实物图,也可以用平面图来表现学校的各个区域,用某种图标来表示动物或植物。
)
(3)设计小组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4)交流并展示几个小组的作品。
4.分析校园里动植物分布状况。
(1)观察动植物分布图,什么地方的动物最多?
什么地方的植物生长得最好?
(2)你还有什么发现?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关系。
例如,有的动物需要躲藏在植物中,有的动物要以植物为食物;动物为植物传粉,为植物提供肥料,为植物松土等等。
明确动物、植物与人和睦相处的关系。
)
5.活动小结。
各小组对自己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的活动进行小结和评价,然后采用涂亮智慧星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7.观察一棵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较准确、完整地知道一棵树的主要特点。
2.能够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树的某些部分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对树的观察结果。
4.用实际行动爱护树木,呵护它的成长。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课前对每个观察小组的观察对象做一个大致分工。
2.学生准备:
科学记录本、蜡笔或油画棒、白纸。
3.小组活动材料:
软尺、小尺子、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
我们已经观察了校园里的动植物,让我们来做个游戏: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最熟悉的一棵树,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棵树。
然后,请几个同学来说说,猜猜他说的是什么树。
(2)学生思考,展开游戏。
(3)提出问题:
怎样进一步观察这棵树?
2.讨论观察计划。
(1)讨论:
我们还可以观察树的那些内容?
用什么方法观察?
需要什么观察工具?
怎样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提出的内容和方法不要局限于教材列举的三个方面。
适时评价,鼓励学生中有创意的想法。
)
(3)实施完成观察计划,并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3.观察一棵树。
(室外活动)
(1)划分观察区域,领取观察工具。
(2)提出观察要求和注意事项:
①观察时一定要做好记录;
②要尽量与组员合作观察;
③注意安全;
④不伤害树木。
(3)小组活动。
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发现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4)活动情况交流。
交流以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
4.给树做张“身份证”。
(1)小组研讨:
“身份证”上需要什么信息?
如何制作“身份证”?
(2)小组活动:
设计个性化的“身份证”。
(3)展示、评价各组的作品。
5.认养一棵树。
(1)谈话:
我们都是爸爸妈妈呵护的快乐宝贝,校园里的小树,谁来呵护它们呢?
‘
(2)师生商讨认养小树的责任和义务。
小动物的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动物都生活在它适应的环境里,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了解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
2.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环境。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生活的环境,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动物生活环境的实验,并坚持观察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4.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小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生活的环境,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动物生活环境的实验,并坚持观察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实验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课前在校园里做一次调查活动,估计一下学生可能找到哪些小动物的“家”,设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划分好各小组的观察区域。
(3)准备一些防蚊虫叮咬的药物。
2.小组活动材料:
(1)工具:
小棍子、放大镜、昆虫盒、小铲子。
(2)给动物做“家”的材料:
纸盒、深色的布、土壤、小水壶等。
3.学生准备:
糖果、饼干、水果片等食物,手套,科学记录本。
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在本单元第1课时画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谈话:
在我们的校园里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访小动物的“家”。
2.讨论探究活动计划。
(1)在校园里我们能够找到哪些动物的“家”呢?
你知道它们
的“家”在哪里吗?
(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
(2)明确探究目的:
观察小动物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家”有什么特点。
(3)小组讨论、交流:
我们打算怎样去观察小动物的“家”。
(4)小组讨论:
为了观察小动物的“家”,我们应该做那些准备?
应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从工具准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注意事项三个方面思考。
)
(5)指导做观察记录的方法。
3.小组活动:
观察小动物的“家”。
(1)各小组领取观察工具,到活动场地,开展探究活动。
(2)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观察,了解小组活动进程,分享学生的快乐,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并注意安全。
(3)每组选择一种喜欢的小动物,用昆虫盒带回教室,然后整理观察记录表。
4.交流观察结果,分析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1)小组汇报:
我们观察了……动物的“家”,它的“家”在……,它的“家”周围是……,它的“家”的特点是……,我们还观察了……。
(给学生一个描述的句式,帮助学生把表格上的内容变成有条理的描述性语言。
)
(2)比较:
这些小动物的“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动物的“家”也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是它们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
(3)讨论:
为什么它们的“家”各不相同呢?
能让它们交换一下居住地吗?
说出自己的理由。
(4)小结:
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5)小组讨论:
你知道动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办法?
(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
冬眠、保护色、拟态等。
鼓励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
5.课外拓展:
给动物做个“家”。
小组活动:
根据小组选择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给小动物设计一个家。
(这个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活动,选择什么材料,如何设计,都交给学生自主去完成,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的时间,然后选择一个单位时间进行交流。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9观察蚂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蚂蚁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经历探究捉蚂蚁、观察蚂蚁的过程,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3.经历观察蚂蚁生活习性的过程,感受到观察、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4.用材料制作蚂蚁模型,能准确地表现蚂蚁的外形特点。
5.能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6.在活动中体会应该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
说明蚂蚁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课件或挂图。
2.学具准备:
昆虫盒或透明的瓶子、干净的毛笔、放大镜、羽毛、白纸、水槽、石头、水果、饼干、白糖、蜂蜜。
3.制作材料:
橡皮泥、牙签或火柴棒。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
蚂蚁是我们的老朋友,它现在过的好吗?
同学们想不想去看望这位老朋友呢?
看望老朋友可别忘了带上它喜欢的礼物,蚂蚁喜欢吃什么呢?
(把蚂蚁当做老朋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使学生对蚂蚁有一种亲近的感觉,携带礼物既是日常礼仪又为后面的观察做准备。
)
2.你还记得蚂蚁的家吗?
还能找着蚂蚁的家吗?
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回忆蚂蚁的生活地点,寻访蚂蚁的栖息地,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
)
3.蚂蚁的邻居住着哪些动植物?
蚂蚁与它们相处得好吗?
蚂蚁的家门口又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蚂蚁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了解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4.看,小蚂蚁正在家门口玩耍,它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
拿出我们的礼物,看看谁的礼物最受蚂蚁欢迎?
(让学生观察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鄂教版 小学 科学 四年级 上册 教案 全册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