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 2.docx
- 文档编号:28277453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68KB
爱和自由 2.docx
《爱和自由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和自由 2.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和自由2
经典的一句话:
100分把童年变成100岁
爱和自由电子版
内容简介:
《爱和自由》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第3版)。
该书的前2个版本通过网上邮购和直销在全国各地千万个家长中流传。
本版对前一个版本稍稍作了修改,将原来理论性较强的篇章标题改得更为通俗易懂,并在每个标题下将章中内容作了提炼,以便于阅读。
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
“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
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的每一章讲解了一个观念,辅以生动的例子。
本书可以作为蒙台梭利教育的精彩入门书。
作者简介:
孙瑞雪女蒙特梭利教育专家生于1962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
现任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宁夏妇女联合会委员、《银川晚报》特约撰稿人、银川电台特约嘉宾主持、宁夏蒙特梭利幼儿园园长、北京心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她是国内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创办者,在国内外幼儿教育界颇具声望。
从1998年起为《银川晚报》“蒙特梭利科学教育方法讲座”栏目撰文,写有文章100余篇约100万字。
从1995年起应邀到全国许多城市进行蒙特梭利教育讲座,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蒙特梭利教师,相继在宁夏电视台、银川电视台、兰州电视台做过多次专题报导。
2000年出版了教育学术专著《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以及合著出版《心智教育成长丛书》——《和孩子终生分享数学逻辑的快乐》上下册;《观察与创造》《想象与创造》《心灵与创造》。
第三版前言:
《爱和自由》来源于一部演讲稿,最初由学员们根据录音整理出来,在家长中、在网上广泛流传,后经作者整理,2000年8月出了第一版,2000年3月再版。
前两版均未走图书发行渠道,仅通过网上邮购和直销在全国各地千万个家长中流传。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
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
因此,当家长们发现有这样一本书能帮助他们真正了解孩子、给孩子带来幸福时,他们的感激和欣喜便油然而生,这就是《爱和自由》广泛流传的秘密。
《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
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她说:
“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
作者的真知来自于实践。
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幸福很远。
2003年10月举行的首届中国教育创新论坛上,作为全国幼儿教育领域唯一的大会发言人,作者做了“爱和自由”的主题演讲;仅在2003年期间,她还应IBM北京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回龙观小区、《广州日报》以及西安、吉林、昆明、郑州、石家庄、武汉、兰州、桂林、海口等地机构的邀请,作了十多场育儿讲座,这些讲座改变了千万个家长的育儿观,也改变了千万个孩子的人生。
在家长们的企盼中,我们推出了《爱和自由》第三版。
在前两版的基础上,本版稍稍作了修改,将原来理论性较强的篇章标题改得更为通俗易懂,并在每个标题下将章中内容作了提炼,以便于阅读。
本版将通过图书发行渠道正式发行。
让我们用作者钟爱的一首诗来结束这个开场白: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目录:
第一章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第二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第三章 智力来自哪里?
第四章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智力
第六章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第七章 智力的真正内涵
第八章 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九章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成长的一切
第十章 从爱坡度向独立
第十一章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第十二章 应该怎么理解孩子?
第十三章 自由与纪律
第十四章 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
第十五章 掌握知识与发展心智
第十六章 爱和自由的应用
第十七章 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第十八章 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第十九章 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
第二十章 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第二十一章 吃的问题
第二十二章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第二十三章 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第一章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1)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有多少人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
相信他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
我们曾经做过实验,在一个年龄段,孩子就喜欢玩水玩沙子,无论多有吸引力的器材和活动都不能吸引他,如果大人阻止他,他会顽强抗争。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
我们从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
?
这好像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
我们幼儿园最小的孩子是一岁半,我们用一岁半到六岁的孩子做试验,把超越智力水平的教具给孩子,如果教师不强制,不给儿童压力,儿童只会按照他的内心需求走。
比方说,他喜欢玩水和玩沙子,只要把他带出去,多么具有“吸引力”的体育器材和体育活动他都不参与,他只玩沙子,脸上懵懵懂懂,对他怎么说脸上都是这种表情。
他知道他要干什么,如果成人阻止他,他会同成人抗争。
我自己的孩子也有这么一个过程。
在他两岁多的时候,他爸爸买了两个玉米,对他说:
“你一个,你妈妈一个。
”他走过来以后说:
“这两个玉米,爸爸说都给我吃。
”我问他爸爸,他爸爸说:
“不是的,是给你一个,给孩子一个。
”我对孩子说:
“爸爸说给你一个,给我一个,并不是说都给你吃。
”我的意思是他撒了一个谎,他听完这话后脸上丝毫没有做错事的表情,站在那思考了一分钟,一动不动,然后毫无表情地走了。
“怎么会这样?
”真奇怪。
但是,有一天,他对自己做错事突然有了感觉,脸上特别尴尬和难为情,不让人说。
这根本不是大人的说教能做到的,孩子已经按照他内在的发展规律到了这一步。
如果成人没有按照这个规律让儿童发展,而是强加于他,逼迫他做,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可能进入误区,真正的道德感就无法建立了。
?
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认为精神的种子从不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
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
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一定会成为人才。
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一旦遭到破坏,他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包括智力。
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
但是今天,当我们把儿童的自我、知识各分一堆时,一切都被破坏了,我们再也找不到儿童内在的秘密。
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这些都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
只有承认儿童有精神胚胎并相信他,人类成长的秘密才会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
第二章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7)
一个孩子,一手拿着洗脸毛巾,一手拿着梳子,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
我们知道他在用嘴感觉软和硬。
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没有把“软”和“硬”这两个词及时告诉孩子;有幸的是,他们没有把毛巾和梳子拿开。
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
实际上技能不重要。
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
蒙特梭利在两本书中都说:
“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感觉。
这些天大家听讲,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你们自己有所体会的那部分内容。
你只能听见部分内容。
这个部分内容,必定是你的感觉最深的那部分,必定跟你的经历和心理状态相契合。
关于儿童,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的孩子。
他一岁多的时候还不太会说话。
我当时心里有点着急,我想他是不是有点迟钝?
当时急得我都要到医院去给他看舌头了。
我家有个教棒,我就拿着这个教棒给他指“灯”。
我说:
“这是灯,灯,灯!
”指完以后我又指着书说:
“这是书,书,书!
”我天天抱着他,给他指这指那,家里都指遍了,每天重复。
但孩子依然“木木登登”,什么表情都没有。
我想:
“怎么回事儿,这个方法怎么一点都不起作用呢?
”他的听觉很好,有时候会说:
“啊,啊,啊!
”这说明他嗓子没什么问题,我弄了一块干净毛巾把他的舌头拽出来,看看舌下有没有粘连,没有,就证明舌头也没问题。
但他就是不说话。
两岁一个月的一天,他跑出去玩,外面停着一辆卡车,他要上卡车,我就把他带上去。
那时候正好是夏天。
宁夏夏天的傍晚,天空的蓝色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
湛蓝湛蓝的,非常的广阔和深远。
那种感觉会终生留在你的记忆里。
我的孩子就扒在车栏杆上,仰视着天空。
他看了很久,我不知道天上有什么东西吸引他。
我说:
“天!
”我孩子就说:
“颠(diān)。
”第一个会说的是“天”。
他那个大舌头就说“颠,颠,颠。
”当时我很震惊。
过了一会儿他就不断地指着说:
“天,天,天。
”从那一刻起,他见着人就拉人的手说:
“天,天。
”说了三天。
后来我指着脚下踩着的地说:
“地,地!
”我孩子说:
“地”,这是第二个词。
我当时想,应该再给他说一个天和地中间的东西。
我说:
“树,树!
”他不说,他坚决不说“树”。
我说:
“人,人。
”他说:
“人,人。
”他掌握的头三个概念:
天、地、人。
在这以前,实际上我不断地给他指着“灯”和“书”,而且我孩子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站在书架那儿,把书一本一本往地下扒拉。
扒拉下好大一堆,在那儿玩一会儿,然后撒一泡尿,尿一撒就走了。
每天都这样,以至于我们家的书已经被扒拉得很乱了,没办法就弄了个柜门把它封住。
在这个过程中,他如此地接近书,不断地摸书,但是我给他指着书说“书”他不说。
这恰恰说明他没有观察到书,他对书没有感觉。
而他观察天时天触动了他,他对天有感觉了,恰恰这个时候我把这个词语给了他。
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
蒙特梭利说,这个东西就叫“智力”。
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智力就是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种感觉上升,都和其中的经验和体验连在一起,儿童天生具备这种能力。
这种能力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过程每个人也不一样。
现在我们明白普通的“教”的本质了:
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然后“教”什么。
但注意力不是感觉,更不是深入的感觉。
你知道儿童的感觉需要多少时间吗?
再说,你让儿童注意一朵花,他却可能注意花上面的一个斑点。
我敢说这种“教”恐怕会把孩子教糊涂的,你的语词不知道把什么概念化了,你的语词,对孩子,对你,都不知道表达了什么。
这样的孩子上了学,头脑不清,思维能力弱。
长大了,也比较糊涂,而且互相之间——像北大著名的教授金克木说的“谁也不理解谁”。
很多人认为儿童不断用手往口里放东西这个行为是没有意义的,或是不知饥饱的表现。
小孩子刚生下来,开始时如果他能够偶尔把手伸进嘴里,他第二次还会这么做,第三次、第四次……你就会发现他的手往嘴里伸的这个动作又快又准确。
你看很多小孩子睡觉的时候都是这样:
把手攥得紧紧的。
他这个时候还没有经验。
经验还没有告诉他手能放到嘴里,他控制不了手。
但是一旦他把手放到嘴里,有了第一次的体验以后,他会不断地把手往嘴里放。
这种不断的动作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反复进行就能产生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产生了智力。
皮亚杰(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1896~1980年)称之为“智力的萌芽”。
实际上儿童在一岁以前,对世界上所有的东西,能够抓到而且能够往嘴里放的东西,他都会往嘴里放。
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孩子拿着她的洗脸毛巾放到嘴里了,正好另一只手又拿了一个把梳子——很硬的东西。
这个小孩就不断地用嘴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
不断反复进行,来回交替。
朋友觉得很奇怪,就问我。
实际上我们知道儿童已经对“硬”跟“软”有感觉了,他用嘴已经感觉到了。
但是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没有把“硬”跟“软”这两个词汇同孩子已经建立的感觉配上对,有幸的是他们没有把毛巾拿开。
我觉得儿童整个发展的遗憾可能就在这儿。
一方面就是他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
配对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第三章智力来自哪里?
(16)
人天生不一样,生命的高贵在于每个生命和其他生命都不一样。
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但我们往往把个性理解错了,以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其实不是这样。
当一个人对事物有独特的感觉能力和把握能力时,他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这样的人可能是沉思的,宁静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培养儿童都对一个东西感兴趣。
画画全班都画,数数字集体来数……人们有很多必须共有的东西,比如知识、道德,这是有理由的。
但共同的东西不能用共同的时间教,即使能用,那也是小学及以后的事,那时儿童的精神胚胎有个变化,能把感觉点转向成人招引去的注意点,这个能力年龄越大就越强,但儿童在小学时差别还比较大,必须要把握好,在没有差别的教学中保护差别。
我们的教育一不小心就在抹煞个性。
实际上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
个性跟创造力是画等号的。
因此人的整个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
但是我们往往把这个个性给理解错了,认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是富有个性。
其实不是的,有个性的人是指在思维上、在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
但是为什么我们造就了这么多相同的人呢?
我们没有我们的思想,我们随大众,随大流,大概这样会使我们有安全感。
这就是精神上的不独立。
看看我们周围,有几个人是独立的。
我们在成长中的每个敏感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指导,我们甚至没有在“自己发展”时得到尊重,我们深深的、独到的思维能力丧失了。
蒙特梭利说:
我们造就了大量的平常的人。
而那些有独特思维的人就作为有创造性的人而存在。
假如我们今天都能做到尊重儿童,让他们符合人的自然发展法则成长,他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是富有创意的。
那么这个世界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变化。
大概所有的人都知道爱因斯坦,也都会承认他有非凡的智力。
他的大脑头骨还被科学家们保存着研究着。
人们一直在研究他的大脑构造是不是和普通人不同。
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它和普通人的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真正的差别在哪儿呢?
在他童年的时候。
他和其他儿童不一样,周围的人们、老师们说他患了弧独症,认为他弱智,没出息。
可人们的看法是错的,因为人们并不懂教育。
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更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通病。
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
蒙特梭利说:
“我们可能要问,使儿童能在所遇到的无数印象中选择某种印象的这种特殊兴趣是什么?
很明显,不可能存在外部的刺激。
”她又说:
“如果你对一套新衣服极其满意,你就会开始注意其他人的这种衣服。
”有没有这种情况?
如果你新买了一件衣服,你觉得这件衣服特别好,你走到街上就容易看到这件衣服,即使在一千个人里头你也能发现它。
第四章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火车在轨道上行驶,这是成人的规则,当孩子用玩具火车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会说:
“不对,火车应该在轨道上走。
”你能知道儿童的内心吗?
这可能是一个与火车无关的探索,也可能他在复习或延续他的昨天。
儿童始于一无所有,并独自向前发展,这就是“儿童的理性”(蒙特梭利语),敏感期就是围绕着它转的。
儿童的整个生命发展依据他自己进行。
很多父母都说,我要教这个孩子,要把这个孩子教出来……好像儿童的整个智力发展依据这个成人。
如果这个成人不在了,他就会成为白痴,大多数成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蒙特梭利说,我们成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把自己扮演成上帝,尤其当儿童在做些不对的事情时,成人会急切地想给他改正,急切地想告诉他这不对,应该怎么样。
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和创造性的。
蒙特梭利说:
“理性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能量。
各种印象被整理、排列起来服务于理性,儿童吸收他的最初的印象来扶助理性。
”这个理性的过程就是一种自发的运动。
尽管儿童的这种精神发展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助,就好比说一个婴儿,如果没有成人的帮助,他会死掉,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我们的帮助他会死掉,我们就能成为他的“救世主”。
尽管我们帮助了他,但他精神的发展是依靠他自己的,我们只是帮助他形成概念,联结概念,区别概念,发展思维。
我举一个例子。
我孩子因为第一个认识的是“天”这个概念,所以天上的星星也是他随之最早认识的事物之一,“天”、“星星”属于一个范围之内。
当时我已经搞了几年蒙特梭利教育,现在想起来,当时我的好多观念还是传统的,所以我在给他灌输所谓的知识时,依然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的。
直到宁夏蒙特梭利幼儿院建立以后,我开始观察大量的孩子,我传统的观念才逐渐转变过来,我的行为才同蒙氏教育配上对。
有一天我们家的电视上出现了黑猩猩,我对儿子说:
“辛辛,你快看,这是猩猩!
”我儿子当时的状态真像计算机出现故障一样,他说:
“星星,啊……”目瞪口呆地指着天,极为惊惧。
他不知道这个“丑八怪”怎么跟天上的星星是一个词。
这说明什么?
他内在的理性开始分辨和推理了,所以他对同音不同对象特别敏感。
当时我就明白了,他的心智还没有达到区别这两个音同意不同的“xingxing”的能力。
而我的“强行灌输”使他产生了极大的恐惧。
蒙特梭利曾举过一个例子。
一个四个星期大的婴儿,平时总是他的叔叔或爸爸其中一个人带他。
突然有一天,他的叔叔跟爸爸同时出现了。
孩子一看,这边叔叔,这边爸爸,就搞混了,突然产生了恐惧。
蒙特梭利教给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儿童产生这种情况时,把叔叔放到左边,爸爸放到右边。
孩子会不断地转过来看,转过去看,他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
他发现实际上是两个人。
这个孩子的情况是,刚开始他妈妈带他,后来保姆带,但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在带他。
这个经验告诉他,家里只有一个女人,一个男人。
突然一天出现两个男人,他大脑就产生了混乱。
儿童吸收东西是按一个已形成的程序进行的,他不愿破坏自己的内在程序。
这个内在程序也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儿童的理性”。
当那种情况和他的认知程序不吻合时,他就很紧张。
“实体化”也是蒙特梭利教育的一个概念,什么是“实体化”呢?
我们知道,儿童内在的精神胚胎指导儿童发展。
精神胚胎要变成儿童肉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实体化”。
蒙特梭利举了一个当时的例子:
“《圣经》化为肉体并留在人们中间。
”《圣经》在它的虔诚信仰者身上已经与生命合为一体,这就是一个实体化。
再比如我们听讲做记录,字的笔顺、笔画就意识不到,就实体化了。
有时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思考得很深很深,忽然发现走了很长的路,这段路上遇到过谁,我们怎么搭话的,我们是用什么姿势走路的,我们都不知道,这时我们的话语,我们的走路方式,就作为已经实体化的东西而存在着。
儿童怎么样才能实体化呢?
只有通过一个办法,就是不断地活动,通过不断地活动来把精神胚胎实体化。
比如说儿童眼前有个瓶子,儿童内在的冲动告诉他:
“去抓瓶子,”然后他就蹒跚地走过来开始抓这个瓶子,不断地抓。
在他反复活动的过程中就把他内在的精神胚胎要求他做的那件事情实体化了。
实体化讲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儿童内在精神的那种冲动实现的过程。
蒙特梭利说,儿童进行一个组织自我的过程,并且把这些东西都变成记忆。
再举一个例子。
一个小孩子拿来一个枕头,枕套上有花,小孩子就闻这朵花,亲吻这朵花。
保姆认为他在乎这个东西,那我应该拿别的东西也让他亲。
于是她拿了一大堆东西让孩子亲。
这位保姆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儿童要亲什么是受他在的理性冲动来支配的,而不在于外界。
但她匆匆拿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说:
“闻这个!
吻这个!
”结果,儿童的心灵被搞乱了。
我想何止是她这样,我也是这样。
我的儿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我看他反复努力没有成功,就会给他拿个东西:
“来试一试这个,儿子!
”幸亏我儿子说:
“闭嘴!
你安静一点好不好?
”每天早晨起来我就想给他说好多的事情,我丈夫就说:
“你安静一点吧!
让他自己思考吧!
”后来我儿子听到这句话,早晨我一说话,他就说:
“闭嘴!
请你安静!
”后来我开始变得安静。
有一天早晨,我给孩子穿衣服,当我帮他把衣服穿起来,让他站立起来的时候,我发现孩子脸上的神态那么专注、神往。
我想:
这家伙看什么呢?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看到早晨的阳光从玻璃窗射进来,射在了一件粉色的睡袍上,粉色又将光反射过来,那景色特别漂亮。
孩子在看,我不敢吭声,我想,我不能破坏他这个内在的自然组成的过程。
过了一会儿,他不看了。
我问:
“你是不是看到阳光照在妈妈睡袍上特别漂亮?
”我儿子点点头。
但谁知道,那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我们那诗意的感觉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流连的呢?
如果这个时候我废话一大堆,这个过程是不是就不存在了?
很显然,我们有些成人太喜欢说话了!
蒙特梭利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一个孩子拿着玩具火车玩,他不让火车在轨道上走。
火车必然要在轨道上行驶,这是成人的规则,而孩子用这个火车在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就会说:
“儿子,这是不对的,这个东西应该在火车的轨道上走,应该这样。
”他的孩子不想这样做,但爸爸认为应该这样做,他就不断地干涉孩子。
这同我们幼儿院济济的爸爸有着惊人的相似。
济济的爸爸非常爱他的孩子,但他孩子的状态并不好。
他的孩子有时候拿一条毛巾往衣架上搭,搭不上,那孩子就站在那儿,能提毛巾站半个小时。
后来我的孩子去他们家,我孩子一玩什么东西,那孩子就一把抓过来说:
“不可以这样,应该这样玩!
”我儿子就把这个东西放下,又拿起那个东西。
刚一拿起来要玩,他一把又抓过去:
“不对!
这个东西应该这样玩。
”等到下午四点钟的时候,我发现我儿子已经被压抑得受不了了,借了一件事情哇哇大哭。
他们说我孩子跟济济争玩具,我说:
“不是的。
济济压制辛辛太久了,他每次要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玩的时候,济济就一把抢过来说:
‘应该这样玩’。
”济济的做法纯粹是他爸爸的作法。
济济很聪明,他的聪明表现在哪儿?
他机灵,非常非常机灵。
机灵得像什么?
像鸽子、小鹿,很多人都喜欢。
但是我认为,他自己的自我组成的能力已经丧失了,他的创造性不好。
因为儿童应该在他自己的发展点上探索、努力、成功,将经验肉体化,将概念内化。
这个经验是从儿童自己的探索开始,通过他自己的每一个小开拓而进行的。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
这时,如果是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己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教的,那是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
创意是不能教的!
蒙特梭利说:
“儿童保留他所得到的清晰印象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只有当这些印象清晰,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区分之后,他才能形成自己的智力。
”
哈佛大学有一个经典性的实验。
它提出,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这样的,当你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爱和自由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