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科学复习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8269155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76KB
中医耳鼻喉科学复习总结.docx
《中医耳鼻喉科学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耳鼻喉科学复习总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耳鼻喉科学复习总结
(一)耳部解剖
耳分为外耳,内耳,中耳.
1.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外耳道由骨部和软骨部组成.两者交界处较狭窄,称外耳道峡部,异物常嵌顿于此
2.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鼓室是不规则含气空腔.外侧壁其位置与外耳道底呈45-50°角,鼓膜分松驰部和紧张部.鼓脐:
鼓膜中心凹点相当于锤骨柄尖端.内侧壁:
中央隆起部为耳蜗底周突向鼓室所形成称鼓岬.鼓岬后上方是前庭窗,为通入内耳前庭部的孔,后下方是蜗窗,向内通入耳蜗的鼓阶.上壁岩鳞裂在2岁前未闭合,成为中耳感染进入颅内的途径之一
听小骨由锤骨,砧骨,镫骨组成.咽鼓管:
成人鼓室口高于咽口1.5-2.5mm,而儿童短粗平直,易引起中耳感染.鼓窦外侧壁相当于外耳道上三角,此处表面有小孔,又称筛区,是乳突手术进路的标志.
乳突小房又称乳突气房,可分为蜂窝型(气化型或含气型),板障型,硬化型(坚质型)和混合型.
3.内耳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包括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膜迷路包括窝管,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
耳生理功能:
平衡,听觉。
(二)鼻部解剖
鼻由外鼻,鼻腔,鼻窦组成
1..外鼻由骨部,软骨部及外覆皮肤组成。
静脉回流:
外鼻的静脉主要经过内眦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眦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连通,面部静脉管内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当鼻或上唇有疖肿时,勿挤压,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
2.鼻腔内侧壁:
即鼻中隔,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内动脉血管组成网丛,此处称为利特尔区,又称易出血区。
外侧壁:
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外覆黏膜,由下向上依次称为下、中、上鼻甲。
各鼻甲的外下方均有一裂隙样空间,对应地依次称为下、中、上鼻道。
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有4对。
分别为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
3.前组鼻旁窦:
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组鼻旁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开口于上鼻道,后者窦口位于蝶筛隐窝.上颌窦为鼻窦中最大者。
鼻的生理:
呼吸,清洁,加湿,嗅觉,共鸣和反射.
(三)咽部解剖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喉咽.鼻咽:
咽峡(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有舌背及两侧舌腭弓和咽腭弓组成),双侧为咽侧索。
喉咽中,在喉口入口的两侧和甲状软骨板内侧面之间,各有两个较深的隐窝,称梨状窝。
在舌根与会厌之间有两个浅凹,称为会厌谷。
咽壁从内到外分为粘膜层,纤维层,肌肉层,外膜层。
特点是无明显的粘膜下组织层,纤维层与粘膜紧密附着。
腭扁桃体习称扁桃体,位于口咽两侧腭舌弓与腭咽弓围成的三角形扁桃体窝内,为咽淋巴组织中最大者。
扁桃体内侧面有盲管称扁桃体隐窝,隐窝内易潜藏病原体。
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与后壁交界处,6-7岁时最显著,10岁以后逐渐萎缩,至成年则消失。
舌扁桃体位于舌根部,含有丰富的粘液腺。
咽鼓管扁桃体为咽鼓管咽口后缘的淋巴组织,炎症肥大时可阻塞咽鼓管口而致听力减退或中耳感染。
咽的生理功能:
吞咽,呼吸,言语,防御保护,调节中耳气压,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四)喉部解剖
喉:
呼吸的重要通道,上通喉咽腔,下连气管。
会厌软骨:
通常呈叶片状,甲状软骨:
为喉部最大软骨。
是颈部中线及喉部手术的重要标志。
成年男性称为喉结。
环状软骨是保持外形及保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作用。
喉韧带分为喉外韧带和喉内韧带。
喉腔以声带为间隔,分成:
声门上区,声门区,声门下区。
声门上区:
喉腔上界为喉入口。
声带上方与之平行的皱襞为室带。
声带和室带之间,开口呈椭圆形的腔隙称为喉室。
声门区:
声带张开时,出现一个顶向前的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称声门裂,简称声门,为喉腔最狭窄处。
喉的生理功能:
呼吸功能,发声功能。
喉是唯一的发音器官,喉部发出之音称为原音,经咽腭舌齿唇鼻腔鼻窦等的协调或共鸣作用,使之音节清晰,形成语音。
(五)耳部疾病
A耳瘘(先天性耳前瘘管):
因先天禀赋不足,耳部皮肤腠理失养而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
症状:
局部红肿疼痛,流脓,反复发作,而后瘘常流清稀脓液,经久不愈,多伴耳内流脓。
耳前瘘开口多位于耳轮脚前缘,按压时可有少许白色分泌物溢出,探针可探知瘘管深度染毒可见瘘口周围红肿,时有脓液溢出。
控制感染后可行楼管切除术。
辩证论证:
1.禀赋不足复感邪毒-五味消毒饮2.气血耗伤拖毒无力-托里消毒散。
外敷、切开排脓、挂线。
B旋耳疮(外耳道湿疹):
因风热湿邪犯耳或血虚生风化燥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绕耳周而发的湿疮,以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为主的耳病。
风热湿邪浸渍-消风散;血虚生风化燥-地黄饮。
C断耳疮:
耳郭损伤染毒、火毒上攻所致耳郭红肿疼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郭变形疾病
D耳疖:
邪热搏结耳窍而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为特征的耳病。
多发生于外耳软骨段,局限于单个毛囊。
外治法:
排脓。
切脓三原则:
切熟不切生,切软不切硬,切直不切横。
E耳疮:
是指湿热邪毒搏结耳窍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好发于夏秋季节。
病史:
多有挖耳、污水入耳或耳流脓史。
临床症状:
耳内灼热疼痛,少许流脓,或耳内发痒不适。
检查:
耳屏压痛,耳郭牵拉痛,外耳道弥漫性红肿,可有少许分泌物。
反复发作可见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甚则外耳道狭窄。
症型:
1.风热湿邪上犯:
疏风清热,解毒祛湿-银花解毒汤2.肝胆湿热上攻:
清泄肝胆、利湿消肿-龙胆泻肝汤3.血虚生风化燥: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地黄饮。
外敷,排脓,滴耳。
F耳胀(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
由于外邪、湿浊上蒙清窍所致的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的耳病。
诊断要点:
病史:
感冒史,冬夏多见。
临床症状:
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为主要症状。
病变有久新不同,病初患耳胀闷堵塞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时如机器声、风声,打哈欠、喷嚏或擤鼻时稍觉好转。
病久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耳内压迫感。
检查:
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凸。
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斑块,或萎缩疤痕粘连。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反复发作者可呈混合性聋。
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
症型:
1.风邪袭耳:
荆防败毒散(银翘散)2.肝胆蕴热:
龙胆泻肝汤3.脾虚湿困:
-参苓白术散4.气血瘀阻:
通窍活血汤。
滴鼻滴耳。
分泌性中耳炎:
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
H脓耳(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因脏腑失调湿浊邪毒停聚耳窍所致的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以小儿及青年为多见。
小儿的咽鼓管短、宽、平;且位置低。
当患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就非常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到中耳,引起化脓性中耳炎。
因小儿脏腑娇嫩,容易染患各种传染病,以致体质虚弱,邪毒容易乘虚而入,引致脓耳之患。
病因:
细菌感染,途径即咽鼓管,鼓膜,血行感染。
I急性脓耳起病急,耳膜穿孔、耳内流脓。
主要症状:
起病急,耳痛,逐渐加重,搏动性痛或跳痛,耳内流脓,耳鸣,听力下降。
全身可有恶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
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
检查:
耳膜呈鲜红色、肿胀,血脉显露或标志不清,耳膜穿孔位置多在中央部边缘或松驰部。
若穿孔较小,脓液常随搏动流出,穿孔较大则无搏动现象。
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
乳突部有压痛,鼓膜一旦穿孔流脓,耳痛顿减,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慢性脓耳是以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耳膜穿孔,听力下降为特点。
分1.单纯型:
耳流脓,多呈间歇性,伤风感冒时流脓增多,脓液粘黄或粘白,无臭味2.骨疡型(坏死型或肉芽型)耳流脓持续,脓液粘稠或带血丝,常有臭味3.胆脂瘤型:
耳内长期持续流脓,量多少不等,有恶臭味。
症型:
风热外袭:
蔓荆子散.肝胆湿热:
龙胆泻肝汤.脾虚湿困:
托里消毒散。
肾元亏损:
知柏地黄丸(肾气丸)。
外治:
清除脓液,滴耳,吹药,涂敷,滴鼻,鼓膜切开,手术。
J耳眩晕:
因邪犯耳窍或脏腑虚弱,耳窍失养或痰浊水湿泛溢耳窍引起的以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如坐舟车,恶心呕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症状:
眩晕,突发旋转性,自身与周围物体旋转,转头加重,闭目静卧减轻;耳鸣,眩晕发作之前持续性低音调风声或流水声,后卫高调蝉鸣声或汽笛声;耳聋;头脑涨满感。
检查:
自发震,外耳道鼓膜检查,听力检查。
1.风邪外袭:
桑菊饮2.痰浊中阻:
半夏白术天麻汤3.肝阳上扰:
天麻钩藤饮4.寒水上泛:
真武汤5.髓海不足:
杞菊地黄丸6.气血亏虚:
归脾汤。
7.气滞血瘀:
通窍活血汤
K耳异物:
1.昆虫类,先用酒精,植物油等使虫体失去活力,用镊子取出,或外耳道冲洗。
2.圆形异物,可用刮匙或耳钩取出,切用镊子夹取3.质轻而细小异物,凡士林或胶粘涂在棉签头上,将异物取出4.不规则异物,对已膨胀、体积过大的异物,可夹碎,分次取出。
(六)鼻部疾病
A.鼻疔(鼻疖):
火毒上攻所致以外鼻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局限性红肿疼痛为特征的疖肿。
鼻部疼痛,触之痛甚,伴发热头痛。
处理不当可转化为疔疮走黄,眼、颅内并发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检查:
外鼻部丘状隆起,周围发红方,黄白色脓点。
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红肿灼痛,头痛如劈,伴有高热,烦躁,呕恶,神昏,痉厥等,为疔疮走黄。
1.外感风热:
五味消毒饮2.火毒炽盛:
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
B.鼻窒(慢性鼻炎):
因脏腑失调邪滞鼻窍所致的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点的鼻病。
特点:
时重时轻,或双侧鼻窍交替性堵塞,反复发作经久不绝,甚至嗅觉消失,受凉受湿加重。
诊断:
病史:
有伤风鼻塞反复发作史。
临床症状:
鼻塞日久,呈间歇性或交替性。
较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鼻涕不易出,久病者可有嗅觉减退,或可有头晕、头重、咽部不适等表现。
检查:
早期鼻黏膜色红或暗红,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触之柔软,弹性好,对血管收缩剂敏感。
久病下鼻甲肥大,成桑葚状或结节状,触之有硬实感,弹性差,对血管皱缩剂不敏感,有粘液性分泌物。
症型:
1肺经郁热:
黄岑汤加减2肺脾气虚:
肺气虚为主,温肺止流丹(脾气虚,补中益气汤)3气滞血瘀:
通窍活血汤。
C鼻槁(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
由于阴津不能滋润所致以鼻内干燥感、肌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女性多见,且在月经期或怀孕期。
诊断要点:
病史:
慢性鼻病、有害气体长期刺激史。
症状:
鼻内干燥感、易鼻出血,鼻塞,甚则嗅觉减退或丧失,鼻气腥臭。
检查:
鼻黏膜干燥、萎缩,鼻甲缩小(下鼻甲为甚),鼻腔宽大,可见大量灰绿色脓痂覆盖。
1.肺肾阴虚:
清燥救肺汤2.脾气虚弱:
补中益气汤3.燥邪犯肺:
清燥救肺汤。
D鼻鼽(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
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诊断:
过敏史及家族史。
症状:
发作快消失快,鼻痒眼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塞,阵发性,突然发作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检查:
发作期鼻黏膜多为灰白或淡蓝色,亦可充血色红,下鼻甲肿大,鼻腔有较多水样分泌物,在间歇期以上特征不明显。
症型:
1肺气虚寒:
温肺止流丹2脾气虚弱:
补中益气汤3肾阳不足:
肾气丸4肺经蕴热:
辛夷清肺饮。
外治:
滴鼻,嗅法,吹鼻,塞鼻
E鼻渊(鼻窦炎):
外邪侵袭或脏腑失调所致的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临床上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诊断:
病史:
有伤风鼻塞病史。
临床症状:
脓涕量多,伴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可伴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长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额面部、头顶部,并有一定规律性。
检查:
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或淡红,中鼻甲肥大或称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后鼻孔可见脓涕。
前额部、颌面部或鼻根部可有红肿及压痛。
“通、排、补”芳香开窍,祛痰排脓,补益肺脾。
症型:
1肺经风热:
银翘散2胆腑郁热:
龙胆泻肝汤合苍耳子散3脾胃湿热:
甘露消毒丹4肺气虚寒:
温肺止流丹5脾气虚弱:
参苓白术散。
预防①及时彻底治疗伤风鼻塞及邻近器官(如牙病)的疾病;②注意保持鼻腔通畅,以利鼻窦内分泌物排出;③注意正确的擤鼻方法,以免邪毒窜入耳窍致病;④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戒除烟酒;⑤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外治:
滴鼻,熏鼻,穿刺,置换,理疗
F鼻衄:
因热伤血络或气不摄血所致的以鼻出血为特征的病症。
诊断:
病史:
鼻部外伤、肿瘤或全身各系统疾病。
鼻中隔出血:
李氏区最常见,儿童青年;鼻腔后部:
中老年人;鼻腔上部:
腮前动脉出血出血,中鼻甲以上。
症型:
1肺经风热:
桑菊饮2胃热炽盛:
凉膈散3肝火上逆:
龙胆泻肝汤4心火亢盛:
泻心汤5虚火上炎:
知柏地黄汤6气不摄血:
归脾汤。
外治法:
1冷敷法,坐位,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患者的前额或颈部2压迫法3导引法4烧灼法5鼻腔填塞法6.滴鼻法7.吹鼻法。
应急处理:
确定出血部位:
望问,出血量,轻<100,中100~200,>10次/年,重>200.
(七)喉部解剖
A喉痹(咽炎):
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因外邪壅遏肺系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诊断要点:
病史:
外感病史,咽痛反复发作史。
症状:
咽干燥灼热疼痛,或咽异物感,干咳咽痛,刺激性咳,恶心呕吐,空咽时有异物感。
检查:
咽黏膜充血、肿胀,咽后壁或见脓点;淋巴滤泡中央间或出现黄白色点状渗出物,或见咽粘膜肥厚增生,咽后壁颗粒状隆起,或见咽黏膜干燥。
1外感风热:
疏风清热汤2.外感风寒:
六味汤3.肺胃热盛:
清咽利膈汤。
3肺肾阴虚:
百合固金汤4脾胃虚弱:
补中益气汤5脾肾阳虚:
附子理中汤6痰瘀互结:
贝母瓜蒌散。
B乳蛾(扁桃体炎):
因邪毒积聚喉核或脏腑虚损喉核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肿,表面可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儿童及青年为多见。
诊断:
病史:
常有受凉、疲劳、外感病史或咽痛反复发作史。
症状:
急骤发作着,咽痛剧烈,吞咽困难,痛连耳窍。
全身可伴有畏寒、高热、头痛、纳差、乏力、周身不适等;小儿可有高热、抽搐、呕吐、昏睡等症;迁延日久者,咽干痒不适,哽哽不利,或咽痛、发热反复发作。
检查:
起病急骤者,喉核红肿,连及喉关,喉核上可有黄白色脓点,重者喉核表面腐脓成片,但不超出喉核范围,且易拭去。
迁延日久可见喉关暗红,喉核肥大或干瘪,表面凹凸不平,色暗红,上有白星点,挤压喉核,有白色腐物自喉核隐窝口溢出。
1.肺肾阴虚:
百合固金汤2.脾胃虚弱:
六君子汤3.痰瘀互结:
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外邪侵袭肺经有热:
疏风清热汤;肺胃热盛:
清咽利膈汤。
预防:
1.彻底治疗急乳蛾,避免余邪滞留为患2.戒除烟酒,忌食辛辣之品3.注意休息,起居有常,避免过度操劳。
C喉喑:
外感风邪或脏腑失调所致的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可伴喉痒干涩。
急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喉肌无力,声带麻痹。
诊断:
感冒史、用嗓不当。
症状:
声音嘶哑。
检查:
声带鲜红肿胀充血水肿;或边缘有小结或息肉,声门闭合不全;或喉黏膜及声带干燥、变薄;或声带活动受限,或松弛无力。
外邪侵袭:
银翘散,六味汤(芥防桔甘僵薄);痰热壅肺:
清金化痰汤;肺肾阴虚:
百合固金汤;肺脾气虚:
参苓白术散;痰瘀互结:
二陈汤合会厌逐瘀汤。
急喉暗(急性喉炎)又称暴暗,卒暗,病因病机:
实者多由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而致,犹如金钟拥塞而鸣声,即所谓“金实不鸣”。
预防:
1.锻炼身体,预防感冒2.注意声带休息,避免有声过度。
3.戒烟酒,少吃辛辣之品,避免粉尘及有害化学气体的刺激。
慢喉暗(慢性咽炎)以声音不杨,经久不愈,甚则嘶哑失音的喉部疾病。
虚者多因脏腑虚损,喉窍失养,无法鼓动声门,声户开合不利而致,犹金钟破损而鸣声不宏,即所谓“金破不鸣”。
防治急喉暗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D喉痈:
是指发生于咽喉及邻近部位的痈肿。
以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甚则窒息,危及生命为特征。
诊断要点:
【喉关痈】(扁桃体周围脓肿)病史:
多有外感乳蛾发作史,或咽部创伤染毒史。
临床症状:
乳蛾发病数日后,发热持续或加重,一侧咽痛加剧,吞咽时尤甚,痛引耳窍,吞咽困难,口涎外溢,言语含糊,似口中含物,汤水易从鼻中呛出,甚则张口困难。
检查:
急重病容,张口时表情痛苦,头偏向一侧,患侧腭舌弓红肿隆起,软腭隆起,悬雍垂水肿,并偏向对侧;或患侧腭咽弓红肿,喉核被推向前下方。
若患处红肿高突,触之有波动感,示已成脓,此时穿刺可抽出脓液。
【会厌痈】(急性会厌炎及会厌脓肿)病史:
可有外感、异物、创伤或邻近器官急性炎症史。
临床症状:
起病急骤,咽喉剧痛,吞咽困难,张口流涎,言语含糊,甚则呼吸困难。
检查:
急重病容,有呼吸困难表现,口咽部检查多无明显病变,间接喉镜检查见会厌充血肿胀,或肿成球状;如痈肿已成,则见有局部隆起,其上有黄白色脓点。
喉部X线侧位片显示会厌肿大。
症型:
1.风热侵犯:
五味消毒饮2.肺胃蕴热:
仙方活命饮3.余毒未清气阴暗耗:
托里消毒散。
E梅核气:
由于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机瘀滞不利,有形之痰与无形之气互结于延后所致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临床症状:
咽部异物阻塞感。
其状或如梅核,或如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痛不痒,不碍饮食及呼吸。
局检咽喉各部所见无异常。
1.肝郁气滞:
逍遥散2.痰气互结:
半夏厚朴汤。
喉风:
风痰或火毒上攻咽喉所致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咽喉危急重症。
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可伴咽喉肿痛、痰涎壅盛、语言难出、声如拽锯、汤水难下等症状,可窒息。
F喉风:
风痰或者火毒上攻咽喉所致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咽喉危急重症。
临床咽喉肿痛、痰涎壅盛、语言难出、声如拽据、汤水难下等症状。
症形:
风寒痰浊—六味汤,风热外袭--清咽利膈,热毒熏蒸——清瘟败毒散检查:
一度:
安静无症状,活动或哭闹时喉鸣和鼻翼煽动,三凹征。
二度:
安静时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加重,但不影响饮食睡眠三度:
呼吸困难,喉鸣明显,缺氧出现紫绀,烦躁不安,自汗,脉数四度:
呼吸极度困难,病人坐卧不安,唇青面黑,额汗如珠,身汗如雨,甚至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
外治:
蒸汽吸入,中药离子透入,吃药,含漱。
G骨鲠各种骨类或其他不同异物梗于咽喉或食道等部位所致咽喉疼痛、吞咽不利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耳疮与旋耳疮的鉴别要点:
①症状:
耳疮以耳痛为主要症状,旋耳疮则以耳痒、渗液为主要症状。
②病变部位:
耳疮主要发于外耳道,旋耳疮可发于外耳道、耳廓乃至耳后皮肤。
③体征:
耳疮有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弥漫性红肿;旋耳疮可见外耳道、耳廓乃至耳后沟皮肤潮红、起水疱、溃破流黄色脂水,干后结痂。
乳蛾与喉痹急发者均以咽痛为主要症状,迁延日久者均可出现咽部灼热、干焮、咽痒、异物感或咽痛反复发作等症状,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
喉痹病变在咽部粘膜,检查见咽部红肿、喉底或见颗粒状突起为主;乳蛾病变在喉核,检查以喉核红肿、表面或见黄白色脓点为主。
伤风鼻塞和鼻鼽的鉴别:
伤风鼻塞鼻鼽
病史:
受凉,疲劳史过敏史
症状:
发病渐起,消失较慢发病快,消失快。
全身症状重,发热,无全身症状。
头痛,
检查鼻粘膜充血红肿鼻粘膜苍白水肿
鼻涕粘性变浓鼻涕清涕,水样
潜伏期2-3天无
病程短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耳鼻喉科 复习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