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docx
- 文档编号:28268923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8.88KB
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docx
《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
文章的基本要素
第一章主题
一、主题的概念和特点
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
“主题"一词源于德语词thema,原指乐曲中的主旋律,即乐曲的核心,后来被移植到文章理论中。
日本把“thema"译为主题,我国在20世纪翻译外国文学理论时从日本引进。
现在已成为一个比较通用的写作术语.我国古代文论中所说的“意"、“旨”、“道”、“义”、“理”、“志"、“主旨”、“题旨"、“主脑"等,其涵义与“主题”基本相同。
当然,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主题”有不同的含义:
在记叙文中,主题是作品对所记述的人物和事件的基本看法。
在议论文中,主题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基本观点或中心论点。
在应用文中,主题就是作者在文章阐述过程中对问题的客观科学的解释.所以,主题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称谓:
在文学作品中称“主题"或“主题思想”,在记叙文中,常称“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在论说文中,常称“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在应用文中,常称为“主旨”.
文章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
因为任何人写文章都有目的性,都要通过所使用的材料或宣传某个主张,或阐明某个问题,或抒发某种感情。
而这些都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主题。
当然,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现主题的方法上不尽相同,或直接提出(如议论文),或曲折展示(如文学作品),但不论表现方法如何,主题思想都应该是明确的。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其中却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明确的写作目的和意图.鲁迅先生绝不是单纯地为了把他所见到的这件小事告诉读者,而是要通过这件小事来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现自己深刻的自我剖析的精神,从而使人们认识劳动人民的伟大,教育与自己一样的知识分子。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二、主题的形成
(一)主题的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主脑和灵魂,在文章中起着统帅的作用.明代学者黄子肃说“意者,一身之主也.”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事实上,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好坏,关键就是看它的主题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新颖不新颖、指导意义大不大。
没有主题,文章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主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的始终,它不但体现着文章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倾向,而且统帅着全文的人物、事件和细节,也决定着文章的层次、结构和表达方式。
清代学者王夫之说: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主题是文章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具体地说,主题在文章中的统帅作用表现在:
第一,要围绕主题安排材料。
写作时,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选择材料,并确定各个材料的详略程度和表达次序.如果文理不顺,行文无序,或杂乱堆砌,就会造成主题不突出,以至淹没主题。
第二,要围绕主题安排结构。
元代程端礼说:
“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命”.(《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转换开阖”指的是结构布局,就是“行军”的路线。
文章怎样在开头点题,怎样在中段充分论证、表述主题,怎样结尾,各层次之间怎样起承转合等等,都要听从主题的调遣。
第三,要围绕主题遣词造句。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主旨是最主要的东西。
语言文字是用来传达、表现这个主题的,只有根据主旨需要来调遣才不至于流散杂乱。
清代袁枚讲,主题象“主人",文辞只是“奴婢”、“兵卫",不能“主弱奴强",那样它就不听调遣了。
只有把词语变成了作者手中的“精兵",用的时候才能做到“指挥若定,心到字从,文笔生辉”。
(二)主题的产生
主题不是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
确立主题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作者的思想认识与生活素材和工作实践在相当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反复地求索以至形成主题。
可见形成主题要具备客观的生活、工作实践与主观的思想感情两方面的条件。
首先,主题具有客观性,它是全部材料思想意义的集中概括。
主题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正象金属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一样。
若没有矿石,拿什么提炼出金属来呢?
毛泽东同志从认识论的高度,深刻地指出: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实践论》)可以说,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和依据。
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
总是先有材料,而后由此形成主题,但主题一旦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对材料起统率作用。
材料所能显示的思想意义是客观的,一定的材料只能“提炼”出一定的主题。
有时,材料的思想意义可能是多方面的,自然允许从不同的方面去确立不同的主题,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这种“选择”是有限度的,它不能超出事物所确有的“蕴含”的范围。
所以,从根本上说,材料对主题的形成起着制约和规定的作用.
其次,主题又具有主观性,作者的思想、世界观对于主题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的主题虽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产生于全部材料之中,但它的形成又自始至终地受着作者思想感情及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
因为,主题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形态,它虽然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但是这个反映却并非消极的、被动的,象“镜子”一样对于客观事物的摹拟和照像,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和表现。
主题,是客观事物和作者思想感情相感应的结果,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仅仅具有丰富的材料,并不能决定一切,材料只是一块“璞玉”,决定性的东西是“眼力”,是“琢磨”,否则,再好的材料,也会被写“歪”,写“坏”。
同一个材料,不同作者所作出的判断和评价不尽相同或截然相反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主题所能达到的高度,都是和作者在思想和世界观上所实际达到的高度相一致的.
再次,主题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由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飞跃”的产物。
没有对事物的深刻、完整的内部规律的认识,就没有主题。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
所谓“去粗取精”,就是要摒弃事物那些粗糙的、偶然的成分,只选取那些反映事物内部规律的“精要”的材料,即材料“典型性”问题.
所谓“去伪存真”,就是要舍掉那些虚妄的、惑人的假象,只留下那些能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确切的材料,即材料的“真实性”问题.
所谓“由此及彼”,是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在比较中去探寻事物的内部规律,即思维的“联想性”问题。
所谓“由表及里",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在钻研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即思维的“深入性”问题.
所谓“改造制作工夫",就是经过头脑这个“加工厂"的作用,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通过对事物“连贯”起来的思索,从而达到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的那个“飞跃”.
主题的提炼,又叫炼意,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最终确立文章表达意向的过程。
准确地达到对事物全体的、完整的、内部规律的认识.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是抓住了主题。
著名歌剧《白毛女》的主题确立,对我们是很有启迪的.“白毛女"原是一个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奇故事:
几个干部下乡开辟工作,起初群众发动不起来,召集大会,没人参加,群众都说到娘娘庙给“白毛仙姑”烧香去了.干部们研究了这种情况以后,认为是地主存心破坏减租减息运动,利用农民的迷信思想捣鬼,于是就日夜暗中进行调查。
一天夜里,终于发现一个白发破衣的女人偷取了庙里的供果跑了,干部们立即跟踪追到一个山洞里找到了她。
她才讲出了自己的身世:
她是一个贫农的女儿,还是在抗战前,地主用高租重债逼死了她的父亲,糟蹋了她,又把她遗弃了。
她怀着深深的伤痛和仇恨,逃进深山野洞,一直苦熬了好几年,因为吃不上盐,见不上阳光,以致全身发白.我们的干部把她救了出来,使她在太阳光下,在人民的政权下,重新过着真正的“人”的生活.这个故事传到延安后,开始有的同志认为这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神怪故事;有的同志认为可以做为一个“破除迷信”的题材写宣传“无神论";也有的同志认为应该把“反封建”和“反迷信”两种主题处理在这一个材料里.经过了对这个故事的仔细研究,作者们才抓取了更积极的主题意义——“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显然,这个最后的提炼、确立的主题是正确的、深刻的,它揭示了事物的真正本质。
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对搜集到的大量材料,要从中提炼出具有一定高度、一定深度的主题,就应该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题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要想提炼好主题,首先要做到反复实践,注意调查研究,深入掌握第一手材料.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不能脱离工作的实践。
其次,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
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再次,还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去调查了解工作中的某一个问题,有人这样反映,有人那样反映,这种种反映很可能是互相矛盾的。
我们就要根据材料和已有的经验,再对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全面的的分析,辨别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进一步综合,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材料进行本质的分析,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其本质规律的主题来。
三、主题的要求
确立主题,应该做到正确、集中、鲜明、深刻。
(一)正确
所谓主题正确,就是要求主题能够正确地概括和揭示事物的本质,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符合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符合科学规律,而不是歪曲的、主观的、片面的。
对于应用文来说,正确性还应该包含着针对性和全面性相结合的要求,即文章的立意既要针对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提出切实可行的原则、措施,又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把话说满、说过头.要尽量避免“法立弊生"的现象出现。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作者的思想认识正确,要求作者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做指导来观察事物,认识问题.
(二)集中
所谓集中,主要是指主题的简明与单一。
一般说,就是一篇文章的目的性要单纯。
一篇文章不宜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只能有一个主题,作为文章的核心,全文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把它说深说透。
因为一篇文章的容量有限,不要希冀在一篇文章里说明或解决许多问题.
主题要集中,还指文章的范围要小一些。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
“论文的范围不宜太大”,“范围大了,你一定讲得不深入,不透彻"(《谈谈写论文》).这两句话很对,要集中笔力于一个问题或一个方面。
古人有所谓“小题大做”法,就是提倡从小事情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还有所谓“宽题狭做”法,就是从宽泛的范围中选取一个方面立意,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应用文要求“一文一事”,主题单一,议论文也是如此,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其余的分论点都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三)鲜明
所谓鲜明,就是要求主题是非分明,具有明确的倾向性。
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憎什么,都应该态度明朗,毫不含糊.
主题直接反映了作者的立场和世界观.作者对写进文章中的敌我、是非、美丑等事物和问题性质,应表示出强烈的爱憎和明确的态度,不能含糊笼统、模棱两可。
只有这样,才能把正确而深刻的思想性充分地表现出来,传达给读者。
当然,文体不同,主题的表现方式可以不同。
一般来说,议论文和说明文,主题比较直接地显露出来,而记叙文和一些文学作品常常运用隐蔽、暗示和含蓄的手法,间接表达主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含糊其辞,暧昧不明,或者说没有鲜明的主题。
主题鲜明,对应用文来说更为重要。
应用文的写作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办好事情。
因此,哪些事该办,哪些事不该办;事情该这样办,或该那样办,都应该说得明白无误,不留歧义。
(四)深刻
所谓深刻,是指主题要揭示事物的某种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不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罗列和叙述上。
文章最好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
否则,人云亦云,便是古人所谓的“庸人思路”,是断然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来.
元人陈绎曾《文说》云:
“师初先生曰:
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
"这就是说防止平庸,就要多思,要三思而后才能提笔写作。
另外,深刻的主题不能凭抽象的推论与无限拔高,而必须将其蕴含在具体生动的富有鲜明个性的材料之中.要使文章主题深刻,作者必须对摄入的生活现象有深入的感受,有透辟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
文章的主题不但要深刻,而且要新颖。
主题的深刻和新颖是一致的。
没有创见,雷同化,一般化,就不可能深刻.所以,主题应该富有独创性,别开生面,使人耳目一新,努力写别人没有涉足过的事物或没有涉及过的问题。
对同一件事或同一问题,我们如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去观察思路,也可能悟出新意.当然,在追求主题新颖的时候,决不能离开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执意标新立异,以致牵强附会。
那么会弄巧成拙,反而不妙。
四、主题和标题
主题和标题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主题又不同于标题.标题是文章的名字、题目.它是文章的名称和基本标志,有了名称,就把这篇文章同那篇文章区别开来了。
我国最初的诗文是没有标题的,随着文人写作的兴起,文章的独立,标题就成为文章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便精心设计标题,讲究标题艺术.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古人说,题是“额",目是“眼”,“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这就是说,文章的题目一般都指示了全篇的意向.它虽然不是主题,但大多反映出了文章主题的总趋向,与主题有关联.论说文的标题经常直接揭示主题,如《为人民服务》等,文学作品的标题经常暗示主题,如《青春之歌》等。
应用文的标题和主题的关系较复杂。
有的标题和主题没有明确的关系,象标明文章内容的,标明时间、地点、背景或范围的,标明文章体裁的等等。
总之,不管什么题目,一般都应受主题制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着主题。
但二者关系比较复杂,写作时一定要围绕主题构思文章,而不是围绕题目去作文.
与主题相关的概念还有课题和论题。
课题是指研究或探讨的主要问题,一般指科学论文和说明文的研究和说明的对象.课题不同于主题,它一般只概括反映文章内容的性质和基本范围,而不指对这些问题的观点、态度和评价.对这些问题的观点、态度和评价是主题。
主题是对具体对象研究论证的结果。
同一课题,可以写出表达不同主题的文章,比如,同是“西部大开发”这个课题,可以表达不同的主题:
其一,“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其二,“西部大开发重在观念的转变”;其三,“西部大开发首先是人才开发”等等。
论题是议论文中作者所要论证的问题,即议论的对象。
从范围看,论题比课题具体;从写作过程看,它是作者所要论证或证明的问题,而不是停留在研究讨论阶段。
论题不同于论点,不表示作者对事物的明确认识。
论题的作用是规定和限制议论的范围、对象和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
论题的选择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其选择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价值,同一课题,不同的作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迥然不同的观点。
比如,同是《谈读书》的论题,可以提出“开卷有益"的论点,也可以提出“开卷未必有益”的论点。
第二章材料
一、材料的概念和意义
材料,就是作者为了一定的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之中的一系列具体事实或理论根据。
在文学创作中,人们把作家在现实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未经集中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叫素材;而把经过作家加工、提炼、补充后成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称为题材。
题材是包括人物、环境、情节在内的用来表现主题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
相比较而言,材料这一概念比素材、题材有更广泛的意义,在一般文章中,只要进入作者的视野,被积累占有,不管作者写进未写进文章中的生活事实或理论依据都被称为材料.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写作的物质基础,是文章内容的最主要的成分,是主题的载体.写文章必须首先占有材料。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
古人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
要想使文章“言之有物”,就象盖高楼大厦一样,使其矗然屹立,就必须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
材料作为文章的血肉,只有使文章骨架丰满敦厚,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否则文章必然干枯,难以成立.
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
也就是说,主题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们动笔写文章,总是要反映一种思想或认识的。
正确的思想和认识,不是主观臆造或道听途说的,而是来自现实生活的,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人的头脑就好比一座“加工厂",把现实生活中的原料或半成品,经过加工、制作、上升、飞跃为思想及理论,然后借助语言把它们表现出来.离开了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原料或半成品,头脑这个“加工厂”就只能是停工待米,制作不出任何正确的思想、理论、意见、办法等“成品”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出文章来也正是如此.例如,我们要写一篇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如果没有掌握这个企业的干部和工人管理企业和进行生产的具体情况,更不知道这个企业历年来的发展变化,怎么能在报告中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呢?
所以说,要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占有一定的材料。
材料还是表现主题的支柱。
动笔之前,主题要从材料中提炼;在写作过程中,主题又靠材料来表现.我们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事实就是材料,道理就是主题。
不摆事实,道理就说不清。
材料单薄的文章,即使主题正确,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
记叙文,尤其是文学作品,主题是依靠题材支撑的.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的主题在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
为了表现这个主题,作者选取了三件事:
一是松骨峰或叫书堂站战斗;二是马玉祥从烈火中抢救朝鲜儿童;三是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战士的一席感人肺腑的谈话。
这三件事就是这篇通讯的题材.作者就是通过这三件事,有力地表现了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主题.议论文,论点是通过作为论据的材料得以论证的。
离开了翔实而充足的论据,任何正确的论点都难以得到证明。
应用文经常使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准确无误的数据和图表来说明主题。
假如一篇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只提出了分析和推理的结果,而没有借助于大量的核算、计划、资料、市场信息等有关材料进行分析说明,那么,这篇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只能成为徒具概念的一纸空文了.
二、材料的种类
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它的种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区分。
从材料表达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从材料获取的途径来看,可以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从材料形成的时间来看,可以分为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从材料本身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从材料的认识价值来看,可以分为典型材料和一般材料.
第一、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
理论材料就是经过历史和现实实践检验并造成一定影响的人类思想成果,即道理和观点.这类材料的真理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过确切证明了的科学材料,一种是约定俗成为人们所公认的材料。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科学原理、公理定式、法理政策、谚语箴言、名人名言等到。
正确的理论材料,是几千年人类经验的总结,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当今人类发展的基础.
事实材料,又称实证材料。
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材料是文章中最有说服力的部分,因而即使是纯理论性的文章和一般议论文,也不能完全没有事实作根据,事实材料是文章的基本材料.事实材料可以分为经验材料、实验材料、调查材料、统计材料等。
理论材料一般只起依据作用,写文章一般应以事实材料为核心,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第二,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就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直接采撷的,有亲身感受的材料,即感性材料,直接材料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渠道,一是作者平时从实际工作中观察和积累;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和观察是不同的,它是为某一写作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
只有占有大量的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才有可能形成对客观事物比较正确的概念和认识,才具备了写好文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间接材料,是作者通过查阅书籍、报刊及其它资料获取的材料和别人转述的材料.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经历和生活范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直接经历和体验.借助书刊、杂志,我们可以吸收前人的成果,间接地获取信息和经验。
无论是理论书籍,还是单位和部门的文字材料,如年度计划、工作总结、内部简报等都是可以摄取的间接材料.
第三,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
历史材料就是事物产生、发展的历史情况。
现实材料就是目前的具体情况.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它的过程,既有它的现状,也有它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这两者是不能割裂开来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在政治经济学中,任何时候都决不能仅仅依据一年的统计材料就得出一般规律,常常需要引证六七年来的平均数字,也就是说,需要引证在现代工业经过各个阶段(繁荣、生产过程、停滞、危机)而完成必然的周期这一段时期内的平均数字.我们现在撰写文章不光是需要现实材料,还要掌握了解一些历史材料,比如写一篇企业工业总结,要了解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了解企业历年来的生产经营情况、市场供应情况。
如果要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就不能只看其现状如何,要把历年各项经营指标、完成利税的水平加以对比,这样才能使人们全面地了解这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第四,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
正面材料是指思想观点正确,能反映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材料,反面材料则是指写作过程中,从反面来论述正确观点时使用的那些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的思想观点和事例。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真理总是伴随谬误而行的。
所以,写文章既要掌握正面材料,又要收集反面材料,以便于在文章中通过对比展开议论,这样会把问题的各个方面考虑得更全面,更透彻,避免片面性和简单化,使正确观点更鲜明.同时,对谬误的批判,也可以提高人们的“免疫力”,还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第五,典型材料和一般材料
典型材料是指那些最具有代表性,能说明事物具体情况,深刻反映事件本质的材料。
这类材料既是“个别"的、具体的,同时又能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具有普遍意义,它是事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
如写论文若没有典型材料的剖析,往往会流于空泛,不能加深人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一般材料是指能反映事物全貌的材料.一般材料具有全面性和总体性。
它不是指那些没有价值,失去意义的材料。
如果说典型材料突出表现的是“点”,那么一般材料所要突出表现的就是“面"。
运用一般材料,能使读者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写作中,应把典型材料和一般材料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做到“胸中有全貌,手中有典型”,深入反映事物的本质。
以上介绍的是材料的不同种类.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占有的材料常常是兼类的,一个材料是直接材料,可能同时也是典型材料,又是正面材料、现实材料、事实材料。
这是我们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对材料进行分类的结果.
三、材料的采集
采集材料,也就是占有、积累材料,这是写作的首要阶段。
取之愈博,发之愈精,有了丰富的材料,我们才有可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所以,在采集材料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体现一个“多”字,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材料都不能放过,正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花了40年心血,他研读和摘录过的书籍达1500多种.毛泽东为了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亲自到湖南五县进行32天的实地调查,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没有大量的、丰富的材料为基础,就写不出好文章。
采集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观察体验
所谓观察,就是指用眼睛科学地、准确地察看社会现象和自然景物。
这就是说观察活动不仅要用感官注视,同时还要积极思维;不仅要“观”,而且要“察"。
实际上,观察是在语言和思维的参与下所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
所谓体验,就是主观感受。
观察只是摄取生活的一种手段,只有通过亲自体验才能正确认识、准确反映事物。
观察体验是直接从生活中采集材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对于写作者来说,周围的人和事,现实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章 基本要素 主题 材料 结构 语言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