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详细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8261405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143KB
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详细解析.docx
《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详细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详细解析
鸡西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
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
其核心是束发,在传统礼制下,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他们头发往往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为“总角”。
但到成年之期,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头发整理起来,男子戴上冠,女子加上笄。
我国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在先秦时已很完备,《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
周代冠礼在祖庙中举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带“冠”的同时他还获得自己的“字”,“字”的获得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一个开始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活动范围开始由家庭扩大到社会,他必须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由于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为了与自己家庭生活的身份相区别,他们需要另一套身份标识,这就是“字”。
从此以后,除了自己的至亲外,其他人就不再称他的名而要称“字”了。
《礼记·檀弓篇》: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疏曰:
“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年至五十,耆艾转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别之,至死而加谥。
”
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因此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
冠礼在宗庙举行,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用筮(一种占卜方法)决定行礼的日期,俗称“筮日”。
筮日之后,主人要亲自登门告诉亲友,邀请他们参加冠礼,俗称“戒宾”。
冠礼的前三天,用占卜的方法在所邀请的客人中用筮决定请哪一位来宾为青年加冠,这是冠礼上的正宾,俗称“筮宾”。
冠礼的头天傍晚,冠礼的主持人“宾者”在庙门外宣布第二天冠礼的时间,并把日期通知宾家,俗称“告期”。
到行礼那一天,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
首先是束发。
束发之后,正宾为受礼人加冠。
周代加冠一般是三次,称为“三加”。
第一冠是加缁布冠,以示“尚质重古”“不忘本”。
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要换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
第二冠是皮弁冠,表示“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
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换上白色而腰间有褶皱的裳,系上白色敲膝。
第三冠为爵弁冠,表示冠身以后可以参与祭祀,敬事神明。
加冠完后,正宾给冠者换上裳,裳之外系上赤黄色的蔽膝。
随后加冠青年西阶而下,去拜见他的母亲。
见母后,回到西阶以东,由正宾给他起一个字(名字的字),并说一番祝福的话。
于是礼成,青年之父送宾出门。
……
古代的“冠礼”由于极其繁缛,因而后来渐渐被简化,甚至淡出人们的生活。
但是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仪式,在一些地区仍以相似的形式保留下来,比如说云南彝族地区的换裙礼,西双版纳布朗族行报告礼,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礼等等。
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告诉青年,你已经告别孩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要开始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图说中国文化·民俗卷》何晓明)
1.下列对于“冠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其原因与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特点有关,冠礼意味着成年,外人要称其字。
B.古代汉族的成年礼俗,其核心是束发,男女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男的戴上冠,女的插上笄。
C.根据传统礼制,古代汉族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但到了成年之期,其头发不仅要严格处理,而且还会有一个盛大的仪式。
D.中国民俗中,男女进入的成年的礼仪叫法不同,男的称为“冠礼”,女的称为“笄礼”。
而且人们对于冠礼都非常重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冠礼同时获得“字”,“字”的获得不仅意味着至亲之外其他人称呼的改变,更意味着成长和一定社会责任的担当。
B.冠礼前一天傍晚,由宾者进行告期,在加冠礼的这一天,青年先在宗庙中站立,等候父亲将宾请进门,入庙就位。
C.在周朝的礼制中,幼小时称呼其名;二十岁行过冠礼以后,则称呼其字;五十岁以后只称呼其排行。
死后则加谥号。
D.给青年“三加冠”的人要给青年换三次衣服,还要给青年取“字”,说祝福的话,礼成之后,要由青年父亲亲自送出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据本文解释“总角”:
孩童扎作“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
“角”是牛角的意思,可知《氓》中“总角之宴”的“角”应该读jiǎo。
B.在文章中需要靠筮这种占卜方法来决定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冠礼的日期,一件是冠礼中为青年加冠的人。
C.少数民族的冠礼,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简化变成了相似形式的换裙礼、报告礼、戴巴珠礼等。
D.冠礼仪式之上,除了“三加冠”之外,其实还有“三换不同色的蔽膝”,顾名思义,这蔽膝应该是遮盖下体之服饰。
【答案】1.D2.B3.C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于‘冠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中国民俗中,男女进入的成年的礼仪叫法不同,男的称为‘冠礼’,女的称为‘笄礼’……”错误,文中第一段交待得很清楚,“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
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可见应是汉族才叫“冠礼”和“笄礼”,不是中国的所有民族,这在文最后一段也可以看出来。
2.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C项,“青年先在宗庙中站立,等候父亲将宾请进门,入庙就位”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由此可知青年并不是开始就在宗庙中的,他后于宾者到庙。
3.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项,“少数民族的冠礼,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简化变成了相似形式的换裙礼、报告礼、戴巴珠礼等”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少数民族没有冠礼,文章最后一段其实在“冠礼”上加了引号,相当于说成年礼了。
所以在举完了少数民族的例子之后,还原为“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的说法。
另外还有一个例证:
那就是“冠礼”没有女子的分,而“戴巴珠礼”是女子的成年,更谈不上“冠礼”的简化形式了,汉族女子成年叫“及笄”。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横田少佐①
希尔尼(新加坡)
我站在海山街口②,东张西望。
这一带的景物,对我说,熟悉又陌生。
对于蹲在五脚基、忙着拍照的横田先生说,这一切,陌生又熟悉。
四十年前,我的祖父,蹲在这里,等待过关,过后,当他登上夜行军车,就不再回了。
横田先生的祖父那一伙人呢?
当年这一群无辜命运的主宰者!
今天我们前往拍摄的,是要印证历史的冷漠?
“没有什么好拍的!
”我拉了横田一把。
“到别处走走吧,要不然三两天内走不遍你的目标呢!
”我把一袋摄影器材背起,然后朝向广合街、豆腐街一带走去。
一路上我甚少开口,他也乐得自然摄取景物。
作为对待一位海外社友的态度说,我是有点冷待了远方的朋友。
不过,当社长告诉我,他的祖父当年曾经是“昭南③市政会”的一员时,我对横田先生的到访,心灵上产生一种强烈的抗拒感。
“横田先生,你应该随你的祖父一同前往才对,他可以告诉你更多的过往。
不是吗,不久前就有一批前朝遗老在这儿威耀一番。
”
“哦,不,家祖以前只在这儿居留一段非常短的时期,后因病回国。
——何况,近年他不良于行……”
“不然,他会再度南下'进出'一番?
……”我有点冲动地打断了他的说话:
“历史是一切过往的见证,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评价。
”
“是的,祖父说过,他们当年被派担任保护八十万市民日常生活的职责是有待评估的。
”
我的天!
我不再开口。
脑子是有点儿混乱。
大屠杀、良民证、共荣圈、宪兵队、慰劳所、奉献金等等似曾相识的名词,在我脑海里翻滚着。
在那漫长的日子里,一切少不了血与泪。
在湛蓝、宽朗的天空下,紧张的空气,向路人飞扑,仿佛要说服人们,一切过往不曾发生过。
站在横田先生的旁边,一切很难忘怀。
譬如说我们在南京街吃午餐时,我想起了南京。
譬如说在伊丽莎白道,我们蹲在林谋盛烈士的纪念塔前拍鱼尾狮的英姿时那一股无名的感触。
黄昏时分,我们站在市政厅,不,政府大厦前拍纪念照。
“到十合百货公司去吧!
刚开张不久的。
”
我说。
听说正式营业那一天,有二十万人涌了进去抢购。
他们是成功的,侵略别人不需要武力。
我们越过马路,朝莱佛士城走过去。
“慢着。
”
横田又拿起照相机,朝向那探天的浮雕对焦距。
夕阳、浮雕、车浪、晚霞,一幅日落而息的安详图景。
我们走过围栏,偌大的纪念碑,鲜有游人。
碑的四周,池草萋萋;远处,车声隆隆。
我想起广岛原爆,片片残瓦,层层钟声,串串纸鹤,和平雕像,小女孩的心声,慰灵碑,一切的一切……
“这是什么?
”
“哦,长生殿。
”
我有意无意地说着:
“那年你们的祖父留下的一点纪念。
”
“你是说他们出钱建的?
”横田认真地说。
“不,是他们提供机会罢了!
”我趋前,拍拍灰坛,说道:
“我的祖父、八叔一家,都葬在这儿!
”
“干什么?
”
“他们都在当年‘皇军进出’时无辜被杀的!
”
“无辜?
”横田用惊慌的眼神望着我。
“这石碑,是对当年许许多多蒙难同胞的一种纪念与追悼。
”
“多少?
”我出示了手掌。
“五十?
”我摇头。
“五百?
”摇头。
横田走到我跟前,一脸狐疑:
“你没有开玩笑吧?
难道是五千?
”我没有回应,我不想让他知道正确的数目,他还没有这个心理准备,让历史去告诉他吧!
清白的历史是不会说谎的。
良久,横田的脸色依旧十分难看。
“祖父不可能欺骗我啊!
他说当年是这儿保护市民的!
”
“我的祖父也不可能欺骗我,他确确实实躺在里头。
”
暮色已沉,我看不清横田先生的脸色,好一阵子,他回身把摄影器材收好,说道:
“我不去逛百货公司了,让我回旅店,我需要休息及冷静想想。
——你能过一趟吗?
我们谈谈。
”
我点头。
“这也好,我先送你回去。
”
我望一望腕表。
“差一点给忘了,我那两个小侄正等着用车,听说——听说晚上有个西城秀树的演唱会……”
注:
①少佐:
二战日军军衔,横田少佐是横田先生的祖父。
②海山街是新加坡大屠杀的集中出发地。
③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全岛沦陷,两天后日本占领军总司令宣布新加坡更名为“昭南岛”。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以人名为标题,既有突出小说人物的意思,又有以“少佐”这一军官名凸显小说主题的意思,因为到访的横田先生曾经在这里犯下侵略罪行。
B.文章开头写对海山街口一带的景物,“我”是“熟悉又陌生”,横田先生是“陌生又熟悉”,这两种说法富有深意,值得回味。
C.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新加坡的故事,并暗含着一段同样发生在新加坡的历史,语言蕴藉,表现手法多样,情节步步深入,主题发人深省,读耐人寻味。
D.“他们是成功的,侵略别人不需要武力”,表明“我”对日本百货公司在新加坡受欢迎的些许无奈。
5.小说中横田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关于小说的结尾段,有人说是点睛之笔,有人说是蛇足赘余,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答案】4.A5.①对历史无知:
片面听信祖父的话,误以为当年祖父的侵略行径是正义之举。
②良知未泯:
当得知历史真相后惭愧、悔恨、反省。
③对爱好执着:
热爱摄影,用心、专注、敬业,有很强的职业精神。
6.(示例一)我认为是点睛之笔。
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通过“我”侄子们对日本歌星的崇拜,从侧面烘托了“我”的心情和形象。
②使主题更加丰富:
通过“我”侄子们要去看日本歌星的演唱会,反映了年轻国人喜欢日本文化的现实。
③使小说构思更巧妙:
故事情节不落俗套,出人意表,耐人寻味。
(示例二)我认为是蛇足赘余。
①故事情节已完整,无须再节外生枝:
小说写到横田先生邀“我”去住处聊聊之处停止即可,不必再往下写。
②人物形象已塑造饱满,不需要再增添其他无关人物:
“我”侄子们和西城秀树的插入纯属多余。
③小说主旨已经得以彰显,结尾反而多余,去掉为好。
【解析】
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因为到访的横田先生曾经在这里犯下侵略罪行”错误,因为“在这里犯下侵略罪行”的是横田先生的爷爷。
5.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
回答本题,要根据小说对该人物所做的种种描写和叙述进行分析。
比如,小说写横田先生片面听信祖父的话,误以为当年祖父的侵略行径是正义之举,这说明他对历史无知;小说写横田先生在得知历史真相后惭愧、悔恨、反省,这说明他良知未泯;小说写横田先生热爱摄影,用心、专注、敬业,有很强的职业精神,这说明他对爱好有一种执着精神。
点睛: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6.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
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大体是无论取何种观点,都应该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答题时可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答案。
小说的结尾属于情节的一部分,情节的作用主要有:
对人物,体现(突出)人物的形象;对主旨,揭示(体现、丰富)文章的主旨;对情节本身,让情节更为完整(更为曲折、波澜起伏等等)。
学生可以围绕这几方面展开。
答题的模式:
观点+理由。
观点要明确,理由要充分。
若认为是点睛之笔,可从其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使小说构思更巧妙等方面论述。
若认为是蛇足赘余,则可从故事情节已完整,无须再节外生枝;人物形象已塑造饱满,不需要再增添其他无关人物;小说主旨已经得以彰显,结尾反而多余等角度分析。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
宣德二年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
六年,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
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
来言:
“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帝为改敕赐之。
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
武还,诉于帝。
帝问都御史顾佐:
“巡按谁也?
”佐以来对。
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
及报命,奖谕甚至。
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
言:
“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
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
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
”从之。
来居官廉,练达政事。
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
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逮下狱,当徙。
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
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
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明年改左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京师,来督兵勤王。
渡河,闻寇退,乃引还。
景泰元年,贵州苗叛。
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卒于军,进来右都御史代之。
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讨。
贼平,班师。
诏留来、珤镇抚。
寻命来兼巡抚贵州。
奏言:
“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爵之例。
今寇贼稍宁,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
宜召商中盐,罢纳米例。
”从之。
三年十月召还,加兼大理寺卿。
珤以来功大,乞加旌异。
都给事中苏霖驳之,乃止。
来还在道,以贵州苗复反,敕回师进讨。
明年,事平。
召为南京工部尚书。
英宗复辟,六尚书悉罢。
来归。
成化六年卒于家。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B.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C.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D.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来为人正直,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王来多次对陈武进行打击,陈武向皇帝诉说此事,但皇帝并没有怪罪王来。
B.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
C.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王来与梁、毛胜、方瑛联合讨伐苗人,平定之后,皇帝下诏,让王来与梁瑶一起留下来镇守。
D.王来一生官职调动升降非常频繁。
曾因杨士奇推荐,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也曾因英宗复辟被罢官。
成化六年,死于家中。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2)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答案】7.C8.A9.A
10.
(1)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还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
(2)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时间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
该题中判断动词是关键——“合作”“听”“还”。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8.试题分析:
该题考核文学常识。
D项,无“肱股之臣”。
(敕:
【名】1.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词(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
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
2.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白居易《卖炭翁》又如:
敕书(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命(皇帝颁赐爵位或物品的诏命);敕符(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古代军制。
该题干中,A.C项考核“古代职官”。
B项考核“古代军制”。
D项考核“文史典籍”。
9.试题分析: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A项,“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错,文中并没有提到太后对陈武宠幸。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比如本题的A项,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说法错误。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
(1)贼,残害;去,除去;困,困苦。
句意2分;
(2)疾,痛恨;以,因为;县令不职者,定语后置句;句意2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
宣德二年凭会试乙榜的身份被授予新建教谕。
宣德六年,被推荐提拔为御史,出京兼任苏州、松州、常州、镇州四府知府。
皇上下令让他与巡抚周忱一起考察属官,皇上敕令上有“请示皇上后再裁决”的话。
王来说:
“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他们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
”皇帝为他改了敕令赐给他。
中官陈武应太后之命出使江南,非常蛮横,王来多次抑制他。
陈武回来,向皇帝倾诉。
皇帝问都御史顾佐:
“巡按是谁?
”顾佐回答说是王来。
皇帝感慨称赞王来是个贤才,说“记下这件事”。
等到回来复命,奖励非常丰厚。
英宗即位,因为杨士奇推荐,王来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
说:
“郡县官员不把农业当做根本,导致百姓多游荡懒惰,催征租税动辄逼出人命。
朝廷怜悯他们失业,下令免除他们的赋税,而田地一天天荒芜闲置,租税没有出处,累及到良民。
应该选择贤能的守官,督促他们以农业为根本。
如果这些人荒芜田地,下令让附近的人家与他们通力合作,交租剩下的粮食均分,以前田地的主人恢复本业的就还给他。
靠种桑养蚕补充农业的,可任他们自己规划安排。
仍旧让提学风宪官监督,百姓知道从事本业。
”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王来为官清廉,为政干练通达。
侍郎于谦在山西做巡抚时,多次称赞他的才干,认为他可以在皇帝身边侍奉。
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
(因为这)他被逮入狱,应当流放。
正赶上大赦,以原来的官职调任广东。
王来从这以后屈尊迁就变得平和了很多,但政事也仍然有声有色。
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近京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鸡西市 第一 中学 届高三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Word 详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