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角度赏海上钢琴师.docx
- 文档编号:28256856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1.13KB
音乐角度赏海上钢琴师.docx
《音乐角度赏海上钢琴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角度赏海上钢琴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音乐角度赏海上钢琴师
音乐角度赏《Thelegendof1900》
如果说1988年的《天堂影院》讲述的故事是以电影和电影史为背景,而1990年的《天伦之旅》是以歌剧为背景,那么1999年的《TheLegendof1900》(《1900传奇》)的故事就是以音乐,确切地说是以钢琴和爵士乐为背景了。
一向自任编剧的托尔纳托雷这次又在新千年——也就是进入21世纪——的前夕,把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大巴厘戈(音译,不知准不准)的小说《二十世纪》进行精彩的改编后搬上了世界荧幕。
从影片的片名、立意、发行时间以及各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水准来看,我认为称之为20世纪的“TheLastPicture”(“最后一部电影”),它是当之无愧再合适不过了。
是的,在最富于戏剧性的新的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由一部讲述发生在上一世纪初的传奇故事的意大利影片,来为仅有区区百年历史,却早已在当今世界所有艺术形式中独领风骚的电影这门艺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影片是从小号手麦克斯对好友的强烈思念开始的,随着他满怀失落和惆怅之情的内心独白,在影片片头,我们看见又有许多目光中饱含憧憬的移民,乘坐一艘大客轮“弗吉尼亚号”来到了新大陆。
(片头主题音乐)
影片闪回,麦克斯一路沉思着走进了伦敦一家收购乐器的店铺。
为了填饱肚子,他只好忍痛卖掉自己心爱的小号。
精明的老板看出那是把名牌乐器,但只肯出很少的钱6英镑10先令来收购。
麦克斯被迫答应下来,但是出于留恋,他想分手前再吹一次小号。
老板尽管显得不耐烦,但还是答应了。
(小号吹奏的影片主题)
(旧唱片中钢琴演奏的主题)
人生许多机遇都出于偶然。
如果麦克斯没有吹小号,也许就不会有机会讲述关于一位海上钢琴家的传奇了。
当他正沉浸在自己吹奏的乐曲中时,耳畔却传来留声机播放的一张旧唱片上钢琴演奏的同一首曲子。
老板正急于知道演奏者是谁。
(时光回溯)
弗吉尼亚号上的锅炉工黑人丹尼趁客人下船的时候到上等舱来碰运气,希望能捡到点值钱的丢弃物。
但没想到在豪华大客厅的钢琴上,他竟发现了一个襁褓中的孩子,被人遗弃在盛放柠檬用的纸盒子里。
好心的丹尼收养了这个既没有出生证也不知道名字的婴儿。
既然他是在1900年1月1日得到了这个孩子,索性就给孩子起了个简单又有意义的名字:
1900。
为了躲人耳目,逃过移民局的查问,名叫1900的这个孩子从来不下船,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
1900和养父丹尼在弗吉尼亚号上一起过的日子倒也快活自在。
(音乐)但是不久丹尼就不幸受伤去世。
有一天,1900循着音乐的声音悄悄地来到了头等舱.透过大客厅门口的玻璃屏风,孩子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显得光怪陆离但却色彩丰富的花花世界,而吸引他的是玻璃后面传来的那快乐的音乐。
(音乐,钢琴逐渐突出)
夜间,所有的客人都被眼前发生的事情所震动:
一个衣衫破旧、满脸污垢的孩子正端坐在钢琴前,那稚嫩的小手轻轻抚摸着琴键,于是,那架大钢琴唱出了一支柔和动人的曲调。
(1900的第一次演奏)
当船长告诉他擅自弹琴触犯规则的时候,小1900鄙夷不屑地脱口说道:
“去他的什么规则。
”(“Fucktheregulations.”)
麦克斯在给乐器店老板讲这个故事的时候,那如烟往事又清晰地一幕幕闪回在眼前,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他又回想起自己初次来到弗吉尼亚号的情景。
在招工负责人告诉他船上已经有小号手的时候,他却早拿出乐器吹奏了起来。
(麦克斯的小号独奏)
他那娴熟的技巧和迷人的音色博得了围观者的热烈掌声,也征服了招工者。
与此同时,停靠在码头的巨大的弗吉尼亚号上,围栏边,有一个人此刻也在由衷地为他鼓掌祝贺。
随后,麦克斯幸福地登上了弗吉尼亚号。
海上起了风暴,可怜的麦克斯呕吐不止,东倒西歪,跌跌撞撞。
我们听到的音乐在形象、幽默地描绘着麦克斯的境况。
(表现麦克斯晕船的音乐)
但这时有个走路很稳的人过来问他是不是吹小号的,说可以为他提供晕船的解药。
他请麦克斯帮他解开了钢琴下面的制动栓,并邀请他坐在自己的身边。
随着船身的摇动和倾斜,客厅中的这架三角钢琴也开始在沉稳流畅的琴声中自如地四处滑动。
在我所观摩过的所有影片中,《1900传奇》的这一场景最富于浪漫气息,最高雅,也最令人难忘,是充分展示意大利导演托尔纳托雷艺术才华的一个片段。
不幸的是随着船身的又一次的剧烈倾斜,滑行在大客厅中的钢琴带着他们两人冲向了华丽而又昂贵的大玻璃屏风,继而又穿过客房的走廊,最后直接撞向了船长的舱房.
两人被罚到底舱去烧锅炉,同时也有了彼此认识和了解的机会。
麦克斯这才知道,他就是那个从来没下过船的大名鼎鼎的钢琴家。
两人从此成了好朋友,一起在乐队里为客人们演奏。
只是这位叫1900的钢琴家从来不守规矩,常常与乐队合作到一半,就丢开谱子即兴演奏了。
不过客人们往往一听到他的琴声,立刻就来了情绪,进入忘乎所以的欢乐状态。
(1900的即兴演奏)
天生的海上钢琴师1900不但为头等舱的客人演奏,还经常到三等舱去为那些穷苦移民弹琴。
大家都痴迷在他的琴声中。
乘客们沉醉的神情说明他们在1900的音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心声。
(1900在三等舱的演奏)
有一位意大利客人希望听到塔兰台拉舞曲,1900只请他做了一个简单的示范节奏,继而就让大家听到了一曲热烈奔放的塔兰台拉.
注:
塔兰台拉舞曲(Tanantella)是舞曲的一种。
起源于意大利民间。
据十五世纪后的传说,被一种毒蜘蛛“塔兰图拉”咬伤的人,须剧烈跳舞才能得救,塔兰台拉即源于此。
一说因此舞源于意大利南部塔兰托城而得名。
其特点为3/8拍或6/8拍,情绪活跃,舞蹈时用铃鼓、响板伴奏,音乐带有恒动曲特点,与库朗、基格相似。
十九世纪中叶后,肖邦、李斯特等作曲家用塔兰台拉创作器乐独奏曲;柴可夫斯基所作《意大利随想曲》的最后段落,具有塔兰台拉的体裁特点.
影片《1900传奇》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段落是麦克斯问1900为什么不下船去陆地看看,在稳固的土地上安一个家。
现在这段情绪贴切、含意隽永,带有鲜明特征的配乐就出自我们节目中一再出现的那位意大利作曲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1900传奇》获得第57界金球奖最佳音乐奖理所当然。
看来记者们的审美情趣的确高过了电影商人们,奥斯卡评委不懂音乐也就不知道这位大师的价值。
实际上,埃尼奥•莫里康内在《1900传奇》中的配乐,是他在全世界电影作曲家面前树立的一个新的高峰,在有些方面,他甚至超越了自己.阜美国人并不了解这部影片的音乐所达到的高度、深度和难度,如果分析一下音乐与音响元素的关系就会发现,《1900传奇》的录音以及与画面合成的难度是非常之大的。
在艺术和技术两方面如此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的一部影片,世界上众望所归的奥斯卡却视若无睹充耳不闻,的确令人匪夷所思而百思也不得其解。
我认为这不能不说明近年来奥斯卡的堕落。
注:
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Morricone)1928年出生于罗马,迄今参与制作的各国电影已不下400部,是意大利最多产、最有建树的作曲家,在世界电影界可谓有口皆碑.
有一次,轮船靠岸之后,下等舱的客人们都匆匆离去了。
人去船空,感到失落和孤寂的1900正随着自己的思绪轻轻地触摸琴键。
突然,角落里传来了小手风琴——一架巴扬那嘹亮深情的应和声。
它的主人,一个来自世界某一角落的移民,出于对1900的琴艺和音乐的仰慕,留下来和他谈起了家常往事。
妻子和人私奔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田地也因干旱而荒芜。
五个孩子都因热病死去,只有最小的女儿幸免于难。
最后,谈到了他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对大海的向往。
这一过程中,1900的琴声一直在静静地为他们的谈话伴奏。
音乐融入对白,语言渗进了节奏。
莫里康内的音乐与托尔纳托雷的对白之间的结合此刻达到了天衣无缝、绝妙感人的境地。
注:
巴扬:
键钮式手风琴,因其外形与音的排列均与键盘式完全不同,故而它主要流行在具有历史和群众基础的北欧和独联体各国。
(1900与移民的交谈,配乐与对白的完美结合,)
1900:
Youdon’tlookhappyaboutgoingtoAmerica.
Immigrant:
It’snotAmerica.It’severythingI’mleavingbehind.
Immigrant:
Untilafewyearsago,myfieldwastheonlythingIknew.Theworldstartedandendedthereinthatpieceofland.I’dneverwalkeddownthemainstreetofatown.Maybeyoucan’tunderstandthat.
1900:
Iunderstandthatperfectly.Iknowsomeonewhowentthroughsomethingveryverysimilar.
Immigrant:
Onefinedaydidhisfieldgodry,too?
Anddidhiswiferunoffwi
thapriest?
Anddidthefevertakehisfivechildren?
1900:
No,butheendedupalone,too.
Immigrant:
Thenhe’smoreluckythanme.
Immigrant:
Istillhaveadaughter,theyoungestone.Shesurvived.It’sfor
herthatIdecidedonedaytofightmybadluck.Itravelledtheworldwithoutadestination.Andthenoneday,whenIgothroughoneofmanytownsIneverseebefore.Icometoahill,andthenIseethemostbeautifulthinginmylife.THESEA!
1900:
Thesea?
Immigrant:
I’dneverseenitbefore.Itwaslikelighteninghitme.BecauseI
hearditsvoice.
1900:
Thevoiceofthesea?
Immigrant:
Yes.Thevoiceofthesea.
1900:
I’veneverheardit.
Immigrant:
Thevoiceofthesea,itislikeashout,ashoutbigandstrong,s
creamingandscreamingandwhatitscreamingwas:
“You!
…Menwithshitinyourbrains!
Lifeisimmense!
Canyouunderstandthat?
Immense!
”Ineverthinkofitthisway.Ihavearevolutioninmyhead.That’showIsuddenlydecidetochangemylife,tostartafresh.
Immigrant:
Changelife,startafresh.Tellthattoyourfriend.……
麦克斯深知1900的性格和品行,认定他无处可去,决不会离开弗吉尼亚号,但是这只古旧的大船早已成为一堆废铜烂铁,人们正在往上装炸药,准备把它炸掉。
麦克斯在费尽口舌说服工头推迟爆炸日期后,开始在那庞大空旷,已经面目全非的船体内到处寻找1900。
面对如今破败不堪,昔日豪华富丽的大厅,他的思绪再次闪回到弗吉尼亚号的黄金岁月。
(大厅音乐)
乐队指挥一再叮嘱,要他这次照谱演奏,满口答应的1900不一会儿就故伎重演了。
(1900即兴独奏)
每当他尽情即兴的时候,大家就没事儿可干。
1900用钢琴向坐在他身边的麦克斯描绘了自己视野中出现的四个形象与性格截然不同的人。
在1900的眼中,此刻看见的是一个正和情夫私奔的老女人,音乐当中明显的吉普赛风格表现了她的雍容华贵,同时也似乎说明了她来自何方。
而这一位则是个深深陷入沉思与回忆,陷入了前尘往事的伤感的男人。
随着富于弹性和张力的探戈节奏的切入,我们又看见了一个流着泪的年轻女子正在与自己的情人共舞,她的装束及出身都被音乐准确无误地揭示了出来。
最后,1900手下的旋律,也就是音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笔下的配乐,又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一个穿着别人的礼服混迹于头等舱的不速之客。
在第一部分的结尾处,我们来完整地重温以上情节中出现的两段音乐。
这是幼年的1900第一次弹琴时大家听到的那首充满稚气的莫扎特风格的钢琴小品,原声CD中的标题也颇有寓意:
《莫扎特再生》。
(幼年1900的第一次演奏)
出现在1900为三等舱的普通移民弹琴的情节当中的那段音乐,原声CD中的标题是《StudyforThreeHands》(《三手联弹试作》,Study在这儿当“练习曲”讲)。
(1900的三手联弹)
另外还有一首出现在以后情节中的乐曲,相当于全篇配乐主题的核心,标题是《PlayinLove》,钢琴独奏.
同伴们都上岸去了,1900再次体验到了孤独和失落。
由弦乐演奏的这段感情丰沛、饱含失落与怅惘之情的音乐,与赛尔乔;莱昂内的《美国往事》中最后那段弦乐重奏的德博拉主题(Deborah'sTheme)阿玛泊拉之间出现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点忧伤的弦乐)
1900正拿着话机想和岸上的随便什么人说说话,以排遣心头的孤寂,这时,突然有四个衣冠楚楚的黑人闯了进来。
与陆地上的社会隔绝已久的1900吓得在弗吉尼亚号的巨大船体内四处逃窜。
(一段紧张的音乐)
其实这四个人并非歹徒,他们不过是被派来通知1900,要他准备和当今爵士乐的祖师爷在钢琴上一决雌雄的。
(一段爵士小号)
埃尼奥;莫里康内的配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爵士乐史上确有其人的一个重要人物:
杰里;罗尔;莫顿。
影片中的他由曾经是美国一个著名的三重奏爵士乐团成员的黑人演员克拉伦斯;威廉姆斯三世(ClarenceWilliams)扮演。
此刻,他正在弗吉尼亚号停靠的码头上向新闻界夸夸其谈,不可一世地狂妄宣称说他不相信世界上能有人在钢琴技艺方面超过发明了爵士乐的人,也就是他杰里;罗尔;莫顿。
音乐的情绪、节奏贴切地和杰里;莫顿神采飞扬的表情及说话的速度保持了同步,这时,得知比赛消息的人们开始集中在弗吉尼亚号的大厅里,好戏就要开场了。
(杰里;罗尔;莫顿钢琴独奏)
杰里;罗尔;莫顿出生于1885年大约在1940年去世,他是爵士乐史上公认的最早的巨人之一,但是,由于他喜欢夸大自己对爵士乐的贡献,所以常常产生负面效果。
众所周知,爵士乐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新大陆以后做工时唱的歌曲,也就是做工歌和田间号子,以及19世纪的早期黑人宗教歌曲和后来的无从查考其确切诞生年代的布鲁斯音乐,再后来还有拉格泰姆音乐等等,而杰里;莫顿却曾经夸口说是他在1902年发明了爵士乐,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杰里;莫顿10岁时就开始弹钢琴,少年时代曾长期在妓院中弹琴,以至于亲戚们都与他断绝了关系,而这一切也都在影片导演和编剧托尔纳托雷的剧本中得到了表现。
注:
关于布鲁斯:
美国黑人的祖先在非洲。
17-18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成为那里白人的奴隶之后,他们被强迫劳动、受尽折磨。
在田间、在劳动之余,黑奴们怀念故乡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以表达他们痛苦的心声。
这种音乐也渗透在一些宗教歌曲中。
由于蓝色被美国人看作是忧郁的色彩,这种悲哀的歌曲,也就统称之为Blues(蓝色),中国音译之为“布鲁斯”。
我们常常从美国音乐作品中发现带有Blues的曲名&如《蓝色狂想曲》、《蓝色的探戈》、《蓝色的爱情》等,它们更准确的译法应该是《忧郁狂想曲》、《忧郁的探戈》、《忧郁的爱情》……。
布鲁斯的特点:
从大音阶来讲,它的第三级(Mi)音和第七级(Si)音经常是降低一些(平时讲是降半音,实际上不到半音)。
有时第五级(Sol)音也降半音。
这些降音还常辅以滑音和颤音,因而更加强了歌曲忧郁、悲伤的色彩;旋律中多用切分节奏,形成轻重音颠倒;节奏多为双拍,通常为4/4拍,也有部分是2/4拍;;从歌词、曲调结构上讲,布鲁斯多采用对称的、带音韵的两行词。
第一句重复一遍。
每段曲调12小节,每句4小节,从而形成:
‖∶A∶‖+B三句的固式曲式结构;和弦常用主和弦(Ⅰ)、属和弦(Ⅴ)和下属和弦。
(Ⅳ),因此,和声听起来很和谐,而且朴素。
布鲁斯最早出现时,仅用于歌唱。
后来也用于器乐演奏。
起初仅限于一些弹拨乐器,如吉他、斑鸠琴等。
19世纪60-7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一些旧货店出售南北战争后军队留下的一些管乐器。
那时,黑人们每到假日黄昏,常来到新奥尔良的“刚果广场”唱歌、跳舞。
他们发现了这些廉价管乐器,便买了下来,学习吹奏。
从此,黑人乐队有了管乐器。
在爵士音乐界素有爵士博士之称的杰里;罗尔;莫顿站在码头上,把传说中从来没有下过船的最棒的钢琴师大大地奚落和讥讽了一番,然后大摇大摆地登上了弗吉尼亚号。
比赛开始了。
从低角度射出的一束灯光把一个巨大的人影投射在头等舱大厅门口那块色彩斑斓的玻璃屏风上。
随后,杰里;莫顿俨如国王一般出现在大厅的门口。
他缓缓地走进来,目光炯炯、高傲威严地环顾四周.
这时吧台上有人在一个大玻璃杯里为他倒了半杯威士忌,杰里;莫顿一言不发,走上前来把酒一饮而尽,随后把杯子倒扣在吧台上。
然后,他目中无人、气宇轩昂地走向钢琴,对坐在琴前正和所有客人们一起默默地注视着他的那位海上钢琴师礼貌而轻蔑地说道:
“我相信,你占了我的座位。
”
(“Ibelieveyou’resitting&atmyseat.”)
1900显得胆怯而又很无奈地站起身,讨好式地问道:
“您就是那个发明了爵士乐的人,对吧?
”
(“You’retheonewhoinventedJazzright?
”)
他得到的是一句得意的回答:
“这,众所周知。
”
(“That’whattheysay.”)
然后杰里;莫顿也问道:
“而你就是那个屁股底下不是大海就不会弹琴的人,对吧?
”
(“Andyou'retheonewhocan'tplayunlessyouhavetheoceanunderyourass,right?
”)
他听到的是略显谦卑的同一句回答:
“这,也众所周知。
”在点烟时,莫顿当众拒绝了1900伸出的友好之手,有意用法语说了一句“劳驾,请您让开”,之后就把点燃的香烟轻轻放在钢琴共鸣箱的边缘,稳如泰山地坐了下来。
(第一回合:
杰里;莫顿的“BigFatHam”)
在他自己作曲的一首光彩华丽、娴熟流畅的“BigFatHam”(“大肥火腿”)之后,杰里;莫顿在听众的欢呼声中拿起那支恰好燃烧到钢琴琴身边缘的香烟,炫耀地高高举过头顶,只见烟卷上的烟灰在他演奏的过程中一点儿也没有掉下来过。
他不屑一顾地向正在呆望着他的1900说:
“该你了,水手。
”。
(“It’syourturn,sailor”)
然后走过去傲慢地把烟投进了吧台上的酒杯里。
只见1900把胳膊肘压在琴键上,做出一副冥思苦想的神态。
继而大家听到的居然是一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旋律:
平安夜。
1900依然是满脸的无奈,表情夸张地沉醉在显然是小儿科的曲调里。
(第一回合:
1900的“平安夜”)
杰里;莫顿感到受了讽刺和侮辱,于是第二次来到钢琴前.
(第二回合:
杰里;莫顿的“渴望”)
这次杰里;莫顿的参赛曲目是他本人作曲的“TheCrave”
由美国黑人演员克拉伦斯;威廉姆斯三世扮演的杰里;莫顿在演奏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辉煌技巧和大师风度的确令人叹服。
当再次轮到1900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他居然把刚才杰里;莫顿这首具有高难度技巧的乐曲不费吹灰之力地重复了一遍。
(第二回合:
1900重复杰里莫顿的“渴望”)
尽管在技巧上1900不亚于杰里莫顿,但不懂其用意的观众却认为模仿对手是不光彩行为,因而对他发出了一片嘘声。
杰里;莫顿感到自己占了上风,马上又弹了一首更炫耀技巧的乐曲:
“TheFingerBreaker”,或者叫“FingerBuster”,直译是“扭断你的手指”,这也是他自己的作品。
标题本身就指明了乐曲的演奏难度。
(第三回合:
杰里;莫顿的“TheFingerBreaker”)
这时,1900感到有必要动真格儿的了。
他向正对他表示极大不满的麦克斯要了一支香烟,也放在了钢琴上,然后转过身来,对似乎已经胜券在握的杰里;莫顿轻蔑地说了一句:
“你是自找的,倒霉蛋。
”随后,人们耳畔响起了一支如火如荼,快得令人瞠目结舌的乐曲。
(第三回合:
1900的“单人四手联弹”)
已经被惊呆的杰里;莫顿手中的酒杯掉在了地上,这之前,一位绅士的雪茄烟已经从嘴唇上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一位贵妇头上的假发竟浑然不觉地被服务生的托盘无意间刮掉,所有人的目光都呆呆地盯在满脸是汗的演奏者身上。
听上去只能是四手联弹的作品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弹奏。
一直轰鸣着的钢琴突然静了下来,大厅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听得见1900的喘息声,人们甚至忘记了鼓掌。
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1900拿起似乎被人遗忘了的那支香烟,用钢琴里早已发热的琴弦;点燃,随后后一步步走向站在一旁呆若木鸡的杰里;莫顿,“你抽吧,我不会。
”(“Yousmokeit,Idon’tknowhow.”)1900轻轻地说。
随后,他潇洒地把烟插在了莫顿的嘴唇上。
久闻1900大名的唱片商不断地用前途无量和财源滚滚这些甜言蜜语对他进行灌输,终于得到了一次录音机会。
影片这一场景真实地向人们展示了上个世纪初的唱片录音设备,观众也借此机会得以目睹当时的现场录音过程。
除了有关早期音乐会(主要是歌剧)的记录片以外,在故事片当中这种场景是极其罕见的,也许这正是意大利导演托尔纳托雷的作品构思一向表现出非凡与大气的独到之处.在这组镜头当中,他让人们一刹那间回顾了与音乐的发展和传播事业密不可分的唱片的历程。
久闻1900大名的唱片商不断地用前途无量和财源滚滚这些甜言蜜语对他进行灌输,终于得到了一次录音机会。
影片这一场景真实地向人们展示了上个世纪初的唱片录音设备,观众也借此机会得以目睹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音乐 角度 海上 钢琴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