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的设计原理.docx
- 文档编号:28254996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9.48KB
小学语文教案的设计原理.docx
《小学语文教案的设计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案的设计原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教案的设计原理
小学语文教案的设计原理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从字面讲,“设”即筹划;“计”即计谋、策略,“设计”即筹划与策略。
从普遍意义讲,“设计”就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标要求,预先策划制定的策略、方法、样式等。
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对该课教学、该单元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和教案有无区别呢?
本质上是无区别的,是一致的,都是做的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注重在语文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设计,尤以教学思路的设计为重点。
叶圣陶先生在《教学二十韵》中有一句名言: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根据作者思路才能使教学循序进行。
所以确定明确的教学思路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关键。
而教案则更侧重于教学细节的准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具体化、书面化,即成为教学方案。
为什么要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呢?
俗语讲,不打无准备之仗,无论做任何工作必须要有精心的准备。
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更因为教学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如何把小学生培养好,更不能有半点差错。
因此,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才能自如地上好课。
大量的实践证明,凡优秀教师在上课前,都很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
反之,凡是在教学上缺乏创造性或出现差错的教师,除了语文基本功不过硬之外,往往是上课前缺乏充分的准备,没有认真设计或不会设计教学方案。
于是上课时,或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重点不突出,或教学方法、手段使用不当,或对学生的提问不能准确作答,等等。
所以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决定上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
因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能力。
如通过钻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熟悉语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的过程,会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必要的知识;通过研究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会提高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由此不难看出,不论是有经验的或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要上好课,必先学会制定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级的学生完成不同的语文教学设计。
这是保证教师顺利地、成功地走上讲台、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质量标准,是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最优化。
所谓最优化,就是教学投入少,而又能达到高效率,使全班学生的语文学习都能达到优良水平。
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理。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正如“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发展什么?
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发展”和“传授”是根本不同的,“传授”主要靠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发展”主要靠学生内部的动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质和个性得到提高。
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激励。
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新大纲”中有明确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这段话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对小学语文素质的全面概括。
语文素质虽然主要指语文能力,但要形成语文能力是和思想、思维、情感、文化知识、学习习惯等做人的品质分不开的。
所以说,语文素质也就是做人的素质。
因此,通过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本身包含了促进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
语文是个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
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获得语言,同时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及思维能力,丰富情感。
所以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语文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根据教材特点,除确定语文知识、能力目标外,还要准确地确定思想教育、情感渗透及思维训练目标。
在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时,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
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
通过语文课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是由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也是由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所决定的。
小学语文所负载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完成语文教学目的,所选的教材篇篇都含蕴着真善美的因素。
有的课文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课文反映了爱家、爱国、爱人民、爱人类、爱和平的美好思想;有的课文歌颂了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美德和感人事迹;有的课文介绍了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创造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动人故事;有的课文赞扬了亲情、师情、友情,等等。
课文中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会发生变化,会逐步懂得做人应该坚持什么?
学习什么?
反对什么?
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辉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会在其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长的巨大动力。
只要学生对作品语言有透彻的感悟,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学生也只有感受到语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语言。
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道统一,但对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还不是那么明确,通过学语文也学做人,比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多限于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做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行动上。
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是不仅在“知”,而且要利于“行”。
不过这不能立竿见影,而要日久天长的熏陶、积累。
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
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因此在贯彻该原理时,必须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
(一)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积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养成喜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目标不是老师讲几次能够达到的,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作文,从篇篇课文中,从作者的精美语言中,如,词汇的丰富,句式的多样,篇章构思的巧妙;从文字所载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中逐步吸取。
经过日积月累,学生会逐步体会出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同时逐步养成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好习惯。
由于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从而获得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习作的兴趣。
学生能主动学习,才能形成喜爱读书、习作的良好习惯。
(二)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品德。
语言体现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和成果。
每篇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因此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凭借文章的语言去理解、感悟、推想作者表达事物的道理和思想感情的过程。
不论是写事、写人、写景的文章,其中总是蕴含一定的道理,只有明白了事理才能提高思想认识。
例如《落花生》一课,父亲讲的那一段话: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段话要反复读,要背诵下来;要使学生从中悟到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做人道理;要培育学生做好事不声张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有的课文所阐述的道理是比较含蓄的,这就更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深入体会教材,揭示出其蕴涵的道理,启发学生去认识。
教材中还有不少含蓄着科学思维方法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既要读懂故事内容,还要学生明白一些简单的科学思维方法,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通过习作,学生能写出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其习作过程也是受教育提高认识的过程。
(三)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言中感受丰富的情感,为做一名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地球的现代人打下良好基础。
情感对儿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情感是儿童思想认识、道德行为形成的推动力,儿童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先驱的。
儿童有了爱父母、爱祖国的情感,才能有爱父母、爱祖国的行动。
培养学生的情感,不能脱离读书、作文。
因为文学作品大都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
艺术的“境界”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又说: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语”中含蓄着情感,“情语”中映衬着景物。
关键在于“真景物、真感情”。
王振铎编《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与人间词〉》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所以说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
小学语文教材作者所着力的多数是抒发自己的情感。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使作品所表达的景、情、语三者统一起来,从读书中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因素;作者往往以事达情或以理激情,读书时就要先明事达理,才能入情,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
学生的作文,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
有的学生作文感到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周围事物、人物、景物的热情,看到什么都无动于衷,又怎能表达出真挚的感受呢?
所以作文指导也要渗透情感教育。
总之,要贯彻学语文和学做人统一的原则,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体会作品中表达情理的事例、情景、词句,着力表达情感的笔墨,并以此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重点。
关键还在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格力量;教师要有高水平的语文能力和正确的思想认识以及真挚的情感,从学语文和学做人上给学生作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学是一种规范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教学设计才是高水平的。
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性要求正确、准确;科学决不仅仅是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态度和方法,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和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第一,要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思路。
第二,教学过程的组织要科学有序,使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合理地利用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
第三,教师要以规范的、准确的语言进行启发、引导、解惑,课堂提问要精、要准、要巧。
合理地组织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字、词、句、段、篇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
理解语言的科学性,获得规范的语言积累。
同时,通过语文学习还要获得正确的文化科学知识,并通过掌握语文能力及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探索精神。
第四,要讲求实效,切不可追求形式上的花样翻新。
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要达到短时间内获得高效率的目标。
科学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才能杜绝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错误。
从教学实践来看,一些青年教师、甚至有的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错,如诵读时读错字音或学生读错字音不予纠正;有的写错别字、写字倒笔顺,对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的句子,教师不给改正;有些教师讲课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对学生答问中的错误不及时纠正等,这些都违反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语文基本功不过硬或备课不够认真,同时,也说明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违反了科学性原理。
必须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要力求做到严格、扎实。
因此要求教师的语文素质一定要过硬。
而教师本身对教学、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严谨态度,更是无言的科学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而语文课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为语言本身既有严格的规范性,同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交往的需要,也会表达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样式,有时,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
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时期,更需要发展儿童的创造思维。
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语言本身和教材的创造因素以及儿童待发展的创造思维,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才能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必须先明确创造性的含义。
简单地讲,创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知识、思想、材料重新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
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从学生方面讲,就是指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语文教学规律,使学生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经过重新体验、感悟、重组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
学生学习语言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于独自的看法,但这看法要求并不高,只要不重复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
如,理解课文不是人云亦云,而要有自己的看法;作文中个人思想、情感的体现,个人对事物、人物、景物的感受与表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创造性学习。
当然,学习的创造性不是孤立的,还必须与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果断的判断力紧密结合。
从教师来讲,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一,要转变教学观念。
要相信学生是有创造力的,学生不必事事听老师的:
教师要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去营造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使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第二,要改变机械单一的教学方法。
有的教师采用鹦鹉学舌的方法教学生学语文,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而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要在积累迁移中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才能发展学生语言的创造性。
要善于解除教学参考和标准答案的束缚,要给学生留出发表自己观点的余地。
第三,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上。
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的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可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入手,以发展学生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在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方面,可进行扩展性、重组性、变换性的语言训练等。
第四,一篇课文要设计出多种教学思路,采用多种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设计多种课的类型。
如以感知、理解为目的的观察课、精读课;以理解和欣赏为目的的朗读训练课、朗读欣赏课;以训练速读为目的的默读课;以运用读写方法为目的的读写练习课;课外阅读作品报告课;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说话课、口语交际课、演讲课;以发展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探究课。
特别是在高年级,探究课要大大提倡,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语言的创造性,关键是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于教学的个性上,每位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必须结合起来,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是基础,要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
在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案,主要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因此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和其认知过程分不开的,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
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看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一般的认识因素既相同,又有区别。
一般的认识因素包括感知、思维、实践三因素。
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则包括:
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四因素。
这是由学习是特殊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
学习过程中的诸因素不能作为教学阶段。
学习过程中的诸认知因素是辩证统一的,要正确认识诸认知因素的关系。
(1)认知过程中的诸因素:
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在对一课书、一个课题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其一,都要充分发挥其功能。
(2)认知过程的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3)认知过程四因素的统一,既是连贯的,又是并列的。
从认知过程讲,一般是先感知事物、符号(文字、图表等),然后进行思维加工,继而通过记忆储存,最后达到迁移运用。
但四因素有时又是并列的,即感知中有思维、记忆;思维中又有感知与记忆;记忆既离不开思维,也离不开感知与运用;运用中感知、思维、记忆同时存在,如小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即如此。
在认知的一定阶段可以由认知的一两种因素活动为主,而其他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起作用。
如语文的阅读课,有时以理解课文的语言表达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即以思维活动为主,但同时感知语言及对文章表达事物的情景的感知也在起作用;对记忆语言(背诵)也在起准备作用。
(4)认知因素的统一性并不能代替其中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的发挥。
只有充分认识认知过程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并协调好其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认知因素的整体功能。
也就是说,在设计某一教学过程时,不一定是平均体现四因素的功能,可以体现某一因素功能为主,并协调好其他因素的作用,这样就会使教学的认知过程突出重点,使教学类型多样化。
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及语文教学的规律,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一般是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
同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将认知过程和非认知过程结合起来。
(一)整体感知语言。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二)理解、感悟、欣赏语言。
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
学生在理解语言过程中的思维流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过程。
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
尤其是后一过程是理解作者写文章的过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精读过程,经过细读、深读,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语言中蕴涵的情与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当,领会课文结构的合理性。
当学生对读物理解之后,会产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可通过朗读、复述、评价、写作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作出评价,并欣赏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之美。
在此过程中也包含了对读物语言、知识、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巩固和记忆。
(三)积累语言。
学习语文必须靠积累,积累就是储存。
学生语言的储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派上用场。
积累语言主要靠熟读、背诵。
目前,大家很重视背诵,但是缺乏背诵的方法指导,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当然,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运用语言。
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达到以会用的目的。
在语言运用上基础性练习是必要的,但应着重综合性的语言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层层深入的。
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完成全过程,而一节课可以某一两个因素为主。
全过程是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过程实现的。
此外,识字教学、作文教学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
如识字教学的认知规律是:
感知(初步读出生字字音、认识字形)──思维(进一步分析字形结构、理解字词义)──记忆积累(在课文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字的音形义)──运用(写字、造句、辨认等)。
作文教学的认知规律是:
感知(观察事物、实验、初步解题)──思维(构思、立意、拟作文提纲)──记忆(提取平时读书、观察的积蓄)──运用(打草稿、修改、誊写)。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
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页。
这段话讲得很清楚,语文教学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称得上教学的成功。
要达到此两点,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但这一原则一直贯彻不利,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多,学生的语文实践少。
“新大纲”明确提出: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实在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发展中的儿童少年。
学生的发展必须靠自身的内在因素、内部动力。
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果教师以过多的讲读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其语文能力就不会明显地提高。
当然,客观条件──主要是教师的启发、指导、解惑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是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工具性学科的教学特点,必须突出能力训练。
如叶老指出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必须由“知”到“行”。
“行”就是实践,学生要从读书中学读,从习作中学写,从说话中学说话,从听话中学听,使学生有足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原理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要给学生设计出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
同时学生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
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
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们能动口、动耳、动脑、动手,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
这期间,有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独立进行的。
要在课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语文实践时间,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控制讲授的时间,主要进行启发、引导、解惑。
其次,要引导学生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要保证学生有自主的语文活动时间,如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课外朗读、演讲、讲故事等。
每周至少有一节让学生自主地去图书馆(室)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利用学习资料的技能,掌握这种技能会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要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
既要有读、听的语文实践,又要有说、写的语文实践;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
要给学生布置活动性作业和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创新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三)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要经过教师的设计。
凡为学生设计的课内、课外语文实践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的。
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项目。
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
只要学生对语文课有兴趣,又能独立学习,就会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同时还会自主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
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自己设计语文活动,就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这样就会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积累、独立表达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教案 设计 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