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二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8252547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51.38KB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二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分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
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平实的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习本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
应鼓励学生拓宽视野,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7个生字,学会4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熟悉的一种小动物,练习写话,培养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5、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发现知识,同时加强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加深感悟。
6、培养积累的习惯和写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认读37个生字,学会4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难点:
交流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练习写话,培养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17、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
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
2、观察:
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问: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
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
对话平台
二、初读感悟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
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
“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
”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
“炉、烟、流、银”。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
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
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
(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
四、研读
1、自学诗句。
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
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
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五、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
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
六、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
如:
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
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习做准备。
)
二、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
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
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
如:
“翠”读“平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
(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
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习惯。
)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
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
“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
“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
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
四、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
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
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
如:
“含”“东吴”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习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
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
五、诵读
1、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
如:
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六、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通过课件展示。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2.香炉——炉山西北部一座高峰的名字。
3.紫烟——山上水气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紫色烟雾。
4.前川——山前面的河水。
5.银河——天河。
6.九天——天空最高处。
[1]黄鹂:
黄莺。
鹭:
鹭鸶。
[2]西岭:
泛指岷山。
岷山在成都西,冬夏积雪,千年不化。
含:
从窗中远看西岭白雪,所以用“含”。
东吴:
指今江苏、浙江一带。
相关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
他在诗歌中热烈歌唱进步的社会理想,表示了对黑暗统治势力的极大轻蔑;他善于以豪迈的笔墨绘祖国壮丽山河,写了许多想象丰富、气势奔放的优秀诗篇。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李白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
“诗仙”,是人们对他的美称。
本诗大概是他在开元十三年(725)出蜀后的第二年游览庐山时作。
原诗二首,这是第二首。
庐山峰岩奇秀,泉瀑飞湍,无限风光。
诗人在对壮丽的自然奇景的描绘中,也展现出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绝句四首》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
这是第三首。
诗人在这首七绝中写了四种景物:
黄莺在青翠的柳丛中鸣叫,白鹭在万里碧空中飞翔;西岭上千年的皑皑白雪,浣花溪中停泊的万里行舟,构成了一幅明丽清新、开阔生动的图景。
描写中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
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篇对仗,极为工稳,表现了诗人对诗歌语言的锤炼。
【板书设计】
【整合篇目】
叶圣陶《瀑布》
【教学目标】
1、认识“庐、瀑、炉、疑”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诵读《望庐山瀑布》,结合《瀑布》一文,感受瀑布雄伟壮丽之美。
尝试背诵古诗。
3、初步了解诗意,通过吟诵古诗,结合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望庐山瀑布》,结合《瀑布》一文,感受瀑布雄伟壮丽之美。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两首诗歌,体会从不同角度欣赏瀑布,可以让人有不同的感受。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题、解题
1、师:
你们到过庐山吗?
庐山是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地方。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庐山欣赏美丽的风景,好吗?
那就坐好了,我们出发喽!
(师边板书“庐山”,边讲解“庐”字的结构及注意的地方----广字框要大、舒展,里面是一个户口的“户”字。
)
2、师:
这是什么?
(师边板书“瀑布”,边讲解“瀑”字的结构----左窄短右宽长)(生齐读三遍生字)
师:
谁来说说你见过的瀑布是什么样的?
(生说)是啊,瀑布就是大量的泉水汇集在一起,从高高的石崖上倾泻下来,溅起弥漫的水花,所以,现在的“瀑”字就是……注意,最后这里不是“水”,而是水珠四溅的样子。
(画图,帮识记“瀑”。
)
师:
这是多么奇特的景象啊!
唐代诗人李白一看到庐山的瀑布,就被它的气势所震撼,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
(板书“望”、李白。
生齐读课题。
)
3、这个题目的意思是?
(生说)
“望”能不能换成“看”?
为什么?
(生说区别,师补充,相机板书:
远)。
4、师:
李白写了很多的名诗,我们学过他的?
(生说学过哪些诗,如《静夜思》、《赠汪伦》)。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生自由读。
师:
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位诗仙笔下的庐山瀑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
(要求:
读准字音,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
2、生个人试读。
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越多越棒!
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读完,师请学生来评讲;评讲后,再请评讲的同学再读。
两轮)
3、在读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呢?
(生说,师指导易错字的发音,读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
4、生齐读生字词语。
区别同音字:
庐、炉。
师:
这里面藏着两个音相同的字,它们分别是?
谁有办法分清它们?
(生填空)师:
原来,我们可以看这两个字的部首了解它们的意思来区分。
5、“瀑布寻宝”游戏,巩固生字。
(开火车读字组词)
三、再读诗歌、明诗意
1、齐读古诗(生字回文。
)
2、录音范读
师:
诗歌诗歌,歌有节奏,诗也节奏。
听听别人是怎么带着节奏来吟诵诗的?
(生听范读)
除了刚才范读的那种节奏,我们还可以按这样的节奏来读,谁来试试?
(出示PPT,画上节奏,指名读。
)
3、同桌合作学习
师:
读得不错。
要读好古诗,有个好方法,那就是边读边想像诗中的画面。
请你尝试用“读诗书、想画面”的方法再读读这首诗。
读完和同桌说说,你在读这几句诗时,都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画面?
4、个人汇报
A.第一句:
(生说,出图,师解疑。
)体会“生”的妙用。
师:
(出图)看,你发现什么了?
(香炉峰周围有很多的云雾)
师:
“香炉”是干什么的?
为什么有烟?
(出示香炉图。
)
师:
庐山香炉峰的形状就像香炉。
一团团紫烟不断上升,看着看着,就像香炉峰本身会产生烟雾一样,所以诗人用一个动词来描述,那就是——?
。
(生说,师板书:
生)李白描绘的这幅图画真是宛如仙境啊!
B.第二句:
(生说,出图,师解疑。
)
(1)诗人是站在哪儿看这些景象的?
(远处)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说,师板书:
遥)
(2)他远远的看到瀑布像什么?
(师画图,随机引导学生理解“川”是河流的意思。
)
(3)体会“挂”的妙用
师:
(出示瀑布图)我现在把这幅美丽的瀑布图挂在黑板上!
现实中这么大的瀑布又是谁挂的呢?
(大自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李白用一个“挂”字就形象地展现出来了,这是多么脱俗的想像呀!
(板书:
挂)
C.第三、四句:
(生说,出图,师解疑。
)
(1)体会“飞流”。
师:
这“飞流”是指(?
)(瀑布)
师:
从哪儿下来?
山怎么样?
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板书:
“直下”,随机引导学生体会瀑布从高山上流下时的速度之快。
)
师:
现在诗人又是在哪儿看到这些景象的?
(板书:
近)你怎么知道的?
(2)讲解“三千尺”
过渡:
瀑布快速地从哪里流下来?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山的高?
(三千尺)
古时候的一尺是30厘米的样子,那三千尺得有多高?
(约现在的920多米)真正的瀑布有这么高吗?
这里,诗人用的是(?
)(生说:
夸张)的写作手法,他只是借这个数字来告诉大家,这瀑布很高!
我们学过的《赠汪伦》中,有句诗是“桃花?
”(引导生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桃花潭的水真的是一千尺深吗?
(引导生说:
不是,只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情很深。
)李白很喜欢用这种夸张的方法,在他别的诗里也有,如:
(拓展李白课内外夸张手法的诗句。
)
(3)体会“落”的用法。
师:
这种手法真有气势啊!
瀑布高“三千尺”,这么夸张,让诗人忍不住浮想翩翩,猜猜看在诗人的心中,水是从哪儿来的?
(生说,师明确“九天”:
指第九重天,天的最高处。
师出示第四句。
)
师:
诗人觉得,好像是天突然裂了,银河从天上直落人间,(板书:
落)这是多么大胆、多么新奇的想象啊!
(4)透过“疑”,体会诗人超凡的想像
师:
疑是什么意思?
(生说:
好像。
)
师:
这两句是李白的联想,这也是他写诗时常用的方法,在《静夜思》中就有(引导生背“疑是地上霜”,拓展带“疑”的诗句。
)
师:
李白写诗擅长用大胆的夸张、比喻和奇异的联想,正是这种夸张的气势,超凡的想象,使他的诗都充满了浪漫气息,让人感觉如仙如画,如梦如幻,难怪人们都称李白是(诗仙)。
(板书:
诗仙)
5、再读全诗
师:
你觉得这样的瀑布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生说,师板书:
美丽、壮观)谁愿意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配乐,个别读)
四、拓展阅读《瀑布》
1、过渡:
师:
多么美丽、壮观的瀑布啊!
古往今来,许多人在看到这样的瀑布之后,都被它的气势震撼了。
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爷爷也为瀑布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歌(板书:
画横线、叶圣陶),叫《瀑布》。
我们一起去看看他写的瀑布和李白写的是不是一样的。
2、生自由读文。
(要求:
标出小节号,读通课文,读准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问问同桌或老师。
)
3、解疑。
师:
诗人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你喜欢哪个小节?
(生说到哪儿,师链接到哪儿,帮助孩子感悟诗的意境。
)
A、第一小节:
播放瀑布的声音,出示段落文字。
指名学生来读第一小节。
(1)师:
叶圣陶爷爷听到这样的声音,他觉得像什么呢?
(生说句子)
(2)师:
什么样的浪?
师做手势说:
“看,浪涌上了岸滩,‘又’一个浪涌上来,‘又’一个浪涌上来、、、、、、”(体会:
叠叠)
(3)师:
“什么样的风?
”
师:
第三小节中写道“时时吹来一阵风”。
这“一阵风”和“阵阵的风”有区别吗?
(生说,师明确,“一阵风”只是指风吹过一次,“阵阵的风”是风连续不断地吹过很多次。
)
(4)体会叠词的妙用
像“叠叠、阵阵”这种由重叠的字组成的词,我们叫叠词,像这样的词你会说吗?
(出图,生看图补充叠词:
-----的水,----的花,-----的夜)
师:
从文中这两个叠词,我们感受到了瀑布的声音是连接不断的,气势宏大,你能读出这种气势吗?
(齐读)
B、第二小节:
(1)师指导朗读。
(连用两个感叹号,体现了诗人看到瀑布时的激动心情。
)
(2)师:
这一小节里用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
比喻、夸张。
)从哪里知道的?
(生说,师补充。
由“千丈”处的夸张,引导生背诵“飞流直下三千尺”。
)李白和叶圣陶都用了夸张的手法让大家感受瀑布壮观的气势。
C、第三小节:
师:
来到瀑布脚下,诗人这时看到瀑布像什么?
(生说,出图)这里的比喻用得非常好。
真是人间仙境呀!
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感觉如何?
让我们带着陶醉的情感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个别展示读)
4、师配乐范读。
师:
老师也被这美丽的景象陶醉了,想来读读这首诗,好吗?
5、生自由选择分组读。
(配乐)
你们也愿意用自己的朗读带大家去感受这壮美的瀑布吗?
哪些同学带大家去听瀑布的声音?
(起立)哪些同学带大家去远望瀑布?
(起立)哪些愿意带大家到瀑布的脚下去感受?
(起立)那我来给大家读课题!
五、小结,升华情感
师:
叶圣陶老爷爷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瀑布的?
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说,师板书:
声音、样子)
我们知道,在《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李白也是采用了这种方式来观察和描写的,我们再来读读看!
(生读《望》,能背的就背。
)
以后,我们在外出游览时,也可以像他们这样,由远到近来观察,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记下来,让没去过的人,也能感受一下祖国的美景,好吗?
瀑布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美丽奇观,大自然真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啊!
这节课,我们不仅从诗中感受到了瀑布的雄伟、壮丽;还感受到了瀑布的如烟、如雾、如尘。
原来,同样的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竟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呢!
望庐山瀑布
李白(诗仙)叶圣陶
生
美丽挂远声音
壮观(直)下近样子
落
【作业布置】
18、雷雨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展示:
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雨吗?
说说你们自己的亲身经历。
那么今天课件中又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
(出示课件展示雷雨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谈观看的体会,相机板书课题:
雷雨
2、引发想像:
教师播放雨前和雨时的两段音像资料(风声、雷声、雨声),启发学生闭目想像。
听着这两段录音,你们都想像到了什么?
相机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把两段录音和插图进行正确搭配。
教师板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雷雨可以说是学生记忆中的一个影像。
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方式,营造了教学氛围,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学文情境,把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
对话平台
二、自学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
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生丰富识字经验。
如:
用动作记住:
“压”"垂";用换偏旁记住“虹”等。
3、利用生字卡片进行同桌互检。
也可设计识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认读。
如:
开火车读、摘果子等。
或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字在文中的那句话,结合文中的句子朗读进行巩固。
4、小组读课,互相正音,评价。
5、全班合作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了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进而提高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
三、细读
1、范读,引导学生谈谈听读的感受。
启发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进而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2、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3、图文对照读,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课文语言的简炼。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样也是重要方法和手段。
坚持以读为本的进行设计,有效地突出了读的目的性、层次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在多形式和多次数的读书活动中,理清思路,感受语言,体会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
)
如:
“虹、蜘、蛛、蝉”都是虫字旁,书写时要注意“扁口”上宽下窄;“压、逃、越”都是半包围构;“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
“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等。
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重点笔画。
3、学生临写,同桌交流评价。
对照总结之后,再进行书写,写得好的全班展示。
(由于文章篇幅较短,所以把整课的写字任务安排在这一课时,集中时间和精力。
引导观察,分类指导,突出了重点,促进了学生自主写字能力的提高。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温暖美丽的春天转眼就会过去,夏天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在夏天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天气(板书:
18雷雨)今天这节课,咱们就继续学习第18课——雷雨。
大家齐读课题。
(二)、复习字词,初读课文。
1、雷雨也叫雷阵雨,多发生于夏天,它来得急,去得快。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现在让我们复习一下吧。
(课件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场雷雨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谁能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说一说?
(三)、指导朗读,读悟结合。
谁愿意把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随学生的回答调整顺序)
1、雷雨前。
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景物呢?
请打开书,一边和同桌讨论,一边圈记这些景物。
谁来说一说?
(板书:
乌云、叶子、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
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请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小组讨论)
卡片出示“乱”字,齐读。
同学们见过小树摆动的样子吗?
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表演小树,准备好:
微风来了,……狂风来了……微风来了,……狂风来了……
停,这就是乱摆,这就是一阵大风下的小树。
这说明风怎么样?
(特别大)
卡片出示“垂”字。
齐读。
课件出示: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爬下来,逃走了。
哪个句子更让你害怕?
(第一句)(垂字让我感到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所以它赶快垂了下来。
)一个垂字用得多妙啊!
让我们看到小蜘蛛以它最快的速度逃走了,我们一起读读第二段,体会那阵大风和那只可爱的小蜘蛛的惊慌。
(齐读)
卡片出示“压”字,齐读。
课件出示: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和“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有些紧张,有些害怕)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雷雨前除了大风,还有什么让人害怕?
(闪电和雷声)
课件出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这么大的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语文 下第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