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填空式复习大纲.docx
- 文档编号:28251873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7.17KB
历史必修一填空式复习大纲.docx
《历史必修一填空式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一填空式复习大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一填空式复习大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的结合,以 为纽带,尚未实现
1.分封制:
目的是 ;内容①周天子把 和 分封于各地,成为 。
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 权,对周天子定期 并提供 和 。
2.宗法制:
①按照 的关系维系分封制。
②最突出的特点是 制。
③形成“ ―― ―― -- ”这样的宗法等级。
(大宗小宗的关系)
3.两者关系:
是维系 的血缘纽带, 是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
)
第2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前 年统一。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
中央:
①首创“ ”称号。
(特点:
①皇帝独尊 ②_____(核心)③皇位世袭)
②中央机构设 。
(三公指 、 、 ,职能分别是 )③地方:
废 行 。
(采纳 的建议);▲
(1)郡县制的特点(与分封制对比)是①中央 管理地方。
②官吏由 任免调动,不得 。
(2)意义:
是 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 政治取代 政治的重要标志,成为我国 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2.影响:
奠定了_____________的基本格局,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3、4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趋势(中央:
削弱____,加强____;地方:
削弱______加强____)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发展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监察制度
汉
巩
固
汉承秦制,后逐步形成
中外朝制
外朝(三公九卿)——______机构
(_____帝)
中朝——_____机构
汉初郡、国制并行;后形成______三级制。
刺史制度
( 帝设,最早发端于 )
唐
完
善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中书省:
掌决策,________________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
事无不总,_____________
道州县三级制
宋
强
化
二府:
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_______是最高军政机构;设____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____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派文臣做地方官,
把“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元
设_____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______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在地方设_____;之下设路、府或州、县;
2.明:
废丞相权分六部; 正式设内阁。
3.清:
雍正帝设 。
地位:
。
职能:
军国大事皆由 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能 旨意。
标志:
皇权加强达到 。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5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根本原因 )
1.列强的侵略
战争
时间
侵略国
结果
主要事件
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国
签订《_______》
广州北郊_______自发抗英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
俄美英法《天津条约》英法俄《北京条约》
焚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
《___________》
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_______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_________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1901年《______》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2.不平等条约的比较
割地
赔款
开放通商口岸
其他
《南京条约》
______
2100万银元
广、厦、福、宁、上
_________(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马关条约》
台湾
____两白银
沙、重、___、___
______(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丑条约》
赔、划、禁、拆、驻(__________________,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6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黄海海战:
是 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失败原因:
李鸿章的“_________”政策
结果:
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最终在______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义和团反帝运动 伟大意义:
粉碎 阴谋。
3.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课伟大的抗日战争(第一次 胜利。
)
一、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此后侵占_____。
_______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过程:
①1935年 会议制定方针,②1936年12月12日 和 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 、 的主张,揭开了国共两党由 到 ,由 到 的序幕。
③1937年 事变后,红军改编为 和 。
④9月,公布 ,标志正式建立。
2、意义:
。
三、全民族抗日:
1、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有:
① 会战(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② 会战(八路军取得首次大捷是 )③ 会战(国民党李宗仁领导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
2、中共召开 会议制定 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在敌后战场 领导取得 大战的胜利。
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是 ,首府在 。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
四、胜利:
年月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月 日签署投降书。
月 日台湾光复。
▲意义:
①国内意义:
最伟大的 ;第一次 ;洗雪了 ,捍卫了 、为 的基础。
②国际意义:
是世界 ;为世界 。
本章重点问答:
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及其影响;日军侵华罪行、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和意义。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与“新”主要区别在于 )
第8课太平天国运动( 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运动)
一、过程:
①1851年 起义(爆发);②1853年定都 (正式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③北伐、西征、天京突围(军事上全盛);④“ ”(由盛而衰的转折点);⑤1864年 (失败标志)
二、▲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期的革命纲领:
1853年《 》和1859年《 》
1、《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①土地分配:
废除 土地所有制,按 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
。
③目标:
建立一个“ ”的理想社会。
2)、评价:
①性质:
太平天国运动的 。
②革命性(进步性):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 的强烈愿望,是农民 的思想结晶。
③局限性:
是农民 的空想,没有真正实施。
违背__________规律。
2、《资政新篇》:
制定;内容主张向 学习发展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外交;)
(2)评价:
进步性:
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
局限性:
没有反映农民愿望,缺乏发掌资本主义的条件。
三、
(1)失败根本原因:
;
(2)▲意义:
性质 。
作用:
沉重打击 和 。
(3)▲教训:
说明
第9课辛亥革命( 年 阶级领导的 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次伟大的巨变)
一、过程:
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年在 成立;政治纲领:
,孙中山后来在《 》上把它阐发为 三大主义即 。
2、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中影响最大的是 起义3、高潮:
武昌起义爆发于 年10月10日。
4、中华民国的成立:
时间 年 、定都 5、清宣统帝于 下诏退位,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 制定,孙中山颁布)
(1)目的:
限制 独裁,维护 制度
(2)政体:
责任内阁制、 的共和制
(3)主要内容(原则):
、民族平等、 、责任内阁制等(对比君主专制)
(4)意义:
①性质:
第一部 宪法。
②进步性:
从法律上宣告了 的灭亡和 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 进程的一座丰碑。
三、辛亥革命历史功绩:
1、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成功:
①推翻了 ,结束了 ,建立 ,使 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 的里程碑。
②沉重地打击 和 。
③促进了中国 的发展
四、失败:
取了革命果实;没能完成 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 社会的性质。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的 。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
)
第1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年―― 年 月 , 阶级领导第二次巨变)
一、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运动:
年爆发;导火线:
中心:
转移 ;主力:
学生转为 ;作用(地位):
性质:
是一次
运动,标志着 (什么是五四精神?
)
(二)、中共的成立:
1、▲历史条件和影响:
(1)历史条件:
思想基础:
的传播;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2)影响: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纲领、道路)
2、成立标志――中共 大的召开:
年地点:
;内容:
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
,建立 实现 。
(局限性:
没有结合当时中国国情。
)
确定党成立后中心任务是 ;3、中共二大:
主要任务是制定
(结合国情制定,也称 纲领,是中国近代第 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内容: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时期:
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国民革命( 年至 年)1、国共第一次合作(党内合作)标志:
;政治基础:
;(体现 三大政策。
)2、高潮:
北伐战争;失败:
3、失败原因:
主观:
中共犯了 放弃对 ;客观:
叛变革命(蒋介石发动 ;失败标志是汪精卫制造 )
4、功绩:
性质:
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作用:
动摇了 ,沉重打击了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时期:
年至 年,也称 时期)
1、1927年:
起义(第一枪,建军节)、八七会议确定 和 的方针。
起义后毛泽东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革命根据地,开创了
的道路。
(出发点:
国情?
三篇文章?
标志?
)
2、长征:
原因 ;胜利的标志:
年 会师。
★遵义会议意义:
①结束了 ,确立了 ;②标志中共从 走向 ;(为什么?
③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
●抗日战争:
( 年至 年,是国共第 次合作,取得第一次 )
毛泽东提出 理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中共七大确立
●解放战争:
年至 年,毛泽东论断 ;
1、过程:
爆发;1947年战略反攻:
、 率部跃进大别山;1948年开始三大决战:
战役(最早)、 战役(以徐州为中心)、 战役(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4月发起 战役解放南京,标志推翻 的统治。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胜利的标志是 。
2、意义:
①国内意义:
推翻了 三座大山的统治,结束了 的历史,建立了 国家,从根本上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主创造了 。
②国际意义:
极大改变了 的对比,有力推动了
重点问答: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评价。
《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辛亥革命的功绩。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第1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一唱雄鸡天下白”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它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颁布《共同纲领》的会议是1949年9月召开的 会议(主要任务是 );背景是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 、 、 三大制度。
其中最根本的是 :
建立标志是 年 的召开。
2、处理民族关系的制度是 。
原因是:
历史形成大杂居,小聚居局面;《 》规定实行, 年宪法正式确认;区、州、县三级,五大自治区?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 年召开的 通过;内容:
规定 、
、 ;特点(原则):
体现了 原则和 原则;性质:
是新中国第一部 的宪法。
意义:
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第1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文革出现的根源是对中国 存在认识上的错误。
(左倾);三大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二、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是指 年 会议的召开。
▲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
的指导思想;②停止使用 的口号,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实行 ;③形成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结束了 的错误束缚,实现了党的 路线、 路线 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开创了 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 。
(七届二中全会与之共同意义在于 )
三、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的是 年宪法;(对比1954宪法)。
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 , 的历史任务;1999年正式写入《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意义:
为社建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真正保障人民的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第13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1、理论: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 制度,港澳台实行。
制度。
2、目的:
为了实现 (最早是为了解决 问题);2、过程:
1979年发表《 》,宣布采用 方式统一祖国。
1981年 建议国共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
20世纪 年代初,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年,全国人大 届二次会议通过。
3、实践:
、 的回归。
(时间?
原因:
A、主观:
综合国力的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国两制”构想被有关方面接收;民心所向,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客观:
国际的支持。
邓否决撒切尔夫人提出的 的建议;1984联合声明)
二、台湾问题:
(是中国 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是列强强占的历史遗留问题)
1、历史:
①日占台湾 年( 至 );②1949年国民党败逃,割据台湾。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停火、1980年打破隔绝,交流日益频繁;达成“九二共识”、“汪辜会谈”、江泽民八项主张、胡锦涛四点意见;连战、宋楚瑜的大陆之行;两岸直航
3、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 、 ”“同时不承诺 ;核心(原则):
“一个 的原则;阻碍因素:
、 ;有利因素(见上面):
统一的意义:
和则两利;国家统一才不会被外国势力所左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专题五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第14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年)
一、初期的外交政策:
;基本方针:
(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建国第一年有17个国家与新中国建交(最早建交的是 );2、▲提出 原则,内容:
;提出:
年 在 首次提出。
意义:
①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 。
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了 会议;4、参加 会议(性质:
第一次没有 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 ”方针,促进大会圆满成功。
第15课外交关系的突破(70年代)
一、表现:
重返 ; 的缓和; 正常化。
1、20世纪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最主要标志是 ;(《乔的笑》于 年第 届联大。
)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是 ;(标志(:
年 访华在上海签订《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 。
)→1978年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 ,两国建交的标志是 年 访华。
二、中美关系的缓和和中日建交的意义:
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国际上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16课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新时期主题:
和平、发展、合作)
一、外交政策的调整1、原因:
国际形势的发展;国内建设需要和平环境;出发点:
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的科学论断(虽然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但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2、调整的表现:
奉行 政策(最突出);反对 ,维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必修 填空 复习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