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8240060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3.66KB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docx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2021年《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2021年《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1
视频回顾种子的萌发过程自然引入课题并板书——直接、省时;
一首小诗本想让学生理解根的顽强生长,但没有考虑到该课不是语文的阅读理解,所以出现了误解和卡克——应注意生物课的特点;
让学生观察培养的幼根时问了“为什么这样多?
”、“哪里长出来的?
”两个问题,不太合适,应放在学习完结构和功能后学生才能答出——注意问题的问法和出现时机;
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时,多数学生没有看到,就让学生做学案的题目了,就是对是否看到了教师也没有确认、落实,更没有对看不到的进一步地指导——注意给学生时间操作和结果的确认;
讨论根的生长跟谁有关?
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太短——注意该讨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生成,需要花费一点时间;
用课件显示枝条,不如展示实物——给学生直观的真实感受;
动画演示芽发育成枝条,给学生动态的连续印象——很好;
让学生摘取去掉叶片的带芽枝条的顶芽进行切开观察并让学生利用实物展台展示了切开的芽同时解说,这点很好。
不足处:
干嘛要去掉叶片呢?
带叶不是更好吗?
没有让学生认识顶芽和侧芽;实物展示要是进行放大的调节会更好些。
建议:
先出示带叶枝条让学生辨认叶片、茎、芽(顶芽和侧芽),之后在学习芽的结构和发育不是更好吗?
芽的发育连线,学生已经在学案上完成了,改为实物展示即可,不必再在课件上重复一个标准答案了;
植物需要营养物质,先说了结论之后在让学生看实验的结果和现象,顺序颠倒了;
亮点:
有显微投影,准备了实物枝条,切开观察了芽。
2021年《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2
反思一:
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同学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在课前,同学自身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
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同学参与度高。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同学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
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
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
我认为这是实验缺乏的地方。
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建议采用。
反思二:
本节教材内容中知识方面的要求,基本上与旧教材相同,有些知识点还有所删减,如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未作要求。
教材突出表示在对同学能力方面的要求,布置了四个同学活动,培养和训练同学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科学课,而科学课不能是教师“讲科学”,同学“学科学”,而应是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做科学”。
教学中应设置问题串,激发同学探究的热情,讲清让同学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
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每个同学的“眼球”和思想,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个同学学有所得,是本节教学中最难驾驭的。
教学点评
1.第一课时的说课稿中,教师引导同学在解剖、观察两种类型的种子结构后,让同学运用已获得的种子结构的知识,再观察、识别自身带来的种子的结构,有效地指导了同学运用知识、推理、判断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通过讨论、比较,最后填写比较表,并相互交流,促使同学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
2.第二课时的导入是利用同学课下实验的现象,引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种子的成分,符合同学的认识规律,逻辑性也强。
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一步步推进,一步步得出结论,条理性强。
最后再探究其他种子的成分,使说课稿意图得以实现,同学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3.第三课时,教学中将教材中的图6?
?
5的实验方案,分解为单一因素让同学设计方案,并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奖,有效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法。
反思三:
经过同学设计、实验、汇报后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合适的温度和空气。
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
“老师,我的实验结果不是这样。
我把种子也浸在水里就是说没有空气,但我的种子却发芽了,说明种子的萌发不需要空气。
”这下子可热闹了,有一局部同学立即和和,一局部同学竭力反对、还有一局部同学发表自身的意见,让你目瞪口呆。
片段:
生:
水里有氧气,所以在水里的种子也能发芽。
生:
氧气不能溶解在水里,说明水里没有氧气,所以收集氧气时用的是排水集气法。
生:
水里没有氧气的话鱼、虾就会死光,为什么还有鱼和虾呢?
生:
水里有氧气的话,为什么把燃烧的火柴放进去会灭掉呢?
生:
水里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火不能在水里燃烧。
生:
既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又是不能呼吸的,为什么种子没有闷死......
有时候同学的想法很有趣,但却可以真正的说明同学的思维已被很好的激发,我没有参与,让他们自由发表自身的意见,等同学争论的差不多了,我说话了: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论怎么样确实那个同学的种子发芽了。
我们应该怎样做?
”“如何设计实验呢?
”同学开始讨论。
生:
把水烧开,凉了、就没有空气了,再把种子浸在水里这样就可以了。
生:
可以找一个比较长的瓶子,水装的很深,一些种子埋在水底,一些种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同学的实验设计突出了同学思维的深度,不能不说同学对一些争论的问题已经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学实验来解决,说明同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知识。
所以说不要低估了我们同学,同学的认知水平虽然有差别,但可以互相弥补、有交__,整体来讲同学是有潜能的,把他激发出来就需要老师的战略,所以老师的教育任务是艰巨的。
有时候真的怪我们的实验条件太差(已经够好了,只是相对于科学家的实验条件来说的。
哈哈!
)不能让同学用奇怪的方法来证明奇怪的想法。
当然也有好处,可以激发同学从实际条件动身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法。
2021年《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3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手段,创造观察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生命活动的过程永久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我在初中生物“种子的萌发”这课教学中,除了通过演示讲清楚种子萌发的条件外,还让学生做个小实验。
我分别发给每一位学生一些油菜种子和小麦种子,让他们回去找2个大些的瓶盖子或小盘子,在瓶盖或盘子上垫几层皱纹纸,把小麦种子和油菜种子分别放在皱纹纸上,每天浇些水。
由于10月份天气暖和,过几天种子就发芽了。
我自己同时用两个培养皿,垫上几层皱纹纸,分别放上小麦种子和油菜种子,每天浇点水。
过几天,种子先长出根,结合“种子的构造”来讲,胚根先长成根,根就能吸收水分,还起固定植物的作用。
并让学生把萌发的种子带到学校观察。
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好,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差,让他们对照萌发条件找出原因,并记录萌发的情况。
再过几天,种子又长出叶来,告诉学生这是胚芽发育而成,这时种子已长成一株小苗。
对比小麦苗和油菜苗长出的叶和根都不一样。
等后面讲到“根尖的构造”时,可通过培养皿的玻璃,看到皱纹纸下面长满了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肉眼看得非常清楚,而且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根冠也看得很清楚,皱纹纸的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苗。
等到种子中营养用完了,小苗也停止生长而且叶片逐渐发黄,这时种子只剩空壳。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学生可写观察记录,种子第几天发芽?
根生长的情况,叶片生长的情况等。
实验做得好的学生最后可写成一篇小论文。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系统地观察到种子的萌发过程;可观察到根尖,特别是根毛;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与叶片的不同;也理解了小麦种子的胚乳与油菜种子的子叶,供给胚发芽的营养。
学生对实验很有兴趣,收获也大,利用“种子的萌发”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21年《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4
反思一:
《种子的萌发》这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
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
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
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
反思二:
本节教材内容中知识方面的要求,教材突出表现在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了像蚕豆这样的种子的结构,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
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了解了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
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科学课,我们的科学课应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探究科学”。
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学习科学知识,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认识生命的可贵。
2021年《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5
4月22日,科学组开展了“让科学课堂充满科学味”的教研活动,我上了一节《种子的萌发》,在科学组其他老师的帮助下,这节课也顺利的上完了,上课结束后,科学组的其他老师给我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
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有必要对我的课进行一定的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觉得存在以下问题:
1、在第一部分,探究种子浸泡过程中需要水分,我采用的是让学生上讲台用量筒来测量两杯水的体积。
我的预设是想通过两位学生测量两杯水的体积,来反映种子浸泡过程中水分的吸收,但是用量筒测量水是三年级的实验,很多四年级的同学对于量筒的使用出现了问题,当时我及时纠正了他们的错误,但是却是在同学们错误数据的前提下,得出了种子浸泡需要水分这一个科学道理。
在这里,我觉得我忽略了一个问题,经过了两天,烧杯里的水分也是有一定蒸发的,而学生测量结果有可能是水分蒸发导致的。
2、第二部分:
解剖蚕豆种子,这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是让学生两人一组实验,用镊子解剖蚕豆种子,并将实验结构记录在记录单上。
这一部分我计划10分钟完成,实验完成后,让小组成员来讲台上汇报;但是学生汇报的时候,其他学生并没有非常清楚的看到这位同学解剖的蚕豆以及他们记录的结果,因此这一部分我觉得没有安排好,应该把实物投影仪很好的用起来,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的看到每个同学的解剖结果。
3、解剖花生和绿豆种子。
这部分实验实在解剖蚕豆种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种子结构的再次巩固,但是同时解剖两种种子有点拖沓,可以让学生们两种种子选择一种进行实验。
4、种子的发芽,这一部分我是单独进行教学的,观察种子在发芽过程中各部分的变化情况。
但是由于这是本节课的第四部分,所以整个时间上把握不够,这部分内容被压缩了,时间不够。
因此,我认为这一部分可以放在第二部分蚕豆种子解剖之后没让学生们边解剖边观察蚕豆种子各部分结构。
在节课上完了,但是总体上还是有点准备不足,对学生的掌握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这是以后教学中急需改进的。
2021年《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6
1.种子发芽的准备。
因为课上要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阶段蚕豆发芽的状态,在课前需要老师准备好发芽的种子。
我提前了5天浸泡了一些蚕豆种子,浸泡了半天一夜,等种子膨胀了把它放入托盘中,用餐巾纸盖上,洒上水,保持湿润,奈何过了三天,还是不见芽从种皮中冒出来。
等到上课了也是毫无动静。
幸亏另一位老师准备的一些蚕豆已经开始钻出了新芽。
回顾这次蚕豆发芽失败的原因,我想有两个:
一是我在浸泡种子时,为了促使种子更快的膨胀,增加温度,我使用了热水加凉水调和成温水。
也许是水温过高,烫坏了种子。
二是时间还是不够,马老师准备的种子比我早三天,上课时冒出了新芽,但这时算算已经有七八天了。
而七八天也只是冒出了一点白白的嫩芽,丝毫不见绿色,更不要说是嫩叶了。
现在的气温对于种子发芽还不是很合适。
对此,上课我只能利用图片进行补救。
我也答应学生,把正在发芽的种子发在教室了继续让它发芽生长,我们将在以后继续关注它们的生长。
2.视频的下载利用。
这个单元的内容,很多都是动态的,如种子的散播、种子的萌发、动物的繁殖等,一节课的内容其实概括了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里的变化。
如何让学生更形象地学习、理解,一些视频,包括FLASH动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可是络上的一些视频往往没有提供下载。
在上节课教种子的传播内容时,搜索到了一些很好的视频,同样无法下载,但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掌握下载这些视频的方法。
今天这节课也是这样,下载的一个关于种子萌发的FLASH动画,让学生形象地观赏到了种子的萌发过程,很好地解决了单靠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观察无法解决的问题。
此“秘笈”定要传授给其他老师,好东西大家分享。
2021年《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7
反思一:
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
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
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
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
我认为这是实验不足的地方。
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建议采用。
反思二:
本节教材内容中知识方面的要求,基本上与旧教材相同,有些知识点还有所删减,如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未作要求。
教材突出表现在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安排了四个学生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科学课,而科学课不能是教师“讲科学”,学生“学科学”,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做科学”。
教学中应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讲清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
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每个学生的“眼球”和思想,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是本节教学中最难驾驭的。
教学点评
1.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剖、观察两种类型的种子结构后,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种子结构的知识,再观察、识别自己带来的种子的结构,有效地指导了学生运用知识、推理、判断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通过讨论、比较,最后填写比较表,并相互交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
2.第二课时的导入是利用学生课下实验的现象,引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种子的成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逻辑性也强。
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一步步推进,一步步得出结论,条理性强。
最后再探究其他种子的成分,使教学设计意图得以实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3.第三课时,教学中将教材中的图6?
?
5的实验方案,分解为单一因素让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法。
反思三:
经过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后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合适的温度和空气。
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我的实验结果不是这样。
我把种子也浸在水里就是说没有空气,但我的种子却发芽了,说明种子的萌发不需要空气。
”这下子可热闹了,有一部分同学立即附和,一部分同学竭力反对、还有一部分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你目瞪口呆。
片段:
生:
水里有氧气,所以在水里的种子也能发芽。
生:
氧气不能溶解在水里,说明水里没有氧气,所以收集氧气时用的是排水集气法。
生:
水里没有氧气的话鱼、虾就会死光,为什么还有鱼和虾呢?
生:
水里有氧气的话,为什么把燃烧的火柴放进去会灭掉呢?
生:
水里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火不能在水里燃烧。
生:
既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又是不能呼吸的,为什么种子没有闷死。
。
。
。
。
。
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很有趣,但却可以真正的说明学生的思维已被很好的激发,我没有参与,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学生争论的差不多了,我说话了: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管怎么样确实那个同学的种子发芽了。
我们应该怎样做?
”“如何设计实验呢?
”学生开始讨论。
生:
把水烧开,凉了、就没有空气了,再把种子浸在水里这样就可以了。
生:
可以找一个比较长的瓶子,水装的很深,一些种子埋在水底,一些种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学生的实验设计突出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不能不说学生对一些争论的问题已经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学实验来解决,说明学生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知识。
所以说不要低估了我们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有差异,但可以互相弥补、有交__,整体来讲学生是有潜能的,把他激发出来就需要老师的策略,所以老师的教育任务是艰巨的。
有时候真的怪我们的实验条件太差(已经够好了,只是相对于科学家的实验条件来说的。
哈哈!
)不能让学生用奇怪的方法来证明奇怪的想法。
当然也有好处,可以激发学生从现实条件出发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法。
2021年《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8
《植物种子的萌发》是苏教版七年级年级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绿色植物种子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种子的萌发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植物幼苗的根、茎、叶分别是由种子的哪一部分发育来的。
本节课介绍的是绿色植物一生的开始时的生命活动,知识与活动与第四章植物的组织、器官等、设计探究实验相联系,也为后面植物的生长、开花等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为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我将教学内容总结为“两点四动”。
“两点”指两个知识点;“四动”指四个活动。
由教师指导学生的活动来落实“种子的结构”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两个知识点。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认知能力和探究能力有限以及老师教学水平有限等因素,造成教学过程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完美,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总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本节课的内容有静态的种子的结构,更有动态的种子的萌发,怎样使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动”“静”的有效结合,并能收到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以及情商的良好教学效果,是我重点考虑的问题。
为此,要发动学生,使学生全面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中来,使学生体验探究的魅力,享受学习生物的乐趣。
一、课前
以小组为单位,有小组长带领收集植物种子或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植物种子多种多样的,具有不同的形态、大小和颜色。
启发学生思考,种子共有的结构是什么。
此为活动一:
种子家族大聚会
二、课中
学生活动二:
种子结构大比拼
1、指导学生对照课本图5-1,按照教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辨认大豆种子的内部结构,并能说出其结构名称,推测其功能。
2、观察种子的结构要选用较大的种子,如大豆、豌豆、玉米,这样不但便于观察,而且这些还是常见的农作物,便于收集。
在观察前要浸软,否则不易解剖,每个学生2粒不同的种子,对比观察。
玉米用煮熟的嫩玉米效果更好。
3、将种子放在培养皿内发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保持实验桌整洁的习惯。
4、实验时教会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种皮种脐以及种皮的韧性),再观察内部结构。
5、强调观察的顺序以及每一步观察到的结构有何功能。
6、列表比较大豆、玉米等种子的结构,“大比拼”之后才发现种子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都由种皮和胚组成,有些植物的种子还有贮藏营养的胚乳,同时还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学生活动三:
种子萌发谁做主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先预设情景,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可提前将小麦种子进行处理,分别放在锥形瓶内。
瓶
(1):
干种子;瓶
(2):
注满水;瓶(3)萌发的种子。
让学生观察瓶内种子的萌发情况:
(1)
(2)瓶内种子不萌发,(3)瓶内种子萌发了。
思考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什么?
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一节的内容,使学生温习探究的基本过程,教师特别强调“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关键环节。
对于确定变量、设置对照试验的意义一定要使学生明确。
由此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交流,以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氧气)和温度、阳光、土壤等某一个条件为变量进行探究。
小组展示:
李艳艳组提出的问题:
如果没有水,种子能萌发吗?
作出的假设:
如果没有水,种子不能萌发吗?
老师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提醒学生将否定问句改为肯定问句就好了。
对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氧气的实验,如何设置对照组“缺氧”的环境?
有的学生说将瓶塞盖上。
这样可行吗?
瓶内还有空气呀?
如何办?
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
学生中有聪明人。
办法1,将瓶内注满水,凉开水最好;办法2,蜡烛在瓶内燃烧,将瓶内氧气耗尽。
思维的碰撞是美好的,是灵感的闪现,是激情的飞跃,是兴奋,是提升。
三、课后
学生活动四:
种子萌发看看看
种子萌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让看到这一过程呢?
要求学生观察时间需要1周时间,并且还需要每天定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等。
在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完成后,继续让学生连续观察在透明玻璃瓶内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用影像记录下来。
萌发后种子对于观察根尖的结构和根的生长、植物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黄化苗和正常苗生长条件的比较、植物的无土栽培以及观察植物的呼吸作用等储备好了物质条件。
如果将幼苗移栽到土壤中,让学生持续观察幼苗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那将对学生开展和总结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和协作精神以及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极为有利。
学生亲身参与,不但兴致高涨,还能发现研究型人才。
田朝洋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探究小麦根在白天还是晚上生长得快。
他问:
老师,如何开展探究?
我说:
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进行。
他说:
我明白了。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运用。
以理论指导实践得以很好的诠释。
)
由此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并不神秘,它是我们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和科学指南,科学家可以做,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认识自然,探究科学的奥秘。
多美妙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种子的萌发 种子 萌发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