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汉盐铁会议上的贤良文学.docx
- 文档编号:28233477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51KB
论西汉盐铁会议上的贤良文学.docx
《论西汉盐铁会议上的贤良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西汉盐铁会议上的贤良文学.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西汉盐铁会议上的贤良文学
论西汉盐铁会议上的贤良文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西汉政府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
会议的一方代表是“有司”,包括丞相田千秋和丞相府属官“丞相史”,以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和御史大夫府属官“御史”等朝廷官员。
另一方代表则是从地方各郡国举荐上来的贤良和文学。
此次会议由田千秋主持,其主题是“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
议罢盐铁榷酤”。
会议陆续进行了半年之久,其结果是西汉政府罢除了酒榷政策。
一、会议上的贤良文学
参加此次会议的贤良与文学共有六十多人:
三辅和太常各推举贤良二人,他们一般是做过官的人;地方郡国各推举文学一人,一般是地方上比较有名气的儒生。
其中有名可考者仅有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国万生、中山刘子推和九江祝生等少数几人。
后来汝南人桓宽根据自己的见闻,“推衍盐、铁之义,增广条目,极其论难,著数万言”,写成了流传于今的《盐铁论》一书。
在会议上,贤良文学和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朝廷官员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风俗、文化等各个方面。
(一)关于尚德崇义
尚德崇义是贤良文学的核心价值观念,会议上他们对诸如本末、王霸、匈奴和战等具体问题的辩论皆祖于此。
应该说贤良文学是十足的重义主义者,他们严厉抨击西汉政府推行的盐铁官营、平准均输和酒榷等政策,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与民争利”,坚持礼义仁德才是治国之本。
在他们看来,古代社会的理民之道才是最理想的模板,“古者,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
……是以夏忠、殷敬、周文,庠序之教,恭让之礼,粲然可得而观也”。
他们极力主张统治者以礼义治国,放民于利,甚至认为讲求“权利”是残损国家和人民的行为,所谓“礼义者,国之基也,而权利者,政之残也”。
贤良文学推崇唐虞三代时的治国之道,甚至近乎想象般地描绘了三代之时的治乱情景,突出礼义在治国上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代之盛无乱萌,教也;夏、商之季世无顺民,俗也。
是以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及政教之洽,性仁而喻善。
故礼义立,则耕者立于野;礼义坏,则君子争于朝。
”贤良文学的义利观由此可见一斑。
(二)关于本末之业
盐铁会议伊始,文学即对西汉政府的工商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们认为盐铁官营等“兴利”政策是与民争利的行为,在这种“坏风气”的诱导下,容易使人民不务本业,其结果是很严重的,“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因此,他们主张国家不要掌控工商业,与民争利,这样不仅可以引导社会风俗回归淳朴,而且还能使更多的百姓“就本”,以此促进农业的发展。
他们还认为,“市、商不通无用之物,工商不作无用之器。
故商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业也”,主张商业在社会中仅需发挥最基本的通货职能,而工业则履行制备必须器械的职能就可以了,它们绝不是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方面。
这也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他们极其传统的崇本抑末、重农轻商观念。
而在具体实行方面,贤良文学特别推崇唐虞三代之治,主张恢复灭亡已久的井田制,“故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
”只要统治者的欲望不过度膨胀,生活有度,实行井田制就足以满足其需要,也可使广大百姓富足。
“古者,制田足以养民,民足以承其上。
千乘之国,百里之地,公侯伯子男,各充其求赡其欲。
……故古者分地而处之,制田亩而事之。
是以业无不食之地,国无乏作之民。
”同时,主张国家不要占据公田、苑囿等土地,将它们全部让给百姓耕作经营,国家收取租税足矣。
只有这样,才能“匹夫之力,尽于南亩,匹妇之力,尽于麻枲。
”
(三)关于抗匈边防
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不仅极力反对官营工商业的“兴利”政策,也强烈反对由之给以强力财政支持的抗匈战争。
经过武帝长达数十年的征伐,至昭帝时期,大规模的汉匈战争已经结束,汉匈双方都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会议上桑弘羊指出,“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睹其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怀,故广将帅,招奋击,以诛厥罪。
”从武帝时期的实际情况上看,桑弘羊的此番论述无疑是较为中肯的。
只是此时匈奴确已不能再对汉王朝构成足够的威胁,汉王朝的备胡策略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然而,贤良文学却并不是从这种现实层面出发的,他们根本没有正视这些历史现实,而是对武帝时期的抗匈策略和功绩进行了全盘否定。
而且他们也并没有提出什么切实可行的建议,只是一味强调以德怀远,以仁德感化匈奴,与之和平相处。
文学强调说,“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
”贤良也说,“君子立仁修义,以绥其民,故迩者习善,远者顺之。
……故为政而以德,非独辟害而折冲也,所欲不求而自得。
”甚至不顾“匈奴数和亲,而常先犯约,贪侵盗驱,长诈之国也。
反复无信,百约百叛”的历史教训,干脆抛出了“夫两主和好,内外交通,天下安宁,世世无患”的近乎妄想的论调。
正如晋文先生指出的,“这不仅违背了历史的基本事实,而且也违背了武帝轮台诏令‘勿乏武备’的基本精神。
从他们的策略上说,也是非常愚蠢的。
”
二、对贤良文学的浅议
宣帝时期,桓宽在撰写《盐铁论》时,站在贤良文学的立场上,对他们在盐铁会议上的表现给予高度的评价,“当此之时,英俊并进,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国万生之徒六十有余人咸聚阙庭,舒六艺之风,陈治平之原,知者赞其虑,仁者明其施,勇者见其断,辩者骋其辞,龂龂焉,行行焉,虽未祥备,斯可略观矣。
中山刘子推言王道,挢当世,反诸正,彬彬然弘博君子也。
九江祝生奋史鱼之节,发愤懑,讥公卿,介然直而不挠,可谓不畏强圉矣”。
但是,这样的评价与贤良文学在会议上的表现并不一致。
诚然,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确实道出了武帝政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向朝廷阐明了民间的许多疾苦。
例如,针对当时政府垄断铁器铸造,贤良即道出了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
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业作遽,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
”在论及汉武帝对匈奴的连年征战时,文学也指出了战争给广大百姓带来的疾苦和灾难,“往者,军阵数起,用度不足,以訾征赋,常取给见民,田家又被其劳,故不其出于南亩也。
……是以田地日荒,城郭空虚。
”在《盐铁论·取下》中,贤良对人民严重的贫富分化情形进行了生动地阐述,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真实地表现了广大人民生活的凄惨和艰难。
从这种意义上讲,盐铁会议“问民间所疾苦”的目的达到了。
但是贤良文学厚古薄今,泥古不化,认为只用仁政和礼义就可以使天下大治,具体措施只需“复诸古而已”。
这种思想落实到关于本末之业、抗匈边防等具体问题上就足以体现他们的迂腐乃至荒唐了。
贤良文学多为饱读诗书之人,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严重的重义轻利倾向。
在与桑弘羊等人的辩论中,不仅称引先古圣贤,也多次称述汉儒董仲舒的说教,深受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工”的思想影响。
但具实到国家之“本”——农业上,即使是董仲舒本人也承认井田制废除已久,难以施行于当世,从而主张采用“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的变通方式。
而贤良文学则完全不顾现实情况,极力复古法古,推行井田制。
正如韩非所说,“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这正说明了贤良文学的迂腐,近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在边防问题上,他们也不考虑现实问题,妄加称引古人仁德备边的观念,认为边防“在德不在固。
诚以仁义为阻,道德为塞,贤人为兵,圣人为守,则莫能入。
”在西汉中期民族矛盾激烈的背景下,这种备边论调不仅显得苍白无力,而且显得十分荒唐迂腐。
贤良文学特别具有尚古和法古取向,这在《盐铁论·散不足》中体现得相当彻底。
全篇文学共列举了三十一项当世之“不足”,而每一项“不足”之前都必有一项“古者如何”的描述。
“可见他们确实是以古为准,已到了食古不化的地步。
”所以在与文学贤良的辩论中,桑弘羊给自己的对手们下过这样一段经典的评价:
“今文学言治则称尧、舜,道行则言孔、墨,授之政则不达,怀古道而不能行,言直而行枉,道是而情非,衣冠有以殊于乡曲,而实无以异于凡人。
”
由于贤良文学自身的种种局限与不足,他们在与桑弘羊的辩论中并未占据明显的上风,最终“贤良、文学不明县官事,猥以盐、铁为不便。
且请罢榷沽、关内铁官。
”而官营政策的支柱——盐与铁,最终仍然得以继续推行。
三、关于当时儒学之于政治的一点思考
对于盐铁会议的论战性质,有的学者将桑弘羊视为法家,故称其为儒家和法家的一次尖锐交锋。
有些学者认为桑弘羊在论战中多次称引儒家经典,熟谙儒家学说,将桑弘羊也视为儒家,因此认为盐铁会议是儒家内部不同派别的一次论战。
其实不管如何划分,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历史情形,即如晋文先生所言,“到西汉中期,儒学经过不断改造,已成为一种兼收并蓄、对维护统治特别有利的思想体系,而能够为统治者所采纳”,甚至西汉中期已经发端了“以经治国”。
然而,具体到贤良文学这种儒生群体上,他们所展现的思想形态和为政能力却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从全国推选上来的六十余名贤良文学,固然是当时儒生中的佼佼者,其中更不乏学识渊博之士。
但就是这样一批优秀的儒生,除了在会议第一阶段结束“咸取列大夫”外,终昭宣之世基本上就没有脱颖出比较有作为的人物。
乃至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唐生、万生、刘子推、祝生等少数几个名字可考,甚至还不是全名的人物。
可见,参加此次盐铁会议的贤良文学一般都缺乏突出的为政能力。
他们在思想上更是有严重的“泥古”倾向,甚至达到迂腐荒唐的境地。
贤良文学的这种情形固然与他们的个人特质有很大的关系,但我们认为,当时儒学之于政治固有的缺陷也是重要的因素。
儒学虽然经过了一定的改造,但还不能说其对政治就十分切合。
在这种情形下,资质不是十分突出的绝大多数儒生就很难形成较强的为政能力。
这种情形可以从汉宣帝父子的一段对话中窥见一斑。
当柔弱好儒的汉元帝还是太子时,他曾向宣帝进言宜重用儒生,宣帝即回答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汉宣帝可谓一语道破了当时一般儒生的巨大缺陷。
而此次盐铁会议上的文学贤良,在某种程度上也打下了当时儒学的时代烙印,体现出了很明显的从政思想和能力的局限性。
而自汉元帝开始重用儒生后,西汉国家日益衰弱,一代不如一代。
直至作为儒生领袖的王莽直接葬送了“新”朝,这就又印证了宣帝的那一声感叹:
“乱我家者,太子也。
”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汉 会议 贤良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