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学业水平冲刺卷《地理环境宇区域发展》.docx
- 文档编号:28230072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3.32KB
高考学业水平冲刺卷《地理环境宇区域发展》.docx
《高考学业水平冲刺卷《地理环境宇区域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学业水平冲刺卷《地理环境宇区域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学业水平冲刺卷《地理环境宇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
1.读“东北地区年干燥度等值线图”(年干燥度为年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①、②两地年干燥度有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A.①地的海拔高于②地
B.①地比②地距海近
C.①地的蒸发量大于②地
D.①地的降水多于②地
答案:
D
解析:
①、②两地海拔高度有差异,但不是其干燥度差异的主要原因,①地比②地距海近,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①地的降水量大于②地,但蒸发量小于②地;①地处于长白山东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的②地。
2.读“东北地区年干燥度等值线图”(年干燥度为年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对图中甲地正确的叙述是()。
A.流经该地的大河有凌汛现象
B.地广人多,粮食商品率高
C.种植冬小麦、甜菜、亚麻等农作物
D.沼泽广布,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答案:
A
解析:
甲地为三江平原,有松花江等大河,有凌汛现象,该地地广人稀,机械化耕作,粮食商品率高,甲地区无法种植冬小麦,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是热量。
3.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985年和2019年城市、交通图。
由图不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城市数量增多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增多
D.城市人口比重提高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图中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的规模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扩大;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比重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图中无法推断总人口的变化状况。
4.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985年和2019年城市、交通图。
影响该地区西部交通线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形崎岖
B.暴雨频发
C.冻土广布
D.矿产稀少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
即气候、地形、水源等是影响交通线布局主要自然区位因素,而从图中可直观地看出该地区西部主要是以山地地形为主。
5.读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洞庭湖的变化图。
洞庭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上游砍伐植被
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③围湖造田
④流域内降水量不断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比较两图可知,洞庭湖的面积在缩小,这主要是上游地区砍伐植被、泥沙在湖区淤积,以及围湖造田造成的。
6.读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洞庭湖的变化图。
这种变化可能导致()。
A.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B.库区蒸发量加大
C.洞庭湖湿地的功能完全丧失
D.水量减少,湖水盐度增加
答案:
A
解析:
湖泊面积缩小,会导致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蓄功能降低。
7.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说明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8.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A—B—C
B.B—C—A
C.C—A—B
D.B—A—C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如C点)。
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如A点)。
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如B点)
9.传统民宅是乡村聚落中最具特色的景观。
传统民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福建土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B.陕西察洞主要受建筑水平影响
C.四合院反映聚落主要受交通影响
D.云南竹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答案:
D
解析:
云南竹楼主要受气候(降水多)的影响。
10.从风水学上说,我国的建筑物都要求“坐北朝南”(大门、庭院布局在建筑物的南边),关于这一说法从地理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A.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B.朝南阳光较充足
C.空气清新湿润
D.南面的地形比较平坦
答案:
B
解析:
我国的建筑物都要求“坐北朝南”,主要是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阳光主要从南面照射,坐北朝南有利于阳光照到屋内,使得屋内阳光充足且温暖。
11.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区域间有着从属关系
B.各区域是按照特定指标划分的
C.各区域没有任何联系
D.各区域间有明确的界线
答案:
B
解析:
图中气候区是按照降水和气温的特征(特定指标)划分的项正确;各区域间不存在从属关系,A项错误;区域具有开放性特点,彼此间并非没有联系,但气候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C、D两项错误。
12.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图中各个区域()。
A.从区域类型看属于功能区
B.空间尺度较小,描述内容较宏观
C.面积、范围经常变化
D.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答案:
D
解析:
气候区一般是在降水和气温的基础上按照自然要素划分的,不属于功能区,A项错误;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内容越宏观,B项错误;区域面积和范围相对固定,内部特征也相对一致,C项错误、D项正确。
13.我国某大学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评估技术,完成了我国某重要地理分界线(过渡带)分布图的绘制。
读该分界线西段、中段、东段示意图。
该分界线最有可能是我国()。
A.水田与旱地集中分布区分界线
B.人口密度分界线
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D.外流区与内流区分界线
答案:
A
解析:
根据该分界线西段、中段、东段示意图判断该分界线大致呈东西走向,我国水田和旱地集中分布区的分界线大致是秦岭一淮河一线,与图中分界线相符,A项正确;人口密度分界线为黑河一腾冲一线,为东北一西南走向,B项错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
14.我国某大学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评估技术,完成了我国某重要地理分界线(过渡带)分布图的绘制。
读该分界线西段、中段、东段示意图。
GIS在绘制该分界线时的作用主要是()。
A.获取相关地理空间信息
B.确定地理事物空间位置
C.分析与应用空间数据
D.将相关信息立体化呈现
答案:
C
解析:
GIS的主要作用是对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及应用等,C项正确;获取相关地理空间信息主要运用RS,A项错误;确定地理事物空间位置主要运用GPS,B项错误;将相关信息立体化呈现不是“3S”技术的功能,D项错误。
15.2019年7月,中国北斗与物联网产业技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专家介紹:
北斗全球系统工程建设正在抓紧推进,已经成功发射了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有消息称有关专家正在研究将“北斗卫星”技术用于防洪监测,下列属于该项目研究方向的是()。
A.在防洪大坝关键位置安装定位系统
B.监测上游地区河流水位的变化情况
C.进行大地高程测量和绘制相关地图
D.进行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和预报
答案:
A
解析:
在防洪大坝的关键位置安装定位系统,技术人员能够实时掌握这些关键点的参数变化。
当变化达到某种程度时,说明大坝建筑的整体结构安全面临危险。
而这些肉眼难以发现的隐患,可以通过北斗系统及时察觉。
16.下面的图甲为某区域的地理信息空间分布图,图中r表示河流,s表示林木,h表示隹房,f表示耕地;图乙数据表示图甲区域内各方格的平均海拔(单位:
米),该区域内河流()。
A.由西南向东北流
B.上游水能丰富
C.流域内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D.可自流灌溉耕地
答案:
C
解析:
图甲中r表示河流,因此河流流经的区域为r所在的区域。
根据图乙可知,该区域东北部的海拔为75米,而西南部r的海拔为74米,因此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河流上游海拔均为75米,水流平缓,水能并不丰富;河流海拔低于耕地,无法自流灌溉耕地;据图判断,流域内未开发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17.下面的图甲为某区域的地理信息空间分布图,图中r表示河流,s表示林木,h表示隹房,f表示耕地;图乙数据表示图甲区域内各方格的平均海拔(单位:
米),图示区域森林覆盖率为()。
A.10%
B.18%
C.25%
D.32%
答案:
B
解析:
图示区域共有100个方格,s(林木)占了18个方格,因此森林覆盖率为18%。
18.由于精确农业优点多,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已在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下图为“精确农业系统工作示意图”。
图中主要反映出()。
A.工业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强
B.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强
C.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强
D.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强
答案:
D
解析:
图名是“精确农业系统工作示意图”,图中有GPS、电子图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故图中内容反映的是技术对农业的影响。
19.由于精确农业优点多,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已在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下图为“精确农业系统工作示意图”。
下列目的,借助精确农业系统不能实现的是()。
A.合理施肥
B.农产品品质鉴定
C.作物估产
D.土壤状况调查
答案:
B
解析:
通过土壤状况图可进行土壤状况调査,根据调查状况可分析出合理施肥量,产量图可以评估作物产量;但农产品品质鉴定从图中技术是不能实现的。
20.由于精确农业优点多,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已在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下图为“精确农业系统工作示意图”。
根据“肥力电子图”对农田进行“精确施肥”,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借助的重要手段是()。
A.GP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答案:
A
解析:
对农田进行精确施肥,需要精准定位,定位需要GPS来实现。
21.B2C是英文Business-to-Customer(商家对顾客)的缩写,是近年来依赖于互联网迅速崛起的新型销售模式。
如众多年轻人购物首选的即属此类经营模式。
读“B2C交易流程示意图”,B2C模式()。
①宜将商业网点布局在中心商务区
②依赖于现代物流业的不断发展
③是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
④易受自然环境影响,成本高、利润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该模式依赖于现代物流业不断地发展,是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
22.B2C是英文Business-to-Customer(商家对顾客)的缩写,是近年来依赖于互联网迅速崛起的新型销售模式。
如众多年轻人购物首选的即属此类经营模式。
读“B2C交易流程示意图”,在B2C模式中,物流公司可以随时了解运输车辆运输途中所处位置,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①GIS②数字地球③RS④GPS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对运输车辆进行精确定位要运用GPS技术,及时查询了解运输车辆的位置信息要应用GIS技术。
二、综合题
23.读世界上两个重要国家示意图及相关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材料孟买人口1300多万,里约热内卢人口1400多万,均为世界人口超级大城市;印度人口11.2亿,巴西人口1.9亿,两国均为世界人口大国。
(1)根据图中信息,说出两个国家在自然环境上的共同特征。
(6分)
(2)巴西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利亚。
请从地理角度分析其原因。
(6分)
(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及材料,分析促进孟买、里约热内卢工业发展的共同的区位因素。
(6分)
(4)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
(1)位置:
海陆兼备;气候:
纬度低,热量丰富;矿产:
矿产资源丰富;土地资源:
国土面积广大,土地资源丰富;地形:
平原、高原为主。
(2)里约热内卢人口、交通拥堵、就业、污染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促进本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巴西利亚地处热带草原气候的巴西髙原,气候条件优越。
(3)位置:
位于沿海,对外交通便利;资源:
充分利用附近的工业原料,带动工业发展;市场:
城市及所在国家人口多,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市场广阔。
(4)气候温暖湿润;开发历史悠久;对外交通方便。
解析:
本题对两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进行了综合的考查。
(1)在回答问题时,一要充分利用图中的有效信息,二要明确自然地理特征的内涵(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矿产等)。
(2)巴西的城市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所以,分散大城市的职能是巴西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利亚的原因之一,另外,巴西髙原气候适宜以及促进内地的经济发展也是重要的原因。
(3)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及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不难做出回答。
(4)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与这里的气候、开发历史和对外交通有关。
2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据了解,我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于2019年7月到9月间进行,考察时间为75天左右。
此次考察以执行“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任务为主。
材料二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这支科学考察团在向北极前进过程中想要随时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什么?
利用了该项地理信息技术的哪些特点?
(4分)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冰川不断融化,获取材料二所示图片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____;冰川的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监测海平面上升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______。
(4分)
(3)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熊的生存带来了影响,请设计一个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北极熊生存状态的具体方案。
(4分)
答案:
(l)GPS。
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
(2)RSGPS(3)给北极熊佩戴装有GPS信号发射装置的项圈,GPS信号发射装置每天都向卫星发送信号;科研人员利用互联网查询、记录项圈的移动轨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导航和定位,其中定位能够确定某一区域的三维坐标(经度、缂度和海拔),因此这支科学考察团在向北极前进过程中想要随时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GPS,利用了该项地理信息技术的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
(2)利用遥感获得的资料,通过建立相关的数据模型,能够显示极地冰川的变化并预测其变化趋势。
只有通过GPS才能判读出海平面细微的变化。
(3)利用GPS技术实时对北极熊的行踪进行监测,可了解北极熊的生存状态。
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瑞典不仅是先进的工业国而且是闻名世界的“森林之国”,全国每年林木生产总量达8500万立方米,而采伐量只有6500万立方米,采伐量低于生产量。
广阔的波罗的海和众多的湖泊为瑞典提供了众多渔场,但渔业在瑞典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大,随着捕捞业成本的提高和国际捕鱼业竞争的加剧,瑞典捕鱼量和从事渔业的人数逐年减少。
(1)简述瑞典城市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自然区位因素。
(10分)
(2)简述瑞典森林资源丰富的原因。
(6分)
(3)有人建议瑞典应扩大捕捞业规模,以增加捕鱼量和从事渔业的人数。
对此你是否赞同?
说明理由。
(6分)
答案:
(1)城市分布特点:
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或河口);南部数量多,北部数量少。
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光热条件较好);沿海地区,地势平坦;靠近河流,城市水源丰富。
(2)受暖流影响,降水丰富,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气候湿润,适宜森林生长;讳度高,气温低,人口密度小,人类活动影响小;实施严格的森林采伐制度,国家注重对森林的保护。
(3)赞同。
理由:
该国渔业资源丰富;市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髙;捕携技术成熟,能够增加就业等。
不赞同。
理由:
破坏生物链的稳定性;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渔业可持续发展等。
解析:
第
(1)问,据图可知,城市多沿河分布,而且南部比北部数量多。
城市沿河分布主要考虑地势和洪水,南部比北部的城市数量多则考虑气候条件。
第
(2)问,本题需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降水丰富,但蒸发量小,气候湿润适宜森林生长;人为原因主要是该地区人类活动少,国家重视对森林的保护,实施严格的森林采伐制度。
第(3)问,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明理由。
若赞同,可以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作答;若不赞同,应主要从环境效益方面作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环境宇区域发展 高考 学业 水平 冲刺 地理环境 区域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