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822981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47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知道甲午中日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概况;熟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各项内容。
2、对于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认识到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影响。
3、通过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历史事实的深入挖掘,能够让学生利用本课知识熟练解决中国近代史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相关知识,锻炼历史学习能力。
2、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在专业能力上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大量具体历史史料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2、通过教学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落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社会进步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3、认识到当下生活来之不愿意,树立崇高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全面认识甲午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
利用史料帮助学生多维度认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建立立体的历史形象。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甲午战争的内容及其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甲午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侵华的开端,也是列强侵华的转折点,甲午的战败使得中国在东亚和世界上的地位一落千丈,民族危机的空前也促使中国人加紧向西方学习,中国以后的社会巨变无一不和甲午有关,从近代化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客观上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器。
因此上,本节课的设计也试图利用近代化的史观认识甲午。
2、学情分析:
(1)知识能力方面: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历史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可以充分进行自主学习探索。
但是甲午战争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年代相对较远,对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些困难。
(2)社会因素:
甲午战争是一个相对比较常见的历史常识,加之近代中国与日本的特殊关系,使得这一知识比较大众化,因此上学生可以广泛涉猎,利用各种每节获取知识。
但是,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较高要求,所以,要避免学生的知识世俗化,表象化。
(4)信息技术方面:
高中学生对网络比较熟悉,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课前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网络资源。
比如:
3、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
采用的教学方式为:
自由研讨、利用课件学习、师生互动、综合交流等方式。
学习方式:
(1)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2)课堂小组合作与师生互动
(3)课后反馈与在交流
教学时间:
1课时
三、教与学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需要的物资条件:
①网络教室 ②多媒体计算机 ③学校图书馆
(2)由教师、学生制作的课件,网络资源及参考书刊。
(3)相关图册。
四、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思想:
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中认为,一种优秀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深怀批判精神,敢于投身时代的洪流,义无返顾的进行探索,这是所有教育的使命。
而且,他认为历史负有特殊的使命,那就是能够让我们了解过去,改变当下,面对未来。
我们在课堂教学钟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知识,但是我们应该给学生一种敢于解决问题的勇气,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探索,去应对,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诉求。
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我采取近代化史观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史观。
主要通过近代化的观点将本课知识整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甲午战争之前,战争的概况和战后对中国的影响三个层次探讨中国近代化的转变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化中的重要一环,并且其发生、发展与结果都带有中国近代化不同时期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环节:
“外无将,内无相,奈何以玉帛相将”这是日本外相伊藤博文在甲午战后谈判中给中方代表李鸿章的一个极具讽刺性的上联,可怜当时李鸿章忍辱和谈,虽然不想受辱,但又不能听而不闻。
无奈之下,李鸿章只能对以“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伊藤博文在对联中把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窘迫形象讽刺的淋漓尽致,而李鸿章只能委曲求全,把甲午战争的惨败求和标榜为清政府的帝王度量,真是可悲可叹。
那么,伊藤博文所说的“玉帛相将”和李鸿章所谓的“帝王度量”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两个甲子之后,让我们重新回到120年前的甲午年,重温那段残酷而屈辱的历史。
战前篇:
雾里看花千XX
甲午战前三幕剧剧本
设计意图: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两国对于战争形式的判断恰恰是基于两国的具体需要而言的。
中国政府还停留在传统的邦交理念上,而日本却想用战争牟利,完全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两者的差异恰恰反映了两者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差异,中国对战争的错误认识实际上是封建观念的流毒。
(课件)旁白:
东学道起义以后,朝鲜政府武力镇压,因此希望向中国政府派兵注剿,而这正是日本政府期盼已久的机会,因为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中国只要出兵朝鲜,日本也可以出兵朝鲜,危急时刻,战争一触即发。
第一幕:
日方
驻朝大使大鸟圭介:
“从天津到仁川需两天两夜,而日本军队从门司出发到仁川则需四天,若不早做充分准备,将有中国执先鞭之患”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对大鸟:
“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
第二幕:
中方
袁世凯:
“日庭意在胁韩,大鸟不能自主,难于舌争。
似应先调南北洋水师迅来严备,续备来兵。
”
李鸿章:
“聊助声势。
”
第三幕:
中日交涉
中方奕劻:
“望贵我两国进行协商,迅速结束此事。
然而,目前两国派出众多兵员,一则使各国产生种种疑虑,难免会有来自他国的多方干涉;二则恐两国军队发生意外冲突,遂有破坏两国友好之悬念,故贵我两国谈判前互将兵员撤回,乃当务之急。
”
日方驻北京临时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
“……近闻驻京英国大臣顾念睦谊,甚愿日清两国言归于好,出力调停等语。
但清国政府仍惟愿撤兵之言,其于我政府之意见毫无可依之情形。
推以上所开,总而言之,清国政府有意滋事也。
”
注:
以上情景根据戚其章《甲午战争史》设计。
问题设计一: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战争会爆发吗?
设计意图:
利用原始资料进行整合设计情景再现,使得情景更加逼真,也增加了史料的趣味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阅读和理解史料的能力,调动学生阅读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历史原貌的历史求真精神。
通过对这个情景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爆发是必然,在战争之前,日本政府已经在为战争积极筹划了。
朝鲜东学道起义并不是战争爆发的根源,中国政府也不是战争的始作俑者,日本对中国的战争蓄谋已久,东学道起义只是给日方提供了发动战争的借口,日本发动战争是必然的。
问题设计二:
为什么日本一定要发动战争呢?
追本溯源:
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阴就主张:
“一旦军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希望通过追问开拓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尝试回忆旧的知识体系,从中寻找相关的有效信息,发现知识空白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然后再给出史料,让学生通过对这则史料的深入阅读和加工,对旧的知识体系进行加工和改造,同时生成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求知欲望。
通过史料阅读让学生认识到,日本侵华是早有预谋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已经确定了的国策,随着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势力的增强,侵华就成为日本对华采取的必然措施。
要点提示: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继续对外扩展;明治维新以后制定了以侵华为中心“大陆政策”,早有预谋;东学党起义只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战争篇:
北洋绝响,昙花一现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学,分析战争中两国交战的具体情况,认识到两国作战方式,装备等方面的差异。
进而认识到,进行战争的两国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不平等性,进行战争的双方实际上是近代化程度很高的日本海军和仅仅形式上近代化的中国海军之间的一场战争,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明之间的战争。
教师:
120年前的7月25日“朝鲜半岛丰岛海域,隆隆的炮声打破了海面的宁静。
硝烟弥漫的海面上高挂着黄龙旗和旭日旗的军舰来往拼杀。
一场关系着清朝中国与明治日本两国国运的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这就是被此后百年来的中国人视为国耻的清日甲午战争。
“(凤凰网“甲午120年祭”导语)作为当时世界排名第八,号称亚洲排名第一的北洋舰队,在清政府苦心经营三十余年后,迎来自己的首次大战,就成为北洋海军的绝响悲歌。
那么,这场关系两国命运的战争具体过程如何呢?
请大家自学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绘制出自己理解的甲午战争作战图并配上简明的注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图,绘制甲午战争的作战图,了解甲午战争的具体概况。
通过这个环节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实际上是让学生对同一个历史事实进行知识重建,把教材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
绘制作战图,加注各种信息。
教师:
大家对自己的设计满意吗?
请大家相互交换自己的作品,比较一下别人和自己在设计上的优势和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设计有意图:
通过对此过程的设计,让学生相互比较,在比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精神,树立学习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师: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真实的甲午中日黄海大战的详细战况。
播放视频:
(课件)来自腾讯视频()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再现甲午海战的真实战况,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同时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
(视频看完)那么,大家看了视频之后,有哪些感受呢?
设计意图:
通过及时的追问,抓住学生的一些灵感,让学生主动将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让不同学生之间的思维相互碰撞,留住最精彩的瞬间,点燃思维火花。
在学生交流之后,回答学生的一些困惑,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接着顺势引出问题:
为什么北洋海军号称世界第八,却一战成绝响?
败因篇:
花自飘零水自流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具体战争过程的了解和史料的阅读,锻炼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认识到曾经与我们命运相似的日本小国而今能打败我们,就是因为日本能够迅速近代化的结果,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根源是我们的落后,迟缓的近代化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一)时人说史
(课件)赫德:
“日本根本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
我不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正像我相信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根筷子——实力。
但是,中国人却自以为有充分的正义,并且希望能够以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
”
问题:
英国人赫德的说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自以为有充分的争议支付日本的铁拳?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中方在战争中所持的立场,借由中日之外的第三方来叙述这个基本的事实也可以凸显当时一般人对战争的看法,折射出中国政府在战争中的不足之处。
同时,通过追问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认识到,中方在战争中落后的军事理念和心理。
教师追问:
那么,当时的战争中的清政府有何看法呢?
(课件)李鸿章:
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
中国仅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
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中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无饷、无械、无兵......以北洋一偶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自知不逮。
(课件)北洋将领的六点反思:
其一,赏罚不明。
其二,迎敌阵势一成不变。
其三,减速迟缓。
其四,军械不知更新。
其五,船械单纯依赖进口。
其六,弹药质量太差。
教师:
你认同李鸿章的说法吗?
为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当时的史料中体会当时当权者对于战争的反思和认识,体会战争失败的原因,并且分析当时中国人对中日战败认识的不足之处。
当时的清政府认为,中方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 12 甲午 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