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docx
- 文档编号:28228778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3.02KB
第一节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docx
《第一节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
第一节、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现代汉语最根本的总特点是:
不依赖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一、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
1、区分句子的语序和短语的语序:
(1)肉末夹烧饼~烧饼夹肉末;
(2)你淋着雨没有~雨淋着你没有;
(3)他住在城里~他在城里住;
(4)借给他一笔钱~借一笔钱给他;
(5)我没有看第一本/第一本我没看/我第一本没看
(1)花纸/纸花;
(2)半斤/斤半;(3)后头的小孩/小孩的后头;(4)好商量/商量好
2、所谓的词序不同实际上有三类不同层面的情况:
语用的语序变化:
(1)你快走吧!
——快走吧,你!
(2)这孩子真聪明!
——真聪明,这孩子!
(3)他也许已经去日本了。
——他已经去日本了,也许。
(4)看你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话都说不出来了,看你气得。
第一,语义的语序变化:
(1)猫捉老鼠——老鼠捉猫
(2)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3)他们班不都是中国人——他们班都不是中国人
(4)他很不客气——他不很客气
第二,语法的语序变化:
(1)我们理解(主谓结构)——理解我们(述宾关系)
(2)衣服干净(主谓关系)——干净衣服(偏正关系)
(3)紧握(偏正关系)——握紧(后补关系)
(4)快走(偏正关系)——走快(后补关系)
二、虚词的使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虚词的有无、虚词不同、甚至虚词出现的位置不同都有可能造成句法结构的不同。
1、某些语法结构,有或者没有这个虚词,结构关系以及语义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例如:
(1)爸爸妈妈——爸爸的妈妈生物历史——生物的历史
(2)鲁迅先生——鲁迅的先生他们部队——他们的部队
(3)修改书稿——修改的书稿解决问题——解决的问题
2、某些语法结构,添加了某个虚词以后,虽然语法结构关系没有改变,但是,对语义的影响却十分大。
例如:
(1)美国朋友——美国的朋友诗人风度——诗人的风度
(2)北京大学——北京的大学上海宾馆——上海的宾馆
(3)十斤鲤鱼——十斤的鲤鱼二十支香烟——二十支的香烟
3、某些语法结构,加虚词或者不加虚词,结构关系以及语义关系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但是,如果仔细体会,也会发现其在语用意义上的差异。
例如:
(1)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木头椅子——木头的椅子
(2)漂亮衣服——漂亮的衣服典型事例——典型的事例
三、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不存有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汉语的名词,主要充当主语和宾语,但是,它也能够充当其他成分:
(1)木头椅子、石油工人、美国地理、农民住宅(作定语)
(2)今天阴天、明天春节、你傻瓜、她四川人(作谓语)
(3)历史地看问题、现在就出发、本能地跳了起来(作状语)
同样,动词主要充当谓语,但是有相当数量的动词能够充当其他成分:
(1)游泳教练、毕业文凭、报名手续、化装舞会、节约标兵、申请报告(作定语)
(2)走是能够的、他喜欢走、修理给他带来很多乐趣、他同意修理(作主语或宾语)
(3)联合开发、公开宣布、同情地说、微笑地说(作状语)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
语法单位能够分为四级:
语素、词、短语、句子。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语素是构词的备用单位。
语素能够和别的语素组合成合成词,也能够单独成词。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
一部分词加上句调能够单独成句。
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
句子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语言的基本使用单位。
作为语法单位,语素是构词单位,词和词组是造句单位;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
词的分类:
实词和虚词。
实词:
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
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第二节各类实词的语法特征
一、名词
1、意义特征
表示人、物、时、地的词。
2、分类属性
(1)人物名词:
外宾、运动员、山、河流
(2)处所名词:
亚洲、中国、江西、附近、周围
1945年,陈毅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国民党举办的一个宴会。
席间一位国民党文人借着酒兴,指名要陈毅对对子。
这位文人出了上联:
“四川重庆成都。
”隐含的意思是:
四川的重庆成了首都。
陈毅略思片刻,答道:
“江西瑞金兴国。
”也是三个省市名称,对得极工,且寓意更深刻:
江西瑞金建立的红色政权必将复兴中国。
可谓针锋相对,含而不露,令在座的友好人士连声叫好。
(3)时间名词:
中秋、春季、将来、过去、昨天、明天
(4)方位名词:
也叫方位词,表示方向和关系位置。
上、前、左、东、中、外、里、间、上下、前后、、以前、以内、之前、上头、西边
抗战时期,有一次书法家于右任与郭沫若、复旦校长吴南轩在重庆同游北温泉公园。
当时天热,吴南轩买了一个西瓜解渴。
于右任忽动文思,即兴拟一联曰:
“游北温泉,吃西瓜,南轩做东道主。
”此联巧含方位词“东西南北”,又切景又自然。
但三人一时难以续出下联。
三人后来乘公交车返回重庆市区。
车抵上清寺东站时,售票员依报站名:
“上清寺到了,请乘客准备下车!
”连呼两遍,触发了于右任的灵感,吟出下联:
“到上清寺,快下车,右任向左转弯。
”巧含“上下左右”,与“东西南北”相对,加上“右任”与“南轩”都是人名,对得既工整又巧妙。
3、语法特征
①一般能受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的修饰,不受副词的修饰。
如:
两个客户,*不客户
三辆汽车,*都汽车
四个星期天,*很星期天
一间客厅,*也客厅
②能直接用在介词后面,一起组成介词短语。
如,
向客户(讲清楚)把汽车(开过来)
从星期天(开始)在客厅(跳迪斯科)
二、动词
1、意义特征
表示动作变化等的词。
如“看、做、思念、实行、来、有、能够、属于、是、使、”。
2、语法特征
(1)能用“不”修饰,如“不做、不来、不能够、不是、不属于”。
(2)经常作谓语,绝大部分能带宾语
(3)绝大部分能在后头加“着、了、过”等动态助词。
如“看着、看了、看过、实行着、实行了、实行过”
(4)绝大部分表动作的动词能够重叠,
3、分类特征
可分为一般动词和特殊动词
(1)一般动词包括行为动词(如“洗、飞”)、心理活动动词(如“爱、厌恶、尊敬”)、使令动词(如“使、让”)、比似动词(如“像、似、如”)等。
(2)特殊动词指助动词和趋向动词。
A、助动词:
表示可能、必要和意愿。
如:
能、能够、可、可能、应该、理应、要、得、肯、敢。
B、趋向动词:
表示动作的趋向。
来、上、进、过、过来、回来、起来
(1)及物动词。
表示以某种事物为对象的动作行为。
如“看、擦、研究、调查、支持、发展、批评”等。
一般来说,不能带宾语的一定是行为自动词
(2)不及物动词。
表示不以某种事物为对象的动作行为。
如“坐、飞、睡、走、哭、咳嗽、游泳、交谈、辩论”等。
(3)心理活动动词。
表示心理活动。
如“爱、恨、想念、敬佩、希望、担心”等,
(4)行止动词。
表示动作开始、实行或停止。
如“开始、实行、继续、停止”等。
(5)使令动词。
表示命令或请求。
如“使、令、叫、请、教、让、迫使、命令、请求”等。
(6)有无动词。
表示事物的有无。
包括:
有、没有、没。
(7)比似动词。
表示事物间的比似关系。
如“像、似、如、如同、仿佛”等。
(8)判断动词。
表示对事物的判断或肯定。
只有一个“是”。
“是”的基本作用是带上宾语一起对主语实行判断。
如“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首都”对“北京”实行断定,其中“我国的首都”是判断宾语。
“是”有时单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的语气,有强调作用。
如“他来了,他是来了。
”妈是高兴才流泪的。
”这种“是”能够认为是辅助性的语法成分。
(9)能愿动词。
表示行为或状况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意愿性。
表示可能性的,如“能、会、能够、可能、能够”等;表示必要的如“应、应该、理应、要、得(děi)”等;表示意愿性的如“愿、愿意、肯、敢、要”等。
能愿动词既能进入“X不X”的格式,也能进入“不X不”的格式。
如“能不能、应不应、肯不肯;不能不(说)、不应不(说)、不肯不(说)”。
能愿动词是一类特殊的动词,基本作用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一起构成能愿短语。
(10)趋向动词。
表示动作的趋向。
包括表示单纯趋向的“上、下、进、出、开、起”和“来、去”,表示复合趋向的“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进来、进去”等等。
趋向动词也是一类特殊的动词。
趋向动词单独使用时相当于行为他动词或行为自动词,如“我开门”,“你去”。
通常是附在动词或某些形容词后面,一起构成趋向述补短语。
如“躺下、坐进去、(身体慢慢)好起来”。
上面10类动词中,前3类数量多,在动词里所占比例很大,是开放的类。
后7类,相对来说,数量有限,容易全部列举,是动词内部封闭的类。
三、形容词
1、意义特征
表示性质和状态。
如“大、高、认真、生动、美丽、精明、可爱、冰凉、初级”。
2、语法特征
(1)一般能受“不”和“很”的修饰。
(2)能修饰名词
(3)部分形容词能够重叠。
普通形容词与动词
共同点
A、能用“不”修饰:
“不走、不高”
B、能作谓语:
“他走了、这棵树很高”
C、肯定否定相叠:
“走不走、高不高”
不同点
普通形容词(以下只称“形容词”)能受“很”修饰,动词一般不能受“很”修饰。
如能够说“很高、很美丽”,不能够说“很走、很学习”。
心理活动动词大都能受“很”修饰,这个点与形容词相同;能带宾语,这个点区别于形容词。
如“很爱(他)、很佩服(陈老师)。
四、数词
1、意义特征
表示数目。
如“零、半、一、二、两、八、十、百、千、万、亿”。
数词最突出的语法特征,是能同量词组合,并常常是同量词结合使用。
如“两个(人),(读)三遍。
”
2、分类特征
数词有两类:
①基数词。
表示数目多少的数词。
基数词大多表示确定的数目,如“一、十、十七、一百五十六”等;少数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如“几、十五六、很多,无数”等。
②序数词。
表示与数目相关的顺序,最典型的形式是“第十基数词”,如“第一、第五、第十三、第一千零六十八”。
有时不用“第”,其实还是隐含一个“第”,如“五栋三十六号(第五栋第三十六号),三连五排(第三连第五排)”。
3、语法特征
数字是文字的重要辅助手段。
各类文章往往都离不开使用数字来反映事物的数量、水准、频率、规模、水平等方面的状况,确凿的数字能起到客观真实、简洁准确、说服力强的作用。
但数字比较抽象、枯燥,如何把它化为具体形象的事实,这就存有一个使用技巧的问题。
①大而化小
便于理解和记忆。
例一:
1993年美国被谋杀人数创记录地达到了2、45万人。
当前,美国平均每14分钟就有1人被害,每天有67人被害,110人遭袭击。
例二:
齐民思酒以2、2亿元中标中央台黄金时段播广告。
2、2亿是个什么概念?
一年中每天给中央台开进三、四辆豪华型桑塔拉轿车。
②转换方式
用人们熟知的易懂的事物来解说抽象的数字,即转换一种方式来解说抽象的数字,即换一个角度来理解。
例一,“黄河斗水,泥居其七”。
黄河每年向下游运送泥沙量达16亿吨。
如果用载重40吨卡车拉运,每天需要出动110万辆拉一年才能拉完;如果将这些泥沙堆成宽、高各一米的土墙,可绕地球赤道27周!
例二,现在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每年高达250万,这相当于一年间每天有20架满载乘客的大型喷气式客机坠毁,乘客全部身亡。
五、量词
1、意义特征
表示计算单位。
如“个、寸、斤、双、趟、遍、个、只、件、支、朵、把、条、张、本、片、辆、架、颗、块、双、对、副、堆、批、群、帮、班、打、点儿、些。
2、语法特征
①能跟数词组合,而且一般跟数词结合使用。
如“一尺、两斤、三条、五遍”。
量词和数词结合后常表示一般的数量关系;少数量词同数词结合表示倍数或分数。
如“四倍、五成、八分(把握是有的)”。
②单音量词能够重叠,重叠之后表示“每”或强调“多”。
重叠的量词单独充当成分。
如“条条落实,句句算数”中,“条条”、“句句”作主语,“条条”表每一条,“句句”表每一句。
又如“白云朵朵,凯歌阵阵”中,“朵朵”、“阵阵”作谓语,强调多。
3、分类特征
量词有三类:
物量词、动量词和合量词。
①物量词。
表示计算人、物数量的单位的量词。
包括各种语言都有的度量衡量词和具有汉语特点的常用量词。
度量衡量词是计算长短、大小和轻重的量词,如“尺、寸、里、公里、平方尺、平方米、立方尺、立方米、升、毫升、斤、两、克、吨”等。
常用量词是表示常用单位的量词,如“个、条、群、头、批、点、倍、分”等。
②动量词。
表示计算行为数量的单位的量词。
如“次、下、顿、回、趟、遍”等。
量词一般是专用的,但为了表达的需要,还常常把名词借作量词。
如“
(一)桌子(书)、(两)盆(水)、(三)篮子(莱)、(四)筷子(长)”是名词借作物量,“(写一)笔、(踢两)脚、(打两)拳、(看几)眼、(砍三)刀”是名词借作动量。
③合量词。
是几个量词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计算数量的单位的量词。
常见是二合的,即一个物量、一个动量(或物量)。
如“人次、吨公里、千瓦小时”、“秒立方米、天元、小时公里”等。
故事
相传明万历年间,有一书生论才学本该早就金榜题名,不过因为科场舞弊之风盛行,竟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屡试不第。
后来换了一位公正无私的主考官,这个书生便打点行装赴京赶考。
不过因为路途遥远,等他赶到时考试已经结束。
书生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官。
主考官就以“一”到“十”为题,命他出一上联。
书生沉吟片刻,写道:
一叶孤舟/坐了两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描述了一路赴京赶考的辛苦劳累。
主考官看了连连称奇。
又让他用这十个字写出下联。
书生又从“十”写到“一”:
十年寒窗/进了八九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朝一定要中!
描述了书生身在寒窗,潜心苦读的情况。
使主考官大为感到。
于是,这个年的状元桂冠被这位迟到的考生夺取。
宋代诗人邵康节曾作五绝,用到一到十: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明代有人请诗人伦文序为自己珍藏的苏东坡所画的〈百鸟归巢图〉配诗。
伦文序审视片刻,一首颇有数字雅趣的小诗飘然纸上:
“天生一只又一只(2只),三四五六七八只(3×4+5×6+7×8=98只),凤凰何少尔何多?
啄尽人间千万石!
”
六、代词
1、意义特征
代替实词和词组。
代词是一类特殊的实词。
代词指代的范围,包括人、事物、时间、地点、行为、性状、数量和水准。
2、语法特征
代替实词和词组。
代词跟所指对象的联系具有极大的不定性。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够称“我”,所有的事物都能够问“什么”,所有的人和事物都能够用“这”、“那”去指代。
一个代词,或代甲,或指乙,都必须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确定下来。
3、分类特征
①人称代词。
对人物起称代作用的代词。
如:
第一人称的“我、咱”,第二人称的“你、您”,第三人称的“他、她、它”这些代词都能够带上“们”表多数。
此外,人称代词还有“自己(复称)”、“人家(泛称)”、“大家(总称)”等。
学术文章中常用“我们认为”代替“我认为”,口气显得谦虚,用后者口气就很大。
另外,不要随便用“我个人认为”,此说强调的是“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组织”,一般是干部才这样说。
②指示代词。
对人物或情况起指示区别作用的代词。
如“这(近指)”、“那(远指)”和由它们构成的“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样、那样、这么样、那么样、这儿、那儿、这会儿、那会儿”等。
此外,“每、各(分指)”、“某(不定指)”、“另(旁指)”、“一切、所有、任何(统指)”等都是特殊的指示代词。
“那个”原是方言词,现已进入普通话。
日本名片《幸福的黄手绢》中有句台词:
“那歌唱家衣服太那个了,该露的都路出来了,不该露的也露出来了。
”
③疑问代词。
对人物或情况起询问求代作用的代词。
这类代词不是直接指代某个对象,而是通过询问,求代某个对象。
如“谁、什么、什么样、哪儿、哪里、几时、多会儿、多少、几、怎么、怎么样”等。
“什么”的使用:
有一首顺口溜讽刺村干部的腐败:
“什么(表任指,任何方面)大话都赶吹,什么责任都赶推,什么名酒都赶醉,什么女人都赶睡,什么赌招都赶对,什么钱财都赶昧,什么坏人都赶会,什么本领都不会。
”
故事
封建社会兴用钱买功名。
有一个买了监生的人,没有多少文化,不会作八股,不过后来还是要他考试,他拿了卷子只好自嘲地写道:
“因怕如此(考试),所以如此(花钱买官),仍要如此(考试),何苦如此(花冤枉钱)!
”连用四个“如此”表示对考官言而无信的不满和自己追悔莫及的心情。
第三节各类虚词的用法
七、副词
1、意义特征
副词经常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水准、范围、时间、否定等意义。
如“很、只、马上、不”等。
2、语法特征
①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一般不修饰名词。
如我们能够说“很珍惜、很珍贵”,不能说“很珍珠”,因为“珍惜”是动词,“珍贵”是形容词,“珍珠”是名词。
②一般只能作状语,少数能够作补语,如“(好得)很、(美)极(了)、(高兴)万分”。
所以能够说,副词具有纯状语性。
3、分类特征
①水准副词:
很、十分、非常、格外、更加、过于、顶、最、极端、比较、越发、稍微、略微等。
②情状副词:
亲自、互相、大力、赶紧、陆续、大肆、赶快、尽情、连忙、悄悄、依稀、特意、特地、仿佛、极力、尽量、相继、私下、暗中
③频率副词:
再、又、也、还、一再、再三、再次、屡次、重新等。
④时间副词:
立即、立刻、马上、已经、才、就、正、在、正在、刚、刚、刚、刚才、已经、以前、经常、常常、依旧、依然、逐步、永远、一直、老是、始终、终于、偶尔、忽然、起初、随即、随时、一向、历来、从来、原来等。
⑤范围副词:
只、都、全、共、一共、总共、光、统统、仅、仅仅、一齐、一概、全都、单等。
⑥否定副词:
不、没、没有、别、未、莫、勿、甭、未必、不用、不必、休等。
⑦语气副词:
难道、也许、大概、莫非、必、准、必定、必然、的确、当然、其实、却、公然、居然、竟然、索性、偏偏、偏、简直、几乎、幸亏、反倒、反正、横竖、究竟、毕竟、绝、明明、只好
八、介词
1、意义特征
介词用在名词和别的词语前边,一起组成介宾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意义。
如“他在80年代就被某基金会列为重点资助对象”,“在”被”是介词。
2、语法特征
①能用在单个名词前边,和名词一起组成介宾短语,共同作为一个使用单位。
这个点区别于副诃和连词,
②所组成的介宾短语不能充当谓语,介词不能成为谓语中心。
例如“我从北京来”,“从北京来”是谓语,“来”是谓语中心。
介宾短语不能成为谓语,如“他从北京”站不住。
3、分类特征
①表示时间方所:
从自自从于打到往在当朝向顺着沿着随着
②表示方式:
按照按照依依照本着经过通过根据以凭
③表示目的:
为为了为着
④表示原因:
因因为因为
⑤表示对象、范围:
对对于把向跟与同给关于
⑥表示排除:
除除了除去除非
⑦表示被动:
被叫让给
⑧表示比较:
比和同
4、介词与动词的区别
①动词能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介词不能。
他在不在宿舍?
(动词)他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介词)
②“X+宾”的前后是否有别的动词,若有别的动词,“X”是介词;若没有别的动词,“X”是动词。
如:
火车到站了。
(动词)火车到十一点钟才进站。
(介词)
他在宿舍。
(动词)他在宿舍住。
(介词)
③绝大部分动词能带动态助词“了”,介词不能。
他给了我一本书。
(动词)他给我买了一本书。
(介词)
★连词连词的作用是连接,没有修饰作用。
从连接的成分看,有的是词或词组,有的是分句。
九、连词
1、意义特征
连词用来连接词语或分句,协助表达某种关系。
如“厂长和经理”。
“和”表示并列关系;“厂长或经理”,“或”表示选择关系。
又如:
“不但勤奋,而且十分精明”,“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
“虽然勤奋,但是不怎么精明”,“虽然……但是……”表示先让步后转折的关系。
2、语法特征
①具有纯连续性。
连词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作用。
凡是有修饰作用的词,都不是连词。
如:
“这个孩子越鼓励越不听话”,“越……越……”相关联作用,但两个“越”又分别起修饰作用,它们是副词,不是连词。
②具有双向性或多向性。
连词总要同时关涉到两个或几个语言单位。
在结构中,只要有连词出现,不管是单个儿使用还是配对使用,都一定能够找到它所同时关涉的两个或几个语言单位。
凡是只有单向性的词,即能够不在两个单位之间起作用的词,不是连词。
比如介词,总是跟后边的名词等组成介宾短语,具有单向性。
①他和小王有看法。
②他对小王有看法。
例①的“和”,同时关涉前后两个单位,具有双向性,是连词;例②的“对”,只跟“小王”关系密切,具有单向性,是介词。
3、分类特征
①词语连词。
这类连词在词语之间起连接作用。
如“和、与、同、跟、及、以及”等,它们只能在词语之间起连接作用。
连词“而、或、或者、并且”等,也常常用在词语之间起连接作用。
②句间连词。
这类连词主要在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
如“因为……所以……、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但……而且……、尚且……何况……、并且、而、虽然……但是……、所以、如果、只,要、只有,以便、以免、那么、不过,不过、即使、无论、不管”等。
有的句间连词,如“但是,所以,所以”等,也能够用来连接句子或句群。
十、助词
1、意义特征
助词附在词语或句子上面,表示附加意义,如“的、得、着、了、过、们、吗、呢”等。
2、语法特征
具有高度附着性,协助词语或句子表示某种附加的语法意义。
如“你仔细体察过同志们当时的心情吗?
”“过”附着在“体察”的后边,表示过去时态,“们”附在“同志”后边,表示多数,“的”附着在“当时”后边,表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吗”附着在句子后边,表示疑问语气。
3、分类特征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①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用来标明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典型的结构助词是“的”和“得”。
它们都读de。
“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明前边的词语是定语;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明前边的词语是状语。
书面上,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的”往往写作“地”。
“得”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表明后边的词语是补语。
例如:
①这半年他厂的工作逐步的理得有条理一些了。
②这半年他厂的工作逐步地理得有条理一些了。
“的”还常常用在别的词语后面,构成“的”字短语。
如“买的、自己做的、化纤的”。
②动态助词,动态助词用来表示动作变化的时态。
典型的动态助词是“着、了、过”。
“着”念zhe,表持续态,即表示动作的实行或持续,如“站着、坚持着”;“了”念le,表实现时态,即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过”念guo,表经历态,如“干过、坚持过”。
“着、了、过”是语尾性助词,它们经常附着在单词后边,但也能够附着在短语后边,如“发展和演变着/继承并发扬了/支持和资助过”。
③复数助词。
复数助词用来表示人物的多数。
典型的复数助词是“们”。
“们”的附着范围是一般的表人名词和人称代词。
如“同学们、代表们、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
专用的表人名词后边一般不能用“们”;有时带上“们”,是为了强调突出以某人为代表的某一类人。
如“王从周来到的时候,香兰们已经吃过施舍的粥。
”(姚垠《李自成》)。
“们”是语尾性助词,它经常附着在单词后边,但也能够附着在短语后边,如“老师和同学们”。
事物名词后边一般不能用“们”。
有时带上“们”,如鲁迅笔下的“蟋蝉们,覆盆子们”,这是修辞上的拟人用法。
④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附着在某个成分或句子末尾表示某种语气。
如“啊、嘛、呢、吗、吧、罢了”等。
某些语气助词,只能用在句末,如“吗”罢了”,有的也能够用在句中。
如“你小心点啊!
”“你啊,就爱胡说八道。
”
※语气词:
附着在句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节 汉语 语法 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