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信.docx
- 文档编号:28220665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96KB
中国古代书信.docx
《中国古代书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书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书信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古代书信
篇一:
中国古代信息传递
中国古代信息的传递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
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
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
“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
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
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在历代长城修筑过程中都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据险致塞”。
一是根据地型来构筑工程。
二是充分利用地理天险防御敌人。
长城以垣墙为主体,包括了城障、关隘、兵营、卫所、墩台、烽堠和观察、通讯等综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其中,设于长城内侧的烽火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
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
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suì”。
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
周朝规定:
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
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至1976年在居延通过发掘获得了汉代木简三万余枚,并发掘了烽燧遗址,对我们了解汉代烽燧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据木简可知两汉时代,从河西四郡(今甘肃省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都有烽燧设置,而且规模很大,管理极严,号称“烽燧万里相望”,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举放烽火,昼夜不同,白天放烟,夜晚举火。
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敌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
在出土的《塞上烽火品》中记载了当时朝廷制定的临敌报警和举放烽火的条例,即“联防公约”。
该条文规定了在匈奴侵扰的不同部位、人数、时间、意图、变动以及天气异常等情况下,各塞举放烽火的类别、数量、传递方法以及发生失误如何纠正等细则,就连燧长有病请假都要经上级批准。
这种信息传递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人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烽火传递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几十万大军分路出击,以举放烽火作为进军的信号,仅仅一天的时间,这一信号就从河西传到几千里外的辽东。
由于烽燧报警的迅速及时,直到明、清时代仍然沿用不衰。
山东省的烟台市就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置狼烟台,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烽火传递军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达深刻复杂的军事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依靠畜力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形成了传递官府文书的更为严密的驿传制度和烽燧报警配合使用。
西周时期,为了适应周王同诸侯之间联系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里设一个驿站,备良马周车,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官吏和运送货物等。
孔子曾说: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意思是说,他所提倡的道德学说,比邮驿传送命令传播得更快。
可见当时的邮驿通信不仅已相当完备,而且速度也已相当快了。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
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
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
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
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
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
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递官府文书。
除宋朝准许高官显宦附寄家信之外,都不准附寄私人信件,私人书信只能托人捎带。
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一处秦代墓室中发掘出两件木牍家信,第一封信是“黑夫”和“惊”联名写给一个叫“中”的人;第二封信是“惊”写给“中”的,这是我国现知最早的家书实物。
据估计这两封信是由同在军中服役期满后返乡的同乡捎往家中的。
古代人民通信之困难,由此可见。
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的通信机构——民信局。
在明永乐年间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移民,由于思念故乡,相约每年推选同乡代表回乡几次,来往带送土特产和信件。
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的组织称“麻乡约”。
后来就形成了专业的民信局。
邮驿通信在边防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成为我国古代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岁月流转,那些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已被今日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通讯方式所取代。
1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
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2手语的历史古代就有手语的存在,并非专为聋人所有,古人靠手势来传达沟通意见,而后才慢慢产生语言。
古人打猎耕种为主,社会上需要遵循的规则也少,因此聋人较能适应生活,但文化发达后社会进步,抽象的符号也多,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只好藉手语来表达沟通情意了。
3暗号——彼此约定的秘密信号(利用声音、动作等)《水浒传》第三十回:
“武松又见这两个公人,与那两个提朴刀的挤眉弄眼,打些暗号。
旗语——旗语在古代是一种主要的通讯方式,现在是世界各国海军通用的语言。
4我国也是养鸽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广州等地,已开始用鸽子通信。
篇二: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神鬼信仰
在中国,当我们谈到宗教信仰的时候,儒、释、道三家思想被认为是中国人的主要思想信仰。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在《中国古代文化史》这本书中看到,这三个宗教是汉代以后中国人的主要宗教信仰,①那么中国人的原始信仰到底是什么呢?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多神的国度,到处庙宇林立,供奉着各种神灵,我们在很多古代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的现象,这种神鬼信仰成为了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有人认为,只有理解了中国民间的神鬼信仰,才可能真正理解普遍意义的中国文化。
我国古代有很多志怪小说,神魔小说,比如《山海经》,《太平广记》,》《西游记》《封神演义》,《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描写神鬼灵怪的,可见中国民间神鬼信仰经过长期的传播,几乎成为了全民族普遍的信仰。
1天地诸神信仰
中国人相信“天命”,相信天上和地上的神灵,信奉最高的神灵和上帝,认为人的生命和吉凶全部都掌握在上帝和神灵的手中。
中国人诅咒人总是说“遭天遣,天打雷霹”,发誓也是“对天发誓”,有了喜事便是“天降鸿福”。
由此见来,中国人因为怕得罪上天而敬畏上天,而又把自己的现世幸福的希望寄托给上天。
这种天命的思想,又造就了中国政治制度上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皇帝受天命而王,替天行道,每一位皇帝颁布圣旨时都必定说“奉天承运”,因而自称天子。
这种天命思想,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已经牢牢占据了人的思想。
“天”对古代的人来讲是一个变幻莫测的神秘存在,日夜交替,四季更换使得古代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对日月星辰及风雨雷电等天体产生崇拜,比如在民间,认为日食是不详之兆,需要进行隆重的急死,每当发生日食时,民间往往敲击锣鼓,器皿,赶走食日的天狗。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也经常看到祈雨这个画面,奉祀本地的社神,山神,水神,龙王,尤其是龙王信仰兴起后,几乎完全取缔了山神,水神,河神的信仰。
台湾民间至今仍保持着对妈祖神的奉祀。
2门神,信仰
在传统的春节风俗中,正月初一贴“门神”画,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事情,这种民俗一直流传至今,人们希望有神灵为自己看守门户,以驱鬼辟邪,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其驱鬼辟邪的色彩逐渐减弱,祝福喜庆的含义却增加了,在明清时,以天官,状元,福禄寿星,财神等为门神,在民间成了一种风气。
②门神的功能变化实际体现了民间信仰的习俗由“迷信”向“俗信”的转化特点。
3财神信仰
中国古代民间认为有一位财神掌管着财富的分配,比如说赵公明。
《封神演义》中,赵公明因助纣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俨然一副财神爷形象。
③现在,我们也有春节祭祀财神的风俗,在年除夕晚上象征性地将才申请回家,然后再厅堂内悬挂财神的画像,摆设贡品,举行祭祀,祈求来年招财进宝,在我的家乡,财神生日那天,也就是农历七月二十二,就要放鞭炮,大概意思就是迎接财神的到来,祈求带来好运。
从远古的原始宗教信仰,到近代的民间祠祀,数千年来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神的干
预,古代许多民众对神鬼似乎是一种天然的依赖心理,他
们认为许多自然现象没社会现象都是神鬼之意,非人为所能改变,有人认为这种对神鬼的依赖心理,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生产力落后。
除了依赖心理之外,古代许多民众对鬼神还有畏惧心理,在人们心中,鬼神才是人世间社会的真正主宰,执掌着人类的福禄寿,认得一切行为都要受到神鬼的监视,一旦违背了传统道德或者亵渎了神举动,就会受到惩罚,中国民间信仰的神鬼,往往直接贴近民众的现实生活,人们奉祀他们,是为了求得福佑,免除灾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佛道教相比,民间的信仰更加让人们感到亲切,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也有积极地意义。
在现代人观念中,神和鬼的存活的领域早已贴上了落后,愚昧,腐朽的封建标签,及时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的鬼神世界,也只是做为虚构的艺术形象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对宗教信仰是绝缘的,很少有人相信生死轮回,相信因果报应,相信善恶有报,至一门心思沉溺语商场情场,官场民利场,不择手段的满足眼前的物质欲望,将一切漠然置之,由此,不知道是人性的一种进步还是退化。
这样看来,神鬼信仰也有它积极地一面。
①《中国古代文化史》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十九章中国古代民间神鬼信仰第409页
②《中国古代文化史》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十九章中国古代民间神鬼信仰第445页
③《中国古代文化史》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十九章中国古代民间神鬼信仰第449页
篇三:
20xx尔雅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答案
1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出自()。
1.0分
a、《原道》
b、《逍遥游》
c、《中庸》
d、《春秋》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
c
2
孔子最得意弟子,也是最好学的弟子是()。
1.0分
a、子路
b、子思
c、颜回
d、冉求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
c
3
中国人结婚的传统色彩是()。
1.0分
a、黑色
b、纯白色
c、大红色
d、桃粉色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
c
4
礼仪之始在于()。
1.0分
a、正衣冠
b、梳容颜
c、顺言辞
d、端行为
正确答案:
a我的答案:
a
5
现今梅毒感染率已经是90年代的多少倍?
()
1.0分
a、
2
b、10
c、25
d、50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
c
6
关于周公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1.0分
a、
又称周文公
b、
西周初期神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c、周公旦为周文王第四子
d、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
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
b
7
“君子与人之交,必须验行,不得以其言辞之善,则谓行之尽善”出自()。
1.0分
a、孔颖达
b、
孔子
c、孟子
d、郑玄
正确答案:
a我的答案:
a
8
《弟子规》中“读书法有三到”中的“三到”不包括()。
1.0分
a、心
b、眼
c、耳
d、口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
c
9
政论源于以下哪部经典著作?
()
1.0分
a、
《尚书》
b、
《礼记》
c、
《诗经》
d、
《周易》
正确答案:
a我的答案:
a10
影片《铁人》讲述的是什么地方的事?
()1.0分
a、哈尔滨
b、北京
c、秦皇岛
d、大庆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
d11
哪朝人发明了三跪九叩?
()
1.0分
a、唐朝人
b、宋朝人
c、清朝人
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