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8217023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0.17KB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第七组: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编写的,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
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赞颂了伽利略不盲从古人,敢于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鱼游到了纸上》赞颂了聋哑青年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求知态度。
《全神贯注》赞颂了大雕塑家罗丹在艺术创作中的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
《父亲的菜园》赞颂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
“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口语交流中通过愉快的事例,夸夸自己敬佩的一个人。
“习作”安排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缩写的人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
本单元语文活动,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
学情分析
培养学生执着的毅力,坚忍不拔的精神。
目标导向
1、认识21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55个词语,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课时安排:
教时:
13课时
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时:
13课时
授课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教师补充)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五、总结: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3.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
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b.分析这句话:
你们懂这句话么?
(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
(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
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
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
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
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
(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
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
(集体读)
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
为什么?
b哪些词最能体现?
(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
(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
(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
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
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
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
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
实验分几步?
(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
结果如何?
②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
(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
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
⑤过渡:
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
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
(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
(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
请看:
(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
(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
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
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
总结:
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
(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a.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b.师:
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
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c.得出结论:
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
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
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biànlùnxìnfèngwéibèishuānzh
()()()()
xuānbùgùzhíyāoqǐngzhìyǒu
()()()()
yítàixúnchángdǎndàwàngwéi
()()()
二.组词语(一字组多词)
辩()()略()()
拴()()执()()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池水()的身材
()的衣裳()的年轻人
四.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扩充具体。
例:
伽利略做了试验。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1.奶奶爬上了山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折了一只纸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授课课题:
26、全神贯注
教学目标
1、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
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
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许许多多科学家工作起来,都常常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的?
板书:
全神贯注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谈谈读后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收集各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归类,组织学生交流。
3.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是怎样的?
说明了什么?
(2)最后一自然段茨威格的话怎样理解?
三、全班交流
小组长提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其中部分问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小组、全班交流
自读提示:
课文中那些内容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
先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词句,然后小组讨论,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读议结合,理解语句。
1.读议有关描写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句子。
(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觜里叽里咕噜的,好象跟谁说悄悄话。
(这说明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
(2)忽然,他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说明罗丹想出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如果改成“眼睛闪着光,似乎在跟谁争吵”那一句好,为什么?
(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说明罗丹工作紧张忙碌)
(4)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好象已经消失了。
(说明罗丹完全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
2.读读议议罗丹修改完女像发生了什么事?
(1)让两个学生分别读第3、4自然段中表现罗丹和茨威格行动、语言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讨论下面句子的意思:
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
“哎呦!
你看我,简直把你忘了。
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
(“猛然想起”是讲罗丹刚刚从如醉如痴的创作情境中解脱出来。
“对不起,请不要见怪”说明他对挚友的一片真情。
从把朋友无意关在工作室这件事,进一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
3.齐读最后一段。
思考:
你怎样理解茨威格的话。
(结合实际)
三、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1.读拼音,写词语。
yāoqǐnɡzhìyǒuduānxiánɡjiézuò
()()()()
dànshēnɡměnɡránbàoqiànmòmínɡqímiào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激烈地()轻轻地()
呼呼地()悄悄地()
3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①、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②、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走上前去准备同他交谈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教学反思
授课课题:
27、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
(板书:
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
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
(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
“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
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
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
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
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
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
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
(“十几缸金鱼”。
)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
“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
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
“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
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
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
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指的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
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
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
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
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
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
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
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
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āɡǎnɡqīnɡchèyúɡānɡyìsī bùɡǒu
()()()()
xiùhuāhuībǐlǒnɡyǎyìhúchá
()()()()
二、比一比,再组词。
绣()致()挥()缸()
锈()到()浑()缺()
徽()苟()巷()描()
微()句()港()瞄()
三、选字填空。
澈撤缺缸诱绣微徽
1.小河里的水清()见底。
2.他因为有贪污行为被()除一切职务。
3.任何人都有()点,关键看你是否及时改正。
4.鬼子再()骗雨来,雨来也不说李大叔的隐藏之处。
5.茶室后面的金鱼()边围了许多人。
6.她的()花技巧很高。
7.她对客人总是面带()笑。
8.看到他胸前的校(),我才知道他是一名大学生。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
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
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
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
布置作业
一、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金鱼缸边早已挤满了人,多数是天真活泼的孩子。
()
2.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
()
3.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
()
4.“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
5.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
()
6.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
()
二、填充词语,再选择其中两个造句。
泉白()()()由()在清澈()()
天真()()一丝()()游()游()
赏()悦()融为()()
三、缩句。
1.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正在一丝不苟地画金鱼。
2.清澈见底的玉泉池里有许多游来游去的金鱼。
教学反思:
授课课题:
28、父亲的菜园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默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教学过程
1.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说说本课的阅读要求。
然后按照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和批注,要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并把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
课文就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说明,父亲是在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菜园的情况下决定开垦新的菜园的。
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
课文就这个问题讲了四点:
(1)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
(2)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石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些可怖的岩石。
(3)当菜园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的时候,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去肥土。
(4)四处拾粪,伺候这块菜园。
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来体会,然后说说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梳理。
(1)决定开荒。
“父亲坚毅地说:
‘我们去开荒!
’”(勤劳)
(2)开垦荒地。
“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勤劳、吃苦)
(3)垒上石块。
“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
”(坚忍不拔)
(4)种上豌豆。
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
‘当然能!
’”(对土地的信赖)
(5)豌豆肥田。
“父亲说:
‘……肥土吧。
’”(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
“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
”(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三、总结、
教学反思
学习词语盘点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要求学生会读词语。
2.要求学生会写词语。
教学过程:
一.教师领读词语。
二.学生领读词语。
三.分组读词语。
四.开火车读词语。
五.听写词语。
1.教师读,学生写词语。
2.教师读,学生板演。
六、总结。
授课课题: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
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授课时间: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七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