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docx
- 文档编号:28214870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129
- 大小:888.53KB
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docx
《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
2014年10月组织行为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 )。
A.人事心理学
B.医学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人事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
2.最早使用“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的是( )。
A.泰勒
B.莱维特
C.维卡
D.斯克伯兹
【答案】B
【解析】教材没有标准答案。
20世纪60年代,莱维特在《心理学年鉴》中首次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扩大到了组织心理。
3.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的方法是( )。
A.案例研究法
B.观察法
C.心理测验法
D.调查法
【答案】A
【解析】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两类,这种分类是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分类
心理测验法:
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测试者有关智力、能力趋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是了解被调查者对于某一事物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一般有三种具体的调查方法:
面谈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4.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忽视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进行全面评价的做法是( )。
A.知觉防御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投射效应
【答案】C
【解析】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
A知觉防御:
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B首因效应:
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C晕轮效应:
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D投射:
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5.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是( )。
A.世界观
B.价值观
C.人生观
D.态度
【答案】D
【解析】态度:
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价值观:
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6.把能力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类,其划分的标准是( )。
A.倾向性特点
B.差异性特点
C.适应性特点
D.独立性特点
【答案】C
【解析】能力按其适应性可以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类。
能力按其程度的差异即能力水平的高低可以分为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和天才。
7.创造性行为最显著的特点是( )。
A.系统性
B.社会性
C.首创性
D.开放性
【答案】C
【解析】创造性行为的特点:
1.首创性(不是重复):
任何创造性行为都必须产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成果。
2.有用性:
任何创造性行为都必须产生出对组织,对社会,对人类有价值的新成果。
3.适应性:
创造性行为和其他的行为一样,是人们这个主体为适应客体和控制客体的产物。
4.主动性:
创造性行为是人这个主体主动努力,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的产物。
8.霍兰德认为,决定人们从事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是( )。
A.个性类型
B.机遇
C.社会环境
D.家庭环境
【答案】A
【解析】
9.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是( )。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利益型群体
D.友谊型群体
【答案】A
【解析】正式群体:
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命令型、任务型)
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结构,不是由组织确定,而是在成员某种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利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
10.群体规范可以对个人行为起到督导的作用,这是群体规范的( )。
A.标准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动力功能
【答案】D
【解析】动力功能群体规范一旦被其他成员所掌握,在成员的行为与群体规范相抵触时,群体规范会变成一种群体舆论,积极的舆论压力促使成员齐心协力去完成群体目标。
A、标准功能是群体按照群体规范的要求确定行动的标准。
它界定了群体成员的行为范围
B、导向功能是每个群体成员必须按照群体规范运作完成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
C、评价功能群体规范一旦被其他成员认同,就会成为群体成员行为的参照标准,并用这一标准衡量评价是非对错。
11.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这种现象是( )。
A.群体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
【答案】B
【解析】社会促进效应:
是指一个人的活动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
社会惰化效应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
12.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是( )。
A.群体规范
B.群体凝聚力
C.群体转移
D.群体规模
【答案】A
【解析】群体规范:
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群体凝聚力:
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群体转移:
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群体规模是指组成—个群体的人数多少。
13.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心理关系是( )。
A.组织承诺
B.心理契约
C.人际关系
D.组织关系
【答案】C
【解析】人际关系:
即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
心理契约:
内隐的、不受法律保护,但有激励效果。
如果不能满足人的内隐的愿望、期盼,人们就会产生不舒服感受。
心理契约是指存在于人们之间的一种不成文的约定。
法律契约:
外显的、受法律保护的。
由于员工不是法律专家,很容易签订不合理的合同或契约。
14.属于激发冲突的技术的是( )。
A.解决问题
B.任命吹毛求疵者
C.目标升级
D.资源开发
【答案】B
【解析】激发冲突的技术:
运用沟通、引进外人、重新构建组织、任命一名吹毛求疵者或任命一名批评家。
预防冲突:
加强信息公开分享;加强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开发资源;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分清责任和权利;建立崇尚合作的组织文化和群体风气。
15.把因需求不同而产生的组织成员的行为导向组织目标,这是领导的( )。
A.创新功能
B.激励功能
C.组织功能
D.服务功能
【答案】B
【解析】激励功能激励的目的是要调动组织中全体员工的积极性,通过领导的激励功能,可以把因需求不同而产生的组织成员的行为导向组织目标。
A、创新功能:
创新作为领导活动的重要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方式的创新,二是组织成员的创新活动。
C、组织功能:
贯穿于领导活动过程的始终。
D、服务功能:
现代领导的基本功能之一。
包括工作、心理咨询、信息服务。
16.组织中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和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是( )。
A.领导者
B.管理者
C.领导行为
D.领导效能
【答案】A
【解析】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和集体。
领导者是组织的“关键角色”,是领导行为过程的核心,也是组织中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
17.领导行为方格论中的“9一1型”领导是( )。
A.贫乏式领导
B.任务式领导
C.乡村俱乐部式领导
D.团队型领导
【答案】B
【解析】关心人关心生产
(1.1)型方式:
无效管理表示对工作和人都极不关心,这种方式的领导者只做维持自己职务的最低限度的工作,也就是只要不出差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而称为“贫乏型的管理”。
(9.1)型方式:
任务管理表示对工作极为关心,但忽略对人的关心,也就是不关心工作人员的需求和满足,并尽可能使后者不致干扰工作的进行。
这种方式领导者拥有很大的权力,强调有效地控制下属,努力完成各项工作。
因而为“独裁的、重任务型的管理”。
(1.9)型方式:
俱乐部型管理表示对人极为关心,也就是关心工作人员的需求是否获满足,重视搞好关系和强调同事和下级同自己的感情。
但忽略工作的效果。
因而被称为“乡村俱乐部型的管理”。
(5.5)型方式:
中间型管理表示既对工作关心,也对人关心,兼而顾之,程度适中,强调适可而止。
这种方式的领导既对工作的质量和数量有一定要求,又强调通过引导和激励去使下属完成任务。
但是这种领导往往缺乏进取心,乐意持现状。
因而被称为“中庸之道型管理”。
(9.9)型方式:
团队型管理表示对工作和对人都极为关心。
这种方式的领导者能使织的目标与个人的需求最有效地结合起来,既高度重视组织的各项工作,能通过沟通和激励,使群体合作,下属人员共同参与管理,使工作成为组成员自觉自愿的行动,从而获得高的工作效率,因而被称为“战斗集体型理论”。
18.决策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
A.明确目标
B.核定价值准则
C.发现问题
D.拟定方案
【答案】C
【解析】一、发现问题;决策是为了解决问题,实现某项预期目标,所以首先要弄清楚一项决策要解决什么问题。
二、确定目标;要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解决问题要达到什么结果,这是领导决策的出发点。
三、核定价值准则;为了正确进行决策,所搜集的信息必须符合决策所需的要求。
价值包括学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企业的决策以经济价值为中心,兼顾其它价值。
四、拟定方案;
为了作出最优的决策,必须拟定达到以目标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以便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成的方案。
五、方案评估;
对与各种可能行动方案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评价与对比。
六、方案选择;
七、实验实证;
选定方案后先局部试验后再普遍推广。
实验实证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决策方案试行的可靠性,有计划地修改完善既定的决策方案,以减少具体行动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而带来不利的社会经济影响和决策后果。
八、组织实施
19.胜任工作、好奇、对客观事物的掌握、爱好活动及情感等动机是( )。
A.习得动机
B.生理性动机
C.衍生性动机
D.—般动机
【答案】D
【解析】一般动机:
这类动机具体指胜任工作、好奇、对客观事物的操纵掌握、爱好活动及情感。
习得动机包括权力、成就、情谊安全保障、地位和自主需要。
生理性动机(渴、饿)和社会动机(爱情、成就)。
原始动机(遗传)和习得动机(学习)。
原始动机和衍生性动机。
20.麦克里兰指出人的最主要的三种需要是( )。
A.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合群需要
B.成就需要、社交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C.权力需要、安全需要和成就需要
D.成长需要、关系需要和生存需要
【答案】A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的工作激励理论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三种:
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合群需要。
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成就需要是指争取成功、追求优越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21.当代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弗鲁姆
B.赫兹伯格
C.麦克里兰
D.斯金纳
【答案】D
【解析】当代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
斯金纳认为人们作用于环境的结果,如果使他的需要满足,这种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这就称为强化刺激。
凡能增强反应强度的刺激物,即称为强化物,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求得行为的改造。
22.“7S”模型中,“硬性的S”是( )。
A.战略、结构和人员
B.结构、制度和技能
C.制度、技能和作风
D.战略、结构和制度
【答案】D
【解析】帕斯卡尔和阿索斯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这本书的核心就是7S管理模型。
他们认为日本企业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重视软性的S——作风、共享价值观、技能和人员。
相反,西方则将注意力集中在硬性的S——战略、结构和制度上。
23.一个企业内对拥有独立产品市场、独立责任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
A.职能制
B.事业部制
C.矩阵制
D.团队结构制
【答案】B
【解析】事业部制:
斯隆,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典型,又称“斯隆模型”或“联邦分权制”。
矩阵制:
适用于创新工作较多的或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的组织。
24.从组织成员的态度出发,提出组织变革要经历解冻、改变和冻结三个过程的是( )。
A.克利程序
B.卡斯特程序
C.罗西程序
D.勒温程序
【答案】D
【解析】勒温程序组织变革要经历解冻、改变、冻结三个过程。
克利程序把变革分为三大块、九个步骤。
卡斯特程序认为组织变革应先后经过六个环节:
回顾和反省,觉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行变革,根据实施效果进行反馈。
25.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
A.组织目标
B.组织宗旨
C.共同的价值观
D.组织规章制度
【答案】C
【解析】组织文化的内容:
组织目标、共同的价值观、作风及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及规章制度。
共同的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组织目标是组织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作风及传统习惯:
是为达到组织的最高目标和价值观念服务的。
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
如果将目标或宗旨、价值观、作风及传统习惯看做组织文化的软件,那么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就是组织文化的硬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群体结构的变量主要有( )。
A.正式领导
B.非正式领导
C.群体规模
D.群体构成
E.群体任务
【答案】ACD
【解析】群体结构变量主要包括:
正式领导、群体规模、群体构成、角色、规范、地位。
27.非正式沟通网络的基本形式有( )。
A.集束式
B.偶然式
C.全通道式
D.流言式
E.单线式
【答案】ABDE
【解析】正式沟通:
(莱维特)轮式、Y式、链式、圆式、全方位式。
非正式沟通:
(戴维斯)集束式、偶然式、流言式、单线式。
戴维斯发现,小道消息传播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集束式。
28.影响人际吸引的交往因素有( )。
A.容貌
B.个性
C.邻近
D.相似
E.互惠
【答案】CDE
【解析】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愿意亲近的程度,决定人际关系的质量和人际交往的成败。
一般,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一些:
个人因素:
容貌、个性特点。
交往因素:
邻近、相似、互惠。
29.决策民主化的特征有( )。
A.决策观念的民主化
B.决策体制的合理化
C.决策研究的公开化
D.决策结果的透明化
E.决策的法制化
【答案】ABCE
【解析】1、决策观念的民主化;
要在我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决策不民主的思想观念和传统心理;同时,树立决策民主化的新观念,除了宣传和引导之外,还必须有健全的民主和法律制度来保证。
2、决策体制的合理化;
必须进行决策体制的改革,实行党政分开,加强人民参政议政和参与决策的权力。
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健全各种决策研究机构,改变决策研究机构的隶属性,增强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培养大批决策研究人员,建立一支决策研究的专家队伍。
3、决策研究的公开化;
强调更多的人参与决策,重视内部员工,重视外部咨询结构的作用。
4、决策的法制化;
这既是决策体制合理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决策研究公开化的一个重要保证。
通过法律条文规定,明确责任与义务。
30.需要的特点有( )。
A.指向性
B.再生性
C.交替性
D.转移性
E.发展性
【答案】ABCDE
【解析】需要的特点:
指向性、再生性、交替性、转移性、发展性。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组织行为学
【答案】组织行为学:
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32.角色期待
【答案】角色期待:
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怎样的行为反应。
33.群体转移
【答案】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34.非正式领导
【答案】非正式领导:
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35.激励
【答案】激励: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答案】企业凝聚力是一个复杂的变量,影响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企业成员本身的心理、行为,又包括企业外界对企业的影响。
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企业凝聚力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
1.企业成员的相容性2.企业成员的需要3.企业领导的行为与方式4.企业规范5.外部环境
37.简述影响人际间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因素。
【答案】影响人际间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动机2,威胁3.信息沟通4.个性特征5.组织文化
38.简述管理群体间互动的主要方法。
【答案】1.规则和程序2.层次等级3.计划4.联络员角色5.特别工作组6.工作团队7.综合部门
39.简述素质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的特点。
【答案】1、领导班子是按照组织发展的目的建立起来的,体现了领导班子的目的性。
2、领导班子是有机结合起来的,不是杂乱无章随便组织起来的,反应出领导班子的整体性或者叫做整合性;
3、领导班子作为一个领导集体,是组织的领导核心,所以要从组织中选择优秀的人来组成,这就体现了领导班子的集优性;
40.简述组织文化的消极作用。
【答案】1.阻碍组织的变革:
当组织处于动态的环境中,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与其现在需要不相符时,组织文化很可能就成为组织变革的障碍。
2.削弱个体优势:
新成员的加入,为组织注入了新的血液,但由于成熟的组织文化限定了组织可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带有种族、性别和价值观等方面差异的新成员就会很难适应或难以被组织接受。
3.组织合并的障碍:
在组织合并时,管理者所考虑的通常是组织变更需求和资产负债等因素,如果忽略了两个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的差异,这将给合并后的组织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甚至会导致合并的失败。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
【答案】它从人力的投入开始,通过一次地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外部环境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
42.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于1943年提出,阐述了人们的需求层次是从生理需要到自我实现需要逐层递进的。
在管理学中主要提及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需要。
其中生理需要是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
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当个人满足其高层次需求之后个人愈可能接近自我实现的目标。
现实意义:
1、如果你想激励某人,就必须了解这个人目前处于哪个需要层次上,并重点满足这一层次或这个层次之上的需要。
如果管理者们都在试图改变他们的组织或者管理活动,就必须使员工的需要得到满足。
2、五种需要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较低级的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较高级的需要。
高级需要通过内部使人得到满足,低级需要则主要通过外部使人得到满足。
3、强化激励作用。
针对员工的当前需要,提供相应的奖励可以强化激励。
比如,对于比较低层次的员工,物质的奖励可能更具有激励作用,而对于高层次的员工,如高级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和成就感则更具有激励作用。

2015年4月组织行为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心理学科中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的是( )。
【选项】
A.教育心理学
B.人事心理学
C.医学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人事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
2.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是( )。
【选项】
A.现场实验
B.准实验
C.等级排序实验
D.实验室实验
【答案】B
【解析】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准实验法)。
3.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 )。
【选项】
A.海德
B.麦格雷戈
C.梅奥
D.大内
【答案】B
【解析】麦格雷戈,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人性假设理论创始人,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之一,X-Y理论管理大师。
4.在管理实践中倡导“参与式”管理或“民主式”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
【选项】
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Z理论
【答案】B
【解析】X理论假设:
一般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工作越少越好,可能的话会逃避工作。
Y理论假设:
即使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处罚的威胁,他们一样会努力工作以期达到目的——人们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的能力。
Z理论将东方国度中的人文感情揉进了管理理论。
超Y理论实质上是要求将工作、组织、个人、环境等因素作最佳的配合。
5.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 )。
【选项】
A.创造性能力
B.优秀的品格
C.独特的个性
D.超强的记忆
【答案】A
【解析】创造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人们内在的主观特征和外部的客观环境两方面因素(家庭、组织、学校、社会)。
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创造性能力,而创造性能力主要来源于人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进行培养开发和提高的。
6.事业生涯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行为,二是( )。
【选项】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态度
【答案】D
【解析】
7.在执行任务时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 )。
【选项】
A.3~5人
B.5~7人
C.7~9人
D.9~11人
【答案】B
【解析】群体规模是指组成—个群体的人数多少。
有关群体规模的研究得出成员为奇数的群体比成员为偶数的群体更有利;
5人或7人的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或更小一些的群体更有效。
8.规定了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
【选项】
A.角色同一性
B.心理契约
C.角色期待
D.角色知觉
【答案】B
【解析】“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
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法律契约:
外显的、受法律保护的。
由于员工不是法律专家,很容易签订不合理的合同或契约
心理契约:
内隐的、不受法律保护,但有激励效果。
如果不能满足人的内隐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组织 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