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学教程整理版.docx
- 文档编号:28213785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0.84KB
学校心理学教程整理版.docx
《学校心理学教程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心理学教程整理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心理学教程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怎样理解中等学校心理学的对象和性质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要内容,兼及中等学校学生心理学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部分内容。
(1)中等学校心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特征为主
(2)中等学校心理学注重理论性,而以应用性为主
2、中等学校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观察法
(2)调查法(3)教育心理实验法(4)个案研究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
3、学习和研究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意义是什么
(1)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育人
(2)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3)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4)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1、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3、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4、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5、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刺激物的强度;二是刺激物的对比关系;三是刺激的动感;四是刺激物的新异性
6、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7、感知觉:
感知觉实质上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
8、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9、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察觉,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10、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1、感觉的特殊现象
(1)感觉适应
(2)感觉的相互作用(3)感觉对比(4)联觉
12、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13、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理解性
(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选择性(4)知觉的恒常性
14、表象和记忆:
表现具有三个特征
(1)形象性
(2)概括性(3)可操作性
15、遗忘的基本规律
(1)时间因素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的程度(4)材料的顺序(5)识记者的态度
16、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它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人的思维过程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
1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8、想象的分类:
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19、无意想象又称为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蒙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20、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有目的、自觉的想象
21、有意想象有两种形式: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式、模型、符号等描述,在头脑里形成有关事物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是指不局限于现有的描述或描绘,在头脑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与再造想象相比,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创造想象的产生受制于创造动机、创造原型、表象储备、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等因素。
22、思维的认知加工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3)抽象与概括(4)具体化
23、想象的认知加工过程
(1)黏合
(2)夸张(3)典型化(4)想象联想
24、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25、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有情境因素也有个人因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各个因素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动机水平
(2)问题情境(3)定势(4)原型启发(5)个性因素
26、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机
27、动机与需要:
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的一种稳定的要求。
28、需要的特性:
一是动力性、二是对象性、三是社会性
29、意志是有明确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第三章心理的发展
1、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
(2)心理发展具有定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
2、简述我国心理学界对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一般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青年后期(17、18~25、30岁);成年期(25、30~55、60岁);老年期(55、60~死亡)。
3、试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4、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
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
一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二是顺应,即改变主体结构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是前运算阶段(2~7岁);三是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四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5、试述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受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训练,与弗洛伊德一样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级人物。
他把个人一整的发展氛围八个阶段,并认为每一阶段都需要克服一个主要矛盾或危及,只有在本人与外界的作用下合理地解决了每一个矛盾和危机,才能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形成健全的人格;否则,危机没有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不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6、试说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在教育上的意义(68)
7、结合实际说明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中等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
1、简述初中阶段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少年期是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一个人由不成熟的童年走向成熟人生转折期的开始,无论在生理或心理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少年期或过渡期的主要特征在于:
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初中阶段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关键年龄期,在个体心理发展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2、简述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主要特点
(1)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
(2)神经系统的发育(3)性成熟开始
3、简述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4、简述初中学生认识活动发展的特点
(1)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2)注意发展的特点(3)记忆发展的特点(4)思维和想象发展的特点
5、初中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随着少年兴趣的扩展,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形成与掌握,以及能力的提高,初中学生的想象变得十分丰富、生动而复杂,其主要表现为: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强,初中学生的想象多为有意识、有目的的;
(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3)想象的现实性不断发展
5、简述初中学生情感意志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绪情感发展的转折期,主要特点为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明显;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对异性感兴趣。
初中生的意志力比小学时期有了明显的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依赖性逐渐减少,根据目的做出意志决定的水平不断提高,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等方面
6、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独立自主性与依附性的矛盾;活动能量与认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性的成熟与道德、法制观念的矛盾。
7、简述高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主要特点
青年初期学生的身体发育已臻成熟。
身高、体重、胸围已接近成人水平。
骨髓骨化已基本完成,韧带和肌肉力量加强,从而提高了身体活动能力。
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
性机能发育已基本成熟,生殖器官逐步完备。
8、简述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认识发展的特点
(二)情感意志发展的特点(三)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9、简述高中生认识发展的特点
一是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理论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表现在两个方面:
(1)抽象与具体得到了较高的统一。
(2)辩证思维得到了明显发展;二是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很活跃;三是思维的品质有很大发展。
10、简述高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情感的倾向基本定型;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情绪不够稳定,但有时又很执拗;内向型和表现性共存;社会性情感更丰富、更深刻。
11、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价值观与道德观的矛盾;升学与就业的矛盾。
第五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情境中,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以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
2、如何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学生的学习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第一,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第二,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第三,学生的学习以掌握系统的间接经验为主。
第四,学生的学习是在班集体这种特有的社会群体中进行的。
3、试说明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
二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三是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是,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了实际意义。
4、简述奥苏泊尔提出的教学原则和策略
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泊尔也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有意义学习。
奥苏泊尔提出,有意义学习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奥苏泊尔任务,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而他更强调前者。
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这正是教学的目的。
此外,奥苏泊尔还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
5、斯金纳提出的编制程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斯纳金是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
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任何的刺激——反应都应看成是反射。
心理实验者的任务就在于给予已知的刺激并观察学习者的行为,从而探索学习的规律。
斯金纳提出,有机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
与此相对应,条件反射也有两类:
一类是刺激型条件反射或称应答性条件反射;另一类是反应型条件反射或称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提出了程序学习与教学的思想。
程序学习是一种自动学习方式,是根据程序编织着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为许多小的项目,然后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每一项目都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
6、试分析观察学习的过程
7、试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原理
布鲁纳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观点如下;
(1)关于学习的本质。
他认为,学习在于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动作、表象和符号三种表征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中。
对于人类的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符号表征。
(2)关于学习过程。
他认为,学习就是一个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3)关于学习的内容。
布鲁纳把对学习的看法与学习内容结构起来,强调应该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4)关于学习方式——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有为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做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8、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派的学习论和认知派的学习论
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有以下几种:
第一,桑代克的学习理论;第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第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有以下几种:
第一,古典的格式塔派学习理论;第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第三,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第四,加涅的学习理论。
第六章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与学习策略
1、如何理解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
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出于了解和理解实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在个体身上最初表现为探究的需要。
这种需要最初带有一定的先天性,它是在探究反射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意义。
但是对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则更多的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起来的,它更有赖于特定的学习经验。
特别是当学生不断地获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体验,看到只是的力量、学习的价值后,就更加会期望在随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得到满足。
这就使学生逐渐形成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出于想要通过学业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这种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并不使学习动机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二是指向学习以外的尊重的需要;而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也并不是学习本身提供的,而是学习成就之外的一定的地位。
因而,它是一种外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出于获得和保持长者们(教师和家长)或集体的赞许和认可,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这种内驱力和自我提高需要一样,也是一种外在学习动机。
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获得长者的赞许和认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这种内驱力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赞扬的认可。
2、试说明学习动机的分类
(1)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
(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3)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3、试述自我效能感理论(142)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
所谓自我效能理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词。
自我效能感理论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的支持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4、试说明学习迁移的种类
一是根据迁移的效果,可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二是根据迁移的影响方面,可把学习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三是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可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四是根据迁移的内容,可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5、试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6、试述产生式迁移理论(153)
7、“为迁移而教”应当遵循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
(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3)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4)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5)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中有效的认知策略(6)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1、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三个环节
2、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有哪些
一是学习材料的具体——抽象化程度;二是学习材料所包含的属性的多少及其关系的复杂程度;三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四是学生的年龄因素和思维发展水平;五是已经掌握的相应的概念和原理的正确程度
3、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3)运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4)给概念下定义(5)揭示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4、如何理解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实物直观是指在感知实际事物基础上进行的直观。
模像直观是指以事物模拟形象为对象的直观。
言语直观是指通过教师对相应事物形象化的言语描述,使学生获得相应事物的感性经验的直观形式。
5、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持久的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在讲解中使学生初步识记教材。
为了促进学生对教材的这种初步识记,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讲授生动形象,增强识记材料的直观性(3)使要记住的材料成为学生行动或思考的直接对象(4)引导学生把视听读写结合起来(5)注意教材的系统性
(二)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识记和复习方法。
根据记忆和遗忘规律,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要及时识记和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6、试分析知识应用的形式和过程
审题并形成课题映像;有关知识的重现;课题的类化
7、试说明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
一是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二是课题的性质;三是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水平
8、如何区分熟练与习惯
高级水平的及恩呢个也即前面提到的达到自动化水平的技巧,也可称熟练。
它与同是属于自动化的动作系统——习惯的关系:
习惯和熟练都是自动化的动作系统。
但是,习惯和熟练又有重要的区别。
首先,习惯是和个人的某种特殊的需要直接联系着的,而熟练的技巧不一定与个人的某种需要直接发生联系。
另一个重要区别是,熟练靠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形成,而习惯却可以通过简单的重复养成。
此外,熟练有高低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分。
而习惯可以根据它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分成好习惯和坏习惯。
9、试说明运动技能特征和形成阶段
特征
(1)动作的连续性
(2)动作的协调性(3)动作的完善性
形成阶段
(1)认知——定向阶段
(2)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3)技能完善和自动化阶段
10、在培养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
第一,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第二,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第三,正确掌握对练习速度和练习质量的要求。
第四,练习的次数和时间要分配合理、适当。
第五,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11、试说明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宁的关于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宁等人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智力活动分阶段形成的学说,把智力技能的形成看成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即内化过程。
这一过程经历下列五个阶段:
一是活动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四是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五是内部言语阶段。
第八章品德心理
1、试说明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的个体化,指个体依据道德规范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要研究品德,必然要涉及与品德关系极为密切的道德概念。
道德是社会现象,是由社会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与道德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首先,品德离不开道德。
其次,社会道德也必然通过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的品德表现出来。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它不以个人存在和表现为转移;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它的形成受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其次,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学研究品德的结构、形成过程和规律、品德的年龄特征等内容,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2、试述科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阶段一——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二——相对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阶段三——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阶段五——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六——普遍原则的道德定性阶段。
科尔伯格之处,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行,不能超越,但每个人发展的水平和达到最高阶段的年龄是不同的。
同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
3、我国青少年儿童品德心理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总结了我国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资料,概括出青少年品德心理的基本特点:
一是青少年的品德逐步成为一种以自律为形式,遵守道德准则和运用信念来调节行为的道德品质。
二是青少年品德处于动荡性向成熟型过渡的阶段。
三是青少年品德的发展是存在着关键期和成熟期的
4、简述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过程
(1)从他律到自律
(2)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3)从结果到动机(4)从片面到全面
5、如何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
(1)重视培养学生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观察力
(2)采取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方式(3)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4)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及时准确地评价(5)让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6)教育者要有良好的行为示范,做到言行一致
6、如何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
(1)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
(2)用充分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具体生动的榜样,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3)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和深化;(4)通过移情训练的方式来培养好的道德情感。
7、有效的道德行为训练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向学生讲清训练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2)创设各种条件,促使良好的品德行为有重复出现的机会,尽可能地避免和排除不良行为的重复出现;(3)依靠集体舆论和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防止训练中出现松劲、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4)及时让学生了解练习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5)正确、合理地使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强化措施将有助于提高行为练习的效果。
8、试分析学生品德不良的主客观原因
客观:
一是家庭的不良教育和影响;二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三是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缺点。
主观:
一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行动盲目;二是缺乏道德情感,情绪消极多变;三是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四是受不良的行为习惯支配;五是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9、试述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
第一,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第二,保护自尊心,激发集体荣誉感;第三,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抗拒诱惑的意志力;第四,抓住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矛盾转化;第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第九章学校群体心理
1、群体
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
2、群体具有哪些特征
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规范、有一定的组织机构
3、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是什么
教育功能、归属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
4、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智能和作用是什么
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教育者;教师是班集体管理和建设的组织者;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教师是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者。
5、简述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一是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二是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三是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情感维系型和心理凝聚性;四是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的权威性;五是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
6、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有哪些
(1)非正式群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2)非正式群体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3)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4)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人格更加完善。
7、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有哪些
(1)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重情感而轻理智往往会产生不健康、危害班集体和社会的行为;
(2)学生非正式群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校 心理学 教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