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知识小学语文教师招聘.docx
- 文档编号:28212627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53.64KB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语文教师招聘.docx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语文教师招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小学语文教师招聘.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语文教师招聘
2015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一)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文言实词与虚词】
一、实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偏义复词和词的活用。
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和词的活用是重中之重,考生需要重点掌握。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学习中最普遍也最重要的一项,掌握一词多义是阅读文言文的重要基础。
一般情况下,文言文的一个词往往有多个含义,这些意义一般由其本义和引申义构成。
词的本义就像树的主干,而词的引申义就是从主干上延伸的枝丫。
所以,一般而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着或近或远、或隐或显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分析多义词词义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根据字形结构来解释词义
形声字是汉字的造字法之一,且形声字在汉字中占有极大的比例。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来判断它的意义了。
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中的“鄙”,从它的形旁可以判断其本义应与地域有联系(邱、郑、邻、邯郸等),再从这个句子的语境来分析,可知它的意思应该是“边境”。
2.利用相似语言结构的对应关系解释词义
文言文中经常利用互文、对偶等修辞手法,这就形成了文章前后的对应关系。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中的“跬步”和“小流”相对应,如果初读此文时我们不知道“跬步”的含义,那么根据前后的对应关系,我们也可以猜测出“跬步”应该是“小步”的意思。
3.利用汉语语法解释词义
对于文言文中的疑难词含义,我们有时可以根据这个词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来推测它的含义。
且看下面三个句子:
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
楚王贪而信张仪。
(《屈原列传》)
信义着于四海。
(《隆中对》)
根据分析,第一个“信”修饰“难求”,在句中作状语。
结合上下文不难推出,这个“信”是“确实,实在”的意思;第二个“信”在句中和“贪”是并列的,作谓语,“信张仪”是动宾结构,“信”在句中是动词,由此可知这个“信”当是“相信”的意思;第三个“信”在句中和“义”并列做主语,主语一般由名词充当,结合语境可以判断,这个“信”应该是“信用”的意思。
4.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解释词义
这是掌握文言词语意义的重要方法。
如“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屈原列传》)中的“令”,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应是“法令”的意思;“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中的“令”则是“使”的意思;“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中的“令”是“美好的”的意思;“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促织》)中的“令”是“县令”的意思。
(二)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存在较为普遍,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通假字。
通假字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同音替代
即替代字与被替代字的音相同。
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中的“反”,即为“返”的通假字;“广畜积,以实仓廪”(晁错《论贵粟疏》)中的“畜”就是“蓄”的通假字。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有的字读音古代相同而现在不同了。
如“秦倦而归,兵必罢”(《战国策·赵策》)中的“罢”,在古代读音与“疲”是一样的。
2.音近替代
即替代字与被替代字的音相近。
它可以分为双声通假、叠韵通假和声调相近而通。
(1)双声通假,即声母相同。
如“距管,毋内诸侯”(《鸿门宴》)中的“内”通“纳”,二者声母相同,故相通。
(2)叠韵通假,即韵母相同。
如“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中的“见”通“现”,二者韵母相同,故相通。
(3)声调相近而通。
如“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中的“熙”通“戏”,是声调相近而通。
另外,现代汉语中有些不相通的音韵在古代是相通的。
如“i”和“ü”,“u”和“ou”等。
如“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中,“不”和“否”相通,正是基于二者的韵母“u”和“ou”是相通的。
3.形近替代
即两个字的形旁相同或相近而相通。
如“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中的“被”通“披”,即是基于二者拥有同一形旁“皮”。
4.“通”和“同”的区别
“同”是由于异体字的存在而产生的。
如孔乙己所说的“茴香豆”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就是异体字,它们之间就可以用“同”。
而“通”则是指通假字,是指写错或者印刷错误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
真题点睛
下列选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不亦说乎
C.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案】D
【名师点评】A项“扳”通“攀”;B项“说”通“悦”;C项“阙”通“缺”。
因此,本题答案选D。
2015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二)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常见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文言句式即文言文句子的结构,掌握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
一般而言,常见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五类。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
(一)用“者”或者“也”表示判断
1.……者,……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也
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并不同时出现,在省略“者”的情况下,用“也”也可以表示判断。
如:
(1)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赤壁之战》)
(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3.……者也
在句末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但是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指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如: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爱莲说》)
4.……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2)粟者,民之所种。
(《论积贮疏》)
(二)名词修饰名词,直接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如:
(1)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2)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
(三)用副词加强语气表示判断
为了加强判断语气,往往在谓语前加上副词,如“乃”“则”“即”等,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如: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但是要注意,这些词除了有加强语气表示判断的作用外,它们也有自己的意义,要注意区别。
(四)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为”在文言文中有时也能起到表示判断的作用。
如: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五)用动词“是”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文言文中很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的用法才渐渐多起来。
如: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2)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六)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过秦论》)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真题点睛
下列选项中,句式有别于其他三项的是()。
A.晋军函陵,秦军泛南B.此世所以不传也
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答案】A
【名师点评】B、C、D三项都是判断句,A项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正常句式应该是“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
因此,本题答案选A。
0
2015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三)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文言文的理解】
文言文中词类的理解★★★
文言文的阅读,重点应放在理解上。
但全部理解的前提之一是能够理解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一)实词的理解
实词理解包括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的理解,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事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
考查名词、形容词时,对两类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这就需要考生做好几项准备工作:
一是注重积累。
高度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加强文言文课文的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二是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注意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
具体方法包括:
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中“贾祸”的含义并不是消除祸患。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
“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2.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根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3.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这些都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而不是“打柴”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中“拔”的含义,可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其意思为“被攻取”。
5.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近词“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6.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中“拔”的含义,“拔”有两个主要意思:
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
“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其解释为“被攻取”。
7.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
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例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
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
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
这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8.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
真题点睛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
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
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
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
指刚成年的时候
【答案】D
【名师点评】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能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二)虚词的理解
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副词、代词等,文言虚词里包含有“代词”,这与现代汉语不同。
对这些虚词的掌握,一是要依据课本,归类整理,并配以典型例句;二是要抓住语境,区分用法,注意总结规律;三是要仔细比较,分清真伪,不被假象迷惑。
在具体的文中,要注意使用下面一些方法:
1.语境分析法
这其中又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依据相关语句的内容和语气,判别虚词用法。
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反问,可以理解为“难道”的意思;后一个“其”用在表示选择的疑问句中,作连词,表示选择,可以翻译成“还是”;二是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判别虚词用法。
如:
注意找出起取独、提宾、提顿、后置等作用的虚词,进而明确句意;三是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别虚词用法。
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君将哀而生之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顷之,烟炎张天”、“石之铿然有声者”等句中,“之”字由于位置不同,用法也不同。
2.关系分析法
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这是值得注意的。
3.比较区分法
比较区分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分清虚实。
如,“皆以美于徐公”的“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拿”。
二是辨明用法。
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如,“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故”是连词,表因果关系,而“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中的“故”用作副词,有“故意”的意思。
又“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中的“以”和“而”,作用完全一样。
三是善于把虚词与现代汉语比较。
有时是用法没有改变:
如“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与现代汉语中“善于”“敢于”的“于”相同。
有时用法改变。
如“也”,在文言文中作语气助词用,而在现代汉语中作副词用,表同样、并行等意义。
有时用法完全消失。
如“之”的取独作用,“者”的提顿作用等。
四是注意特殊虚词。
第一类是兼词。
如“诸”(之于、之乎)、“焉”(于之)、“盍”“曷”(何不)、“耳”“尔”(而已)等。
第二类是复音虚词。
如“所以”、“然则”、“是以”、“然后”、“无乃”、“何其”等,其意义一般比较固定,但有时也有几个意义,像“所以”就有三种情况,要注意区别,不可望文生义。
第三类是习惯用法。
如“不亦……乎”、“何……之有”、“无乃……乎”、“得无……乎”、“孰与(孰若)……”、“唯……是……”、“为……所……”、“以……为……”、“与其……孰若……”等。
0
2015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四)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诗词鉴赏】
诗词作品的形象鉴赏★★★★
(一)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形象(也叫“意象”):
和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塑造形象,所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
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
因而,诗歌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泛化意义、讽喻意义,理解时不能用逻辑思维,不能认为诗歌中的形象就是实指某一物、某一景或某一事。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
意境:
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
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该诗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包孕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又给读者以启迪。
【例1】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陆游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渔父,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咏怀之作。
他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上片“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
“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
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
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
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
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像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
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
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
“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
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
”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
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首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
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
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着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
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利牵绊的俗人的。
我们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二)鉴赏形象的目标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为了进一步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容,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例2】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篇作于永州。
作者所写的着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
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
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
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
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
苏东坡赞叹说:
“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
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
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
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
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
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
三、四句方写到“烟销日出”。
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
然而随“烟销日出”之后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
这又“合道”。
这里的造语亦甚奇:
“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
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反常”。
但“熟味”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适能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
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
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句意。
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三)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传统的诗歌意象
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的诗歌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①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致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②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③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科专业 知识 小学语文 教师 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