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考知识点汇总.docx
- 文档编号:28212157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72
- 大小:259.21KB
物理中考知识点汇总.docx
《物理中考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中考知识点汇总.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中考知识点汇总
物理中考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定义:
叫光源。
如、;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
①。
;②;③。
④。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
二、光的反射
1、定义:
。
2、反射定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
。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条件:
要求反射面。
应用: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每条光线遵守光的。
条件:
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
等大,等距,垂直,虚像意思是成像原理:
,实像和虚像:
实像:
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
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
红,橙,黄,绿,蓝,靛,紫.
2、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像,原理是光的折射。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光的折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3、应用:
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练习: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
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而形成的,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二、透镜
1、名词:
主光轴:
通过球心的直线。
光心:
(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
通过光心的光线。
焦点(F):
凸透镜能使会聚在点,这个点叫焦点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3、填表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形状
光学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
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 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幻灯机 u 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具体见下表: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 ⑵u=2f是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 近视眼要戴,远视眼要戴. 五、应用 3、照相机: 原理,镜头相当于,当u>2f的实像。 增大照相范围: 镜头后推,增大物距。 增大像片人的大小,镜头前推,减少物距。 4.幻灯机: 原理,镜头相当于,当物距f 5.放大镜: 原理,当凸透镜物距为u 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定义: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 ℃读做: 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1、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 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无缩口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 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与刻度垂直) 练习: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 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 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 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 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 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 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 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 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 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 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 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 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 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 定义: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 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 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 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 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练习: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 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 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 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 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第十五章《热和能》复习提纲 一、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 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 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 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实验现象: 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 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 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二、内能: 1、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 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 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②质量: 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 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 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同温同质量的水内能大于冰)。 4、内能与机械能不同: 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 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 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 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5、热运动: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三、内能的改变: 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 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汽化、升华)——内能改变。 反过来,不能说内能改变必然导致温度变化。 (冰吸热,内能增加,温度不变) 2、改变内能的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③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W=△E) ④解释事例: 图15.2-5甲看到棉花燃烧起来了,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燃点使棉花燃烧。 钻木取火: 使木头相互摩擦,人对木头做功,使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木头的燃点而燃烧。 图15.2-5乙看到当塞子跳起来时,容器中出现了雾,这是因为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凝成小水滴。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热传递传递的是热量,而不是温度。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④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C、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区别: 由于它们改变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说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不同,前者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后者能的形式不变。 D、温度、热量、内能区别: △温度: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不一定吸热。 如: 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热量: 是一个过程。 吸收热量不一定升温。 如: 晶体熔化,水沸腾。 内能不一定增加。 如: 吸收的热量全都对外做功,内能可能不变。 △内能: 是一个状态量 内能增加不一定升温。 如: 晶体熔化,水沸腾。 不一定吸热。 如: 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指出下列各物理名词中“热”的含义: 热传递中的“热”是指: 热量热现象中的“热”是指: 温度 热膨胀中的“热”是指: 温度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 内能(热能) 四、热量: 1、比热容: ⑴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⑵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 ⑶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⑷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表示: 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⑸水常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2、计算公式: Q吸=Cm(t-t0),Q放=Cm(t0-t) 3、热平衡方程: 不计热损失Q吸=Q放 五、内能的利用、热机 (一)、内能的获得——燃料的燃烧 燃料燃烧: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二)、热值1、定义: 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 J/kg 3、关于热值的理解: ① 对于热值的概念,要注重理解三个关键词“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 1kg是针对燃料的质量而言,如果燃料的质量不是1kg,那么该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不是热值。 某种燃料: 说明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完全燃烧: 表明要完全烧尽,否则1kg燃料化学能转变成内能就不是该热值所确定的值。 ②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特性,同时反映出不同燃料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内能的本领大小,也就是说,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燃烧情况、体积等均无关。 3、公式: Q=mq(q为热值)。 实际中,常利用Q吸=Q放即cm(t-t0)=ηqm′联合解题。 4、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它表示: 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7J。 煤气的热值是3.9×107J/m3,它表示: 1m3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107J。 5、火箭常用液态氢做燃料,是因为: 液态氢的热值大,体积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6、炉子的效率: ① 定义: 炉子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 ② 公式: η=Q有效/Q总=cm(t-t0)/qm′ (三)、内能的利用 1、内能的利用方式: ⑴利用内能来加热;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⑵利用内能来做功;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热机: 定义: 利用燃料的燃烧来做功的装置。 能的转化: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蒸气机——内燃机——喷气式发动机 3、内燃机大概的工作过程: 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阶段: 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中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热机的效率: 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公式: η=W有用/Q总=W有用/qm(事实上算效率都和此类似) 汽油机 柴油机 不 同 点 构造: 顶部有一个火花塞。 顶部有一个喷油嘴。 吸气冲程 吸入汽油与空气的混合气体 吸入空气 点燃方式 点燃式 压燃式 效率 低 高 应用 小型汽车、摩托车 载重汽车、大型拖拉机 相同点 冲程: 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 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2次,曲轴和飞轮转动2周,经历四个冲程,做功1次。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与燃料种类、热值无关)。 6、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六、能量守恒定律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 尽管各种能量我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所了解,如跟电现象相了解的电能,跟光现象有关的光能,跟原子核的变化有关的核能,跟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能等。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说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 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 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3、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 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4、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 一、电荷 1、带了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②接触带电: 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 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 规定: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 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 规定: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 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 构造: 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定义: 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符号Q 单位: 库仑(C) 7、中和: 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 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 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1、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 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 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 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 如白炽灯,电饭锅等。 (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 (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 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三、电流的强弱 1.定义: 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任一横裁面电荷量的多少符号: I 2.公式: I=Q/t 3、单位: (1)、国际单位: A(安) (2)、常用单位: mA、μA (3)、换算关系: 1A=1000mA1mA=1000μA 4、测量: (1)、仪器: 电流表,符号: (2)、方法: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㈡使用时规则: 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Ⅰ危害: 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Ⅱ选择量程: 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 测量时,先 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 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如果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危害? )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 定义: 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 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 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 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定向运动 2、绝缘体: 定义: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 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 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原因是: 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四、电路 1、组成: ②用电器: 定义: 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 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 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 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①通路: 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 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 定义: 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 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 (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 在识别电路时,电流: 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即无叉路);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即有叉路),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判断时电流表要分流,电压表不分流) ②断开法: 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 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可有电流表),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④观察结构法: 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 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 中考 知识点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