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小说家谈小说》课文解析 苏教版.docx
- 文档编号:28206631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2.19KB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小说家谈小说》课文解析 苏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小说家谈小说》课文解析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小说家谈小说》课文解析 苏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小说家谈小说》课文解析苏教版
《小说家谈小说》课文解析
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
这是六千多字的短篇。
故事很简单:
向敌人进攻。
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人物两个:
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迅员;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
但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
这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百合花》的作者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风格。
恕我借用前人评文惯用的词汇,它这风格就是:
清新、俊逸。
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几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①茅盾认为小说《百合花》的风格是什么?
②怎样理解“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出来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这句话?
)
【段析】概括《百合花》的故事情节以及写作风格。
【品味】“短篇”与“长长的行列”对比,使人可以想像出这篇小说的不同凡响。
“长长的行列”强调同一主题的作品非常多。
“独特”指出了《百合花》与众不同、别具风格的特点。
“清新”“俊逸”两个词语概括了《百合花》这篇小说的风格。
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
(③本篇文章要评论的重点是什么?
)
【段析】明确评论的重点,即该小说是怎样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
作者把这两者结合得很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
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例如,作者写团部的十九岁的通讯员带引“我”到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从“我”的眼中看这小伙子的外形时,有这么一笔: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后来(在小说里,这是隔开一大段的故事发展,差不多快到故事的后半截的时候),作者写这位通讯员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而自己回前线时,又描下这么一笔: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坐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这闲闲的两笔,前后呼应;这两笔之间有两千多字写故事的发展也写这位通讯员的风貌和性格,然而有了这前后呼应的闲闲的两笔,可就把这位青年通讯员的天真、纯洁、面临战斗而不紧张、爱好自然等等品性,异常鲜明地描画出来。
(④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认为作品中的细结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
【段析】用准确的语言评论、说明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
【品味】一个“嵌”字说明了小说的成功之处。
“不但……也……”概括地评论了小说的内容。
作者抓住小说中的几处细节描写,用“几根树枝”“两个馒头”“一枝野菊花”来说明小通讯员热爱自然、天真、纯洁等鲜明的性格特征。
“闲闲”说明,作者所引用的两句话看似多余却实有所指,别具匠心:
既自然、随意,又能突出人物性格。
本段评价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中见真实;细节中突出人物形象;细节中前后承转、呼应,突出主旨。
又例如:
作者写“我”和通讯员分头向老百姓借被子(准备给前线下来的伤员用的),而通讯员遇到困难(一家的一个少妇不肯借),“我”帮助他解决了困难以后,通讯员接了被子转身就走,匆忙中他的衣服被门钩撕破的当儿,又闲闲地插了这么一笔:
“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
”这一笔却直贯到故事的结束。
当重伤的通讯员被抬到包扎所(他是为了救护一大群担架员而牺牲了自己的),“我”去找了医生来时,作者是这样写的:
“等我和医生拿了针约赶来,新媳妇(就是先前要给通讯员缝好撕破的衣服的那一位,在借出被子以后也来包扎所服务了。
——笔者)正侧着身子坐在他(通讯员)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
‘不用打针了。
’我过去一摸。
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这里,前后呼应的两笔,有声有色地而且有层次地写出了一个普通农家少妇对于解放军的真挚的骨肉般的热爱;而且,这种表达热情的方式——为死者缝好衣服上的破洞——正表现了农民的纯朴的思想感情。
(⑤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认为作品中的细节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
【段析】分析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品味】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来分析新媳妇的形象。
这些细节就像一个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普通农民对解放军的热爱。
“有声有色”表现了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有血有肉,真切感人。
作者善于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
这种前后呼应的笔法,举其显著者而言,在全篇中就有这么几处;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红底白花的新被子。
特别是通讯员的被门钩撕破的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三次,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上文都说过了,中间一次是写担架员抬了重伤员进包扎所,“我”听得新媳妇一声惊叫,急转身去看时,“……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用这样的方法点明这个重伤者就是我们印象很深的通讯员,不但文字跌宕有力,而且唤起了我们的种种回忆——借被子,门钩挂破衣服,却又害臊,死活不肯让人为他缝好。
(⑥这一自然段论述了细节描写具有什么作用?
)
【段析】分析说明小说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通。
【品味】“一气贯串”“首尾灵活”两个词语恰当地概括了小说的效果。
“跌宕有力”说明该小说笔法灵活多变,引人注目,令人震撼。
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
(⑦茅盾认为小说《百合花》有什么特点?
)
【段析】概括地写出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感受,以及这篇小说的特点。
【品味】“结构谨严”“富于抒情诗的风味”概括了《百合花》这篇小说的特点。
附:
百合花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段析】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品味】“大概”表示猜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
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段析】交代团长给“我”分配工作,由此引出主人公——小通讯员。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
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
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⑧作者是怎样引出故事的主人公小通讯员的?
)
【段析】“我”奔赴工作岗位。
第一部分: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及由“我”被分配工作引出小通讯员。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
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⑨这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要写“我”关注一幅与前线的战斗环境气氛不协调的画面?
)
【段析】描写路上所见的景物,与惨烈的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品味】“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这描写有色有味,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
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了儿丈远。
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
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
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⑩“我”为什么开始对小通讯员生起气来?
)
【段析】写“我”在与小通讯员同行的过程中,因为追不上他的步伐而对他生气。
【品味】“撒开”“撂”用词准确,符合军人的身份。
从后文来看,这是小通讯员一与女同志接触就不自然的一个表现——故意拉开距离。
画线句写“我”对小通讯员的第一印象不好。
这是一个伏笔。
嗳!
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
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
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噔噔噔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
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
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
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
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产生了兴趣。
(⑪“我”为什么对小通讯员产生了兴趣?
)
【段析】写小通讯员始终与“我”保持一定距离,使“我”对他产生了兴趣。
【品味】画线句写出了小通讯员的天真可爱。
等待“我”,又故意不看“我”;明明是关心“我”,又故意拉开距离,并始终保持“丈把远的距离”。
“我走快……摆摆”,动作描写,表现了小通讯员内向、腼腆、害羞的性格特点。
“我从没……兴趣”写“我”对小通讯员产生好奇心,态度转变。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⑫此处为什么要写小通讯员的身材、穿着和枪筒中的几根树枝?
)
【段析】“我”从背后看小通讯员的身材和穿着,写出了他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天真情趣。
【品味】“高挑挑”“块头不大”“厚实实”写出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总体印象。
“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一处细节描写,写出了小通讯员天真纯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
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会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头上坐了下来。
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
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缘故。
女同志下连队,就有这些困难。
我着恼地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
面对着他坐下来。
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
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⑬当“我”挨近小通讯员坐下时,他为什么局促不安?
)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
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段析】途中休息,“我”故意走近小通讯员,使这个有着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的小战士窘迫不安起来,描写得十分形象、逼真。
【品味】“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说明小通讯员和“我”之间仍然保持着距离。
“好像”一词恰当地写出了小通讯员的心理。
“定时炸弹”用语幽默,“立即张皇起来”“局促不安”正是“定时炸弹”引起的。
“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细致地刻画出小通讯员局促不安、左右为难的窘态。
“在家时你干什么?
”
“帮人拖毛竹。
”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
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哔哔作响。
……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
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我又问:
“你多大了?
”
“十九。
”
“参加革命几年了?
”
“一年。
”
“你怎么参加革命的?
”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
不过我还是禁不住地要问。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
“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
“你还没娶媳妇吧?
”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
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⑭从“我”与小通讯员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小通讯员的什么性格?
)
【段析】写“我”和小通讯员在休息时有趣的对话。
【品味】景物描写,虚写。
“我”回忆故乡的生活,增添了对同乡的好感,由景及人,虚实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我”对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水到渠成。
“我”对这位小通讯员的态度“越加亲热起来”。
“飞红”“更加忸怩”“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又一处细节描写,突出了小通讯员的内向性格,表现了他的淳朴可爱。
两人闷坐了一会,他开始抬头看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意思是在催我动身。
【段析】写他催“我”动身。
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
这是我的不是,人家走路都没出一滴汗,为了我跟他说话,却害他出了这一头大汗,这都怪我了。
【段析】“我”跟小通讯员说话,使他窘得出了汗。
第二部分:
叙述“我”在小通讯员的护送下去包扎所。
一路上,小通讯员都刻意与“我”保持距离。
“我”由生他的气到对他产生兴趣,并且对这个同乡亲热起来,还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对话,表现了小通讯员天真纯朴的性格。
【品味】“偷偷”突出小通讯员腼腆可爱的“拭汗”动作。
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
这里离前沿有三里路,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
我们到时屋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⑮简要介绍包扎所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
【段析】介绍包扎所的情况,为下文借被子埋下伏笔,同时也突出了战争年代的艰苦。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眼睛熬得通红,用一片硬拍纸插在额前的破毡帽下,低低地遮在眼睛前面挡光。
他一肩背枪,一肩挂了一杆秤;左手挎了一篮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地走来。
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一边还喘息地喝着水,同时还从怀里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
我只见他迅速地做着这一切。
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
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
我问清卫生员,原来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
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
哪怕有一二十条棉絮也好。
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段析】说明站时的情况,交代借被子的原因。
【品味】“一肩”“一杆”一篮”“一口”“一包”和由三个“一边”组成的排比句,形象地再现了战时的紧张气氛和老乡对部队的支持。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
分头去动员。
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
”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了,怎么会没有借到呢?
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
……老百姓死封建。
……”
“哪一家?
你带我去。
”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
我叫他带我去看看。
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
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
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段析】交代“我”的同乡没有借到被子。
【品味】“两手还是空空的”说明小通讯员没有借到被子。
画线句说明小通讯员赌气不肯再去借被子,他认为新媳妇“封建”,心里憋气。
“执拗”与“松松爽爽”前后对比,说明小通讯员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更突出了他的质朴可爱。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
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
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
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
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
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
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
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
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⑯为什么要先写小通讯员没借到被子,然后又写“我”和小通讯员一起去借被子这样的情节?
)
【段析】“我”和小通讯原再次来借被子,引出文章的第二个主要人物——新媳妇。
【品味】“红额的门帘”“鲜红的对联”,环境描写,说明人物的身份——年轻媳妇。
画线句是外貌描写,与门框上贴着的“鲜红的对联”相互映衬,透出喜气。
“她也……笑完”,突出新媳妇的羞涩可爱,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画线句通过对新媳妇动作和神情的描写,突出了她的心理活动——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分量。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
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的,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
“抱去吧。
”
【段析】新媳妇将被子借给“我们”。
“我”明白了当初小通讯员借不来被子的原因。
【品味】“颇不服气”表现出小通讯员的心理。
画线句细致地描绘了被子的面料花色,为后文埋下伏笔。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
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
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
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
【段析】小通讯员在“我”的暗示下抱起被子,结果却挂坏了衣服,又不让新媳妇补。
【品味】“扬起脸”“装作没看见”“绷着脸”“垂着眼皮”“慌慌张张”这举动说明他分明是一个爱赌气、爱耍小脾气的纯真的小战士。
“一面……一面……”突出新媳妇的善良。
衣服挂破了,一个要补,一个“高低不肯”,为后文新媳妇认出牺牲了的小通讯员并为他补衣服的细节埋下伏笔。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个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惟一的嫁妆。
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
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
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段析】“唯一的嫁妆”既让我们彻底明白了新媳妇最初不肯借被子给通讯员的原因,也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农村妇女的善良和深明大义。
【品味】“惟一的嫁妆”,就此一件,强调少,表明其贵重。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
“是呀!
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
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
“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
”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
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
“好,算了。
用了给她好好洗洗。
”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的肩上,大踏步的走了。
(⑰新媳妇原先为什么不借给小通讯员被子?
后来为什么又借了?
)
【段析】写所借的百合被子是新媳妇的嫁妆,小通讯员明白了新媳妇当初不借被子的原因。
【品味】语言描写,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淳朴、憨厚。
“统统”“左一条”“右一条”表现了小通讯员对“我”的关心,“大踏步”体现了他的性格。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
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
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
“给你开饭啦!
”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撒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
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段析】小通讯员与“我”告别,回了团部。
第三部分:
叙述“我”和小通讯员去老乡家借被子的过程和通讯员告别“我”回团部。
【品味】画线句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活泼、淳朴、可爱。
用“两个馒头”给“我”开饭,体现了小通讯员对“我”的关心,与后文呼应。
画线句又是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小通讯员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撒挂下来的布片,一飘一飘”,属于细节描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
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
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
后来她到底问我说:
“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
”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
他现在到前沿去了。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
“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
”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
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段析】交代新媳妇来包扎所帮忙,并向“我”打听小通讯员的情况。
【品味】画线句表现了新媳妇想询问有关小通讯员的情况而又不好意思开口的心理。
“到底”一词说明她是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才下定决心问的。
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新媳妇爱笑、勤快的特点。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
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段析】描写敌人的部署,暗示即将发生的战斗必定是残酷的。
【品味】“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圆月是一种美好的象征。
这里极力描绘中秋月夜的美好,实则是在用乐景来反衬故事结局的悲伤。
此处写得越美,就让读者越感到后文情节的刺痛。
以“憎恶”“月亮”来衬托心情。
乡干部又来了。
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
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
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
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
“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
“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
【段析】描述家乡的中秋节,与眼前的现实相对照,使“我”自然地联想到小通讯员这个同乡。
【品味】“我”回忆故乡过中秋的景象,由此联想到“小同乡”,表现对“小同乡”的牵挂之情。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
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段析】写战斗打响后,不断有伤员被抬到包扎所。
【品味】“一会儿”“不久”,转笔自然,取舍得当,紧扣主体。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拉开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说家谈小说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小说家谈小说课文解析 苏教版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四 单元 14 小说家 小说 课文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