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docx
- 文档编号:28206010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56.60KB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docx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可分为:
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五大类群,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的基本特征:
①新陈代谢②生长发育③繁殖后代④遗传变异⑤应激性⑥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一.生物圈:
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叫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围是:
生物圈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之间。
但绝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海平面上下各100米范围内。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
二.栖息地
栖息地指:
在生物圈内,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
栖息地的类型由土壤类型、温度、湿度决定。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是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1、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六个环节: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其中探究成功的前提是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制定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为探究成功的关键.
2、生物学探究采用的方法为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3、巴斯德实验中只选择一个变量既实验变量,用以设计对照实验,成功之处在于设计了曲颈瓶(阻挡细菌侵入)。
巴斯德的实验证明了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第四节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三、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1.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1写出右图各部分的名称
2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物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目镜倍数x物镜倍数调换物镜的是转换器;
3反射光线的是反光镜;
4升降镜筒的是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5调节光线强弱的是反光镜和遮光器。
光线强,用平面镜和小光圈;光线弱,用凹面镜和大光圈。
2.显微镜的使用
1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
⑴取拿与安放⑵对光⑶安放装片⑷观察⑸整理和存放。
①对光:
“四转一看”转粗准焦螺旋,转细准焦螺旋,转遮光器,转反光镜,左眼看到一个明亮视野
②观察:
在观察时,镜筒应先下降,此时眼睛注视物镜;然后镜筒再上升,眼睛注视目镜(左、右都要眼睁开)
2、观察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
(上下、左右颠倒,如;”9”在视野中是“6”)
3、显微镜各结构中,起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4、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视野内的变化是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变大,视野变暗;由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时,视野内的变化是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变小,视野变亮。
同样光源下,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细胞数目越少。
视野中央细胞数目与扩大倍数成反比。
例如:
目镜10x、物镜10x视野中央细胞数目细胞数目8个,先目镜不变,物镜换为40X,视野中细胞数目为2个(8/4=2)
5、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6、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为遮光器和反光镜,外界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7、可以升降镜筒的结构是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镜筒下降过程中眼睛应注视物镜。
8、当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右下方),想让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则将玻片向左下方(右下方)移动;当将玻片往右上方(左下方)移动时,视野中的物像则朝左下方(右上方)移动。
9、判断污点位置:
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随着移动,则污点在标本上;若污点不动,则污点在镜头上。
再转动转换器,若污点消失,则污点在原来的物镜上;若污点仍在,则污点在目镜上。
第二章观察生物结构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四、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多少,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分为擦、滴、撕、展、盖、染。
注意:
①制作洋葱表皮细胞滴清水,制作口腔上皮细胞应滴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②取材前要先漱口,是为了除去食物残渣;
③盖盖玻片时,为避免产生气泡,应使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④染色时应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从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a.下图是制作临时装片的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的正确顺序应是4,2,1,3
(必考)盖的方法: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的放平。
(目的:
避免产生气泡)
五、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必考)
1、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不同点
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洋葱表皮细胞植物(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保护
细胞质------不停地流动,加快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提供细胞的生命活动的能量
(线粒体、叶绿体均为“能量转换器”。
)
液泡-------内含细胞液,如西瓜的汁液等水果汁液都是细胞液
(2).口腔上皮细胞(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保护。
细胞质:
不停地流动,能加快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第二节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六、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1、细胞的分裂: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
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即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2)细胞的分裂过程
①遗传物质(染色体)进行复制
②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③细胞质分成两份
④植物细胞:
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
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2、.细胞的分化:
(1)分化:
正常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就是细胞的分化。
(2)组织: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
其中人体中数目最多的组织是结缔组织。
(4)植物的几种基本组织:
营养组织(西红柿果肉)、保护组织(西红柿皮、苹果皮等)、输导组织(导管、筛管等)、机械组织(一些木纤维,石细胞,如叶脉,花生的果壳)、分生组织。
(5)癌细胞的特点:
不断分裂而不分化。
(6)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第三节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七、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是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皮肤就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
2、系统: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哺乳动物的八大系统: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可这样记忆:
呼吸运动、消化循环、内分泌尿、神经生殖)。
3、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或人体。
4、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第二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八、植物的类群
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多细胞的个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一般生活在水中。
常见植物:
衣藻(单细胞)、水绵、海带、紫菜、石花菜、鹿角菜等。
藻类植物是浮游动物和鱼类的饵料,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90%),美味食品、提取药物、仪器原料、工业材料等。
2、苔藓植物:
有了茎和叶的分化,根为假根,起固着作用。
常见苔藓植物:
葫芦藓、地钱、泥炭藓、黑藓。
苔藓植物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体内出现了输导组织(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所以体形较大,适应陆地生活的能力较强,孢子繁殖后代,在叶片的背面有成熟的褐色的孢子囊。
受精作用离不开水,所以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常见植物:
桫椤、满江红、卷柏古代蕨类植物被埋在地下可形成煤炭。
4、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个体一般比较高大,根、茎、叶内都有非常发达的输导组织。
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5、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多为高大乔木,受精作用不需要水,生活在干旱的环境。
常见植物:
松、杉、柏、银杏、苏铁等,可药用、食用、观赏。
6、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受精作用不需要水,生活在各种环境中,是适应性最强、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植物。
常见植物:
各种绿色开花植物提供食物、观赏、能源、工业等。
植物类群
生活环境
结构特点
生殖方式
生殖特点
藻类植物
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
有的是单细胞,即使是多细胞也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孢子生殖
都不产生种子,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苔藓植物
阴暗潮湿的地方
有茎和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
蕨类植物
阴暗潮湿的地方
有根、茎、叶的分化,分化出了输导组织
裸子植物
陆地上
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多为高大乔木,受精作用不需要水,生活在干旱的环境。
种子生殖
真正的陆生植物,生殖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被子植物
陆地上
在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双受精,受精作用不需要水,生活在各环境中,是分布最广的一类植物。
第二节植物的蒸腾作用
9、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一)蒸腾作用:
1、概念:
植物体在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空气中散发水分,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其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动状况的影响。
2、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
3、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氧气和二氧化碳)。
一般下表皮多于上表皮。
气孔的张开与闭合受保卫细胞控制,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4、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动状况的影响。
5、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2)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由根部向上运输(3)使植物体有效的散热(4)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促进水循环。
6.蒸腾作用的应用:
(1)大树底下好乘凉
(2)夏季移栽植物时,为了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为保证成活率可采用:
①去掉部分枝叶②傍晚或阴天移栽③注意遮阳④移栽时,保护根部结构。
7、植物对水、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散失:
约99%用于蒸腾作用
利用:
约1%用于光合作用等
植物体(在任何时期)吸收的水分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了。
(2)光合作用:
1、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必考: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
①暗处理:
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
把叶片中的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②部分遮光:
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
做对照实验,看看见光部位和不见光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见光部分:
对照组。
遮光部分:
实验组;③光照数小时后隔水加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为什么隔水加热:
酒精易燃。
当叶片脱至黄白色停止);④清水漂洗;⑤滴加碘液染色(有淀粉的部位遇碘变蓝色):
⑥结果(现象):
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⑦证明(结论):
光是光合作用必要条件。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A
为增加产量,常采用的方法是:
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蔬菜大棚内通风),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光照,而不互相遮挡)。
3.实验:
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①实验中的唯一变量:
二氧化碳。
(碳酸氢钠受热易产生二氧化碳)甲装置为实验组(装有碳酸氢钠溶液),乙装置为对照组(装有清水)②实验现象:
两个装置在光下都有气泡产生。
甲装置产生的气泡多于乙装置。
(两个装置收集到的气体都是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③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注意:
甲装置的碳酸氢钠可以换为氢氧化钠。
不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所以,产生的气泡会比清水中产生的气泡更少。
4.海尔蒙特实验说明了什么?
柳树质量的增加不是来源于土壤。
5.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间作套种(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原因:
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光能。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A
(1)呼吸作用概念:
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场所:
活细胞的线粒体公式:
有机物十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储存能量)
(2)呼吸作用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
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能散发出去。
(3)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
保存蔬菜水果:
适当低温、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保存种子时要晒干、低温;松土、排涝可促进根系呼吸;适当加大昼夜温差,降低呼吸作用,可提高作物产量;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适当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够积累更多的有机物,提高产量;抑制生物的呼吸作用能够延长保质期
(4)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外界条件
影响
生产措施
温度
随温度升高而加强,过高又减弱
储藏蔬菜、水果、粮食时保持低温
水分
随植物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强
粮食在入仓以前一定要晒干
氧气
一定浓度内随氧浓度增加而加强
储藏水果蔬菜时降低含氧量(如充加氮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浓度大时,受到抑制
充加二氧化碳延长水果、蔬菜的储藏时间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绿色的能量转化器1、地球上所有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起着能量转化的作用。
2、绿色植物为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它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直接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成分,
二、自动的空气净化器1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绿色植物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
3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三、天然的蓄水池绿色植物在水循环过程中具有什么作用?
绿色植物一方面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另一方面减缓陆地水径流,增加地下水含量,对维持水分平衡起重要作用。
【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场所
含有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的活细胞
条件
有光
有光、无光都可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
产物
有机物和氧
二氧化碳和水
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系
1、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因为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如果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原料的吸收和产物的运输所需要的能量都是呼吸作用所释放出来的
3、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十、动物的类群
1.根据动物的身体内是否具有脊柱,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无脊椎动物共同点是体内不具有脊柱。
A.腔肠动物:
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生物,身体呈圆筒状,体壁仅有两层细胞组成。
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如:
桃花水母、海蜇、海葵、珊瑚虫
B.扁形动物:
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多数影寄生生活(涡虫除外)如涡虫、血吸虫、绦虫。
C.线形动物:
细线状或圆筒状,两头尖,有口有肛门。
如:
秀丽隐杆线虫、蛔虫。
D.环节动物: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如蚯蚓、蚂蟥、沙蚕等
运动:
肌肉和刚毛,呼吸:
湿润的体壁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称为蠕虫动物
E.节肢动物〔种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
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外骨骼的作用:
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呼吸器官为气管,气门是气体出入身体的门户。
可分为昆虫纲(家蚕)、甲壳纲(虾蟹)、蛛形纲(蜘蛛)和多足纲(蜈蚣)。
注意:
昆虫的判断依据是成虫具有三对足,两对翅。
3.脊椎动物共同点:
身体背部具有脊柱。
A.鱼类:
终生生活在水中。
身体流线型,体表一般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身体两侧有感觉器官——侧线,能够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3)鲫鱼的各种鳍中,胸鳍和腹鳍主要起维持鱼体平衡的作
鱼类利于游泳的特点:
(1)减小阻力:
①身体呈梭形;②体表有鳞片;③体表分泌黏液。
(2)游泳:
①动力由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提供;②鳍具有协调平衡的作用。
(3)呼吸:
鳃。
小强观察到鱼缸内的小金鱼的口和鳃盖不停地交替张合,鱼的这种行为主要是为了()
A.取食B.呼吸C.喝水D.平衡身体【解析】选B。
本题考查鱼的呼吸特点。
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鳃中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当水流过鳃的时候,水中的氧气可以扩散到鱼鳃中的毛细血管,同时,鳃中的二氧化碳也可以扩散到水中,小金鱼的口和鳃盖不停地交替张合,这种行为主要是为了完成呼吸。
B.鸟类:
鸟类:
适于飞行。
主要特征:
身体流线型。
体表有羽毛,前肢变成翼。
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
家鸽的消化系统有什么特点?
家鸽的口中没有牙齿,食物经咽、食管进入嗉囊暂时储存和软化,然后进入肌胃经研磨初步消化,最后在小肠内彻底消化,没消化的在大肠内形成粪便,直肠很短经泄殖腔排出体外,有助于减轻家鸽自身的重量。
发达的胸肌为飞行提供动力。
双重呼吸(肺和气囊)为飞行提供充足氧气。
家鸽利于飞行的特点:
(1)减轻体重:
①骨薄且中空;②无齿、无膀胱,直肠短不储存粪便。
(2)减小阻力:
①流线型;②被覆羽毛。
(3)飞行器官:
①翼;②胸肌发达,动力充足。
(4)能量供给:
①食量大,消化能力强;②双重呼吸,氧气足;③二心房二心室,运输能力强。
C.两栖类的主要特征①幼体生活水中用鳃呼吸②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用肺呼吸③皮肤裸露、有辅助呼吸作用④体温不恒定。
如青蛙、蟾蜍、大鲵
D.爬行纲晰蜴、鳖、蛇、壁虎、龟等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
E.哺乳类:
最高等的动物。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具有保温作用,对维持体温的恒定具有重要意义;牙齿分化,食性复杂:
大脑发达;胎生哺乳的生殖发育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体内有膈;用肺呼吸;体温恒定。
家兔的门齿臼齿个有什么特点?
这与它的什么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
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与其以植物为食相适应。
食肉动物有犬齿(撕裂食物)盲肠特别发达,适于消化植物纤维
4.恒温动物:
鸟类和哺乳类的体温恒定,不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变温动物:
其他动物的体温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十一:
微生物的类群
1.病毒:
A.主要特征:
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核酸构成;
B.生活方式:
寄生。
C.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2.细菌:
单细胞生物A.主要特征:
无成形的细胞核。
B.生活方式:
寄生和腐生。
C.结构:
基本结构(共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
特殊结构(有的细菌具有)鞭毛〔运动〕荚膜〔保护,耐高温干燥〕
D.形态:
杆状、球状、螺旋状。
〔可根据形态对细菌分类〕
e.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f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3.真菌:
A.类别:
单细胞真菌(酵母菌)、多细胞真菌(霉菌)等。
4、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促进生物圈中的碳循环
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能将动植物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到大自然中,被绿色植物制造在利用来制作有机物。
二、促进生物圈中的氮循环什么是固氮作用?
生物圈中的一些微生物能够把空气中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氮气固定下来,转变成可以被植物利用的氮肥,这个过程叫固氮作用。
什么是固氮微生物?
这样的而微生物叫做固氮微生物。
如根瘤菌
十二、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①假设是对实验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一种有根据的猜测。
所以可能与结论不符合。
②实验是验证假设的途径,包括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有的实验可能有多个变量)③对照实验:
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即对照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目的是确保实验结果的不同由实
验变量引起。
④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获取事实和证据的途径有观察、调查、实验等;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是推理和判断。
【练习】1.科学探究时,常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同时还要选出控制变量,这样才可能成功。
2.如果要证明“真菌适宜生存在温暖、潮湿以及富含营养物质的环境中”这个结论,应该要设计3组对照实验生物的分类 4.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获得普遍的规律。
5.计算平均值是为了减少误差。
十四、生物的分类 通常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分类的基本依据:
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
其中,分类的最主要依据是形态结构特征。
2.生物分类等级(单位):
〔由大到小〕 界、门、纲、目、科、属、种。
3种是最基本〔最小〕的分类单位。
4.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生物数量越少;生物间亲缘关系越近,相似程度越大
十五、动物的运动1.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主要有飞行、游泳、爬行、行走、跳跃、奔跑等。
2.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其运动方式与运动结构是相适应的。
单细胞生物没有运动器官,但具有运动结构,能够进行运动。
(如草履虫的纤毛)
3.运动系统:
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构成,其中主要组成部分是肌肉。
①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个部分构成。
骨和骨连接成为骨骼。
②运动的产生:
在神经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产生动力,使骨绕着骨连接产生动作。
③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多块骨骼肌协作完成的。
④屈肘:
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
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⑤手自然下垂: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都舒张。
手提重物: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都收缩。
掷出铅球(属于伸肘动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济南 年级 上册 生物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