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2.docx
- 文档编号:28199315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3.31KB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2.docx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2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
(2)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功的实验
①一个大学生乘车来到一个小城市,在一家旅馆投宿,店主像通常所做的那样,问他们姓名、职业、要在此住多久。
这两个外地人说:
“我们是格芬克城的著名医生。
大约要在这儿住四个星期。
但您不要将这告诉任何人,因为我们要在这里做一个实验,我们需要安静。
”
②好奇的店主问:
“究竟做什么实验?
”
③“在格芬克城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让死人重新活起来。
这种实验,我们在那里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
现在我们要在这里,在另一种条件下重做。
”
④显然,店主立即将这奇怪的故事传开了。
开始人们对此只是一笑了之;但这两个外地人的行动却渐渐地引人注意了。
他俩经常到公墓去,久久地________在一些坟墓前,其中包括一个富商的年轻妻子的墓。
他们同人们________,________有关这个年轻太太和其他葬于此公墓的死人的情况。
⑤整个小城渐渐地处于一种奇异的不安之中。
首先是那商人,他真的相信这种神奇的实验会成功,他同城里的医生交谈,现在连医生的脸也严肃起来了。
三个星期的时间快要过去了,肯定要发生什么事了。
⑥第三个星期的周末,这两个外地人收到了商人的一封信。
“我曾有过一个像天使一般的妻子,”他写道,“但她重病缠身。
我很爱她,也正因为如此,我不希望她重返病体。
你们别扰乱她的安宁吧!
”信封里放了一大笔标明是作为谢礼的钱。
⑦在第一封信之后,其他的信接踵而来。
⑧一个侄子继承了他叔叔的遗产,很为他死去的叔叔再复活而担忧;一个在其丈夫死后又重新改嫁的女人写道:
“我的丈夫很老了,他不想再活了。
他已得到了他的安宁。
”这些信的信封里也都放着一笔款。
⑨两个外地人对此一言不发,夜里继续着他们的公墓之行。
这时,小城的市长进行干预了。
他当市长才不久,而且很想长期当下去,不愿再跟死去的前任市长会面。
他向这两个大学生提供了一大笔款。
“我们的条件是,”他写道,“你们不要再继续试验下去了。
我们相信你们能让死人重新活起来,还可以给你们一份证明。
我们这里不想要奇迹,你们立刻离开这个城市吧!
”
⑩这两个外地人拿了钱和证明,收拾起他们的行装,离开了这城市。
“实验”成功了。
(1)结合上下文,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
他俩经常到公墓去,久久地________在一些坟墓前,其中包括一个富商的年轻妻子的墓。
他们同人们________,________有关这个年轻太太和其他葬于此公墓的死人的情况。
(2)商人、侄子、女人、市长给两个大学生写信、寄钱,让他们停止实验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①商人的目的:
________。
②侄子的目的:
________。
③女人的目的:
________。
④市长的目的:
________。
(3)文章中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文章题目“成功的实验”有何深刻含义?
(5)本文和课文《皇帝的新装》相比较,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
(1)停留;交谈;询问
(2)不希望重病而死的妻子重返人间遭受病痛折磨;不希望叔叔复活拿回他的财产;不想和她的前夫生活;不愿跟死去的前任市长见面
(3)渲染气氛,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4)“成功”二字是反语,由这场虚无实验的成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讽刺了小城上到市长、下到普通市民的愚蠢。
(5)都讽刺了人们的愚蠢,都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瞒与骗的世风。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充词语。
注意,这三个词语都是动词。
根据“久久地”可知第一空应填“停留”,根据“同人们”和“情况”可知第二空和第三空分别应为交谈和询问。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我很爱她,也正因为如此,我不希望她重返病体”可知商人的目的是不希望自己的病死的妻子活过来遭受病痛的折磨。
根据“一个侄子继承了他叔叔的遗产”可知侄子不希望自己的叔叔活过来拿回自己的财产。
根据“一个在其丈夫死后又重新改嫁的女人”可知这个女人不想再和她的前夫生活在一起。
根据“他当市长才不久,而且很想长期当下去,不愿再跟死去的前任市长会面”可知市长的目的是不想和前任市长见面。
(3)本题考查赏析环境描写。
细读划线句可知,这句话是对这个城市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渲染神秘的气氛,同时也为下文两个骗子收到四封信做了铺垫。
(4)本题考查理解题目的含义。
作答时,需正确理解题目的本义,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结合文本内容可知,这个实验并没有成功,并没有复活任何一个人,但题目却把这次实验说成是“成功”的。
这是反语的修辞手法,联系文章主旨可知,这个词语颇具讽刺意味,揭露了当时人们的虚伪和愚蠢。
(5)这两文都虚构了一个故事,故事都与一个骗局有关,这两个骗局中各色人等纷纷登场,为了自己的利益都说了假话,让一个看起来非常荒诞的骗局,居然获得了成功,从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人们的虚伪和愚蠢。
故答案为:
(1)停留 交谈 询问。
(2)不希望重病而死的妻子重返人间遭受病痛折磨。
不希望叔叔复活拿回他的财产。
不想和她的前夫生活。
不愿跟死去的前任市长见面。
(3)渲染气氛,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4)“成功”二字是反语,由这场虚无实验的成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讽刺了小城上到市长、下到普通市民的愚蠢。
(5)都讽刺了人们的愚蠢,都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瞒与骗的世风。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⑵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
⑶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思路:
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把握全文脉络与题目含义,结合题目的作用加以理解分析即可。
题目的作用为:
概括主要事件;提出中心;交代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的线索;
⑸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联系两篇文章内容和主旨即可作答。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铁”是怎样飞起来的
①按照国际铁路联盟规定:
铁路提速达到时速200千米以上,新建铁路达到时速250千米以上,就能被称为高速铁路。
仅仅几年前,说起“高铁”这个词,许多人还非常陌生,对“高铁”到底能有多快还抱有好奇。
而今,高铁已经真实地驶入了我们的生活:
2008年8月1日,时速高达350千米的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标志中国铁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此后的几年,武广、郑州至西安、沪宁、沪杭等城际高铁相继开通运营,而且时速都在350千米以上。
在京沪高铁利用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进行综合实验时,还曾刷新世界铁路运营实验最高时速,达486.1千米。
②时速486.1千米,这是喷气式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
那么,我们是如何使高铁列车“飞”起来的呢?
③高铁列车能飞驰起来,要给那条看似普通的水泥板铁道记“一等功”。
④水泥板铁道,专业名词叫无砟(zhǎ)轨道,砟就是小块石头的意思。
普通铁路用的是有砟轨道,即铁轨下面铺着30厘米厚的小石块和枕木。
无砟轨道下面没有小石头和枕木,在水泥板上面直接铺钢轨。
无砟轨道由五部分组成,从上往下依次是无缝钢轨、轨道板、填充层、底座板、滑动层。
这5个部分看起来很普通,然而,仅仅是那一块块看起来像大地砖一样的轨道板,技术人员就用了整整4年才研制出来。
⑤无砟轨道板长6.45米左右,宽2.55米,相当于10个轨枕块。
它的特点是:
每一块的加工尺寸都不完全相同,必须对号入座,它在工厂打磨加工时,为了保证精确度,用的水泥沥青砂都要经过多次淘洗。
⑥无砟轨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根钢轨铺到底”,这叫无缝钢轨。
每根钢轨长500米,在整个沪杭线上,由404根钢轨首尾焊接起来,形成一条全长202千米的完整无缝的“高铁”。
因为钢轨平整无缝,列车行驶时不会发出丁当丁当的响声。
⑦每根钢轨都要打磨得十分精确,其顶面平直度误差规定:
在1米长度内不能超过0.2毫米,约2根头发丝粗细。
这种精密技术给乘客带来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看窗外景物能感到列车在飞驰,而坐在车内却非常平稳。
⑧高铁列车的速度能够飙上去,除了无砟轨道的功劳外,还有一大原因是高铁在建设中以桥代路。
以全长202千米的沪杭高铁为例,除了车站和部分线路无法架桥外,其余175千米都是在桥梁上修铁路,可谓是架在空中的一条直线铁路。
用桥替代了路,对地面原有交通影响很小,使整条路变直了,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⑨目前,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里程达7500多千米,居世界第一位,还有万余千米的高铁路线正在建设之中。
(1)对本文的说明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高铁列车
B. 中国高速铁路是怎样建起来的
C. 中国高铁的特点
D. 中国高铁列车“飞”起来的原因
(2)下列对“无砟轨道”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无砟轨道在水泥板上面直接铺钢轨。
B. 无砟轨道由五部分组成,从下往上依次是无缝钢轨、轨道板、填充层、底座板、滑动层。
C. 无砟轨道板打磨加工时,用的水泥沥青砂都要经过多次淘洗。
D. 无砟轨道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无缝钢轨。
(3)根据选文对高铁情况的介绍,一条高速铁路正式运营后,将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答案】
(1)D
(2)B
(3)高铁速度快,方便人们出行,节省时间,拉近区域、国度的距离;中国人口众多,高铁也能解决交通拥挤的现状;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腾飞。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的把握,说明对象就是要解说的事物,要阐述的事理,这篇文章要阐述的就是如何使高铁“飞”起来,因此选择D。
故选:
D。
(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六段“从上往下依次是无缝钢轨、轨道板、填充层、底座板、滑动层。
这5个部分看起来很普通。
”可知B选项所说的是错误的。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对高铁的介绍,结合实际,谈谈看法,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⑴D;⑵B;
⑶高铁速度快,方便人们出行,节省时间,拉近区域、国度的距离;中国人口众多,高铁也能解决交通拥挤的现状;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腾飞。
【点评】⑴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和特征的分析。
答题技法:
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⑵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⑶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对高铁的介绍,结合实际,谈谈看法,合理即可。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可可西里回头
骆非翔
思贤是我们在楚玛尔河东岸的一个保护站认识的少年,他来自河北廊坊,17岁,是保护站里的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去年,我们从格尔木顺着青藏公路去那曲,到楚玛尔河附近的时候,听到了前方路段出现坍塌的消息,于是我们在保护站停了下来,遇到了保护站的一伙青年志愿者,而思贤正是其中的一位。
他在这里当志愿者的生活,就是每天和其他朋友们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越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
藏羚羊每年的初夏都要赶往水草丰茂的卓乃湖、太阳湖去产崽。
每一天,他们都在藏羚羊经常出现的地方静静守候,如果这些可爱的藏羚羊机警地来到了马路旁,他们就和朋友远远地站起来,在马路上扯一条上面写着“藏羚羊过公路,请停车熄火”的横幅拦住来往的车辆,然后人们就停下车、熄火,安静地等待着那被藏人称为神物的藏羚羊慢慢地犹豫着走过公路,前往可可西里的西部腹地,去繁衍后代。
他说,我们虽然干的事情很简单,但是却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
我问他:
“你这么小,怎么就想到来这里当志愿者呢?
你的父母不担心吗?
”
他听后,头一低,然后淡然笑道:
“我其实是离家出走的。
”
他告诉我,他是一名高中学生,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爱好是摄影。
而父母对他的
“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父亲气得打他耳光,他从来都没有反抗过。
但是就在两个月前,他最心爱的老相机被愤怒的父亲给摔碎了,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和一群网上认识的志愿者来到了这里——梦想了好久的目的地。
他想一一拍下这世界上最壮美的风景。
他说,他不知道该拿什么去反抗父亲对他梦想的“压迫”,却在为藏羚羊开路的过程中有了深深的使命感。
他说完他的故事,我不便相劝,只好拉着他去拍照了。
第二天,我们离开保护站,驱车去那曲。
他把我们送到路上,然后亲切地和我拥抱、道别。
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大概是为那年少执着的梦想吧。
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孩子应该回家,家长应该接纳他,认可他并鼓励他。
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得快乐,才能走向梦想。
半个月后,我们再次遇到了思贤,他看上去神情有些伤感,眼睛像是哭过般的红肿。
他要我们带他回格尔木。
我们带上他就上路了。
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告诉我说,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
原来,三天前,他们在路上为藏羚羊“开路”的时候,有一个鲁莽的司机为了赶路,居然不顾他们的阻拦,闯关而过,直接撞飞了一只可怜的小羊羔,羊群被切割成两半散去了。
他们为此悲愤不已。
然后,他们捧着那幼小的羊羔埋在了保护站特意为羊羔挖的坟墓里。
他们葬了羊羔之后,却看到有一只母羊在公路旁徘徊哀号,整整一个下午都在呼唤。
他们知道那是羊羔的母亲,于是,又含泪把羊羔给挖出来,放到母羊的面前。
母羊悲伤的神情令每一个人心碎。
直到母羊绝望地离开,他们才重新埋葬了羊羔。
说完后,思贤的眼中有泪光泛起,年轻的脸上悲愤交集。
我们听了也义愤填膺,却没有人多语。
我搂着他的肩膀问:
“你接下来准备去哪?
”
思贤忽然泪如泉涌,他握住我的手哭道:
“大哥,我要回家!
我妈妈一定找我找疯了!
”
我一把抱住他,将他的哭声拥在怀里。
我的眼泪忽然也涌了出来。
这个迷失在世界边缘的少年,在见证了真正的忧伤之后,深深地明白了一种爱,终于在美丽的可可西里回头了。
【附】可可西里介绍: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一说为“美丽的少女”,以发音不同而异)。
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
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们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之一。
区内的特有生物种类不但是我国的珍稀动植物,而且为世界上所瞩目,在学术上和自然保护上均十分重要。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
(2)第③段中保护站的青年志愿者们“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彼此”指哪些人?
他们彼此感动,真的“莫名其妙”吗?
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其妙”的理解。
(3)结合语境,品味第⑨段划线句子,揣摩其在表达上的妙处。
半个月后,我们再次遇到了思贤,他看上去神情有些伤感,眼睛像是哭过般的红肿。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思贤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
(1)高中生思贤酷爱摄影但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后离家出走到可可西里成为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
因为看到母羊失去小羊的哀痛,顿悟了母爱,懂得了亲情,决定回家。
(2)“彼此”指志愿者和司机们。
志愿者和司机们因为彼此保护珍稀动物藏羚羊而感动。
(3)神态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贤的伤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小羊羔被鲁莽的司机撞飞的情节。
(4)①思贤酷爱摄影,不顾父母的反对,来到梦想已久的目的地,拍下世界上最壮美的照片,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执着追求梦想的人;②思贤去做志愿者,每天和其他朋友们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越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说明他是一个关爱动物,有社会责任感的人;③他爱好是摄影,而父母对他的“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父亲还打他耳光,他从来都没有反抗过,后来他看到母羊失去小羊的哀痛,顿悟了亲情,决定回家,可见他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
一般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表述的语言要有简洁性。
通读全文,根据人物的主要活动归纳为:
高中生思贤酷爱摄影但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后离家出走到可可西里成为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
因为看到母羊失去小羊的哀痛,顿悟了母爱,懂得了亲情,决定回家。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提取信息。
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第③段中保护站的青年志愿者们“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彼此”指志愿者和司机们。
他们彼此感动,“莫名其妙”,“其妙”指志愿者和司机们因为彼此保护珍稀动物藏羚羊而感动。
(3)本题考查赏析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神态描写的作用:
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反应人物品质,更加突显人物个性使作文给人真实感,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这一句运用神态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贤的伤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小羊羔被鲁莽的司机撞飞的情节。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思贤酷爱摄影,不顾父母的反对,来到梦想已久的目的地,拍下世界上最壮美的照片,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执着追求梦想的人;思贤去做志愿者,每天和其他朋友们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越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说明他是一个关爱动物,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爱好是摄影,而父母对他的“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父亲还打他耳光,他从来都没有反抗过,后来他看到母羊失去小羊的哀痛,顿悟了亲情,决定回家,可见他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故答案为:
(1)高中生思贤酷爱摄影但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后离家出走到可可西里成为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
因为看到母羊失去小羊的哀痛,顿悟了母爱,懂得了亲情,决定回家。
(2)“彼此”指志愿者和司机们。
志愿者和司机们因为彼此保护珍稀动物藏羚羊而感动。
(3)神态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贤的伤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小羊羔被鲁莽的司机撞飞的情节。
(4)①思贤酷爱摄影,不顾父母的反对,来到梦想已久的目的地,拍下世界上最壮美的照片,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执着追求梦想的人;②思贤去做志愿者,每天和其他朋友们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越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说明他是一个关爱动物,有社会责任感的人;③他爱好是摄影,而父母对他的“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父亲还打他耳光,他从来都没有反抗过,后来他看到母羊失去小羊的哀痛,顿悟了亲情,决定回家,可见他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点评】
(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筛选出关键信息。
通读文章,抓住关键词可以明确作答。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提取信息。
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
具体做法,一是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3)本题考查赏析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做这类题目必须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分析,先分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然后再根据上下文内容考虑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这句话表现了相关人物或作者怎样的情感。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时应注意,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4.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神圣的遗物
(土耳其)阿齐兹·内辛
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
这个国家的统治者苏丹却有一个宝库。
宝库里珍藏着全国独一无二的,最最宝贵的遗产。
举国上下,人人都用吹嘘祖先留给自己的这份遗产聊以自慰:
“尽管我们一贫如洗,起码祖先留下的这份遗产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就这样,他们用自我安慰来填补贫困生活带来的精神空虚。
②为了保护好这个属于整个国家的圣物,它一直被密藏在苏丹的宝库里。
苏丹、首相、大臣,以及宫内所有的文武官员,每年都有一天要用自己的名誉宣誓:
一定要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个珍贵而又神圣的遗物。
③时间年复一年地过去了,有一天,苏丹突然想弄清楚,大家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的这个圣物,究竟是什么?
他通过了40个房门,然后走进第41个房间,揭开了第41个盒盖,一看:
啊!
原来是一颗光辉灿烂、光芒四射的稀世珠宝!
这么珍贵的宝物,苏丹以前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没见过!
苏丹越看越高兴,边看边思索:
“如果我把祖先留给大家的这件圣物拿走,归我所有,别人会不会知道呢?
”
④于是,苏丹把那神圣的遗物从宝盒里拿出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他把圣物装好以后,突然心里害怕得发抖:
“要是有人知道我偷走了圣物,那怎么办呢?
”他又想:
“如果我把这圣物拿走,在宝盒里放上一块白金,再用红宝石、珍珠母、绿宝石、珍珠、金刚石什么的装饰起来,即使以后别人打开宝盒,也不会知道圣物被人偷走,因为以前谁也没见过真正的圣物嘛!
”他就按他的想法做了。
然后把41个宝盒按原样一个套一个地放好,把41个房门一个一个地锁了,最后才离开了宝库。
然而,他唯恐自己的诡计被人识破,便把一年一次保卫遗物的宣誓仪式,改为每半年举行一次,以为这样做,别人就会认为他更忠实,从而不会怀疑他偷盗了祖先留下的神圣遗物。
从此,每年人们在广场上聚集两次,苏丹带领着臣民举行宣誓仪式,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先留下的圣物。
⑤……
⑥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
最后从公众之中站出一个人来,他说:
“让我们见见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吧,这样我们每个人就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地珍惜它了!
”这些话,像爆炸了一枚重型炸弹。
苏丹和他的大臣们愤怒地指责这个人是可耻的叛徒、卖国贼。
然后,经过一个特殊法庭的审判,他们处死了这个多嘴而又可怜的人!
⑦可是,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
因为死者的话已经从一个人的嘴里传到另外一个人的嘴里,他的想法像雪崩似的扩散开来。
一天,一个老百姓潜入宝库,拿了宝物,走出来时,被哨兵抓住了。
那人手里拿着一个生了锈的罐头盒,那是最后一个盗窃犯留下的国宝代替物。
当警卫官看见那个人手里的罐头盒时,大声地喊道:
⑧“这不是我们的圣物!
”
⑨“这不是真的!
”宫廷侍从异口同声地说。
⑩“这不是我……大臣们也说。
⑪“不是!
不是!
”苏丹看见以后简直发了疯,“不是它!
”
⑫那个人高高举起生了锈的罐头盒,一字一顿地问:
“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
如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初中语文 阅读 理解 训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