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战略机遇与长效机制.docx
- 文档编号:281938
- 上传时间:2022-10-0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24KB
脱贫攻坚的战略机遇与长效机制.docx
《脱贫攻坚的战略机遇与长效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脱贫攻坚的战略机遇与长效机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脱贫攻坚的战略机遇与长效机制
脱贫攻坚的战略机遇与长效机制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做出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是全党上下的政治任务和责任担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召开的第一个中央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特别强调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这三个核心问题,明确了扶贫工作的大方向。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确保我国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必须以这三个核心问题为抓手进一步加快推进扶贫领域的改革创新,构建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扶贫攻坚战略决策的历史机遇
在扶贫脱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在实践层面仅仅把扶贫工作等同于一个突击任务,对扶贫攻坚普遍缺乏国家战略意识,正是由于这个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扶贫工作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严重影响扶贫攻坚任务的全面落实。
如何全面深刻把握、理解党中央对于脱贫攻坚的战略决策,既是一个紧迫的理论课题,也是扶贫攻坚的现实需要。
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和“先富带后富”,就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
而每一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否则就会是“大跃进”运动。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提出在2019年7000多万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什么不是这个时间之前也不是之后?
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任务,而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也是人心所向,更是中国必须抓住的当前百年难得的历史机遇。
1.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代化为扶贫攻坚战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作为全球人口大国,中国要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和资源不断满足超过世界20%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这一困难和挑战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从1978年的3645.2亿元、总量全世界位列第15位、占全球的比例的1.8%,到2015年的67.67万亿元、总量全世界位列第2位、占全球的比例的15.5%;人均GDP从1978年的190美元、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到2015年的7990美元、排名第73位;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仅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到2015年的33303.62亿美元、长期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1/3、峰期位居世界第一。
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2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5.4万亿元;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多(总人口为9.6亿多)、占总人口比重的17.9%,到2015年的7.7亿多(总人口为13.7亿多)、占总人口比重的56.10%,增加了6亿多城镇人口。
中国从1978年的2.5亿绝对贫困人口(总人口为9.6亿多),下降到2015年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总人口为13.7亿多),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制定的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表明,我们用短短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走了100多年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展奇迹,为在经济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为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完善了从严治党的体制机制。
当前,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从“大老虎”到“小苍蝇”,从“大贪大腐”到“雁过拔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
在严厉的八项规定和全面反“四风”的整顿中,当今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开支得到了控制,公款吃喝之风全面扭转,公车公务活动基本规范,反腐倡廉的制度不断完善,反腐败的力度不断深化和强化,威慑力也不断显现,反腐败从运动式逐渐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各项勤政廉政的制度建设全覆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清洁廉明的政治风尚已经形成。
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成就表明,这种通过从严治党彰显的政治上统一认识、集中全国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可以凝聚党心民心倾全国之力来精准扶贫,给了全国人民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因此,党中央把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庄严的政治任务,全面制定了精准脱贫的时间表、下达了责任书,全国各地都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的大事,不仅为明确了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措施。
3.贫富差距过大所倒逼的共享发展新理念为扶贫攻坚战凝聚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习近平总书记的农民情怀彰显了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质,只有农民全面实现小康,才能建成中国的小康社会。
当前,我国尽管三十年来有几亿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但是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民众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还很大,这一显著的发展问题在中国仍然是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全民共享发展的难题。
有人说我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中国尽管有一部分人的财富快速膨胀和增长,但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还在贫困的生活中挣扎,我们还必须解决许多因为贫穷带来的社会矛盾问题。
如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2009年—2015年,中国基尼系数分别为0.490、0.481、0.477、0.474、0.473、0.469、0.462,尽管基尼系数自2009年来连续第七年下降,但一直超越0.4的警戒线。
此外,我国贫困人口还存在素质不高、就业难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不到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有待通过脱贫攻坚来解决。
面对我国贫困差距的问题,习近平提出了“共享发展”新理念,作为公平正义的社会共识,成为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理想,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传统一脉相承,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百年梦想。
因此,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奠定着我国未来共享发展的社会基础,凝聚着我们共同的社会理想和发展目标。
4.世界格局演变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为扶贫攻坚战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尽管国际上风云多变,世界形势阴晴不定,面临许多难以预测的危机;但是,世界发展的方向是由许多综合事件驱动,世界格局的变化已经并非是某个国家或某几个国家所能左右。
改变国际格局的往往是因为某些标志性事件发生,如伊拉克战争、911事件、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事件,不仅影响了全球格局演变的走向,也为我国的发展赢得了缓冲的机遇和时间。
在整个世界的战略判断上,当前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
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当选让世界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我国在战略上先后布局“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一带一路”,在战术上先后发起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全球治理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这些组合拳为我国持续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因此,在战略机遇上的天时地利人和,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审时度势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彰显了党中央抓住当前国际环境有利条件的战略远见。
脱贫攻坚亟需应对的现实难题
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作为全球人口大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各个区域、各个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要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解决七千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面临着难以想象的现实难题。
1.在“扶持谁”的问题上,亟需破解如何精准识别贫困的难题
精准扶贫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破解如何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难题,只有找准了扶贫对象才能有效开展精准扶贫。
但在实际工作中,精准识别谁是贫困对象并不容易。
一是从贫困原因看,有的是因病、有的因子女读书、有的因为天灾人祸、有的是因为弱小、也有的因为赌赌博或生性懒惰而贫困,精准脱贫必须精准把脉,对症下药。
二是从贫困人口识别的标准上,我们时常从农民收入上来核定,但是农民收入多元化,贫困人口有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难以精准判断农民的经济状况。
事实上,农民不仅经济活动多元化,而且每个区域的情况又不一样,在不同收入来源没有监控和有效统计的情况下,很难准确计算农民的收入。
三是识别贫困需要一套公平公正的程序,谁来识别贫困,是干部还是贫困人口自己,是通过摸底投票还是贫困人口自己申报再核定,等等,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个地方的情况不尽相同,全国不能一刀切。
四是贫困总是相对的和动态发展的,也许今天是贫困户,明天因一笔成功的生意就脱贫了;也许今天是富裕户,明天因一场大病就是贫困户了。
与相邻的比较是贫困的,相对于其他地方又是不贫困的。
如何区分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如何动态把握贫困,在现实中难以准确把握。
2.在“谁来扶”的问题上,亟需破解如何激活贫困主体的难题
在“扶持谁”的基础上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关键是如何破解激活贫困主体发展积极性的难题。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所有任务都压到了基层,似乎扶贫完全成了基层政府的天职。
这种由政府包揽的扶贫会造成两大问题,其一是政府为完成任务而产生短期行为;其二是政府包揽会培养贫困群众的懒惰心理,抑制脱贫主体的积极性。
从政府自身的责任和政府领导人的利益来看,在当前这样一个倒逼的机制下,扶贫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各个分散,上级各个部门全部跑到基层去检查考核验收,都在对下级下任务定指标,基层干部面对这么多的资料,这么多的表格和数据应接不暇。
这种倒逼基层的压力型扶贫,容易造成地方政府扶贫的短期行为:
为完成任务而扶贫,甚至导致通过数字达标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虚假行为。
从政府包揽扶贫的效果来看,这种依靠地方政府和扶贫干部对贫困群众大包大揽的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借款办事脱贫致富的脱贫攻坚,给贫困人口造成了一些错觉,以为只要贫困就有人帮,逐渐养成了贫困群体的依赖思想,甚至有的还在“不脱贫,不提拔”的口号下“绑架”基层政府,以不签字为由威胁扶贫干部。
同时,通过不适当的困难帮助,造成了基层民众的心理不平衡,如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之间的攀比心理和不平衡心态。
勤劳致富得不到扶持,不劳而获致贫反而得到更多的好处,这不是简单的分配不公,而是一个公众心理和扶贫导向问题,处理不好会造成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难以激活,把扶贫看成是政府的责任,主动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积极性不足,甚至养成了对政府扶贫的依赖。
如果贫困群体把能要到扶贫资金作为一件光荣的事情,都坐在家里等着发钱,那就是扶贫政策的失败。
因此,在谁来扶的问题上,必须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积极性,要进行“内源性扶贫脱贫”。
3.在“怎么扶”的问题上,亟需破解如何持续有效脱贫的难题
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解决了怎么扶的问题,扶贫才能真正有成效。
当前,在怎么扶上,存在以下几大难题。
一是经济指标脱贫易,可持续自我发展难。
往往把脱贫攻坚分解为各项具体的经济指标,而实现这些经济指标就是一时达到某个数字,这对于基层来说并非难事,关键是要实现贫困人口的自我可持续发展。
当前,有规定地方主要领导不脱贫不准提拔,结果地方主要领导就一味加快脱贫步伐,拼命把脱贫摘帽时间往前赶,尽管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这样很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和数字脱贫,甚至损害贫困群众的利益。
事实上,有些贫困因素具有不可控性,而且脱贫是一种资源的积累与壮大,难以一夜暴富。
因此,贫困群众一时达到脱贫指标容易,要解决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很难。
二是项目资金投入易,产业持续发展难。
在精准扶贫中设立了很多产业项目,并且在产业发展上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一些贫困人口也确实通过发展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但产业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源优化配置,难道能够将那些弱势群体配置进去?
市场经济这么发达,只要产业有利可图,根本就不需要政府来推动。
即便有政府的强力主导和大量扶贫资金的支持,产业发展真正脱贫致富并非易事,况且产业还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三是落实工作责任易,提升脱贫能力难。
脱贫攻坚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不仅关系到执政党的政治地位,而且还关系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前途命运,在各级干部中落实责任并非难事。
但是,如何克服干部为了任务而完成任务的短期行为,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惠民仁政和共享发展的长远大政,培育贫困群众的致富能力,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
通过深化改革构建扶贫的长效机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脱贫 攻坚 战略 机遇 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