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金融学国际经济学题库.docx
- 文档编号:28192145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63
- 大小:4.98MB
人大金融学国际经济学题库.docx
《人大金融学国际经济学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大金融学国际经济学题库.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大金融学国际经济学题库
国际经济学题库
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
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等。
2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
是指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
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
国际分工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3生产可能性边界:
最优产出量集合的几何表示,
4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表示社会福利水平一定时,社会成员之间的效用的不同搭配关系的曲线。
每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都代表一定的社会效用水平,其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表明社会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边际替代率。
每条曲线上各点代表的是福利水平相等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
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福利水平越高。
5绝对利益:
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6比较利益:
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劳动生产率均高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
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在在区别。
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上论点便是古典甚至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传统基础。
7相互需求方程式:
说明国际价格确定的最为基本的一个学说,在由比较利益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内,实际而且唯一的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交易对手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
相互需求理论表明:
现实的国际贸易条件是使得双方出口的总收入恰好能够支付双方的总进口时形成的价格。
8贸易条件:
一般指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简称“交换比价”。
一般用在一定时间(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来表示。
9提供曲线:
是由马歇尔和埃奇沃斯提出的,它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10贸易无差异曲线:
是一国在福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无数进出口组合点的轨迹。
将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使生产可能性曲线沿着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平滑上移,其中X产品的生产大于消费,剩余部分为出口;Y产品则为生产小于消费,差额部分为进口。
可以看出,福利水平的不变,是靠进出口来调节的,远点移动能够反映出这一过程,其轨迹为贸易无差异曲线。
11出口的贫困增长:
出口数量的增长并未带来一国福利水平的增加,反而使其降低。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于贸易条件恶化,但也并不是普遍的现象,常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
它的发生需要具备的条件为:
出口国经济单一;产品为初级或劳动密集型;出口国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产品弹性小,且国民经济高度依赖于出口,以至于国际价格的下降要用更大量的出口来弥补损失等。
12要素禀赋:
劳动或资本的多寡。
13赫克谢尔—俄林模型(H-O模型):
用要素禀赋、生产部门技术水平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发挥一国要素禀赋优势来发展国际贸易。
14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的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均等化。
15列昂惕夫反论:
是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基于实证分析,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而劳动力相对不足,根据H—O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是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法,他得到的结论是,美国出口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更多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个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故称之为列昂惕夫反论。
16要素密集度逆转:
某种商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这样的情况下,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并没有绝对标准界限。
17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进行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从而对一个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
18研究与开发(R&D):
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生产要素。
研究与开发的多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而充裕的资金、丰富的自然资源、高质量的人才是从事研究开发的条件,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是研究开发的基础。
研究开发的变化可以产生新的比较利益,它不是靠扩大已有的规模,而是通过向研究、开发进行投资取得的。
在实际衡量中大多利用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来计算它。
R&D学说强调了科技在国际贸易优势形成中的作用,符合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19技术差距贸易论:
是产品周期理论的先期基础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
技术差距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因技术创新、技术模仿而存在的技术方面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是某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这种差距同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某种格局的产生。
20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技术方面存在着差距,技术差距的产生与缩小会改变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从而使国际贸易中所谓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即比较利益从一个或一类国家转移到另一个或另一类国家,一类产品的生产优势因而从一国转移到另外的国家,国际贸易的格局也因而发生变化。
21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贸易理论。
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是因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即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票赋相近(相对而言)的发达国家,而不是主要发生在要素票赋差距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而且贸易又大量发生在相同的产业中,即同一产业(如汽车)存在着同时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22需求偏好相似论:
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
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厂商首先满足的是国内市场;人均收入决定一个国家需求结构,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易于发生贸易。
23战略性政策贸易理论:
与比较利益学说、H-O模型主张的自由贸易相反,它是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贸易干涉与干预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一国可以通过各种政策的干预,在本国关键的生产领域中创造出比较优势,这样的干预虽然破坏了完全竞争,但却增加了一国的经济福利。
因为垄断竞争保证了产品价格高于产品的边际成本,故可以获得垄断利润,而且这些生产领域具有复杂的前后向的强关联性,因此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外部经济效益。
24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
25关税:
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
关税有各种形式,如从价税、从量税,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如反倾销税、门槛税等。
26配额:
又称进口限额。
它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间内,对于某些商品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事先加以规定的限额,超过规定限额的不能进口。
进口配额的形式有全球配额、国别配额和进口商配额。
27幼稚产业保护论(M—B—K准则):
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处于幼稚状态,经过保护使之发展,具有现实的比较利益。
(1)、穆勒标准:
某种产业由于技术不足,生产率低下,成本高于国际市场,无法与国内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下获利,自我投资发展,达到其他国家水平,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即为幼稚产业;
(2)、巴斯塔布尔标准:
保护、扶植幼稚行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总和,符合条件即为幼稚产业;(3)、肯普标准:
除了穆-巴标准的内容外,应考虑产业在被保护时期内的外部效应,如某种技术可为其他产业所获得,因而使得本产业利润无法增加,将来利润无法补偿投资成本,国家应该予以保护。
28有效保护率:
对受保护行业单位产品附加价值增加率的保护。
EPR=(V’-V)/V,V’为附加价值,即最终产品价格减去原料(或中间产品)的价格,V’是带税收的附加价值;V为新加入的价值,即在不征收关税时单位产品的附加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活劳动的贡献。
29倾销:
经济学意义上:
倾销是海外的货物(商品)以低于同样货物(商品)在同一时候在国内市场类似条件下的销售价格销售。
法律意义上的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因此,法律上所指的倾销,有以下三个构成条件:
(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
(2)这种低价销售的行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
(3)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的低价销售行为,才能够依据反倾销法采取反销售措施,征收反倾销税。
30广义国际收支与狭义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狭义的国际收支:
指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
其特点是仅记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的交易。
广义国际收支:
是指系统记载的、在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全部各项经济交易。
它不仅包括外汇收支的国际借贷关系,而且还包括一定时期全部经济交易与往来,如无偿援助、货物贸易、捐赠等。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
这里强调各项交易,即包含不用外汇支付的交易在内;强调居民,即含有在该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的特定机构,如外国企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但留学生、外交人员、国际经济组织不计入居民范畴。
31国际收支表:
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
经常帐户、资本帐户(*转移、非生产非金融收购放弃*)和金融帐户。
32国际收支失衡:
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
33马歇尔—勒纳条件:
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也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
34J曲线效应:
当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会使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贸易收支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好转,最终使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与J相似,所以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被称为J曲线效应。
35外汇:
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和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用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
(作用:
国际购买、支付、储备手段,国际财富象征)。
36汇率:
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
汇率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远期汇率、即期汇率等。
37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本币来表示其价格,简言之,外币不动本币动。
它说明的是银行在购买一定单位的某外币时,应付出的本币数量。
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用外币来表示本币价格,简言之,本币不动外币动。
38黄金输送点:
指汇价波动而引起黄金从一国输出或输入的界限
39购买力平价:
人们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无非是因为外国货币具有在国外购买商品的能力。
而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无价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的。
这个比例被称为购买力平价,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40升水与贴水:
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用升水、贴水和平价来表示。
升水意味着远期汇率比即期的要高,贴水则反之。
一般情况下,利息率较高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呈贴水,利息率较低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呈升水。
41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两国从各自利益出发,设计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1日至22日,44个同盟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和联盟国家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的原则和运行机制,因此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固定汇率制为基本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42特里芬两难:
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早在1960年就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承担的两个责任,即
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和
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之间是相互矛盾的。
要满足世界经济增长之需要,国际储备必须有相应的增长,而这必须有储备货币供应国--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才能完成。
但各国手中持有的美元数量越多,则对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越缺乏信心,并且越要将美元兑换成黄金。
这个被称为“特里芬难题”的矛盾最终促使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
*
43牙买加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1976年,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达成《牙买加协定》,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
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提高IMF清偿力、扩大融资。
44国际资本流动:
指资本从一个国家、地区或经济体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地区和经济体的过程。
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追逐收益,尤其是经济上的收益。
45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企业在国际经济中可以有至少三种方式从事活动,即出口、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
而一个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市场内部化优势、区位特定优势结合决定了该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较是否具有对外投资的优势,或者是否可以通过出口、技术转移来开拓该优势。
46所有权特定优势:
它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企业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技术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企业的规模与其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这些优势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大的优势,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中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
47市场内部化:
企业具有将所有权特定优势进行内部化的能力。
48区位特定优势:
指东道国的劳动成本情况、市场的条件与需求状况、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东道国政府的各种政策,即国际投资的软硬条件。
49外债:
中国的外债是指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承担的以外币表示的全部债务。
50偿债率:
在经济上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即该债务国当年还本付息的债务额与当年出口收入的比率。
实践证明,在20%以内为宜,30%为警戒线。
51经济债务率:
是当年外债余额,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所欠外债额与整体经济关系,这一比率的安全线为30%;
52现值债务率:
1995年起世界银行开始用现值代替名义值计算一国的债务水平,包括经济现值债务率、出口现值债务率。
经济现值债务率是该债务国当年未偿还债务的现值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80%为临界值。
出口现值债务率是该债务国当年未偿还债务现值与当年的出口收入之比,20%为临界值。
53出口债务率:
是当年外债余额,占当年出口总额比重,表示所欠外债额与出口收入之间的关系。
应不超过100%;
54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即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
该模型提出:
固定汇率对政府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挑战,这些政策制定者即要实现本国经济的外部均衡(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又要实现经济的内部均衡。
在短期和中期内,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往往难以兼顾,一国政府如果只追求外部均衡而置国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于不顾,那么,即使国际收支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国内压力也仍然很大。
反之,一国政府如果只考虑用货币政策控制国内产出,则可能会扩大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进而破坏掉保持汇率不变的承诺。
55斯旺图表: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所创的图形。
衰退;顺差通膨;顺差
扩张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
扩张的货币政策扩张的货币政策
BOP=0
衰退;逆差通膨;逆差
扩张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
紧缩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
56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形:
三角的每一边都表示一种政策选择:
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的稳定性(实践操作中指固定汇率)、完全的金融一体化,政策各有其吸引力。
三角的任何两边可以进行组合,组合的结果分别由三角形的三个顶角表示:
完全的资本控制、货币联盟、完全的浮动汇率,然而,三边不可能同时实现。
57三元悖论: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各国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来实现自己的调控目的。
58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重点):
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集中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方面。
贸易创造是指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较低成本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贸易创造对于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贸易转移是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现象。
对进口国是种福利损失。
59区域经济一体化: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相互协助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60自由贸易区:
成员国相互取消进口关税
61关税同盟:
成同盟的成员国之间降低甚至免除彼此的关税,而对外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即“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即对内实行减免(甚至免除)关税和贸易限制,商品自由流动,从而成员国居民可以享受比过去更低成本的商品的消费,同时增加了可选择的机会,因此成员国乃至关税同盟整体的经济福利会提高;对外则采取统一或逐步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关税收入按照既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关税同盟有两种经济效应,即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有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两种。
6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
其宗旨为,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提高就业,增加收入,避免竞争性贬值,保持各国货币对外汇率的相对稳定,向成员国提供所需要的临时性贷款,设法消除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
63世界银行(WorldBank):
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最初宗旨是为了恢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到破坏的经济,当这一任务基本完成后,世界银行的任务有所转变,成为援助,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国际金融机构。
64世界贸易组织(WTO)WTO于1995年1月1日成立,正式取代1948以来作为临时性机构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它是经过成员国政府和立法机构批准的国际条约创建的常设经济组织。
它的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以自由贸易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65经济全球化:
合国贸发会议对经济全球化定义如下:
“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过程,运输、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有利地促进了这一过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则是:
“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它是现代经济的一个动态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简述题:
1.简述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等。
2.试说明绝对利益说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绝对利益学说在实践中存在着必要假设前提,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须要有至少一种产品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率绝对高或者生产所耗费的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以便利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进入国际市场。
如果一国在所有的产品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低于贸易对象国,该国便不具备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获益。
这一点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学说反映出了18世纪资产阶级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经济扩张的要求,但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坚持方面,却无法说明x,y两种产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上进行交易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3.应如何评价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
比较利益说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给予详细描述的。
是建立在克服绝对利益说的缺陷之上,目的在于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
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同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国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比较利益学说揭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实际情况,如要素在国际完全不流动的假设,并不是经济现实;
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今的贸易便应该是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展开,但事实是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即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使得人们对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疑问;
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以获利,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
当他看到这一情况时,表示无能为力,认为适用于国内交易的规则不适用于国际贸易;
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贸易发生的原因。
国内国际贸易的功能都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即便国际贸易不存在超额利润,即比较利益,只要能使商品得到实现,贸易就会发生。
因为从逻辑与现实出发,厂商首先要收回投资、获取平均利润后才会追求超额利润,因此将国际贸易发生说成是为了追求比较利益(超额利润)是不符合实际情况。
比较利益学说暗含一层意思,即越落后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则越会从中受益。
这实际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的不等价交换和价值的流向,难于被相对落后的国家所接受。
3、我国理论界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认识和评价。
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学者共同批判该学说;
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认为该学说具有合理内核,应该批判地吸收,这一观点在后来受到批判;
改革开放以来,对该学说的看法开始形成一分为二的情况,认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大 金融学 国际 经济学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