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谷工业发展问题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8190935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21KB
河湟谷工业发展问题研究.docx
《河湟谷工业发展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湟谷工业发展问题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湟谷工业发展问题研究
“河湟谷地”工业发展问题研究
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重点区域,又是中国三大水能富集区之一。
随着改革开发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区的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相比,这里社会发育程度低、工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困难重重等问题突出。
本文就振兴河湟谷地工业、加快经济发展问题做一粗浅的分析。
一、工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发展现状
河湟谷地是青海省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是青藏高原工业起步最早的地区。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区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以机械、冶金、纺织、水电工业为主体,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
本区现有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宁地区和海东地区,其他地区主要是畜产品和初级加工小型工业。
西宁市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2/3。
“十五”以来,西宁市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也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5.4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2.04亿元,五年内分别增长了4.64%、21.06%、43.27%、36.07%、30.47%。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7.67%提高到2005年的34.53%,工业拉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作用明显,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4.04%上升到2004年的59.09%,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的增长。
与此同时,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由2001年的4.32%提高到2005年的9.14%,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1年的25639元提高到2005年的107816元,提高3.21倍;实现利润由2001年的3570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17286万元。
目前,西宁市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工业园区由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产业园区、甘河工业园、北川工业带等,“一区多园”格局已经形成,形成了以冶金、电力、建材、化工、机械、纺织、中藏药和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海东地区工业基础较薄弱,以农业生产为主,其社会总产值中,工业所占比重约为1/3。
“十五”期间,海东地区工业发展较快,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3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6亿元,年均增长19.36%,工业增加值由9.22亿元增加到21亿元,年均增长17.92%,工业投资由4.8亿元增加到12.8亿元,年均增长2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3.5%提高到27.6%,提高了4.1个百分点。
目前,初步形成了以采矿冶炼、建材、水电、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格局,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产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生产能力达275万吨,占全省水泥生产能力的60%,以硅铁、碳化硅、电解铝为主的高能耗冶炼业不断壮大,分别占全省的50%、20%、11%,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水电装机容量由2000年的28万千瓦发展到目前的204万千瓦,正在建设的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72万千瓦,水电将成为海东地区工业经济中的又一个主要产业。
西宁市和海东地区以外的尖扎、贵德、共和等县,工业基础落后,近年来工业得到了加快发展,到2005年末,三县工业产值达119719万元,占GDP的40.49%,但从结构来看,除水电开发发展迅速外,其他工业发展非常缓慢。
(二)金融支持工业发展情况
“河湟谷地”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银行信贷仍然是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但近年来金融机构工业贷款呈现出下降趋势,2005年区内商业性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余额为427021万元,较2000年减少了254138万元,下降37.31%,这与企业存款持续增长形成鲜明对比,2005年区内商业性金融机构企业存款余额为1831996万元,较2000年增加了802613万元,增长77.97%。
在商业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下降的同时,政策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却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对区内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水电开发投放了大量信贷资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发展在区域分布上不平衡。
从整个河湟谷地来看,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宁市和海东地区,两地的工业增加值占河湟谷地工业增加值的85.65%,而其中西宁市更是占65.73%。
从企业规模来看,区内大中型企业主要分布在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其他地区大都为中小型企业。
从产业分布来看,西宁市已形成了以机械、冶金、纺织、化学、电力、中藏药等为主的工业格局,尤其是机械、冶金等为西宁市的支柱行业。
海东地区虽然初步形成了采矿冶炼、建材、水电、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但大都为小型企业,工业内部的主导产业不明显,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
区内其他地区除水电业发展较快外,其他工业发展缓慢。
2、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向重型化工业发展明显。
整个河湟谷地轻、重工业的产值比约为35:
65,属重型工业结构,轻工业不发达,大部分人民生活必需品靠区外调入。
西宁市的机械、冶金行业所占比重大,海东地区以高能耗的黑色金属冶炼为主。
3、技术和产品结构落后,经济效益低。
全区工业技术结构落后,表现为整体技术装备差,“超期服役”、陈旧老化严重,高精技术装备少;产品结构落后,表现为原材料初加工产品多,高、精、尖、深加工产品少,以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水泥行业为例,整个河湟谷地共有大小水泥厂20多家,年产量300多万吨,但这些企业大都规模较小,现有生产线中,回转窑生产线不到1/3,绝大部分产品属普通325水泥,缺乏高标号水泥产品,青海省境内水电站、高层建筑等所需高标号水泥80%是省外产品。
4、企业管理水平低,经营理念落后,生产经营粗放,浪费大、污染严重,企业普遍存在发展动力不足、小富即安的思想。
同时,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5、融资困难,资金短缺。
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是制约“河湟谷地”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企业诚信意识和诚信度较差,银企关系恶化,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矛盾突出。
现阶段,河湟谷地的企业和银行尚未真正建立起以信用和契约为基础的平等、互利、合作和相互选择的新型银企关系,不少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不积极归还银行贷款本金及利息,致使银企关系恶化。
二是区内大部分企业工艺技术落后,产品竞争力弱,管理体制、财务制度等不健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
同时,大量的不良贷款,使得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上“慎之又慎”。
河湟谷地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资本金“天生”不足,大多靠银行贷款起家,国有企业90%以上的负债来自国有商业银行。
企业负债逐年增加的同时,资产的收益率连年下降,导致企业总资产收益率与银行贷款利率倒挂,企业过度负债,造成企业不能按期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
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原有国有企业要么破产倒闭,要么经营效益不佳,勉强维持生产,根本无力偿还贷款,造成银行大量的不良贷款,企业经营的风险全部集中在了银行身上,使得银行不敢再给这类企业发放贷款。
三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大量金融机构被撤并,贷款权限上收,基层银行没有贷款发放权限,所有贷款全部由省分行审批,同时各基层商业银行均执行其总行制定的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评级和信贷标准,而河湟谷地境内现有大部分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而达不到商业银行贷款的标准,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6、缺乏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有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河湟谷地现有企业管理人才和产业工人的数量、素质明显不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当部分的工人是农民出身,文化素质低、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
7、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整个河湟谷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市场发育程度低,导致吸纳资本、人才、技术的能力弱,项目融资和业主引进方面困难较多,不利于增加工业投入。
而就河湟谷地内部来看,西宁市由于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完善服务体系等具备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和人才。
二、河湟谷地工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一是硅石、煤炭、石灰岩、钙芒硝、磷灰石、磷块岩等矿产资源相对丰富,且运、采条件较好;二是黄河上游、大通河流域水能蕴藏量较大,经过长期开发,已经有效地转化为电能,为发展载能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电力资源;三是周边地区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有色金属、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等;青藏高原的农畜产品和动植物资源具有高原特色,这些为河湟谷地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区位优势
从全国来看河湟谷地地处新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经济带中段,为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区域上看本区东靠兰州、毗邻临夏、西通柴达木盆地和青藏高原腹地,是开发我国西部的前进基地;从青海省内看本区是省内自然环境最优、农牧业较发达、居民点最稠密、交通网较便捷、城镇工矿集中和经济文化繁荣的精华宝地,在占青海省不到5%的土地上,却集中了占全省近3/4的人口,拥有青海省72.5%的耕地、83.8的粮食产量、36.1%的肉类产品和约70%的工业产值。
目前,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运输网络。
随着青藏铁路的建设,河湟谷地有希望发展成为青藏高原区域性中心城市带,成为青藏两省区物质运销和人口流动的必经之地。
同时,河湟谷地具有气候凉爽、人居环境良好的基础优势,在青藏高原范围内具有科研人才聚集,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集中,投资环境较优越、产业协作配和较易的相对优势。
3、部分产业和产品优势
河湟谷地特别是酉宁市集中了一批具有实力的中央企业和省属骨干企业,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目前河湟谷地已经形成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电解铝、铅锌冶炼、特钢、明胶及腋囊、牦牛裁加工、藏毯、中藏药产业、水电,以及省内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建材、农畜产品加工、制药产业。
这些产业是实现河湟谷地工业快速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4、后发优势
河湟谷地工业与东部发达大中城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但是,也正是由于工业起点低、起步晚,可以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施渐进分步式、追赶型的后发优势战略,直接借鉴和选择国、内外先进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经验,避免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曾经走过的弯路;在模仿学目和必要的自主创新基础上,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逐步缩小自发达地区的差距,“惜助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
”
(二)劣势分析
1、高寒偏远,区内市场容量小,制约了经济发展
河湟谷地地处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脏地,信息相对滞后、交通运输距离较长,高寒缺氧。
这种特定地域中的地理自然因素和历史原固,使经济发展受到其不利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条件的制约。
由于青海省及河湟谷地整体经济比较落后,人口较少,对大部分产品的市场需求有限。
而这里距内地特大中心城市、东部沿海港口城市、中部地区主要铁路枢纽站的铁路站问里程遥远,运输成本的增加,使工业产品竞争处于劣势。
例如:
西宁至北京2098公里,西宁至上海2403公里,西宁至重庆1892公里,西至广州3021公里,西宁至武汉1937公里,西宁至郑州1403公里。
考虑到运输距离较远,产品必颂具有较强的成本竞争优势或特色优势。
2、生态环境脆弱,限制了产业发展的选择空间和投资环境
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不可逆性,是高原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约束条件。
河湟谷地位于“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东部,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由于历史原因,生态草场植被退化严重、生态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作为生态环境脆弱的后发展地区,生态环境客量极为有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任务艰巨,限制了工业发展的选择空问,分散了有限的资盎投入,也影响了外商对投资环境的选择。
3、经济总量小,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弱
根据2003年统计资料,在可以比较的全国36个城市中,GDP和工业增加值,西宁都排在最后一位,人均工业增加值排在34位。
与同处西北,条件大致相僦的宁夏银川市相比,工业增加值只有银川的81.8%,人均工业增加值只有银川的60%。
由于经济总量小,财政有限,其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弱,限制了西宁市工业经济的良速发展。
4、创业环境缺乏,创新能力薄弱
一是市场化改革进程慢,非经济因素对于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资源整合的制约比较大。
二是资金结构性矛盾宪出。
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过于向优势企业集中,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三是民问投资和利用外部资金能力和水平低,区域及产业进入渠道不完善,授资硬件环境、制度环境、服务环境、产业环境以及市场环境都有待改善。
四是创业文化、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缺乏,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特别是企业家)的创业环境和社会文化不足。
三、河湟谷地”工业总体发展方向和布局及加快“河湟谷地”工业发展的建议
(一)“河湟谷地”工业总体发展方向和布局
根据区内工业现状、发展条件及能源、交通、市场、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因素综合分析,“河湟谷地”工业发展与布局应重点放在西宁市和海东地区。
西宁市应立足省内优势资源,优先发展与本省资源(主要是水能、畜牧、盐湖、矿产、中藏药等)相结合的原材料加工业,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相应的加工业,依托柴达木盐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化工业,加强对传统优势产业如机械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急需的轻工业产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大力开发市场急需的新产品,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增强工业实力。
海东地区应重点发展以水电开发为主的能源工业、采矿冶炼、建筑材料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贵德、共和、尖扎等地工业落后,今后应重点发展:
①以水电开发为主的能源产业;②以发展畜产品初级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发展屠宰、肉类冷藏加工工业、肉制品、制革工业等;③积极择优开发小型矿产资源等。
根据区情和国家及青海省总体发展战略,“河湟谷地”应采取“突出优势、综合发展、点轴推进”的发展战略。
工业布局应以青藏铁路和河湟谷地为轴带,在气候、交通、水资源、电源及工业原材料等条件较好的地方,选择具有优势的能源、高能耗原材料、机械等行业,重点培植西宁市和沿轴带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行投资与政策的双倾斜,从而带动整个河湟谷地的工业发展。
(二)加快河湟谷地工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1、要制定河湟谷地工业发展的统一规划。
从目前情况来看,区内各地工业发展是各地为政,自搞一套,缺乏统一的工业发展规划和布局,重复布点、重复建设等现象较严重。
要实现河湟谷地工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尽快打破这种局面,统一工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充分发挥区内资源优势,实现区内相关产业的优势互补,延长产业链条,增强企业竞争力,壮大工业实力。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1)立足本省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原材料及其加工工业。
建设以资源性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原料工业,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品,利用青海化工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
西宁市要依托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化学工业;海东地区要充分利用本地非金属矿产资源,发展建筑材料工业,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和硅系列产品。
(2)做长做强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全面提升有色金属工业素质。
依托中国水能“富矿”区优势,联合水电建设,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业,开发以铝、镁、铜等为主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品,推动有色金属工业由单纯生产电解铝、电解镁等初级产品向生产合金新材料转型。
大力发展铝合金、铝板带箔、铝型材等精深加工产品,建成铝工业基地。
在解决无水氯化镁生产工艺和高效电解镁生产工艺等关键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电解镁与镁合金等深加工系列产品。
进一步扩大铜、铅、锌冶炼能力,发展系列加工产品,实现采、选、冶、加工联合发展。
(3)发展壮大医药、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推进产品优化升级。
积极发展以中藏药为重点的医药工业。
加快中藏药材GAP基地建设,推进种植、采集、加工一体化,加快提取、分离和纯化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发一批既符合现代医药标准,又具有中藏药特色的新品种,促进传统中藏药向现代医药产业发展,提高区域医药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充分发挥高原冷凉气候、生物资源丰富和无污染的高原生态环境的优势,积极推进农畜产品加工增值与综合利用。
重点发展以肉、奶制品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以油菜籽、薯类、豆类为重点的粮油精深加工,以沙棘等为主的特色生物资源加工,提高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
(4)加强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
河湟谷地具有传统优势产业主要是机械制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
机械工业曾是河湟谷地的支柱产业,其区位选择性不强,受矿产资源、原料产地及消费市场分布等制约较小,受技术因素和协作条件的影响大,属技术密集型行业,集约化程度高,技术含量大。
目前,河湟谷地机械工业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是:
专业化程度低,大部分产品水平低、技术落后、效益不高等。
因此,机械工业的发展要以大中型企业和骨干企业为中心,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通过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来调整其工业发展。
要发挥行业技术优势,突破地区、部门界线,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开发高精尖新产品,形成有特色的机械工业系列,如重型机床、精密机床和数控机床等,拿出“拳头”产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同时,要大力发展机械设备系列的专业协作和服务。
(5)大力发展人民生活需要的轻工业。
河湟谷地的轻工业今后应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采用先进工艺,改进加工和包装设备,优先发展食品、毛纺织、皮革和造纸等工业。
3、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我们认为:
一是大力改善信用环境,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各单位、各部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以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社区工程为核心,打造信用环境,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企业特别是支柱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企业诚信意识,构建银企之间以信用和契约为为基础的双向选择、等价交换的新型银企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创造一个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环境,创造一个资金安全进入并可获得较高回报的环境。
二是银行要正确对待不良贷款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经济转型时期的企业改制及其带来的大量不良贷款,积极争取企业、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利用银行自身在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在发展中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实行银企双赢。
三是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本区经济发展实际的信用担保体系,通过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设立担保基金等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四是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五是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4、加强关键技术、工艺的攻关,加大企业家和产业工人培育力度。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制约区域工业发展的重要工艺技术,要坚持外部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突破技术瓶颈。
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经营管理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已成为一个急需引起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政府应制定专门的政策和规划,作为一项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工程来抓,加大投入,长期努力,为河湟谷地乃至青海省工业经济发展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和产业工人队伍。
5、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培育大企业和名优产品。
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建材、机电、高新技术、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西宁工业经济核心区和以黄河上游水电工业带、西宁北川工业带、湟水河流域工业带为主的三大工业带,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和大工业带集中,促进企业集中布局,土地集约利用,资源节约使用和污染集中处理,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企业基础,加快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工业总量,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工业化进程。
着力推进资产重组、企业整合、上市融资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加快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同时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扶持企业向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进一步扩大电解铝、电解镁、硅铁、互助牌青稞酒、雪舟牌牛绒衫、功勋牌特钢等产品的影响,不断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改善投资环境。
河湟谷地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建设一个完备、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增强对区外投资者的吸引力,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认真落实现有优惠政策,强化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各界招商引资。
规范办事规则,简化和公开办事程序,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依法维护经济秩序,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吸纳更多的资金、技术、项目和优秀人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湟谷 工业 发展 问题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