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模式和途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8180875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48KB
《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模式和途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docx
《《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模式和途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模式和途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模式和途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
《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模式和途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
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科研课题
课题批准号:
鄂教职研〔2014〕9号
课题编号:
G2014A006
课题负责人:
熊发涯教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成员:
先超、袁咏平、彦霖、夏晶、夏念恩、宋广辉、夏继军
一、问题的提出
办学校就是办专业,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学校的实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很重要的就是体现在专业建设中,所以,各职业院校都把专业建设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
重点专业是一个学校最好、最强的一面,是一个学校质量的标志和名片。
如何办好重点专业,包括建设重点专业有哪些重要理念和思想、重点专业如何确定、重点专业建设应该抓哪些方面、重点专业的各方面如何建设、途径如何选择和把控、重点专业的建设质量如何评价等等,这些问题是各校长期思考的问题,本课题就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上问题,对这些问题回答的意义至少有三条:
第一,给重点专业建设指明方向,明确建设重点专业应该具备的理念思想和条件;第二,给重点专业建设指明容,重点专业建设不是一个方面,也不是几个方面的集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该工程如何推进,有其规律;第三,为重点专业的建设途径提供实证案例。
本研究将给学校的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论指导和实际借鉴、参考意义。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容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标是明确重点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具体容、建设过程和路径,为广大职业院校开展重点专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借鉴。
(二)研究容
本课题研究容有四个:
一是进一步探索重点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建设重点专业的指导思想和先进理念;二是研究重点专业建设的涵和具体容;三是研究重点专业建设各容的具体建设途径和方法;四是重点专业建设的质量评价体系。
本研究是基于是职业岗位群为重点确定的专业设置,符合教育部关于中职和高专业设置条件,学校对重点专业加大投入、实施政策倾斜的建设条件。
本研究的是在总结全国、各省高职示校、骨干校和中职示校开展重点专业建设、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经验基础上总结提炼一般的、具有规律性的思想和工作模式,拟创新点有三条:
第一,明确重点专业建设的涵要素;第二,明确重点专业各涵要素的建设的具体模式;第三,重点专业建设成效的具体评价体系。
(三)研究思路、方法
以最适合的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明确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对近五年来,全国各地开展的示校、骨干校中的重点专业建设是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的专业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从中总结出具有共性的、能够被借鉴和复制的,对未来专业建设有指导意义的容、方法和过程;通过发动一部分学校在研究中试行,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阐述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课题组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深入分析,明确重点专业建设的涵与外延
1.核心概念的界定
重点专业:
重点专业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与当地支柱产业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需要重点发展或特色发展或快速发展,有较强的建设基础,建设上有所倾斜,以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应用和社会服务上的突破,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一席之地,通过这些专业的建设引领、带动、影响其他专业的建设,这些专业被称为“重点专业”。
重点专业根据支持层次可分为国家级重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和校级重点专业。
重点专业在高职院校存在,在中职学校也存在,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专业指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和中职学校的重点专业两个层面。
建设模式:
指专业建设的建设容、建设方法、建设过程的一般样式,可供人们借鉴、复制和参考的基本标准。
建设途径:
指从建设起点到终点的整个过程,即实现建设目标的过程,包括建设容、目标及其时间节点。
2.重点专业建设的涵及外延
关于重点专业建设的涵,示校建设第一期中要求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合作开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第二期示校建设,即骨干校建设中要求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研究认为,重点专业建设的涵就是通过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容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开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二)深刻研究,明确重点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通过研究,高职院校进行重点专业建设有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有三大基本要素:
首先是教育者,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二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客体,指以学生、自我教育者等受教育的对象;三是教育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概括,包括教学容、教学材料、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以上三种要素相互对立统一体,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构成教育这一主体。
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问题,主要分析教育三要素中的教育过程要素。
(1)课程论。
课程是在学校实施目标进行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是学习容和学习多层结构和教育方案执行情况的活动组成,是指导学校教育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过程的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
在社会进步,教育理论更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以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观点中,课程是以服务岗位为目的的,所以课程的目标可以视市场的变化而调整;课程作为学生和老师认识事物、解构事物、交流合作的文本,应当消解学科边界。
课程和教材面向新事件而动,是动态的,是在专业分支下与地方经济岗位需求相适应,所以课程是发展的过程,同专业建设的发展步骤同步。
(2)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相辅相成,教学会产生课程,反过来课程也会产生教学活动,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过程中,也是这样的一个规律。
在高职教学的过程中,院校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岗位缺溢设置与调整专业的种类与系统类别,也就是教学产生了课程容;同时,在课程容的传授上,又出现了满足这种课程容的教学方式。
从教学容和教学过程总结,任何一个学科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条件是一个合理的架构,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尚浅,还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与教学论相结合的架构,即我国整体的课程安排与教育工作还是处在混乱无序,没有同一标准机制。
合理的课程与教学是专业建设发挥其最大优势、打造优质学校品牌的保证,所以,国家高职院校必须进行专业体系建设。
2.学校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的学校管理学探讨了的院校管理规则和纪律的活动,它是引入院校管理的学科系统之一,是管理、教育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混合物,以服务为导向的,高度集成的学科心理学。
高职院校的管理受到学校这一教育机构的特殊性影响,本身在管理方式上会受到一定限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相应的法律和法规,通过采用一定的方法技巧指导教育相关者特别是学生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的开展,学校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了发挥为职业教育服务的职能为目标。
笔者认为学校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部门不同目的是不一样的,这个理论所关注的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但不拘泥与基本问题,既专注于提供解决方案,有寻求理论体系之上的研究,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问题,探索解决的总体思路。
管理学院包括部管理和外部管理,行政和教育管理,通过一定的管理技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教育水准的进步,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健康,促进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先进文化的进步。
专业建设严格来说是学校管理中的行政管理,行为专业申报和批准需要行政部门运行,但是专业建设逃不开教学管理,教学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所以,专业建设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
3.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经济学指通过教育这一手段实现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获取教育的经济效益。
就高职教育来说,其办学目的和方式都与经济挂钩,整个高职的教育过程中,其教育经济学应用非常明显,高职教育经济效益就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区域地区高职教育或高职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高职教育投资的比较,高职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收益,即间接产出与高职教育投入的关系。
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和教师,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和间接产出的贡献是职业教育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所以,考量职业教育产出经济效益,要衡量职业教育投资与职业教育产出这两个变量。
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有推动作用,因为社会生产所依靠的人力资源有教育提供。
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成本、工人的比例,比改善单纯增加劳动力和机器的数量,提高生产工具的素质与提高生产工具的数量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旦提高,就可以数倍增加社会财富。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靠人实现传播、吸收、应用,即知识的再生产与分配和使用,可以说学校教育是决定整个社会繁荣与否的关键因素。
教育的主要任务创新知识在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价值,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教育,教可以发现教育蕴含着难以计数的经济价值与效益。
所以,在专业建设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上,专业建设来自于经济效益的提升,目的也是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高职院校专业体系建设。
两者相辅相成。
(三)扎实探讨,明确高职重点专业建设的思路
研究团队认为,办好高职重点专业,必须坚持以下思路:
1、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
必须以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目标,明确清晰和准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确立了以就业为动力,以能力为基础,以创新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走涵式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明确定位立足区域,根据区域行业特色,以涵式发展为指导,建立特色专业,形成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自身在区域的优势。
从形式上看,全日制职业教育,而成人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认证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形成了多形式,层次的,学校规格多多元化的格局。
2、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专注于提高学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能力,坚持以产学整合研究之路进行发展,形成了工学项目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
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也是基于专业的不同特点,通过教育,岗前教学和研究合作形式多样,如就业培训模式探索实习,定向培训,合作工程,订单驱动等不同文化的方式来减轻学生的负担,企业参与基地建设,与学院共同促进学生就业质量。
以区域的经济发展为专业设置导向,工作人员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三者的整体素质紧密结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技术管理最前沿人才,只有这样对健全与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才有重要作用。
学院面向社会需求,定期的市场调研分析和论证,已形成了强劲的需求分析体系,积极适应市场变化的机制建设相关专业体系。
3、坚持对接重点产生建设重点专业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专业设置导向,发展职业教育,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积极适应社会和经济需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优秀的职业和地方产业特色的结合,各项专业需要满足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完善专业申报论证制、专业发展评审制和专业注销制,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黄冈市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和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要求,为国家GAP药材规化种植基地、正在建设的中国最大的乳制品饮料加工生产基地、中国窑炉之都、中国中部钢结构生产基地服务,紧紧围绕黄冈重点发展的畜禽养殖、建筑建材、森工、板栗、蔬菜、茶叶等支柱产业,重点建设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建筑工程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会计5个专业。
形成以7个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推进全院的专业建设。
4、加强培养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规模,积极建设“双师结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形成良好的师资力量。
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职业教育特点优化“双师结构”,在行业和企业雇佣更多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实训、考试,使专任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在要求为1:
1。
着力提高“双师型”教师全职的种子队培训、骨干队培训、全员培训的师资建设战略,根据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学能力规进行常规团队建设,以进一步促进教师实践和教学水平,以及提高教师的工作校本课程开发,也在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活动,进而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四)集思广益,明确重点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研究讨论认为,在高职院校当前建设好重点专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
探索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学院董事会。
政府作为投入主体,在办学中起主导作用;行业企业以资金、设备、技术、人力资源投入办学,在办学中起重要作用;学校作为办学主体,为社会培养人才,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技术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由三方人员组成的董事会确定学院发展规划、筹措办学经费、制订并督促实施有利于校企合作促进学院发展的政策措施。
形成多方共建、合作办学、互利双赢的格局,增强办学活力。
在董事会领导下,为促进校企合作,建立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
该理事会由相关行业企业人员、教学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等组成。
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协调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及兼职教师聘任、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先进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员工培训等工作。
与企业共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校企合作共同体。
校企合作共同体实行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培养人才,优先满足合作企业人才需求,开展合作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并面向社会提供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
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2、完善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在“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依据专业特点和企业生产要求,实施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试行多学段、分级式的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学生能力递进、素质提升。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认真抓好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各具专业特色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3、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完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全面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系统设计课程和开发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贯穿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组织的全过程,实现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组织一线穿珠。
通过着力营造和精心设计,使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学习容与工作容一致。
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和项目要求的同时,学到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数字虚拟、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发挥“天空课堂”、“专业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资源的作用,采用现场教学、仿真教学、虚拟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采用任务实操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态。
4、打造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根据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师德师风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公开竞聘制、轮岗交流制、目标考核制等制度,采用国培训、国外学习、基层挂职、异校顶岗等途径和措施,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提升科学决策、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能力。
5、建立“校厂一体”的实训实习基地
按“校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思路,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校厂一体”实训实习基地,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
由学校提供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院实训基地,与学院设备、师资进行整合,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结合生产按学校要求开展教学,建立集生产、教学功能于一体的“校中厂”。
以“厂中校”模式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在企业建设示教室和学生宿舍等教学和生活设施,完善教学条件,共享企业先进设备资源,提高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确保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实习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训实习质量,形成校企双方合作培养、共同考核的校外实训实习管理机制。
6、实施柔性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适合于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
实施学校、教学院系二级管理,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力求管理柔性化,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实效性。
同时强化对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
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形成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坚持常规教学检查,加强全程的教学督导,加大企业参与评教评学、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力度;完善教务处、督导室、教学系部、学生信息员、企业人员“五方联动”监控机制,加强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保证教学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实施学生能力测评制度,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实施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通过对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的调查及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容,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教学管理软件的功能,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7、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社会服务体制,建立社会服务长效机制。
利用人才技术优势,成立学院产学研合作领导机构,成立应用技术研究机构,成立产学研创新团队,二级单位要成立企业技术服务小组。
同时,学院将社会服务成效纳入专业建设和教师工作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技术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广泛的技术服务,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每年为企业职工提供知识更新、技能提高、新技术
(五)不断实践,充分发挥重点专业建设研究成果作用
课题组成员都承担着近几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建设任务,通过边研究边实践,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立足黄冈市,对接大,面向大别山,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建立了校企共同参与、跟踪产业发展、适时调整专业结构的专业建设动态优化机制。
三年来,根据黄冈产业发展变化,新建了钢结构建造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12个,变更专业2个,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国际贸易等5个专业暂缓招生,撤消了金融与保险、信息安全技术等专业6个;开设高职医药卫生类专业,填补了鄂东地区没有高职医药卫生类专业的空白,学校专业数由2010年的51个增加到57个,优化了专业结构,增强了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度。
通过加强服务产业发展的重点专业建设,增强了重点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专业建设全面推进
重点建设了建筑工程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会计、计算机网络、机电一体化等7个与黄冈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专业。
并打造了7个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带动26个专业的发展,推进全校的专业建设。
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得到全面推广;校企共同研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容进一步优化。
3、教师素质全面提升
按照“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实施了“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教学团队建设工程”等六项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构建“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四大能力”评价体系。
对高职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按照从新手到专家职业成长规律,将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分为合格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带头人、教学名师五个递进台阶,推行“五阶段”培养模式,通过目标激励教师发展。
尤其重点强化了对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对骨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对带头人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打造了一支双师素质优良、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4、学生素质教育形成体系
以创建红色精神家园为抓手,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时代品味,充分挖掘区域文化的精神实质,精心提炼企业文化的时代涵,大力推进三元文化(红色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不断增强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与社会各界共建了5个德育基地和3个社会实践基地,不仅强化了实践的育人功能,而且突破了校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制约。
建设“人文素质拓展平台”,聘请了一批校外知名的专家学者组建我校传统文化讲师团,常年来校进行传统文化讲座,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优化了师资结构,丰富了教育资源。
建设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学生户外素质拓展基地,搭建学生“身心素质拓展平台”。
建设职业素质培训中心,编写活动辅助资料等,构建“职业素质拓展平台”,不仅为今后持续推进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建立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长效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断加强学工队伍和素质拓展的保障队伍建设,加强科学研究,提升了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四大平台应用的能力和水平,形成“素质拓展保障机制”。
5、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序
学校设立了质量管理处,专门负责全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工作,构建了由校企深度合作的教学指挥运行系统、监控系统、评价系统等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实施过程中,一是校企共同制订质量标准,做到了“一共二互”,即校企人员共同参与、技术标准互融、制订程序互通;二是校企共同构建指挥运行系统,建设了三级(学校理事会、专业群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决策机制,与企业共同制订并实施了《人员互聘双重考核制度》、《教学文件共同论证制度》、《教学质量共同评价制度》等系列制度;三是推行教务处检查员、督导室督导员、院部教学视导员、教学院部教务员、学生信息员、企业人员“六员联动”监控机制,开发了质量监控网络平台,实现即时监控,建立了质量定期通报制度,督促整改;四是实施学生“三通一专”(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专业核心技能)能力测评制度,测评过程中吸纳了行业企业参与;五是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每年定期向上级管理部门和社会发布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并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接受社会监督;六是聘请麦可思数据对我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将调查信息反馈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促进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6、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骨干校建设,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优化了生源结构,“工学交替、能力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教师“四大能力”、“五级递进”培养模式顺利推行,实践教学条件大幅改善,学生“4+1”综合素质提升模式全面实施,融“红色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年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模式和途径研究与实践 职业院校 重点 专业 建设 模式 途径 研究 实践 报告